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幕真好看,李香君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誓死不嫁宁撞头,活脱脱一刘胡兰。 |
|
其实看的时候就大概能猜到这片子在当年必然得受到批判。。。。国民党总以南明自比,也是毕竟起点就是驱除鞑虏,还在整反清复明那一套,你说这片子里大段的忠于大明能不让人忌惮吗?况且还是在南京拍的,我想还没忘记渡江战役吧。。。在这里提到南京沦陷什么的。最重要的是,这片子如果是国共战争之前拍,宣扬民族大义,同仇敌忾是应景的,可在新中国后成立不久,一个新的政权急需掌控对全国控制之时,这片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啊。 |
|
王丹凤真心的美! |
|
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侯朝宗终究还是个软骨的贰臣 |
|
#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国家民族兴亡比儿女情长更加让人动容,等候了多年你中了大清的科举穿了满族的褂衫成为了曾经我们最唾弃的那种人,这些年的情爱终究还是错付了。桃花扇已毁,情分可断绝。 |
|
小时候爱看故事和美女,看的是王丹凤,长大一点儿开始看戏了,于是专门来看李倩影和丛兆桓,来听李淑君,再长大些才知道要看帅哥,终于看到了冯喆…… |
|
没想到这么老的戏曲电影能让人看的津津有味,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起伏或哭或笑或忧愁或哀伤//李香君扮演者真的太美了啊!忍不住截了好多张图,简直惊为天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贞烈的香君,尽管不太赞同这样的爱情观,但是真心敬佩她的气节。// |
|
商女亦知亡国恨,歌尽桃花扇底风。 |
|
勉强及格。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李香君作为知识女性与青楼名妓的结合体,她并非妇节的受害者,而是主动选择守国节,反衬出明朝士大夫精神上的萎靡与不贞,作为一个女性角色,有明显的男性文人笔下工具人的特征:读岳飞传也要给岳飞名字圈红、秦桧名字涂黑,以至骂筵、以至绝情。近40岁的王丹凤状态上有老相、表演上太苦相,让角色欠缺可爱,守国节的种种举动也因此硬化。阮大铖依附宏光搞事情之前,电影里的人物都有种老派雍容,才思敏捷的侯朝宗、暗中布局又委屈巴巴的阮大铖、青楼姑娘们的调笑,尤其八面玲珑但又能坚守立场的杨龙友,带出了一个疑似丢失可又意外出土的古典中国,人际关系里有份中庸、优雅之美,比后半截的民族对立左右忠奸有趣的多。史可法振臂一呼固然热血,可全片无大场面。侯朝宗抛扇定情,也是美好的相遇 |
|
李香君真是英雌豪杰,女人中的女人!老电影朴实无华,没那些花里胡哨的也能感人肺腑。 |
|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小时候在电视机上懵懵懂懂看过这部电影,长大后看了多年的昆曲,也是看着《1699桃花扇》从金陵城走出,唱遍国内外。电影剧情经过简化比较精炼,片中演员个个面孔鲜明,连李贞丽最后的一场戏都异常忠贞,呼应凸显了那个“贞”,剧本显然下了大功夫。1963年文革前拍出这样的戏,难得难得。 |
|
因某些猪一样的演员减一分。英雄离家的故事远不像西方人讲的那么光鲜 呵呵。 |
|
普通人的爱国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救赎,却无足轻重无能为力。庙堂之上日夜歌舞升平,兵临城下之际或惊惶败逃或背身投敌,留下满地两脚羊束手待屠。到底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李香君扮演者2018去世,候朝宗扮演者1969年死于文革。 |
|
我觉得戏曲和电影根本有生殖隔离,或者只是作为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而存在。假如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缺乏深刻理解,那一定无法做出很好的结合。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背离电影的真实化倾向。当然有编导的二次创作,但是调度陷入常规后,对我而言完全丧失可看性。演员在特写下做出可预见的表情,观众内心便失了共情的可能(“演员一哭,观众就不哭了”)。以及又是一个暴露男性软弱的作品,这好像是中国艺术史里一脉相承的人物性格建构。在时代局限下坚守气节的女性形象也不少见,前几年的《柳如是》也是走这个路线。 |
