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表明敦刻爾克精神就是誕生於那些同時認真看待生活和戰爭的人身上,至於三駕馬車那段輕鬆愉快不要道貌岸然笑笑就好,戰爭的勝利終究還是取決於全民投入和有人願意犧牲奉獻,砲兵老軍士和軍醫片段雖少但依舊能打動人心,原本討厭掛銜的下士在成功脫離德軍追殺到海灘的那刻事實上已經是無愧於職 |
|
米尔斯必须登上阿滕伯格那艘客船!因为这是一部五十年代末的伊林作品。伊林此时正以暗黑喜剧剑走偏锋著称。米尔斯一度排斥领导小队,阿腾伯格一度抵触出海,之后虽回归主流,但必须对他们曾经更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思维施以奖赏。最后再以军训收官镜头中的无奈对视黑一把体制:哎,“上次大战的方法”。 |
|
其实我觉得这个版本不比诺兰的版本差,至少不会看得一头雾水。 |
|
当年的英式大片,众生相丰富到位。 |
|
有時候很喜歡英國人那種understatement,沒那麼臉譜化,也更有實感。喬說,因為是拍給自己人看的電影,所以不怕「家醜外揚」,不避諱暴露這場撤離中的一些失誤,諾蘭的電影就不會這樣「坦白」。 |
|
十分Classic/对比现在,能中规中矩把故事讲好拍完就他妈可以是巅峰 |
|
没看过,不过很期待诺兰版的! |
|
3.5。有人味兒的軍教片.....夜戲拍得尤佳 |
|
看完2017新版来看看58年的老版。
的确各有风格特色。
故事性很好,没有什么花哨的视听技巧,角色也挺立体的。 |
|
正如丘吉尔所说,伟大的胜利从不是靠撤退,然而伟大的撤退却孕育着胜利(大意)。超额预期十倍的大撤退,在某种程度上,为二战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可见,判断一次战役的成功标准,应非短视的胜或败,而是长远、全局意义上的影响。 |
|
篇幅很长,用了一些真实影像,其实讲撤退也就最后一个小时左右。军民两条线,刚开始士兵那条线不是很好看,英兵略散漫,不听指令还拌嘴= =平民线还可以,反正家国情怀自古难两圆。军民命运交汇开始好看一些。看到沙滩上的人蛮难受的,往那一趴,命就生死由天了。但是政府征用了那么多百姓的船都没把平民齐心接士兵的戏拍出来,有点可惜 |
|
半个世纪前的老派、扎实、厚重,大场面大调度,力图还原史实的认真。一个微小但令我记忆深刻的细节,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的旋律在几乎没有配乐的电影里响起了两次。 |
|
比2017版好,战争和生存都拍的好且真实。 |
|
非常板正的敦刻尔克题材作品,两条故事线相辅相成,没有波澜不惊的紧张场面,但胜在叙事节奏的良好把控,群戏人物角色的完美塑造,相信诺兰也从本片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 |
|
Be British |
|
正大剧场 |
|
2020.02.04 |
|
比诺兰版强很多,真正尊重历史的好片子 |
|
比诺兰版好 |
|
3.5星,故事性比诺兰版要强多了,也比诺兰版更全面尤其关于留下的伤员和医务人员的描述让电影更丰满立体了。海滩上临时教堂的礼拜以及随之而来的轰炸向天发问的同时又增加了些许悲壮的宿命感。那一小队人的故事情节安排虽是很多战争片惯用的套路却难得的没有烂煽情,法国女人的一巴掌打的太好了。 |
|
浓烟下的炮火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战争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永远是对正义的彰显和个人价值的尊重。 |
|
一定是最近玩的战略游戏太多 在那么庞大历史沙盘里的渺小个人 何曾被光照射过 |
|
表现的内容比诺兰那部要丰富,叙事也更清楚,很喜欢在沙滩祈祷的那一场戏 |
|
童年的回忆 |
|
蓝光 |
|
58年中国人都还没吃饱饭,别人就已经能拍出这种片子了,不禁感慨当时我们的差距如同天堑,更感慨我们的追赶速度足以让列强生畏。 |
|
希特勒的动漫,散兵撤退,商船支援。 |
|
说2017一头雾水的,先去看看丘吉尔演讲 |
|
比现在的那部好看 |
|
读到一篇论文讲英国社会战后对于敦刻尔克的记忆 花很多篇幅讲这片 诺兰版和这版人物设置都几乎一样…视角意义甚至这部还更多层 |
|
一点不输诺兰大作,尽管早了几十年。 |
|
分数:60
黑白照片,画幅比例3:2,剧情基本就是走流水账。说实在的,真就不怎么样……
感觉打分之所以高,也许大家都是感叹在1958年能拍摄制作如此,场面也够大。 |
|
非常真实。比诺兰的好,更尊重历史 |
|
两段平行叙事最后交叉在了一起。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就配备了为儿童专门设计的防毒面具。 |
|
20190904 抛开电影的技巧和电影所反映的精神不说(我也看不出来😄),实在是有点儿闷! |
|
着急,特别着急。。最后能回家,真好!! |
|
在线 https://www.fantasy.tv/video/list/channel/219158/0/46661 |
|
比诺兰的抄袭强不少 |
|
21/5/28 |
|
本来就没有摸清楚时间线,还分成好几段看,更迷糊了,找时间重新理顺 |
|
六十年前的老片,叙事比诺兰版还更丰满,能够看出诺兰从这部片里的借鉴痕迹。 |
|
好看der,在去Dunkerque独自旅行的头一天看的。 |
|
震撼归结于平静 |
|
这才是战争片应该有的样子,星期天祷告那个桥段太点睛了,虽然有点过于浪漫。人物性格丰满。可不可以说诺兰又“参考”了一部片?除了加了特效和空军线索,其他栈桥、海滩,连英国民船都是三个人的组合,最后牺牲一个。 |
|
以故事性而言是没什麼內容的,唯一值得稱道是在海灘上的眾多徹退士兵係以真人摸擬演出,實在很壯觀,除此而外無什麼可取,以這類的戰爭片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題材才是。 |
|
粉饰太平。英法联军有那么好的装备被德军打到只能撤退、快投降的地步,导演竟然还能粉饰成那么悲壮激昂的故事,着实有些令人作呕。饰演大兵们的白种人演员个个不合逻辑得高大威猛年轻饱满,导演粉饰的目的有点太昭然若揭了。看完想起我们国家抵抗日军、战胜美军的血泪,感觉到了难言的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