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泽明是一位很典型的情绪渲染型导演,有三分故事和人物要甩出七分的情绪,这就要求作为叙事载体的矛盾性质也要足够激烈跌宕才能与这种夸张的叙事风格匹配协调相得益彰,诸如决战山贼的武士;拯救生命的医生;消灭恶霸的浪人……可袅袅夕阳偏偏是属于那种无论从专业特点还是生命阶段上看本应浅淡缓温娓娓道来的故事,传统黑片情绪技法被置于其中之后自然难免失度尬演。 |
|
片中的这种互相珍视互相扶持的师生情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到,几乎已经像是传奇一般的所在,通过捉小偷、生日宴、寻猫咪三个故事串起来主要人物的性情灵魂。大学毕业后我有多久没有再去拜访过老师?我怀念学生时代那廖廖几位值得永远尊重的恩师。 |
|
从单纯的时间线来看,黑泽明最后的作品是这部《袅袅夕阳情》,而并非那部被人时常提及的《梦》。本片的内容与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类似,都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故事,这样的一个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大抵是黑泽明本人在晚年享受了日本电影届巨大的尊崇,因此,最后一次用镜头说话便选择了这个颇有自指倾向的题材,完成了一份另类的自传。学生视角的选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黑泽明许多作品中的说教意味,使观众有了一个完美的代入身份,得以去体会教授的魅力,而不为那絮絮叨叨的话语所感到厌烦。在前半段,电影趣味是极高的,在大师级的镜头运动与构图设计中,整个调度与教授的气质极为契合,最终在第一次聚会时达到高潮。但而后寻猫的段落有些过长了,大量情感戏份的出现,令人有煽情的感觉,好在最后的返璞归真又将电影拉来回来。 |
|
猪脚老爷子挺可爱,但黑泽明老毛病又犯了~用力过猛外加穷教育人 |
|
“超我”让我们去追逐梦想、牺牲自我,但只有“本我”才能让我们下降,成为大地上合格的居民,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叹,为猫的失踪而悲戚……对于一个敢于承认自己软弱的人而言,他永远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
|
第一次摩阿陀会时,全部都是男士,就连师母也无权参加;到了第十七次,妇女上席了。这个细节从侧面展示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 |
|
黑泽明八十三岁高龄,已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无意编造一个故事去迎合观众,而是只以一个老人闲适的心境,将晚年趣事人生感悟娓娓道来。电影最后,内田教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孩提时代,在和好多孩子在捉迷藏,孩子们不断问:“好了吗?”他却一再回答:“不,还不行!” |
|
画面还是如油画般美丽。在影片里黑泽明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对与生命的思考,没有《梦》的痛苦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生命的了悟。
《未休矣》是大师最后的绝唱,1998年大师辞世,享年88岁,在去世之时尚有多个计划尚未完成。 |
|
伴着许多疑惑看完。查了下原型内田百闲(1889-1971),辞职时是1933年,而电影提示的第一个时间点却是十年后的1943年,45岁时也不会存在30年教龄;第一次摩阿陀会纪念61岁设置在战后一年的1946年;以第十七次即77岁生日当夜结束。一切巧合都指向导演自身经历,也许是在憧憬这样的闲适,まあだだよ… |
|
聚会那场戏,让我想起消防员的舞会。黑泽sama的调度是绝对西式的 |
|
李银河曾经在给王小波的悼词里借用了三岛在「丰饶之海」里描绘过的一个轮回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而先生好像永远都活在十八岁以前的时光里啊。 |
|
选错字幕是硬伤~ |
|
结尾那啥玩意儿呀?2001太空漫游吗~那老太太挺有味道的 |
|
很不错的片 |
|
时刻准备着是一种能力,坦然迎接未知是一种境界。看起来是黑泽明期待的退休生活。 |
|
黑泽明的谢幕之作,“最后”的意味非常鲜明。片尾,梦中的夕阳如火烧,儿童的游戏被晚景打断。孩子望着晚霞,字幕徐徐升起,“准备好了吗?”“还没!”回答空旷得回响。黑泽明集中最后的力量,表达了自己在老年体悟到的人生境界。但不得不说,表现得过于一厢情愿,片中诸生百事不做,只是众星捧月,如信徒般环绕老师的关系,或许黑泽明在他与他的西方追随者卢卡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人的交往中体会过,却实在不是世间常情。回想一下,没有三船、志村乔和仲代达矢的黑泽明,我一部都不喜欢。也难免设想,如若志村乔彼时还在世,出演这名教授,大约我也会感动落泪吧。再见,黑泽明。谢幕已毕,不喊安可了。 |
|
大巧若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马鹿锅 XD),黑泽作为一个映画监督的心,似乎永远停留在40-60年代(黑泽的顶级好片似乎还是得非现代日本为舞台的作品不可啊 |
|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
|
清心之作,人生循复,黑泽明在自传中清晰回忆了小学以来每一位影响他的老师,人通过他人的开化和引导而具备了这种继续开化引导他人的能力,私心的说,黑泽没能留下足够成色的继任也是微有罪过的。 |
