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结束了,多好的长姐,多好的姐夫和奶奶,怀念严顺开,也怀念能听到徐玉兰的弄堂。现在看还不过时,这样的混子感觉是好多小时候同学的爸爸,也成为了后来身边的同龄人,以后可能还会越来越多。原来李青年轻的时候和老的时候长得一模一样,还有没有老的王桂林和嫩嫩的徐世立哈哈 |
|
严顺开登峰造极的演技表演。各种滑稽戏电影,上影应该多拍拍嘛。以插科打诨手法,塞入各种真金白银主旋律思潮,一定很有意思。 |
|
#资料馆#3.5,80年代真可爱,那股朝气蓬勃的热乎劲现在是无法复制了;“混合饲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混啊,混得好就可以一直混,混不好...就完蛋了!”严顺开老师延续着阿Q的赖皮劲儿,人生啊总要在某个瞬间痛改前非;夜色中淌水过河好评,重浴新生。 |
|
严扮演的阿混惟妙惟肖,是阿Q之后塑造的另一个经典角色。这部电影的舞台版看过无数次,文化考试的那场戏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戏中还有大字报大辩论大鸣大放这样的台词,阿混还是满脑子文革词语 |
|
社会主义大锅饭+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让这些被老奶奶惯坏的大孙子们把国家的大工厂给糟蹋的呀…… |
|
个人认为间接讽刺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 |
|
建立在知青情绪基础上的城市diss乡村;严顺开47岁演26岁小伙子;橘子水、麦乳精、蜂王浆;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电视、冰箱。剧本很工整,编剧很老练。 |
|
戏谑地批判了十年浩劫和平均主义,笑点密集,反思深刻。虽然对80年代农村的富裕程度的描写有些夸大(上海周边的农村可能好些?),但不影响它是一部有笑又有泪、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喜剧。这样一部充满乐观情绪的作品,不仅适合那个时代,同样适合生活压抑的现代人。 |
|
我最喜欢阿混说那句“陈世美”!哈潮!上海滑稽戏演员哈赞! |
|
混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努力与不努力,有没有科研贡献,奖励也要平均化,集体主义丧失个人的创造性 |
|
家庭伦理滑稽片 |
|
混子回头金不换 |
|
现在再看 多一层的感觉 男主就是从小被惯坏的男宝 |
|
根据滑稽戏改编的,阿混这个角色和今天的”躺平“一族可以对照观看 |
|
80年代地狱笑话,随口几句“大鸣大放”“批林批孔”就深化了人物和主题。 |
|
嗯……笑不太出来……果然还是时代不同了吧。
还是笑了,不过是冷笑呵呵,还是现实中见太多夭祖了。
姐姐控诉杜小西无所事事,对她“剥削”,杜小西说“你拿我当资本家?”,让姐姐滚出去,而不是让姐夫住家里来,好一个反派本色。
围着八仙桌绕圈真实地好笑。 |
|
主要是喜欢严顺开,更确切地说,是喜欢严顺开的阿Q。好多好多年前喽,那个时候的电影表演痕迹太重,但是都很用心。 |
|
文革后的电影,那个特殊时期给当代青年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80年代前期也有为数不少的关于文革的作品。严顺开老爷子演活了这个受文革流毒祸害的小青年。 |
|
那个年代的喜剧片,尽管剧情简单并且有很多设定不合理的荒诞的地方,但看着真是不累,想想一个喜剧演员最后在医院里过八十大寿的样子,真是有点心酸。 |
|
用插科打诨的滑稽喜剧方式,来融入主旋律和口号,却并不让人反感。严顺开老师完全不像40多岁的人。
怀念那个激情饱满的年代。 |
|
好看,好喜歡那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啊....結尾加一星!泥馬,八十年代的人是多么的熱情健康,積極向上啊! |
|
看的很放松,一些情节放在现在也能让人开怀大笑 |
|
2023年的我挺羡慕阿混在80年代的生活 |
|
现在看看还是觉得很有喜感! |
|
记的很好笑~~ |
|
funny and serious reflection on the CR scar on common people |
|
结尾的再见鼓舞人心,故事和表演很普通 |
|
