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贞德 Jeanne (2019)

    最近更新: 2024-07-27 HD
    • 主演: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 / Annick Lavieville / Justine Herbez / Benoît Robail
    • 导演:布鲁诺·杜蒙 (Bruno Dumont)
    • 编剧: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查尔斯·贝矶$$$Charles Peguy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9
    • 更新:07.27
    • TAG:法国,布鲁诺·杜蒙,2019,法国电影,戛纳电影节,剧情,戛纳,杜蒙,BrunoDumont,P-CannesB入围一种关注
    • 别名:童女贞德2,圣女贞德,Joan of Arc
    • 片长/单集:137分钟
    • 豆瓣评分 6.8 (748票)
    • IMDB评分 5.8 (756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57%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50
    • TMDB评分 6.00 (热度:3.7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贞德》的免费在线观看,《贞德》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8分,有74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法国著名导演布鲁诺·杜蒙前作《童女贞德》的续集。杜蒙以辨识度极高的舞台风格叙述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虏,在英国教堂接受审判的经过。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勇气与力量。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影史回眸——贞德 Jeanne (2019)

    作者:乍暖326

    贞德是英雄还是疯子?被抛弃被俘虏被审判后,贞德在自我剖析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大乔讲电影

    圣女贞德英勇就义片段

    作者:艾克索-柯本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3D

      百度云盘 文件名未知_mp4高清下载
      文件名未知_mp4高清下载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080P

      115网盘 【JP-13】贞德.Jeanne.2019.FRENCH.1080p.WEB.H264.AAC-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详情
      【JP-13】贞德.Jeanne.2019.FRENCH.1080p.WEB.H264.AAC-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WEBRip.x265-VXT[2.14GB ] 详情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WEBRip.x265-VXT[2.1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WEBRip.x264-VXT[2.62GB ] 详情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WEBRip.x264-VXT[2.6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AMZN.WEBRip.DD5.1.x264-SCOPE[9.28GB ] 详情
      Joan.of.Arc.2019.FRENCH.1080p.AMZN.WEBRip.DD5.1.x264-SCOPE[9.2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贞德.jeanne.2019.hd1080p.x264.aac.french.chs.mp4[2.55GB ] 详情
      贞德.jeanne.2019.hd1080p.x264.aac.french.chs.mp4[2.5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贞德[无字片源].Jeanne.Joan.of.Arc.2019.1080p.Filmin.WEB-DL.AAC2.0.H.264-DreamHD 详情
      贞德[无字片源].Jeanne.Joan.of.Arc.2019.1080p.Filmin.WEB-DL.AAC2.0.H.264-Dream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法国著名导演布鲁诺·杜蒙前作《童女贞德》的续集。杜蒙以辨识度极高的舞台风格叙述贞德出征,后被勃艮第俘虏,在英国教堂接受审判的经过。素人女孩莉莎·勒普拉·普鲁多姆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勇气与力量。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0 IMDB 6.1 俄语无字
      DAU. Katya Tanya
      2020
      剧情片
      俄罗斯