|
まあだだよ(Madadayo)
“你们可以找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找一些你们能够铭记的东西,当你们找到后,你们要努力地把它铭记于心,那时,若你要得到这宝藏,定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若你们用心地钻研,这会成为你们的终生职业,那是你们真正的宝藏。”
まあだ かい(Mahda-kai)?! |
|
片尾那瓶酒在日本和剧组喝过,那天晚上是杀青前夜,第二天只有最后我加的几场过场戏和海边补拍,任务难度几乎为零,所以大家喝的烂醉,要带回去的零食和酒也拿了出来,看到马上想起了这段,很难忘。本片讲一个老教授退休的故事,主角的演员调一调会好很多,毕竟讲的是一个受人爱戴的教授,而我全片看下来没有发现这个人过人的魅力,戏还是好看的,黑泽明到老还是那么虎虎生风的。 |
|
赤子之心,这样的谢幕没有遗憾了吧 |
|
典型的老年片,随心所欲的感觉 |
|
片名译作《不,还不行》更好 |
|
感觉像是老年人自吹自擂,宁静致远可能确实是年轻人理解不了的美学,不过其中展现的跪舔方法足以让小职员受益终生。PS我小学时有份流传肾广的星史郎资料上说这是他的最爱电影,这究竟是为什么? |
|
赤子之心。 |
|
无需多见复多求,且唱一曲归途上,此时此处此模样。老顽童段子手,想起另一外隔海这边的李翰祥。 |
|
人生歷練後的春風化雨,多希望有這樣的一位良師喲 |
|
7.3/10 人格魅力 |
|
开场的风趣淡雅就予我强烈的夏目漱石之感,果然原型内田百闲曾师从夏目,因此他爱猫大概受益于《我是猫》,而几个学生的形象或许不无《心》、《哥儿》的影子吧;耄耋老人梦见孩童游戏,和暮年的伯格曼有无共通呢? |
|
まあだだよ 黑泽明大师最后的作品 单从拍摄上讲已臻化境 但内核上而言 过去我曾经不耐烦地以为自己完全懂 现在补标时再想想 或许年龄还没够吧 |
|
9.5/10
长镜头和剪辑真的很见功夫。根据日记所改成的糖葫芦式的故事设置恰到好处。香川京子近30年之后再度参演黑泽明电影。除此之外,看到这样一部职业生涯的最后的作品,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
|
7/10。一切伤痛皆由流逝的时间所抚平,被空袭所惊吓也在热闹的师生吃肉宴中湮没。几场庆祝会体现了深厚的情景刻画功底,众人边相互奉承、笑得前仰后俯,边打起节奏跳舞助兴、歌词批判日本战后社会,故事结束于个体生命回归原点,临死梦见童年时玩捉迷藏说“还没好”,天边火红的晚霞仿佛天堂迎接灵魂。 @2016-09-15 13:18:48 |
|
看的不认真看过留脚印 |
|
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犹如明清小品文一般,清新自然有趣,关键是有一个着实有趣的中心人物存在,从为盗贼写的偷盗路径到为一只猫唏嘘感慨,再到梦中捉迷藏一般的童年追溯,生活态度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抵如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诚不欺人。 |
|
很有爱 |
|
老先生的天真,率直,无邪真是让人赞叹 |
|
大师遗作,人生谢幕 |
|
理想的晚年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能活到所谓的晚年 |
|
黑泽明老师不再那么淡定,老顽童气质一而再再而三,就像死前的一场大爬梯,快乐的走,坦然的走。 |
|
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妻子讓人羡慕啊! |
|
教师节的献礼片吗,有趣的老头 |
|
madadayo |
|
真▪大师,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强烈建议至少看过他十部以上片子之后再来看这最后一本,当听到松村达雄喊出まあだだよ的时候每一次都被破防,我们都知道这是黑泽明在对观众说,也是在对自己说“我还能再拍下去”,黑泽明通过诙谐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面对战败后的苦难生活,最后把蛋糕送给下一代也是寄托了自己的遗愿,谁又真的能接上黑泽明的棒呢?片子开始的开门进教室,片子结尾的关门进梦乡,电影的人生,落下帷幕。 |
|
将理想主义植入到生活化的情节中,又不至于陷入做作的尴尬境地,这分寸间的拿捏便是大师手笔。真诚、温柔又可爱,结尾看得心都要化了。 |
|
很单纯的一部电影 |
|
作为世界级电影大师黑泽明在他导演生活50周年的时候推出的影片,主人公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内田百闲。百闲先生真是人如其名,深知闲中三味,而他与弟子之间的那种自在融洽的关系,通过一些细致感人的细节一一地流露出来,给现在像工厂主与消费者一般的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黑泽明在一次访问中曾经说过,他喜欢阅读百闲的书,他只是忠实地拍出百闲自有一套的生活方式。百闲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他的学生,对于每一个渴求平和心境的人,都永远是乐趣和尊敬的对象 |
|
一件很简单的事用特意的手法直拙人心,豪放且感性的人物表现力。唯独个人观点认为叙事偏夸张,正是这点代表了黑泽明奔放且直接的造影个性。角色演技很细腻。 |
|
not yet~这个感点很好,尤其是作为黑泽大师的遗作,有种意犹未尽的悠远与巧合;至于其它的,不得不说,影片中关于生命的审美价值在如今仍是相通的,但时代的不同,有些东西已未必如影片中那样纯粹自然 |
|
看過想哭~好柔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