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上一部《童女贞德》,这一部已经很友好了,不再是重金属说唱,也不再不停的甩头了,台词也能看懂了。杜蒙真的是天才,一直在打破电影的常规,打破类型的界限,叙事的套路和视听的呈现,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风格和观影体验。几段关于宗教的审判辩论,配上演员不太灵感的扮相和表演方式,确实可以感受到这一部的主题深度了。 |
|
依稀记得在平遥看上部“尬唱”的场面,好笑又尴尬;第二部从各方面的感觉都比之前要好些。坚持所坚持的,那些极为简单的布景,在严肃故事插入的一些荒诞的喜剧佐料,还有拓展这个民间故事更多的分量与更强烈的情感…有不少意义;而持续更为严格的时间顺序,以及将颂词歌唱放在了更恰当的时候,也变得更好跟进。 |
|
3.5分。没有了上一部放浪形骸的贞德影像,杜蒙却依然游走在反传统的前沿,用解构历史人物的现代手法令观众大饱眼福。对白里混合严肃与诙谐,半带正经和胡闹的人物设计,不仅是对宗教传统观念的嘲弄与反思,更透过流行文化的手段(法语歌曲)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出本真的人性。收尾部分有点不够干脆,对白速度较快,尤其是教堂审判的段落。原创度有所欠缺,Alain Guiraudie和Albert Serra之前的作品里已经出现过。 |
|
一种莫名的凝视感 似乎我不是观众而是上帝 我在关注着这个女孩和她的所有行动 而在某个时刻 我成为了她 |
|
相比用摇滚的形式诠释少女贞德,这部庄重的气质显然要合适得多,依旧是舞台感十足,贞德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与观众形成对视,杜蒙用这种间离的方式解构了这个故事,贞德仿佛抽离出来幻化成一个坚定的并具有神性的女性形象,这里没有时间和地域的桎梏,是单纯的对美好品质的颂扬。 |
|
四星半。回想起来吓一跳,虽是“续集”,然而这次杜蒙的影像形体和调度生理,其实都是全新的。 |
|
3.5;在战场上、审判席上仰起的脸庞泛出圣洁而无畏的光芒,对应着俯瞰的视角——她的确在与上帝对话,但人类永远听不见。 |
|
舞台剧的有点过还有点尬;女孩的演技emmmm |
|
7/10 像极了话剧场景。人物十分生动鲜明而夸张,主人公小孩一副如此耐看的脸庞。省略掉所有的战斗场面,只剩下击鼓、辩论、静默…… 第一次祈祷的时候是有些WTF了,背景宗教音乐加上孩子凝视镜头毫无动作直到歌曲结束。与主角互相凝视,好像观者就是上帝,还有一次观众是“贞德”。很特别。关注一下这位导演。06/25/2019 |
|
莫名其妙。我好爱莫名其妙… |
|
常胜的贞德究竟是军事能力过人,还是领受了上帝的神谕。审判的贞德究竟是决意为正义赴死,还是甘为败绩担责。受刑的贞德究竟是妖言惑众的巫女,还是刚烈不屈的圣女。准备刑具的农夫聊着家常,看守的士兵盼望早点行刑,十九岁的少女拥有怎样的勇气,为法兰西视死如归,却在祷告和泪水里结束得如此唏嘘。 |
|
进阶版童女贞德,歌声变成了内心独白。全片的观感极矛盾,既搞笑又庄严,审判一段简直庄严到哭,神父一献唱又笑得不行,歌声让人感动得不行,旁边人又做着让人很难不笑场的鬼脸。杜蒙常常把观众置于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逼近“真实”。这不是影史上最好的贞德,但却是最坚实、最令人动容的贞德。 |
|
传统文化语境下,对于贞德自我内心的审视,以及完全让位于宗教狂的迫害,在「庭审」桥段贞德不断重复「与你们无关」的神情颇似当下流行的女性主义抗诉,或者以此为试剂来测试观众与评论的「癌度」也未尝可知,总之在不同语境与文化倾向的环境中,就会诞生不同意义上的贞德。 |
|
持续受不了。 |
|
好像应该先看《童女贞德》再看这部,虽然感觉评价不会变化 |
|
【4.5】开场继承了《童女贞德》,但调度更具舞台感。又在持续的凝视动作里走入了更深处,贞德面庞的坚毅凝重又因外部不断涌现的怪诞被消解,人物是抽离于情境的容器,表层的混乱或冲突却恰好造就了内在逻辑的统一,当然不需要正经,当然还是会被触动。 |
|
开场继承了《童女贞德》,但调度更加有舞台感。又在持续凝视动作里走入了更深处,贞德面庞的坚毅凝重又因外部不断涌现的怪诞被消解,人物是抽离于情境的容器,表层的混乱或冲突却恰好造就了内在逻辑的统一,当然不需要正经,当然还是会被触动。 |
|
令人激动的电影,在上一部结尾,贞德摆脱了固定在远处的摄影机控制,这一次摄影机则与她一同呼吸,杜蒙在蓝天的荒原上轻轻几笔便制造强大的超验,阳光以音乐的方式洒在这张坚韧的脸上,宛如沃霍电影般注视着,情绪立刻超越了言语,眼睛中闪着电影之光;而在另一边,杜蒙前几作中肆意的喜剧被内化为教廷的歇斯底里,也令无字幕的纯观看成为了乐趣,他们不明白,把贞德这位勇士当成小孩子,最终成为小孩子的却是他们自己。 |
|
贞德的审判像是藏人辨经,肢体动作附言语蔓生,而没有被职业表演所绑住。随人物动作,听到零碎的盔甲声,吊饰碰撞声,多美妙!
