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赫尔佐格终于没跟到底!遇见了更不要命的人!意义的升华。雪山拍得太美了。 |
|
和艺术一样,登山是种倒退,什么是进步呢?人们给自己造房子,在房子里开暖气,一步步被驯化。而大自然给了文明参照的维度,这种非理性的激情,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批判的精神的确和艺术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也构建了他存在的意义。或许,自然代表一种不受束缚的强烈意志,不断冲击文明。 |
|
250103找到了一个质量好很多的中字手动逐句校对调轴匹配蓝光源洗版,在线:BV18q6BYYEUm | 180822 登山者自述登山即是一种疯狂,正如艺术也是疯狂的产物。可惜下的英字极烂,又重看了一遍中字的 |
|
沿着雪山边缘那组长镜头特写攀升真的太美。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其实一直都很煽,会让我怀疑与真实其实离很远。 |
|
我不在意这个世界是圆的还是平的,对我来说,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当有一天世界停止生长,那我的生命也到达了尽头。 一个人离开了,又一个人追随着他的脚步而来。登山不仅是对技术经验能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哲学上的考量。 不过作为登过雪山的表示,登山时候想不了这么多的事。看这部片主要是想看看这位登山皇帝,这个世界上真是有这么多的神人和大牛 |
|
不是走到世界的尽头,就是走到生命的尽头。 |
|
梅斯纳尔穿越G1-GII是登山史上最难征服之一 也只有疯子荷素才会去跟拍纪录片 鉴于任务牛b得不可复制无法跟随 荷素只能把他做成个心理采访而无法记录攀登的过程 这点能理解也很遗憾 虽然拍得不好看 但还是斗志昂扬的 而老梅被问到“当时如何把弟弟的死告诉母亲” 就哭成那样 不胜嘘嘘啊 |
|
加舒尔布鲁姆峰K4,登山界的神Reinhold Messner,和同伴一起连登两座高峰,不带氧气。冷静,坚毅,谦逊,面对镜头平静的说如果我们回不来,你们撤到哪里可以给巴基斯坦的背夫们发钱,也不用来救我们,因为没有人可以到达那里。同样的冷静面对镜头,是他们成功回到base camp,没有癫狂的狂喜,还是冷静和谦逊。这一次Herzog没法跟着爬了哈哈。 |
|
山峦边缘,实线。未竟攀登路,虚线。 |
|
这部纪录片的难点在于最核心的登顶八千米高峰的阶段摄制组无法跟拍,只能用一些远远目送壮士的镜头和登山家自己的小摄像机拍的留影片段&popul vul配乐来充数,但赫尔佐格至少跟满此前和和此后的部分,幸好主人公梅斯纳说话字字珠玑(我的登山轨迹是雪山间的虚线,只有我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算是半部实地访谈录也不算无聊,直抒极限冒险者的心境,并且短。 |
|
看看登山皇帝Reinhold Messner对“为什么登山”的回答吧,他的伙伴Hans Kammerlander也是一个登山牛人。我一直觉得阿式登山才是真正的登山精神。 |
|
每次看赫尔佐格,都很难不被他感动,他的影像永远充满不屈斗志、让人奋发昂扬。 |
|
令人敬佩! |
|
1984年6月,登山家莱因霍尔德·马斯纳组织了一个探险队试图攀登喀喇昆仑山脉,他们的目标是登上加歇布龙山的两个主峰峰顶,两个山峰的海拔都高达8000米。加歇布龙在当地语意是发光的山。他们还限制了一些条件,攀爬过程中不得搭建帐篷,中途休息,也不得携带氧气,他们唯一的行李是一个双肩包。 |
|
传奇阿式登山家Messner,果然每一个人在赫尔佐格的镜头下都会成为存在主义哲学家 |
|
登山家对高度的痴迷、野心、欲望、渴望、梦想何尝不像画家对美的迷恋、音乐家对旋律的沉醉、建筑家对尺度、线条的热爱;又如电影人、影像师赫尔佐格对独特、执着于梦想的人虔诚热忱的追逐、记录;在被问到其弟弟遭遇不测时如何告诉母亲时痛哭,仿佛自己死了; 雪山温泉;艺术和任何才思都是退化的表现 |
|
能登峰和造極的人,其思維的高度也必勝於常人。Messner滔滔不絕,有笑,有淚,有閃光點,對於「為什麼登山」的回答太酷:「可能因為我的大腦在退化,產生了返祖現象」。赫爾佐格總能找到有趣的靈魂,並與他們對話。另外,阿式登山真的才是真正的登山精神。 |
|
和昕宝琦琦两个好基友在歌德学院看滴~对片中人有淡淡的祝福 |
|
狂人们做的梦都是相似的 |
|
发光的山,发光的人。 |
|
有点看不懂。 |
|
可能有人用这种方式脱离了秩序,获得了卡里斯马效应。 |
|
喜欢听Hans讲话。每次看过赫尔佐格镜头里这些“疯子”的经历,都会短暂地感觉心境开阔了一点,蛮好的 |
|
莱茵赫德.梅斯纳-徒步无装备登山 |
|
题材。对话。内心。哭泣。硬汉。意义。高度。 |
|
