|
看完欧洲特快车,拉斯冯提尔全部作品至今全部标记,心中只有无法描摹的伟大。拉斯不是疯子,也不是自恋狂,更不是纳粹,他是世界等待多年的超级天才,他是欧洲上百年精华的继承者,他是电影的教科书,从装置艺术到私人日记,到史诗,到受难曲,到社会实验,到微缩模型,到末日奇想,到影像论文,他的词汇脱胎于始祖塔可夫斯基然而又开辟了自己全新的语境,无论是剧作之大胆,伦理观之独立,方法论之独特,视听语言之奇瑰,文本之丰富,野心之惊骇,母题之久远,他都是90年代后始终被低估,错读和轻易处置的导演,正因为他一早就把住了20世纪的动荡在政治和道德生态里深入人类集体无意识骨髓的命脉和底线,由此遥遥领先了数十年的公共语言。 |
|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5.交叉剪辑:造爱时碰翻蹂躏的火车模型vs浴室的雾气与血泊。6.不断复现的背景投影——巨型大特写同质于[假面]。7.对随波逐流与虚弱无力的人道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狼人”的同情都足够震慑人心,一如因罪疚感自杀的老总裁与射杀亲美市长的小孩。8.溺水段落绝望感似[黑暗舞者]。(9.5/10) |
|
拉斯冯提尔以相对传统叙事方式颠覆好莱坞类型手法:女人在爱与意识形态之间选择了后者,颠覆了间谍片;火车最终被炸、倒数十秒后依然无法打开的铁栅,颠覆了灾难片…… |
|
9/10。我从没想过拉斯·冯·提尔的片子我也能给五星,我一向反感他的道格玛95,反感他的极简主义,鄙视他的自恋,唯独这次被他无处不在夸耀的炫技模式给迷倒了!德国战后纳粹危害和崛起隐患的反思之作,故事性强,这摄影技巧、这色彩转换、这愤怒迷茫、这催眠暗示,简直是东欧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大爱! |
|
见高赞短评里说这是反思纳粹之作直接笑麻。这分明是LVT这个明牌纳粹嘲讽美国和战后欧洲的挑衅之作。形式上最明显的就是第二人称催眠旁白,前半段让观众认同主角中立理想立场,后半把这一立场的虚伪与脆弱暴露出来。男女主关系构建更是用好莱坞黑色电影套路反美。犹太人给美军指认那一段特明显。岳父让主角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那谁做了正确的事呢?反正在LVT的镜头下肯定不是那个犹太人(他帮助想要放过纳粹协助者的美军放过了替纳粹送犹太人去集中营的人,请问他是做正确事的人吗?)。当然,LVT能操控观众从中立逐渐滑向他们自以为不会采取的立场,是因为美帝那套历史叙事本身就遮蔽了太多的视角与历史经验。LVT试图用美帝的丑恶证明“狼人”合理性。对此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既反美,也反狼人。LVT是大师级电影导演,但他毫无疑问是纳粹 |
|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
|
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挑逗,被卷入的主角)+伯格曼(精神的梦魇,影像的重构),冯提尔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习作,他需要一场猛烈的成年礼仪式——“道格玛95” |
|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s a sin not to take sides. it's a sin to be lukewarm. so he is forced to be evil, supposedly less evil than evil. |
|
【C-】有趣的故事驱动力:这绝对是旁白使用最巧妙的一次,仿佛一切都被不知名的画外音所掌控,包括观众。开头更把这种技巧玩到极致:一次魔术催眠,极强的致幻性与代入感(相当惊人的一次使用)。黑白与彩色的更迭更贡献出几次别出心裁的高超转场。不过这些技巧同时也相当的纸老虎,徒有其表,外强中干,本质实在太老套太无聊了,惊世骇俗的lvt早期居然这么磨磨唧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嚼白蜡。 |
|
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在“反思”,他根本就是站在nazi一边的,而后的“无心快语”才是暴露本心吧。讨厌美国简直是他一生的主题。 |