      列夫·朗道:卡佳与塔尼娅

      DAU. Katya Tany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到了夏天,星星就会落下,一切都会变得美丽绚烂", 砂纸般粗砾真实, 生和死,情和欲
      • 非常震撼。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三日》+女同元素。摄影依旧是全程手持,大师Jürgen Jürges掌镜头,美轮美奂。快趋近结尾时才开始来到女同情节,结尾倒是太狠了,几处对于“幸福”的对话,中间Tanya对于“死亡”的看法,被爱情所伤的Katya,以及Tanya对女儿讲童话故事时的愧疚。绝望时,Tanya还指着天上的星星给女儿讲童话故事...还是太狠了。
      • 除了些情色镜头,这片子还剩下啥?
      • 知性的故事,通过性与爱探讨了主角的心路历程,喜欢其中的优雅;两段式的设计,前后部分二号角色更替,片名其实要跟总片名DAU连在一起看,毕竟他是前半段的二号人物。…… 美中不足的是后面还是让政治介入了,说教得有点扫兴。 /////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我想到DAU其实也是方法派表演(刚好也起源于俄国)的大复兴,而且独特的是这应该算是史上第一次以制片部门(大制片厂模式)主导的方法派实践,而不只是靠演员和导演。
      • 傍着《牛郎织女》式的「禁忌」怒刷存在感的《卡佳与塔尼亚》反而是整个「DAU」系统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两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在被同性化之后变得颇为尴尬:既然女性倾注在男性身上的爱得不到回应,那么只能由女性回应女性。畅谈文学、理想与爱情的浪漫主义氛围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去不返,令人感到欢愉和幸福的图书馆也已被科学和极端理性主义占据,眼下的世界充斥着无聊的理论、死亡的气息和无处安放的情感。人性深处的欲望以及无可辩驳的事实统统在向朗道证明,他的「主张」只存在于童话故事当中,而他的「实验」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 三星半//时好时坏的DAU系列//是因为探讨爱和性更容易被人理解还是确实在探讨这些时导演会更有深入的理解//期待爱与被爱的人总能做出些让人诧异的举动 性行为本身转化为一种确认程序而非单纯的肉体活动 性取向也在此刻被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即使是生活于社会角落的人也是活生生存在的有个体意识的人
      • 3.5。
      • Dau目前最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LGBT电影也是巧合。它是如此温柔,传统的黑幕转场给时间以喘息,频繁的声画不一如回忆般倾诉;它又是如此残酷,直视性,直视爱,直视国家困苦、生死离别。Dau又带女人回家了我的天哪(以及对普希金的癖好),但他不过是夸夸其谈,而Katya才是勇敢的人,她真正去践行了,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什么是永恒的,是爱吗?天空中星星的光芒是亿万光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地球的时候她自己可能已经塌缩陨落,我们抬头看到的不过是历史,但至少她的光曾经被看见,她在陨落的时候是快乐的。
