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
|
听片名第一反应是,民警故事咋又拿出来放了啊。宁瀛水准回归,树碑立传的主旋律拍成这样相当难得。开场三个套嵌的空间,无数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升格逆光,把一犯罪纪实片拍成了文艺片,职业非职业演员状态都很好。主持人说这是公民凯恩结构,好吧。芦苇又说,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主旋律呢。 |
|
在现有的限制下,已经很努力了。包括叙事结构以及很多细节的处理。不过这种题材先天劣势 |
|
遗珠之作。宁瀛风格化叙事的尝试,力图把主旋律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并且触碰到了一些敏感领域。再次说明警察题材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
|
新时代版本的《民警故事》,只不过讲得不是一个派出所,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骨子里是主旋律的,但导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叙事、镜头语言讲故事。不过整体上电影的各个事件的片段都是“点到即止”,特别是部分断案的情节如果能找一两个案子详细描写就好了 |
|
导演完全没意识到他是怎么毁了这个人物,这一星是给王景春的 |
|
这片子是在CCTV6看的。当时就被王景春的演技震慑住了。整部片子里,警察叔叔的疲惫感,坚定感,太真实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片子只有6.8分。 |
|
一个模范工作者的故事能拍得这么文艺有温度,评分这么低不科学啊 |
|
虽然宁瀛很介怀很敏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歌功颂德,我也理解一个清高的导演对于拍了这么一部片子面对评价时矛盾的心态,但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部主旋律,虽然在视听上有宁瀛自己的风格和尝试,但她的导演观点显然和她的阐述相违和,观片后的交流会比影片还精彩,观众的质疑有的真是一针见血。 |
|
这活儿干完没给奖金,嫌周末老不接公司电话,给发了个iphone。 |
|
6/10。感觉宁瀛意在用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叙述,当郝采用政治暴力的手腕而非刑侦范围,打击阻碍当地煤运的黑恶势力,没有评判这类超脱法律程序的行为是否正义而呈现一种失语状态,贫困杀人、暴发户和保护伞等司法黑暗的描述通通失语,证明了政治类型在中国电影体制的无奈。视听精准、舒畅,譬如开场记者论及网络时代下''英雄''形象难立与郝在走廊奔跑的时空交叉,慢摇、高速摄影、跟拍和固定机位交替出现,写意运用脸部大特写、逆光和烟雾水雪的华丽构图,又如郝和小李谈话出画后,记者入画采访同事小李,连接时空的长镜头不断有声音提示画外空间,使得画内画外连成整体。结尾郝慢慢倒下的瞬间几颗雪花落在脸上,却躺在满是灰的血案现场,为郝警察生涯的偏执和负罪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喝20杯白酒劝土豪修路、施舍年迈的罪犯母亲,细节充满活力。 |
|
中国的警察都是好人,反观韩国,美国警察的电影,几乎都是坏人。
3.5星吧,故事主线太散,案件都是新闻标题式的,很浅,整个人物没往深挖,摄影不错 |
|
摄影和叙事结构意识到自己逼格不俗故时而自嗨【另外男主就是荣荣干洗店猥琐的小老板啊! |
|
宁瀛导演的片子,极少失手。视听语言新颖,比如几个转场都很巧妙。电影是仿采访纪录的形式,多个采访对象讲述主人公各个生活片段,我想了解这个人物原型了。 |
|
2.5-3之间 |
|
想“做一个好人”有时比立志使坏还可怕,不如老实“做好一个人”,行人本分已经不容易,先少些谈论为他人付出。 |
|
王景春对人物的塑造还是个套路,套路比较深罢了。 |
|
挺好看的。现在我也是为革命牺牲身体大军中的一员了。 |
|
主旋律电影偏爱倒叙,用众人之口拼凑一个完整的人民公仆。和尹力的《雨中的树》一样,都有导演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地方,但主旋律还是限制了创作自由,导演有心无力跳不出那个框。“每个警察心中都有一个悬案”,不如通过案子反映人物,那些不受贿、办实事儿的地方都太造作了。 |
|
宁瀛的导演手法依然可看,但作为剧本来说有点腻歪,倒不是主旋律的错,就比如开头主角儿子的画外音,其陈述内容老是让我跳戏,这种红色大陆的思维模式老是哪有问题、抓不住要点的感觉 |