|
【A+】冯提尔最炫技的一部片子,估计也会是我最爱的一部。在电影里,火车永远都是造物主的具象化体现,而这位“造物主”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种信仰。在虚妄中层叠出无限荒芜,在迷茫下凝望着无尽荒诞,最后在癫狂下将理想与和平同这辆“造物主”一同毁灭,缓缓沉入遗忘之河。当然,更值得被探讨的是“形式引导故事”的成功范例,从类型片中萃取出无限的视听魅力。更何况还有哪个人能像冯提尔这样,让背面投影焕发出这般魔力,大胆而决绝的背离“自然主义”,在迷人的人为痕迹之下,粘合空间,撕裂景别,拉扯透视,复古而优雅的迷醉。 |
|
战后的德国在[欧罗巴]里断裂成两层图景:一边是前景里头脑中的理想主义画面,另一边是背景中僵化颓废的现实主义惨状。美国青年最终在这片大陆上越陷越深,而观众也被冯西多催眠的解说引诱到这趟列车上去死掉。冯提尔这部早期作品最佳之处在于在经典的悲剧故事线上加入了情节剧元素,让整个电影呈现出法斯宾德式的病态美感。 |
|
拉斯冯是个真正的电影革命者。他属于那种具备颠覆性特质的导演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也时常能见到对叙事语言的大胆解构和创新。如果只看故事《欧罗巴快车》是个闪耀着黑色风格的普通谍战爱情片。但在他极具先锋和实验气息的镜头下,理想主义之死变得丰富,梦幻而充满魅力。电影史正是这样的电影推动的。 |
|
重看。反写卡夫卡《美国》,但都将德国视作欧罗巴的中心,作为介入者的主人翁都被价值观的相对主义压垮。它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共同体在催眠状态下的自我博弈:新旧贵族势力的来回撕扯;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此消彼长;美国功利主义与德国人文精神的互斥对抗。它证明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行为无效性,更多的只是作者立场的目击与人道主义的催眠。凯斯勒作为人道主义的温柔主体性存在,LVT极尽了对于这个无邪者的讽刺:他目击了几乎所有事件的发生,却又始终置身事外;企图用人道主义解决矛盾,最终仍被感性裹挟进民族主义的阴谋。第二人称视角构建更多指向当下,反思主体:今时今日的欧罗巴建立在被哄骗、被掩盖、被遗忘的废墟之上,不再是本雅明、卡夫卡笔下的欧洲,而是功利的、躁动的、技巧至上的配合体。 |
|
拉尔斯·冯·提尔的成名作,果然是一鸣惊人!布景、摄影、构图、剪辑、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艺术性很强的电影。黑白和彩色的运用也让人啧啧称奇。画面非常美!让人回味无穷。催眠式旁白也把观众带入其中。火车的戏份非常棒。剧情上也很独到,关注二战后的德国。 |
|
神作,五体投地。视听效果充满未来感,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上帝视角的第二人称旁白,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奇异并置与流畅转换,旋转自如并能如蛇一样曲折穿梭的镜头,都特别令人着迷。本片思想内涵也很强大,主要体现在选材角度上。我看过的几部拉斯冯提尔片子在风格上还没有重复的,真是天才。 |
|
如果三部曲的核心概念真如拉斯所言,那麼相對於另外兩部這一部明顯走岔了 |
|
在大多数战争失败的人心里:我失败了,但是我没有错。就像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没有错,德国人认为灭绝犹太人没有错,以色列人抢占巴勒斯坦土地没有错。而在大多数战争胜利者的心里:我打赢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强奸柏林的妇女,可以对着越南平民扫射。 是否真的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也许发明这个名词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至少在一些人眼中)。