      • 《卡佳与塔尼娅》的影像结构非常奇怪,纪实语调与抒情语调之间区隔粗野,演员在纪实镜头下奉献的肉体经验被抒情意图直接引用和结构,致使DAU项目的剥削性质被非有益地利用(当然需先认同“剥削”行为非主观地引发了有利的表演而非异化的表演),并被用作指向对集权统治的批判(塔尼娅的自杀恰恰欠缺主体性交代),而此种批判的铺垫和力度难免陷入同类型的窠臼。DAU走向剧情片是危险的,创作能力的短板会暴露无遗。
      • 百合片 到此为止2020年片看了9部 DAU独占俩
      • 3.5.都第六部依然还是松散生活散步式内容,这种安排看多确实有些疲乏,这点集中反映在前半段对于卡佳这个人物安排上。直到下半部分塔尼娅出现,整部作品才生色起来。不过,相较于其他作品,这里不说朗道系列,这种主创渗入内容,选择给你看的内容,这种举动本身还是太有可操控性,包括后半段情感和人生诉求转变发展,这块其实也是导演想要操控的内容,反倒我会觉得这样做并不真诚。这点我倒是更敬佩《娜塔莎》《退变》那种生活流记录下暗流涌动式推进发展。
      • 行为艺术
      • 真正的模型宇宙,是对基于现实自洽的代表性群体样本中一个个鲜活虚拟生命的拜访和认可,不同的个体影像因持续共通的伦理审视而具备了更加深刻厚重的警世作用与唤醒机能,传统的电影创作在某个层面上开始变得渺小,DAU终将我们引领向时空感知的更远更深处。
      • 不知不觉已进入了DAU宇宙第五回。第一次有小段钢琴配乐。关于爱的一部,剪辑有所不同,插入了不少小段时间闪前的画面,有时感觉对话像呓语。泥泞的路面和星空标示了宇宙的尺度,流星是一语成谶的寓言。
      • 越看越觉得Dau就是人渣本渣。俄式十字形餐桌真是谜一样的存在。
      • 7/10
      • 竟然这部是纯粹关于爱的命题,比看过的几部系列作品多了大量的时间跳跃。尽管摄影机频频照着地面,谈及的却总是星空,爱的错觉也便如同那些跨越几百万年才得见的星光。
      • 6/10。差于《三日》。男女情爱与同性之爱糅杂在一起,比例七三分,感觉格局太小了(尤其是在诺拉与母亲、三日之后观看)。完完全全成为一部剧情电影。
      • 这才是lgbt电影应该有的样子,真实残酷,情欲猛然鼓起又急转直下。
      • 音乐+渐入转场+两个时间节点,种种迹象显示纪录性质的暗中取消,整个系列放到现在为止,终于可以算是迎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除去仍不完整的《帝国》)。四组主要的关系之间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Dau Nora和Katya,DAU系列最复杂的几部和段落总是让人发笑的。Tanya出现后的这段反倒来得快去得快,发展得不够充分,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第一部门的介入也略显粗暴,而感受不到Natasha里那种真正的强力和操纵,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死亡的必要(或者生存的勇气)。
    • 豆瓣 7.3 IMDB 6.4 k-BD
      Misbehaviour
      2020
      剧情片
      法国/英国