|
题材实在无感,所谓作者性的慢镜让原本流水账的剧情更拖沓了 |
|
这样的警察在基层一线比比皆是!都比这位局长平凡而伟大!网友们对这个群体太不了解了…… |
|
病态大特写,50%以上的慢镜……致敬王家卫么。田老师倒是演得不错。 |
|
《警察日记》以郝万忠的日记贯穿全片 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采访和事件 让观众走进公安局长郝万忠复杂且挣扎的内心世界 观众跟随片中记者的走访 从怀疑到感知 再到相信 认同 直到最终被主人公感动 影片带有很强的纪实风格 演员对人物惟妙惟肖的表演 为中国电影画廊又增添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公安局长形象 |
|
好像回不到过去那种纯粹的叙事风格了 |
|
横向比较,只能给三颗星撑死。和海报一样,影片有不少恐怖镜头。公民凯恩的中国主旋律版,看在主旋律题材的份上,倒是可以五星。 |
|
要超越之前的《民警故事》还是太难了,这个多视角侧面表现的形式还是没运用到最好。 |
|
新闻片 |
|
2.0 / 类似《找到你》的结构。主旋律框架内的作者性其实是相对完整的,倒是那种“精致”的影像让宁瀛无所适从。 |
|
为什么排除北京三部曲的导演现在的片子看不下去那?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奇怪的镜头语言以及前后不搭的风格 |
|
原来也是汤计采写的典型... |
|
再怎么纪实,再怎么平凡,也需要最起码的电影美学,像这种台词苍白,画面摆拍,演员丑陋,剧本如作文的主旋律国产片就是个笑话,什么样的好人到他们手里都算糟蹋 |
|
主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对人物的正面歌颂,但运镜和表演值得加一分。 |
|
涉及北京的这些代导演里,有的时候总会想到宁瀛的片子,总感觉她的片子是能记录北京我小时候样貌的第一手记录,在别墅这些日子也有时间,想着干脆把她的片子都过一遍吧!警察日记是离我在北电上学时期里最为接近的一部,也是我并不喜欢的一部,我不喜欢真人真事改编的,更讨厌传记片,它不像是一部电影,起码里面没有让我找到一丝观看电影的感觉,它的成色更接近于中央台的纪实性普法宣传短片,想以新华社记者为切入点,说辞是不敢随便动笔怕之后被网民扒衣后会被打脸,看似中立客观,但镜头是最诚实的语言,几个事件下来令一切都显得刻意和过度渲染,我一点都不喜欢王景春的戏,透着那么一股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得劲儿,他演戏时的双脚根本就没在地上,而是半浮在空中,我到挺好奇那第一个违背破获的灭门惨案究竟如何了? |
|
来到世上不容易,好好活一回。 |
|
意外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传统主旋律,本片观赏性增强了不少,男主也蛮憨厚可爱,但假如整体更注重案件解谜应该会使片子更上一个档次,不过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彻底放开手脚也是件蛮难的事! |
|
导演个人风格与片子整体气质格格不入,没槽可吐,就是不好看。 |
|
三星半,一半给王景春的实力演绎,一半则是致敬原型郝万忠局长的人格魅力。就艺术水准而言无功无过,看得出主创们的摇摆不定,以及在突破传统主旋律题材套路上的一些努力尝试(比如闪回和描摹细节,还原主角的内心活动),但越是“反套路”结果越是接近“高大上”,叙事策略几乎与早期海岩剧一个水准,表面上是创新不算是创新,骨子里的另辟蹊径才是独特。ps,一二九命案在2018年已经告破,这也算是对郝局长在天之灵的一个安慰吧。 |
|
最唯美主旋律片 |
|
有别于一般的主旋律电影,更像是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电影手法娴熟,艺术加工精彩,拍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
|
评价的这五百多人都是全国各地的同事吗?组织观看的主旋律,意外的不错,但是手法玩多了就刻意了 |
|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样的电影。在政治人物的同时其实已经把能做的最大化了,很多镜头语言真的很有想法。但一些片段的好堆砌在一起颇有流水账之感,加上主旋律味道太浓以及昏昏欲睡的内容,还是没法把它归到好片之列。王景春和廖凡相比还是有差距呀~ |
|
这样的主旋律,多来一些 |
|
豆瓣被水军占领了 |
|
功过各半。 |
|
哪是主旋律?分明高级黑! |
|
全靠王景春的实力在支撑这样一个脸谱化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