很难对这个电影产生什么评价,感悟的最深的四点:1 德国人死不认错的心态和行为 2 被战争毁灭的德国各地一片焦土的模样 3 犹太人被压迫骨瘦如柴的形象 3 美国占领军在德国一幅胜利者的嘴脸 。作为男主人公,其实是懦弱而且投机的,德裔美国人在战争结束回到德国,凭着自己的身份企图找到一个好工作,然后借机有意和被动的和大企业家的女儿混在一起,最后在爱情和理智之间摇摆。 |
|
虽然并不喜欢拉斯·冯·提尔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但不能否认其在影像上的天赋,黑白色调中的彩色突出,俯瞰旋转的摄影,用催眠制造的迷离感,这些元素都为片子蒙上了黑色而又魔幻的气息。至于反思,导演向来是不会做的,这是一部从德国的立场看待战败问题的作品,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吧。 |
|
那个年代的技术胜利,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Lars von Trier肆无忌惮炫技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彰显出自己丰富的才华!催眠式的旁白、奇异的影像重叠、大胆的黑白与彩色运用、俯瞰旋转镜头、起架机操作的摄影长镜……哇!真是应有尽有!真是大开眼界! |
|
感觉导演在玩弄,把电车难题的杠杆交给普通人,在他眼里所有无关政治和信仰的善举都是伪善 |
|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
|
神作。理想主义者的悲梦,拉不停的火车,救不了的国家,唯有与之共沉沦。拉斯对空间有一种非常精准的把握,随意切割、扭曲、延展,形成了万花筒式的变幻莫测。全片几乎都用高机位拍摄,加上旋转增强眩晕感和抽离感,唯一一处低机位,在女主被捕之后,预示冷酷无情的现实,迫使观众贴近。上帝视角旁白是最大的恶意,通过一次次“预告——应验”来建立观众的期待反射,领先人物会让观众感到优越,赋予观众“权力”的错觉,而这样美味的糖果在最后竟变为残忍的毒药,拉斯通过仿造迷恋至清醒的过程,强迫观众体验纳粹…… |
|
不知是不是《罪惡之城》的形式母本之一,它的母本又是哪位。一九九一年,人們對這種異質於好萊塢語言的驚艷,有多少是出自對默片和新浪潮的淡忘。舊瓶新酒,瓶即已是借得,酒又委實釀得浮草:催眠術的神叨裏覆著硬冷的社論標題,華麗燈光運鏡哄抬著干癟的工具人。在法胖的實誠面前,馮提爾油膩得能擰出油滴。《歐洲特快車》 |
|
按文件夹顺序补片,后知后觉又看了一部拉尔斯。我可太喜欢这种旁白了!countdown is so damn sexy! 第一次看到战后德国被占重建视角,残垣饥民和僵而不死的颠覆主义,加上一个事不关己处处卖憨苟且的叔叔。浴缸🛁一段十分感人。turns out take no side is also a side, liked by no one, and seriously doomed. |
|
拉斯·冯·特里尔一直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看,因为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导演中确实出类拔萃。这部1991年的二战题材作品,他便拍出了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镜头运用方面,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北欧电影独有的冰冷与阴郁,该片中也有痕迹可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 |
|
250118 Cinefan一二三月LvT专题@ PE,维持4️⃣大银幕欧洲三部曲连看趣味实在太足了。就爱看欧洲人狂吊美国人+拉丝anti理想主义者。Udo参演了其中两部这部里还演gay……Lars本人一出场观众零星都笑了1s|220629首标四星,如此看来安排主角做爱时亲人死去是拉丝的一大常用桥段(后来的《反基督者》也出现了,而且更狠),打击理想主义者也是(《瘟疫》)然后自己演了个Jew……这实在是很Lars…… |
|
7.5 调动了画面呈现具有的几乎所有可能,点题性的色彩介入、前后景遮挡关系、混淆的物体尺度,提前十秒预知的死亡,简直是对好莱坞“最后时刻获救”的高级嘲弄。各方面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炫技比疯蹄儿走火入魔之后的手持+跳切+越轴有美感的多了。 |
|