言语不完美:口音,口吃,大舌头。肢体不谐和:高大如怪物,低矮如侏儒,是夏多布里昂和雨果的传统。德莱叶的贞德高洁,Dumont的贞德带着青春期的Tantrum,但也同样高洁。 |
|
台詞編的很好,不讀書,對配角生平不了解的話基本看不懂。 |
|
3.5 |
|
虽然是续集但不是上一部那样的音乐剧嗑药番,反而感觉很意外。更空旷的环境和更平实的语言,将她还原为人的形象。 |
|
比童女贞德友好的多~ |
|
3.5 跟前作一样很难评价,但也许因为这部是在电影院里看的,效果要稍好一点(同事更喜欢前作,觉得更有魅力,更享受它的Kulissen ,唱歌部分娱乐性更强)。本片情节性要强于上一部,战争和宗教审判的表现形式中有很多亮点(again, 大部分时候不是电影,而是话剧,而且是蹩脚话剧),人物除了贞德都有很强的卡通感。总体说来,依然对观众不太友好,且有种戏耍性。我实在不确定Dumont 是在创新还是在挑战,论前者,《人际卫生》和《马尔姆克罗格庄园》好太多,论后者,说挑衅更准确一些,不但挑衅电影,还挑衅宗教。表演上本片比前作更讲究,小女演员更成熟了,在法庭上最后转过头嘲讽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电影仿佛为她量身打造。 |
|
1035|63/100
讽刺与凝视的那套对应关系在杜蒙的话语体系里是有效的,但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无趣,情感的爆发全来自于贞德的故事本身,而不是影像的努力。不可否认有一些眼前一亮的地方,但我还是更喜欢极具创意的《童女贞德》。 |
|
童女贞德中质的跳跃性转变(宗教,歌舞,女孩等),在本片变成人物戏谑性的话语与视角的“突兀”转变(近景–中景–远景)。正如ripples在对童女贞德的评价中所说,为了让不同的质共存在一个空间中,他选择了感知-影像的视角来构建深焦图景。而贞德则是通过视角的跳跃使被解构的宗教与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空间(或者一种体系?想不到合适的词)”,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同一种蒙太奇 |
|
至今无法找到观看贞德的方式。 |
|
对杜蒙电影有猎奇心理所附加的好感滤镜,但看过塔维尼亚的《凯撒必须死》之后再看这部也觉得不过尔尔。同样是素人演员,同样是概念化的布景,真实与文本世界的交叉,几乎全程无实物表演,在杜蒙这或许做过了头,更何况美术简直过犹不及。切割了剥削的部分把这个剥削信仰和性别的故事做成反剥削。实验结果是,即便如此殉教依然成立,贞德依然是神学研究的经典案例,揭示了自希腊化的教父时期就一直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或说对主体性问题争论不休乃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核心未受损伤,但也并未呈现出更大价值。《圣女贞德蒙难记》已足以垂范千古,杜蒙迈出的一小步是加入了歌谣叙事并把故事收紧为知识分子电影中的神学家电影。 |
|
5/10 |
|
我一直好奇的是,19岁的贞德是否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又为何而死?为法兰西,为正义,为自由,又或者为神?从某种程度上她的无畏赴死比英勇而战更伟大,因为她在代替所有人受难——胜利者,失败者,苟延残喘者,冷眼旁观者。几首歌曲实在太动人了,几乎要落泪。 |
|
重拍经典的布鲁诺·杜蒙,让一个小女孩重塑圣女,场景简洁,有舞台剧之感,描述战争仅用几次骑兵不同形状的走位完成,与第一部演唱为主不同,精力放在了教堂审判,小演员的成熟不屈,较少压抑,较多清新。 |
|
#Cannes2021 Dumont补完。仍旧童稚却生出了新的肌理。最终完成了私密的两种对话:地面的声响与云层的歌声;穿过云层同建筑的顶机位与Jeanne仰望的面孔。 |