      品行不端

      Misbehavio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接妇女参政论者的时代再过几十年,女权与种族主义两条线在同一电影中显得乱,这才是世界呀,真实世界就是多线并进的。1970年因种族主义话题高涨以及南非隔离制度遭受诟病,选美出现首位黑人世界小姐。这给了她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阶梯,进大学读国际政治当驻加拿大大使。抗议选美活动有正反两面,女性身体被标明尺寸摆在台上给人看是父权凝视,但如果从贫富差距来看,选美给了贫困地区小女孩日后能跨越阶级的一个梦想。KK演的后来当上大学教授的活动领导者则没有同样低起点,比如在菲律宾身高能长到170以上的姑娘绝对去参加选美,这是全社会默认的通向更好生活的道路,社会不同思维根深蒂固地不同,西方又高又美的姑娘可以选择不稀罕当花瓶,可在菲律宾能当上花瓶就万幸了。这场抗议本身没有对错,其话题带来辩论思考更有意义。
      • 即使是三十年后的香港小姐竞选,最后的智力问答也还是要穿着泳衣问边缘问题,娱乐至死没关系,但女人不应该是工具
      • 性别议题一旦涉及种族议题就会变得棘手、复杂,非白人女性由于自身处境,往往很难自动地加入到白人女性之中,fight to overthrow the patriarchy。因为在受到patriarchy压迫的同时,她们还要面对racism,白人女性于是对她们来说很难自动成为自己的战友...KK饰演的professor-to-be在更衣室与Miss Grenada 的偶遇、对话,将女权运动里的这一巨大尴尬点了出来,本片最动人的片段是这里
      • 抛出了搞女权和爱家庭相矛盾的议题,安全起见又拉了种族问题垫背,吭哧吭哧拍90分钟抵不过原型人物礼貌微笑3分钟,差了不只一口气,Lesley Manville和Keeley Hawes两位姨我非常可以
      • 男权下,黑人问题只是男权系统问题,因为黑人男性有足够的武力威胁、震慑能力,所以他们还是会先得到权力的。正如世界各国给予黑人投票权。女人则被肢解、细沙化到各个阶级,团结起来困难不小。行动比啥都重要!没有破坏力,谁鸟你啊!
      • 选美比赛和动物表演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 别以为黑人夺冠就能消解这么个把女人像挑货物一样分为三六九等的垃圾玩意带来的不公,这完全是两个领域的议题。 从大闹 “选美大赛”为切入点,止于黑人小姐夺冠,导演仅仅是平淡如水地还原了这一事件,却丝毫没有对这一事件输出自己的观点!让人如鲠在喉!!
      • 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Keeley Hawes在电视剧里总是光芒四射,怎么在电影里就总是缩手缩脚?不过,那些脸盲到分不清她和Keira Knightley的人确实可以歇歇了。
      • 英国人找角度的能力真是不掉线。
      • 没选好讲述方式,双线叙事似乎并不太合适。不过最后本尊出现时(尤其是Sally真的当上了近代史教授),很让人感动。
      • 突然的提前上线,却阴差阳错和隔壁的《美国夫人》组成了“强力组合”。4月份的影视剧充满了关于记住、补习、纪念和庆祝在性别运动取得耀眼成就和回溯历史的气氛。这个拆解了1970年选美竞赛的“逆权”故事有着很标准的传记煽情元素,刻画着身处这起事件的主人公们不同的宣言:有人发出的是对于物化审美和男权制的反抗,有人则要以种族出身为傲。横向比较同类的电影,流水账叙事和上课式的宣讲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有个很好的加分点是它恰到好处的幽默(尤其是Jessie Buckley)贡献了不错的调剂。PS 最近几年“KK+ Sheroes”的电影设置永远都如此赏心悦目,打开一扇了解不同人物的窗,也提醒着这年还可以继续前进和发生。
      • 1970年英国女权就开始反对选美,而今天我国还有一堆女性骂“女拳”阻碍她们追求白瘦幼的自由
      • 虽然拍的四平八稳,但女权题材完全无法抗拒啊,结尾发现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啊!当性别遇到种族议题,事情变得更复杂,但也有更多的讨论空间了,并且选美比赛本身的问题除了性别和种族之外,还有对美的单一定义。
      • 奶奶们太酷了!女孩们太酷了!去行动去疾呼站出来去他爹的!
      • 吾辈楷模! we are not beautiful, we are not ugly, we are angry!
      • 既然有人因为女权打低分,那我就因为女权打高分,世界需要平衡。
      • 不同角度的叙事做得不错,好细节好故事好表演。影片后半段,Sally与格林纳达小姐的对话,算是全片的点睛之笔。电影探讨的主题,直到今天都没有完整的答案,需要我们继续找寻和努力。最后,Jo Robinson和格林纳达小姐太强了!
      • 美,没有标准,但在世界小姐选美这样类型比赛中,不论男女都有欣赏美、评判美的权利,即使确实会有争议。愿意参加比赛女性也会希望自己的美被承认(是动物就有好胜心,虽然说自信就是美,但自己的美被别人夸,被很多人承认是会有满足感吧?),然后自己的成功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渠道努力的女性,甚至男性。当然被物化是不对的,被性骚扰也是不对的…害,写的心惊胆战…
      • 切入点很棒,但完成得太平庸了,毫无高潮可言。
      • 21上影 第十二场 结尾部分明显仓促,同场的女观众能理解你们的情绪,但实在也过于激动了......
    • 豆瓣 6.9 IMDB 6.5 HD中字
      Peterloo
      2018
      剧情片
      英国