LVT是那种,随便截取五分钟就明白这家伙是个天才的导演,啊91年就拍出这种水平的电影,那后面真的怎么玩都很正常了。P.S:给LVT的第一个五星一定是要在大银幕看的才行…… |
|
三星半。或许是欧洲三部曲里对观众最友好的一部,故事更具戏剧性主题也更深邃,从某种角度上看有如其前期实验探索与之后应运而生的道格玛95(被看做精神雏形的《破浪》)杂糅而成的艺术产物,由此可以明确确定的一点是,本时期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在其创作生涯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帝旁白、一以贯之的炫技式镜头和黑白画面转换皆是对其早期作品的风格贯彻和某种变式,若不是技术上的瑕疵整部片观感会更佳;甚至,你也能依稀窥见拉斯·冯·提尔向经典好莱坞的致敬,比如片中芭芭拉·苏科瓦就有无数个时刻仿佛玛琳·黛德丽附体,她也因此当之无愧成为拉斯·冯·提尔电影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缪斯。 |
|
视听语言上心理空间的展现,太自信了。一个美国人来到二战后的柏林,原本是来参与爱与信任的重建,结果见证了二度毁灭,并且参与其间。 |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部让人惊叹的电影。画面打光配乐都极尽还原四五十年代,而剧作及很多艺术上的巧思又相当现代主义,有看到电影界的《荒原狼》的惊艳感。 |
|
2025.2.16@上海影城SHO丹麦大师展,根本摆烂不去卷排一场200份的票根,SHO每次都这么抠;美国人在德国被德国人霸凌发疯,怎么又有艳尸Udo Kier,我又嬷嬷欲动了。 |
|
严肃的战后反思终曲,欧洲逆子对人文主义的彻底反动,火车由历史的车轮推动,既是国家利维坦的象征也是毁灭和大屠杀的技术环节,正如类型片作为一种催眠技术把人递送进时空的甬道,欧洲理想已架空,各方操盘手在台面下角力,盟军非善纳粹未亡,中立的美好青年将亲手轰炸自己的信念和未来。极乐迪斯科也变成小菜一碟,感觉这个片拿技术大奖还挺讽刺的,冯提尔这次把自己扮成犹大,然后操纵观众驶向毁灭。 |
|
#丹麦电影大师展#25.2.16上海影城,战争阴影的幽灵性,创伤的循环与不可终结,铁路系统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既是重建的工具,也是纳粹暴行的载体,Leo试图修复破碎的德国,却逐渐被历史的幽灵吞噬,战争并未真正结束,暴力持续蔓延;天真理想主义的溃败,Leo的美国视角代表一种天真的救世心态,他相信技术中立、道德中立,却沦为各方势力博弈的棋子,理想主义者的善意成为旧秩序复辟的润滑剂;仇恨的恶性增殖,暴力逻辑的自我繁衍,各方复仇链条形成闭环,Leo最终在铁路爆炸中淹死,既是被“欧洲”吞噬的祭品,也是暴力循环的具象化;Leo的挣扎本质注定是一场悲剧,个体在意识形态机器与时代车轮下的被动与无力;对战后欧洲抛出的迷思,于铁轨上滚滚驶向未知深渊,阴影不是过去的遗产,是未来的隐患。 |
|
但爱国不能作为战争的堂皇借口,导演探讨了种族党派战争和平的种种矛盾,讲述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暴力狂人的过程,彩色黑白交错的镜头创造出奇妙的观影效果,非常特别的风格,结尾让我给足5星,爱 |
|
85/100 #FIFF11# 上帝审视之下,将特殊时期的欧洲图景放在大型火车布景模型上展示。外来善意的重建无望,只会造成恶的二次毁灭。色彩拼贴实验,多方面带着颠覆的姿态。 |
|
催眠的画外音帮助面对银幕的观众完成短暂的”镜像阶段“【说话的人是上帝?抑或仅仅是组织本片故事的”上帝“——导演】得益于背景投影与精彩的镜头语言调度赋予影片意识流般的迷幻色彩。另一视角(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审视二战,色彩仅在爱与死亡时出现,它们是摆脱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庇护所与出口 |
|
A. 充分调动电影造梦技法的playbook,去制造如希区柯克与伯格曼回魂般的眩晕:混淆空间尺度的景别转换、人物与背景投影的分离断层、情感强度爆发时的彩色效果、甚至梦回《迷魂记》的配乐致敬。冯提尔极尽炫技之能事将观众催眠入梦,却在最后将一切连根拔起坠入彻底的虚无:电影“造梦”的根基,在于观众得以在体验最极端的情境后全身而退。但历史没有逃离,也无人能做观众。你以为的噩梦承载着历史无法洗掉的肮脏,而它将不分立场地淹没所有人。2025.2.16 影城 |