|
2009.1.13想看;2018.6.28资料馆2号厅竟还真银幕上看到了!早忘了之前那个“想看”标记了。犹豫半天放弃了同时大厅的威尼斯电影节《1988年的尼可》,看到有那么多北昆演员时就遵从了内心声音。演员演得不错,有些地方略夸张,结尾也不是“双双入道”,却也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了。 |
|
山明水秀、中式园林、昆曲的配乐和措辞优雅的唱词、服道美突显中国风古典美。冯喆、王丹凤也是金童玉女式搭配了。侯方域骨头终究不够硬,想想李香君的守节决心,这一番对比,高下立见。 |
|
这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改编,男的叛变了。
王丹凤终于在这几部影片里展现出了最好看的脸。
啊,片头还有北方昆曲剧院的协助,不过《牡丹亭》经典唱段,还真是不同人不同时代的唱调各种差别啊 |
|
故事倒也没什么 但是人物 细想想当年为什么要拍这个 人和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女主这正直不阿的坚持 和我们的建国先辈很相似。 |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他一定不是那样的人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流畅自然 文本非口白的部分不错 燃鹅表演风格里有阶级斗争的影子 题画一折用民乐唱+看图说字趋于平淡机械 国破用阮家轻描带过 乏舞台力 骂筵出彩 结尾冲击力 欧阳予倩这个安排还是有戏剧性的 总体保留了精华 二度皂罗袍依旧动人 |
|
这应该算是个爱情故事,有气节爱国强烈的美貌女子,死死守着最后的底限,可以不要金钱不要命不要爱情为了心中的民族大义。幽幽怨怨的昆曲唱腔,柔情似水,眼神深深,如汪潭。盼君还,盼君归,盼那太平盛世, |
|
李淑君演唱的插曲真是天籁之音,现存她所有的昆曲录音和后期为话剧蔡文姬配唱的插曲都无法与电影里嗓音的巅峰状态相比。谜一样的北昆四名旦之一虞俊芳几乎没有影像资料,在电影里出镜扮演傻大姐似的郑妥娘。冯喆楼下抛扇王丹凤楼上掷樱桃的片段纯真而美好,一直记得许多年。 |
|
要是没有那十年,相信诸如此类优质的电影作品肯定会层出不穷。奈何造化弄人,两个主演从香港跑回来做贡献,真的就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了。桃花扇是悲剧,睹剧思人,剧虽精彩,但是绝不忍心再看第二遍了。剧中人物的悲情与现实的悲情往往联系在一起,让人无法自拔。 |
|
复社公子、秦淮名媛,如今皆风消云逝,唯有那些诗词歌赋、那把桃花扇、这些美妙的艺术形式永远长存。盒子会始,盒子会终,有始有终;才子佳人结局不落俗套,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式结局,一番义正言辞申斥,令古今多少得软骨病的文人骚客汗颜斯文扫地。 |
|
骂筵一出,酣畅淋漓,为全局最出彩。堂堂列公,半边南朝……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却不知见此该作何感想。 |
|
桃花扇的文本意象确实值得深思,李香君的演员好漂亮,但是有点用力过猛。所有演员的台词都好好。//中国现在任何拍古代电影电视剧的都应该来看看这个,现在导演编剧化妆服装师难道不会感到羞耻吗?现在那些个口齿不清、挤眉弄眼、身体僵硬的演员难道不会感到脸都丢光了吗? |
|
补标,这个电影太绝了太绝了!我甚至觉得比孔尚任的原著都要好。
“为了你我不能死”
“为了你我死不瞑目”
看过《南明史》才知道这其中有多沉痛!电影比戏剧更完美地贴合了时代大势,而且改动了很多不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原著里面说左良玉是南明岳飞还在那给崇祯哭丧,看过历史的表示左大帅真这样就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布景人物神态无一不精(特别是相公们玩扇子的不同姿势,还有各种仪态,我会说马瑶草在这里居然都有点小帅嗷),侯公子非常俊美,香君那套神女装扮真是美翻了……天哪太好看了! |
|
侯朝宗本来是丛兆恒,王丹凤和他配戏不搭,王推荐了冯喆。西影的作品,人家很重视这片子的。里面有北昆的演员,西影的演员。起码里面人物穿着古装不出戏,仪态都是合格的。哪像现在穿着也是个现代人。严格的说是冯喆的最后一部电影。后来在珠影的党员登记表没有上映只有剧照。缺点过分拔高了李香君反抗权贵的思想行为了,尤其是骂筵那段。文革中也受批判啦,罪名是给蒋介石反攻大陆招魂 |
|