|
太难评价啦 舞台感极强 有的地方想法很好就是有点超过了 挺值得看的 小女孩特别棒 |
|
生肉啃了一遍,出征那场骑兵花式布阵戏还有点看头,大部分时间在对话、争论,得听明白台词才行。手册2019十佳 |
|
《贞德》和《童女贞德》两部曲是被驴踢了科室主治医师杜蒙从业以来最奇葩的研究成果。 |
|
演员deliver台词的方式既舞台感又像是在一本正经地搞笑,全场走的走睡的睡。完全无法同感主角小女孩,审判一段只觉得她执拗得令人心烦。 |
|
72 Cannes 一种关注,嗯看睡着了,很香那种 |
|
在先后看过吕克贝松的女战神版贞德和德莱叶的女受难基督版贞德之后,我历时了四个月分先后n次终于看完杜蒙版“纯原生态”贞德,恍恍惚惚的竟然有些微感动,如果观众能够克服本片的晦涩感,或者勇于接受杜蒙导演略显枯燥的表现主义,那么谁又能判定“这一个”贞德,不是最接近六百年前那一个真正的贞德呢? |
|
7/10。说是《童女贞德》的续集,其实是两部完全独立的电影,我更喜欢前作。画面一如既往的简洁,配乐也相当出色。看的途中我在想女主是否可以换成更虔诚长相的女孩,也许会毁了电影宇宙的连贯性但增加圣洁性。(骑马一段想到张艺谋) |
|
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表演非人类表情,杜蒙的圣女贞德表现非人类表情,德莱叶的天使神迹最终会从天而降,杜蒙的天屎沥青时不时就从天而降 |
|
#Cannes2019一种关注(1分)原谅我,我真没法欣赏这类影片,我也不清楚杜蒙为什么要这样调戏糊弄的形式拍一个贞德的故事。 |
|
古典的手法和内核,现代又先锋的视听语言…算了,打扰了… |
|
估计只有法国人能看到最后 |
|
4.5。与《法兰西》一同证明了演员面孔与凝视的力量。 |
|
从不按常理出牌的杜蒙。也只有听杜蒙自己说了才明白他奇怪风格的缘由——从未上过电影学院、对哲学和人性的探讨大于电影技巧的应用和探索。但内心仍倾向于给一个好评,出于电影中对很多人性、神性和政治的探讨。那场庭审戏,确实精彩,一层层递进的辩论,让人想起诸多法国新浪潮延续过来的传统。很想说电影整体很像帕索利尼+布努埃尔+戈达尔,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是一个神话,又是鲜明的政治意见表达。层次很多,不容易进入,然而一旦看进去,回味无穷。 |
|
21/12/25:完全用孩童去演绎成年角色的手法这并不是首例,孤零零的孩童主角与成年配角这样的荒诞手法也只有杜蒙拍出来了,效果我觉得不好。 |
|
震惊于它的表达方式,选取内容;杜蒙真是开拓者 |
|
并不是很喜欢这版贞德,形式主义过于凌驾于内容之上,过于解构导致过于空洞,戏剧舞台化也好,大量游离于人物内心外他人的庞杂对话也好,都有点太故作姿态,可能本人还不够高级去领悟导演的艺术主张…… |
|
- 一个充分的象征:她走过教堂的地面,摄像机向下摇动,而神出现在万向节锁定(gimbal lock)发生之处,不是作为一种赐予,而是作为一个自由度的突然消失:几乎是自然的、机械的降临,几乎带着悲观的精神。即使歌曲最终也是(眼睛不直视着我们的)失神的一部分,那神只是在视角进入非看、非人的边界时才会生成。最后一个法庭场景里教士的独白有一种古意的喜剧性,这种古意似乎如今只有在杜蒙这里才能见到了。《帝国》也许是想要在这部电影的基础上往更高处发展,结果翻车了;这部对分寸的把握比它更好,不过也在调度和表达上显得平庸:必须注意到,《帝国》里有一些杜蒙作品中最美的段落。PS. 下错版本了,本来想先看17年那部、 |
|
#BIFF 部分延续了童女贞德的音乐剧风,但更适可而止。小昆昆和Ma Loute里的那种疯癫风用于中世纪历史剧特别维和,但恰恰是这种不协调/冲突感呼应着对于“异教徒”审判的深层。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