|
看不懂,但是多少能体会到普通人在战争时期身不由己的左右摇摆。小男孩枪打美国人时,觉得没办法指责德国人对抗“侵略者”。这里还做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效果,生怕观众代入不了。犹太人被美国人收买替纳粹做伪证时,一时不知道谁最该受指责。看到女主老爹自杀、男主为了女主去炸火车(未遂),一边不理解人为何会被环境异化一边觉得人确实逃不开被环境异化。最后发生发生这么多事,领导毫不关心不为所动地指责男主没把鞋擦干净,像一些特权阶级,不管外面环境巨变他自岿然不动。男主美籍德裔怀着理想跑去德国企图为故乡发光发热,怎么看都像导演对那些跑危险战乱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去见识世界的美国温室青年的嘲讽。 |
|
依托类似于上帝视角的旁白组织起全片结构,使用黑白和彩色影像交织;将主人公身份设置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后段列车上任务的戏份更添两难境地;最后凯说,你的罪就是哪一方都不支持,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性。拉斯的电影依然是形式上非常强烈,旁白就像催眠师一样迫使观众进入故事层面。 |
|
在看到悬吊死亡的两名突击队成员的尸体,凯勒斯陪芭芭拉苏科瓦坐过隧道,后来接的一个镜头是男主角的单人侧面,那里的表演非常细腻,是对于前一场戏巨大的信息量的一个很厉害的情绪处理。这部电影无一不在炫技,黑白与彩色的运用,双重曝光和特技摄影,演员和背投镜头互动,每一处都如同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直到最后的高潮戏,他也不做减法,而是更华丽的去表现,再回头看那几段铁轨的倒数,这部电影全都是故意的,但越故意就越有致命吸引力。 |
|
哇这部的确好,喜欢在黑白部分拍彩色的血液(暗杀和浴缸那两场)。这部和Epidemic都有催眠桥段,不过这里直接做为引入和衔接故事的手法了更好。看到后面有点想到现在的巴以,emo一秒 |
|
最爱的一部,旁白报数充满迷人的魅力。45年后到达德国,情不自禁又代入反抗角色,哪怕他们是纳粹余孽,狭隘反贼立场不太应该。火车形象反复使用,上面模型亲热下面父亲自杀,荒诞黑暗的很《黑店狂想曲》山海经推文说拉斯冯另一部《犯罪元素》启发黑店,冲突没空大银幕观看,这部已然很像。拉斯冯客串的犹太人被收买作证,为了保护“这个地方80%都有纳粹倾向”与火车其他车厢里挤作一团的皮包骨底层构成社会图景。“我父亲肯定没见过那个丑八怪”自黑笑死。#上艺联丹麦大师展上海影城杜比剧场 |
|
top 100; young Trier is so cute; image superimposation |
|
理想是怎么破灭的?大概从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开始。不懂事的孩子当众射杀给自己巧克力吃的陌生市长,被恐吓的大亨在浴缸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爱人却将恐怖暗杀的意义置于爱情之上。美国归来的青年冲冠一怒为红颜,赔上了自己和整趟列车旅客的性命。战争让人类远离理智,战后废墟中,如何重建价值观比重建家园更为紧要。三十年前,柏林墙倒了,冷战也行将结束,欧洲准备好拥抱大获全胜的美式价值观吗?如今再看这部老电影,真佩服冯导当年的清醒。当然,还有令人惊叹的炫技。 |
|
叙事本身已经超过了故事,有了些象征意义,其视听才华全然与道格玛95自然地背道而驰,从作者维度来要求拉斯·冯·提尔,这片没有只沦为彻底反类型的原因,无疑是其早年言行不一来隐藏意图的恶趣味。 |
|
早在D版DVD时代看过 感觉不错,甚至连《欧洲三部曲》其他两部也一一收来,CC自洗成BD,收之。先看最优秀的最后一部,却无感,有些故弄玄虚。配乐倒不错。 |
|
炫技是拉斯的本性,就算他后来搞了Dogma95,看起来也只是像对他自己的一次挑战罢了,相比起 犯罪元素,这里要表达的东西又多了一层讽刺的意味 |
|
非常有厚度的电影。美国对待战败国的样子看来一贯如此,战争有了这部分才完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