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对市场还是有点贡献,这些对于共产主义者而言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国富论可能不知道,对共产主义者马克思的市场,商品还是知道一点的 |
|
这主角这是 严顺开能扛得住,,整体虽然夸张 但是人物 我们现在也能理解 特别是奶奶 我也想我奶奶了。 |
|
八十年代的电影都挺真实的有意思 |
|
80年代各种阳光向上充满希望,主旋律都主得不让人讨厌;46岁严顺开演26岁小伙子毫无压力;看到了小时候的西湖的模样。 |
|
从来没看全。 |
|
电影版没有滑稽戏版把室内戏空间内拉扯极度放大,反而比较可看(市侩得恰到好处),四个现代化和个体的不进步产生冲突,“混”的真正客观条件归因于“十年”,80年代的片真的是……四大发明阿混版:大鸣、 大放、 大字报、大辩论 |
|
我觉得又有现实的批评教育,又有温暖的成长自省,很温馨很清新,47岁的严老爷子演活了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 |
|
也就在旧社会放映,如果现在放映,不得被喷死。不知道哪里好笑,看得拳头都硬了。《无赖混子好大儿仗着厂长爹混得风生水起》。姐夫:姐姐总要(被弟弟)吃点亏的。奶奶:只要没娶媳妇就是(家里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剧情我真不觉得好笑,我觉得好吓人! |
|
家里有人 混吃等死总比出去浪来得好。 时代还是不一样 那个年代还是会要小孩有点出息。 |
|
时光轮转,如今过去几十年,阿混又来了 |
|
严顺开,李青,顾竹君老一辈演员,还能看到80年代的上海,石库门房子,以前的马路街景,牡丹牌香烟,以及当年的重男轻女,大锅饭现象,也提及了文革。三星半吧 |
|
还不错 |
|
春光属于谁?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
8/10,同名滑稽戏改编。抛开政治因素,单看时年47岁的严顺开先生演小二十岁的角色驾轻就熟,阿Q与阿混,时代烙印下的小人物代表。滑稽中吐露悲哀,不公中演化无奈,即使时至今日,依然有被不同方式生养出的“阿混”,教育之重,何其难耐。
P.S:推荐舞台剧版本,比电影表现出彩。 |
|
严顺开塑造了一个至今都存在的城市社会底层懒汉形象,在现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事实上这些人很难有所改变。 |
|
文革结束了 |
|
1984年 |
|
回顾我看过的老电影。这个真是非常棒。反映了那个时代总体向上的积极特点。 |
|
模仿领导讲话那段是比牛群还早吧。再过二十年,相会的时候是2001?
250322
厂长的儿子,低干子弟
全厂平均分配
这些都是你们坐办公室的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的
你们这是对我们工人阶级的精神迫害
你题目出简单一点让大伙混口饭吃
多劳少得不劳也得 |
|
88分钟!2013.4.4想看3/5。标记看过的第4235部电影!又差点没把“想看”改为“看过” |
|
同名滑稽戏改编电影。李青比严顺开大5岁。严顺开那年都47演小伙子。顾竹君都只能演个小女配。B站版本音画不同步。B站有80年代滑稽戏版本。王为一把原作中小西的哥哥改为和杜小西瞎混后来迅速转变的朋友;赋予肖梅英机智开朗的性格,为这个在原作中过于严肃的角色增加了喜剧性色彩;杜小西自杀被救原为正剧结构,影片改为喜剧处理;删掉了原剧最后一幕的大团圆结局,改成以杜小西决心弃混图新,肖梅英待他改变后再相见为结尾。另外给杜家增加了一个小孙女,肖家增加了一个母亲。四大发明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谈谈对孙中山的认识,我不认识他。四大家族宋江、陈世美,孔老二。 |
|
那时的喜剧演员为何这么娘炮呢?大概觉得觉得女里女气会讨好观众? |
|
解放初中国派人去米国调查,他为什么那么强大。结论是米果人大多没有文化,十以内的算数都依赖计算机,超市小票几乎都看不懂。结论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精明的正腐,愚蠢的国民。调查结束后,瓷器反其道行之,连饲料厂的搬运工都需要知道牛顿定律惰性元素。八十年代看着离我们很远,其实根本就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