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叔的嗓音实在太美妙了。 |
|
再次感受到北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情感极度内敛的民族。我大天秤真不乏有魅力的大叔 |
|
我给五分!很多情况下,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不喜欢别人打搅我!是自私还是冷漠还是孤单真的不知如何界定!只想静静呆着!音乐太棒了!像肯尼金的音色! |
|
三星半,最后someone you love那首歌的浅笑风吟真是太棒了,其他配乐也都好赞,男女主、女配的声音都如古典诗般优雅迷人 |
|
不正经的科恩传 |
|
最近看的三部有关音乐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冷峻(欧洲电影貌似都有点这个特质)中透出暖意,而主人公沙哑的嗓音里注定满载故事。 |
|
一个冷漠的过气歌星,在其晚年面对着外孙,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如何爱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故事。拍得很是安静而内敛,话虽不多,也很有打动人。电影中的小孩演得不错,处在那样家庭里,自然早熟。 |
|
再次感慨北欧好美,还有什么时候可以学会吉他。。。 |
|
歌手与过去与家庭和解,故事蛮烂俗,不过动人的歌曲与冷冽的北欧氛围加分不少。丹麦一姐崔娜蒂虹明明演的歌手的红颜知己,不是女儿呀,豆瓣简介错误连篇🤣 |
|
北欧冷门影片,我能任性的评五星嘛?豆瓣上6.9的分数绝对是瞎了,这比《once》能差到哪儿去?孤独症患者大叔的神情和歌声一次又一次的击碎了我的心。第一次边看片子边截图,因为每一个画面都如此清淡抑郁却又令人心跳加速。ps:下不到原声好捉急。 |
|
过气+民谣+亲情隔阂+孤僻正太+感情释放+生活救赎。。。太似曾相识对不对?其实这些完全可以用一种很灿烂的方式表现,也就是北美独立小片的那一套,但本片反其道而行之的压抑甚至森冷就是存心让人吃不消。 |
|
小时候看过,那时还是小学生。那时是在CCTV6看的叫祖孙摇滚乐。最近我找了好久,才找到片名,终于被我找到了。很感谢那个下午
有这对祖孙辆,当然还有每次中午吃饭都允许我开电视的爷爷。 |
|
音乐一下把我击中了 |
|
粉色的民族,感觉很温暖的颜色却给人如此距离感和冷感··· 喜欢粉色的大叔· |
|
在北欧国家 日常交际的距离感是否影响影像的叙述方式 音乐10颜10画面8剧情3。(20211030 我收回距离感的刻板印象 隔壁的瑞典爷爷烦死了 |
|
3.5 找来Mikael Persbrandt演男主,这部讲中晚年危机的男人与男孩的故事就肯定是水准之上的作品。 |
|
比较传统的故事,套路还是丹麦导演很顺手的追求真实感。非常细腻,可惜张力略不足。MP太帅,情感演绎的也很真挚。逗马女王也有献声,意外的挺好听。 |
|
音乐太好听了 |
|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好奇玩摇滚民谣的一群人,不管是年轻还是老去,都是我眼中的神秘群。这个故事中的民谣歌手极有韵致,帅气却幼稚的变老,忽然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叫,还未曾成熟就已经老了。他远远立在茫茫白雪中,及膝的黑色毛呢笔挺硬阔,却是一副拒绝的姿势。然后终于狠心笨拙的重新学习去爱去负责。 |
|
前面悲伤了一下下 |
|
北欧人果然是好冷呀,感情过于压抑含蓄,但到一半看不下去后来还是坚持看完了。当然导演很细腻演员很好这就不多说了,剧情刚开始进展过于缓慢但是当女儿死了之后感觉瞬间就水到渠成了这是什么鬼。最后终于打开心扉收获亲情也还是暖人的结局。帅帅的老男人再加上萌正太也还是不错的搭配。音乐加一星。。 |
|