有点羡慕,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一定要这么做。 |
|
最后登山结束,那个人的笑脸太感动了。那是属于征服生命之后的快感! |
|
Two 8+km twin peaks in succession!!“Their plan to climb both mountain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stopping, without fixed tight camps, without oxygen, without nothing but backpacks.” |
|
2011.6.12 MOMA影厅 |
|
只有荷索个死磕佬才会成天跟拍这种纪录片 |
|
那么高的分,都是给雪山的吗 |
|
做很多工,为山努力。这是资本主义的特权。有了背夫的基石,和狂人的坚定,才能抵达。但抵达不是目的,自然在那里,对照着文明世界。 |
|
一部适合炎夏观看的电影。在喀喇昆仑最高的山峰间流动的云雾(像Sils Maria的阿尔卑斯,也是尼采的阿尔卑斯?)似乎正是穿梭于世界众多高峰间的登山者的灵魂 其运动、瞬息万变而又不断循环的特性与山峰的稳定与威严-及其带有的顽固特性形成冲突 正如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一般 云雾的永恒与造山的偶然性构成其二者感知面的反面。葬身南迦巴瓦的弟弟的攀登精神由哥哥在喀喇昆仑延续 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登山于他并非为了山而更像一种上瘾 一种生命活动的延续方式 喀喇昆仑在此处被抽象超越以至于最后影片所追求的早已偏离了片头巴基斯坦牧羊人组成的运输队所构成的那些民族志影像 巴基斯坦食物、语言、歌声与舞蹈被冰川与云雾涤净 最后服务于白人登山者的超越性精神。类似阿基尔、陆上行舟,赫搓格又一次用引导性访谈诉诸西欧浪漫主义 |
|
当这个世界停止了 我的生命也随之枯竭了 |
|
antpq6j7 http://shooter.cn/xml/sub/154/154562.xml |
|
最后十分钟非常好。cb说这片很棒。可能是因为我没看全… |
|
登山和一切艺术一样都是人类的退化现象,试图从温润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就像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线条,登山依靠肉身绘出线条,只有自己能看到,我的攀登路线是雪山的虚线,永远留存在山上,亘古不变。“在我的想象中,世界不是圆的也不是方的,而是无边无际,直到在某一处戛然而止……重要的不是向上攀登,而是一直前进。” |
|
最后的采访也太可爱了 大自然太厉害了 |
|
「可以說你一直前往高山,是對死亡有某種渴望嗎?」不是,甚至可以說,就算是一個本來打算輕生的人,登上了那山之後,都會放棄那念頭。 |
|
这片里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荷索如何把自然之物拍出音乐的韵律。虽然他总说只是手艺,但这手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位老师就是那种让人很难办的,油腻采访对象。他太知道你要什么了,每句都给你punch line,也不能说他假,这些哲学啊感悟确实都是人家的想法。但就是很,,,腻。荷索尽力了,一直在用问题扎他。两次老师一丝不挂的时候,直接镜头怼上去拍。但没啥用,老师纹丝不乱。只在说起妈妈的时候稍微失控。特别喜欢荷索在对方侃侃而谈结束后,继续拍那10 秒,空气突然尴尬,但至少有点缝隙了。 |
|
忘不了两个动人的镜头,一个是梅斯纳在被赫尔佐格问道登山回去后是如何告诉他母亲他哥哥的死讯时,梅斯纳的哭泣,还有一个则是片子末尾梅斯纳在和赫尔佐格产生共鸣时的纯真的笑容 |
|
生命不息征服不止的赫尔佐格狂人精神 |
|
4.0 荷索與登山家有著極其相近的關於行走的夢(雪峰長鏡頭非常美,以及兩次拍溫泉並提問很有趣) |
|
导演能言善道的程度非同一般 |
|
你到底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 |
|
有些事情,你就是想去做,没有什么特别的逻辑在里面,就是比较原始的冲动 |
|
一直走啊走啊直到世界尽头。 |
|
超越! |
|
以阿尔卑斯式攀登连上喀喇昆仑山脉GI GII两峰……最惊魄的攀登由于摄像限制凝成抽象的超越。巴基斯坦牧羊人们驮着行李翻过高山浅滩,在云雾间歌唱起舞,煽起更大震动。 |
|
k4 8080m 温泉/20230430 为什么没去爬山 /20230508 火山亦可/20230922 disgrace/20231013 队友走EBC环线了//Trolltunga/20240222有必要提醒自己一下 虽然很忙但请记得//维苏威火山Vesuvi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