丹凤之美,在李香君身上更体现的完全。之所以说改编成功了,光《牡丹亭》那曲一出,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这断壁残垣,意境全出。还有商女不知亡国恨,李清照的诗,黑白光影间,国仇家恨儿女情长也就此别过了。 |
|
“十七年电影”中的古装片最值得学习的就是服装! |
|
快速流动湖面穿过垂柳局势危急。贴大报发动群众现代政治运作方式移植。反对商女无知出场彰显女性意识。第二次进园衰颓野草。扬州决死大会与南京强征戏团并行讽刺。片头觉得清流可疑,只知批判诗文没有实际行动,最后道德神话破产竟觉快慰。唯一快速动作是南京逃难。 |
|
对原著还原得很好,用的是白话,也能听懂。黑白片,不影响观感,爱奇艺有高清的。 |
|
本来一部怀古剧,竟拍成了革命戏,却仍旧没有讨得成毛皇帝的好,被批成反革命,男主角被抓被斗被自杀,真是一腔苦水向东流。从文化内涵上看,颇考究,特别是吟古诗时居然还听到古调,各种服装家具房舍摆设,全部一丝不苟,不易。 |
|
王丹凤真是好适合古装啊,宴席前唱戏骂奸臣烈性美,憔悴病容更好看,比现代装更适合她,这个大家熟悉的才子佳人的故事,熟悉的经典唱段,尽管过了半个世纪的电影,照样看不厌,觉得老外应该会很喜欢这样的戏剧电影吧——唱词雅致,曲调优美,对情节推动,情绪表达,情景交融串联有实质性作用。@美琪 |
|
尽管影片出品方挂的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但主创人员都还是来自上海的影人。冯喆与王丹凤珠联璧合,塑造了两个经典艺术形象。当然,清代原作孔尚任,民国欧阳予倩的改编话剧,都为此片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 |
|
斯人已逝。李香君侯朝宗,柳如是钱谦益。 |
|
古装身上穿,红心胸中悬。很有样板戏腔调的十七年“古偶”,王丹凤把一代名妓活脱脱演成共产主义女战士,这都能被评成“毒草”实属六月飞霜咧! |
|
强烈的政治意识与爱情观,让斯人不在是以往的他,便不爱。爱他是因为与他有共同的爱好、志向、理想和处事观,然而,多年后等来的他却已经变了。李香君恨他,恨这个时代,更恨自己。 |
|
后知后觉才发现今天连看了冯喆两套戏,多好的演员啊,怎么能因为这部被pd |
|
很小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大概6、7岁的时候吧,记得很清楚,李香君头撞门,血滴到扇子上,被人勾勒描画上枝,成为桃花。 |
|
高中时候看的,当我不小心把李子听成椅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子对我来说成了喜剧,囧 |
|
——商女亦知亡国恨,歌尽桃花扇底风。纵使借尽西江水,难洗今朝满面羞。
乱世青楼红颜,历经磨难,为情郎守得花开月,岂知情郎已变节投敌国,旧梦难圆。世事难料,徒留苍山悲风一声叹。
该剧与原小说略有区分,就是结尾的侯朝宗身着清服,而非与李香君一并出家,如此改动并不违和,反而让两人没有重温旧梦更有说服力。同时强化了女主家国气节大过儿女情长的高风亮节,提升了全剧的格调。因此,全剧来看,虽着墨于二人在乱世的离合悲剧,却着眼于家国乱世间个体命运的飘零不定和历史更替中的恢弘叙事。 |
|
几十年前古装剧,太舞台感了,一唱起来,一个字婉转半天,实在是有点儿坚持不住。 |
|
1963年的政治敏感时期,民族大义的贯彻与红色批斗的检讨;王丹凤的香君很漂亮,守楼一段简单化了,但在自比祢衡暗骂阮大铖、马士英时,唱着昆曲,真是风华,那些昆曲的唱段给电影出彩。不过,这个结尾还是喜欢孔尚任的。 |
|
演技虽未脱舞台风格,但真挚自然。 |
|
女主网红脸,男主脸一般,结尾穿清服比明服好看多了。男主的背影,电影资料馆及昏黄的小西天让我想起某位故人,希望平行宇宙的我一切得偿所愿,最想要实现的事是,让大三自习室里那位帅哥知道我关注了他将近一个学期。 |
|
侯:为了你我不能死 香君:为了你我死不瞑目 |
|
国难当头,有心问柳。。。 |
|
十七年时期的经典之作,戏曲化的表演既取巧又写实——电影资料馆 |
|
Rio慢~其实王丹凤的脸可真太洋气了。63年她已经38了耶。当年的狂推大特写特别粗暴~大家都笑了。一个叔叔呼噜也引得大家都笑了。2018.5.16 美琪 |
|
因为家中的鸣凤记住了王丹凤,来看这部桃花扇,此前听说这部竭力靠近主旋律,以至于改编的有点失真,但还是遭到了批判,甚至男主因之莫名死去,今日看完,王丹凤依旧美艳,而且把李香君演出了江姐的气质,当然不太合于历史真相。商女更知亡国恨,歌罢桃花扇底风。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纵使竭尽西江水,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销?为了你我不能死,为了你我死而无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