一个重拾亲情的救赎故事,却和好莱坞那套很不一样,更加的克制、内敛、细腻、悲伤,一个洛杉矶的民谣歌手重回故乡录制新专,片中的伤感民谣实在是太美了,男主角的唱腔和音乐都像是莱奥纳德·科恩附体,心结解开,似曾相识的故事也在影射六七年代那些一路过来,如今已经老去的音乐人。★★★ |
|
故事情节普通,但加上了男主歌手的身份和北欧的背景增色不少,一惯的少对白和清冷。女主的清唱很惊艳! |
|
北欧电影,自动加半颗星。 |
|
情感干枯,欠缺细腻度,让人只觉得此导演并不适合驾驭此题材。 |
|
电影的故事被歌声填满了,好喜欢! |
|
寻回父爱,用音乐寻回爱,含蓄的丹麦电影,美味的丹麦蓝罐曲奇。:)31. |
|
一老一幼的感情逐渐加深~从开始的不知如何相处~到最后在舞台上的对视而笑~好暖好暖~~ |
|
不感兴趣,对这垮掉的人生,尽管拍得真实迫切。佩斯布兰特的蓝眼睛清冽灼人,豪气隐藏不住,即便在角色最颓唐的时候。字幕有译错的地方,「你恨我!」错了,那是You hit me! |
|
2014.12.18 |
|
The magic of music. 摄影挺不错的,伤感的民谣也很有感染力,特别喜欢那个两人的duet,"take me here and now"。北欧被茫茫白雪覆盖的阴冷,还用定镜头表现,真是冷冽到底,好在结局是温暖的,就像那枚冬日里的暖阳。 |
|
350。这不是我写的教授嘛... |
|
北欧的调子 有个地方感动的直起鸡皮疙瘩 |
|
太沉重的题材,小男孩太可怜了,他在重复他妈妈不幸的童年,好在那个外公看见了自己作的孽,负起早该负的责任了。 |
|
这种片在美国的独立电影里一抓一大把,所以没多少惊喜,格局不大,主题和思想偏小气,加之表现太过生活化,非常的琐碎,人物情绪起不来,于是导致电影很是平缓,本身故事就不那么有趣,这么一来就显得更加沉闷。不过因为它以修复亲情为主线,加上几首好听的音乐作为调味剂,电影还是散发着一丝温馨。 |
|
如果说醉乡民谣是忧郁 那这部电影就是孤独 北欧人连音乐片都拍的这么冷 最后的表达也很克制 再加上女导演的细腻 有几个镜头真的很美 音乐不错 不流俗 没想到米卡尔唱歌有点意思 像cohen+elbow |
|
故事平平,触点少许,配乐无感,影片基调太过冷慢,叙事过于繁琐,情感表达算细腻,但感受不到作为温情片本该有的暖意。 |
|
冷冷的北欧基调贯穿始终,不经意间又流露出一丝暖意。感觉男主很像我自己,感同身受。大叔歌声太性感。 |
|
典型的欧美独立亲情救赎,叙事平缓,情感内敛。也因为如此,无惊无喜,不过每首歌都好听到哭。 |
|
也许人生就是不断撕碎自己再用爱拼凑的过程。 |
|
四星全都给原声带..这音乐真的太好听了! |
|
央视翻译为《祖孙摇滚情》,其实,我也喜欢一个人待着。。。 |
|
想起一句话“不言盛景,不叙深情”,这片子很克制,不煽情,不造作,这不容易。诺亚有着跟他妈妈一样空洞的眼睛,但注定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同。 |
|
北欧人拍电影,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很常见的桥段和故事,却没有落入俗套,凛冽阴冷的外表下包裹着温情的内核。男主一开嗓谁还顾得上看电影,OST太好听了。 |
|
北欧风格。 |
|
北欧人很高冷的感觉,把情感压在最心底,不轻易触动。前面很低沉,最后很感动 |
|
老年危机自我救赎的故事。还以为唱歌的片段会很多,结果少的可怜。看到最后爱上男主沧桑的嗓音,还是说只是喜欢有故事的歌曲? |
|
2015 BJIFF #64th Berlin# 属于北欧的爱与救赎的故事 克制 内敛 却又偶尔透露出一丝丝温暖 沧桑的声线里藏着不愿追忆的过去 |
|
喜欢里面的音乐 |
|
Birgitte Hjort Sørensen+Trine Dyrholm+Eve Best,三个好的女演员。父女对谈的戏都很好,发现女儿死亡的戏也很好。演小朋友的Sofus Rønnov可爱到没边儿,演得也不错。柏林影后Trine Dyrholm唱歌也这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