      彼得卢

      Peterlo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士兵没有死在滑铁卢战役,却死于彼铁卢屠杀。婴儿没能享受到投票权利,却为争取权利而牺牲。一件外套男人受刑吊死自由,一首悲歌孩子长大世事沧海。为了修改谷物法,获得投票权,国家机器惧怕革新,觉醒民众呼唤自由。每次演说都振聋发聩,我们可以原谅孩子惧怕黑夜,可悲的却是,成年人怎能惧怕光明。
      •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 能理解戛纳为何要拒,这的确不是戛纳想要的片,但同时也完全能理解迈克李这么拍的初衷和必要性。最后那场屠杀戏展现了迈克李大师级的掌控力。
      • 迈克·李处理历史社运题材还是过于工整、古板,虽然我个人喜欢这种风格,但客观上问题还是很大的,让电影变得太可惜。也许是古早的英国人在高谈阔论时很难真正交锋起来,前俩小时,无论是正派的集会、还是反派“表演油腻”,都是说一堆花里胡哨,接着其他人“对、好、是”;这些戏码的反复层叠让电影在结构上臃肿不堪。 不过另一方面,历史还是给了迈克·李很多能做出细微视角与大全景叙事的空间,配合其一如既往的古典摄影与强戏剧性的表演系统,非常奏效;况且又能有多少社运片能用这么详细的篇幅去刻画当权者们的一言一行呢?这是借助历史的地方,对于史的细节的痴迷,可以成为现实的反哺。 另外最后半小时看完后,虽然前俩小时忘得也差不多了,不过与开头互文的结尾——一个“看不到、听不到”华丽演讲的军人,莫名而荒诞地死去,还是足够震一下。
      •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 迈克李拍了个肯洛奇该拍的题材,而且竟然还拍得很不错。油画般的画面质感水平依旧,最后彼铁卢爆发的调度更是惊艳。美中不足的话,虽说事无巨细的描写并不是什么错,但十分钟就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观众怎样看都会疲了吧……
      •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 #hkiff#如果再不迅速扭转局面,那从狮心王用鲜血创造出来的英格兰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和命运,就面临着粘重的威胁!这片要是肯洛奇拍,还开什么会?!?!估计10分钟就把温莎城堡点了
      • 每一帧静态都值得挂进伦敦国家美术馆,动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 多条叙述线,多方角度,事无巨细地还原历史原貌。厉害的是,这史实越滑稽荒愚,越真实得可怕。历史是闹剧、是喜剧、是惨剧、更是悲剧,能把这五味成杂揉捏,还能料理出原味的,才是大师。待到1900,那女婴已然85岁当上祖母,她的世界会更美好,而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历史剧另一最大要点是借古喻今,迈克·李老爷子 很厉害啊!
      • 一场对颈椎承受能力的沉重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前三分之二可以命名为《曼彻斯特茶话会》,后面的叫做《通往坟头的蹦迪之旅》。不过这片子里演员台词控制能力令人惊叹,说别的都是欺负人就这个口白能力就够学习的了。但是大量的文本台词重复度极高意义不大,肯特虽然是注定失败的演讲但也未免太失水准了。
      • 的確有的場景偏話劇風有點敗味,但是歷史本來就是空話堆砌出來的殘卷,最後只剩下統治階層笑呵呵的馬後砲和那一堆堆墳土。開篇小伙子在戰場的凝視和臨近結束被殺前的茫然,邁克雷通過他的眼睛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 惨案背后复杂的国情社情似乎并没得到完整铺陈,电影片面的将更多矛头引向无产阶级与政府保守派、地方资本家,而缺少对存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民众间矛盾的描写,事实上,参与清场任务的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积蓄已久的仇恨,才是加速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而骑兵队大部分成员正是来自当地的商人团体,人民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取舍后的剧本虽能更好的引发世人对政府及权力阶层的警惕,唤起又一波捍卫民主的呼声,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具有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片,弃轻取重也成了其美中不足的一点
      • 透纳先生的质感配上史诗级调度 一切都成为爆发前夜的铺垫 this is purely magical 豹的另一面:还记得维斯康蒂怎么用舞会释放全片积攒的厚重喘息吗?迈克李用大屠杀做到了
      • 有三幕極其精采:馬虎判案的交叉剪輯、在地牢最陰暗面拷打的長鏡、節制濫情的結局。其餘則長的無用又無趣,乍看像對話的絕大多數戲境其實就只是用以變相的敘述時空背景而已。不過這就是麥克李的目的吧……
      • 英国宪政史最黑暗的一页,虚君共和制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一场血腥屠杀。迈克·李关于大型历史群戏的场面调度完全是宗匠级别的,长短起伏的演讲不但推进剧情,而且展现了民主参政的时代风貌。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看这部电影会有更深刻的联想——国家机器与民众的互不信任,于偶然中隐藏着必然,究竟谁更可能成为暴怒决堤的洪水?
      • 3.5;两个半小时的长篇大论+全程激情演说,稳妥工整厚重写实的拍法,若非大银幕,实在很难在家用心看完。古典审美的油画质感,打光超级美,群像站位考究,老李功底妥妥的。这片最令人感叹的是,人家拍的是两百年前的事啊!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滑铁卢到彼得卢,从战败而归的青年士兵视角切入,见证无论妇孺老弱的民众走上街头抗争,高呼“自由或死亡”,真叫今人我辈汗颜。民众和政府内部各有分歧争议,每条线索都埋伏/发挥得好。
    • 豆瓣 7.9 IMDB 7.2 HD1280高清中字版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2018
      剧情片
      法国

      野名留史又如何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 感谢翻译,帮我普及了很多历史与文化知识。承认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想去证实它,而别人却只想欣赏它的时候。狭隘的不是民族,不是人种,而是管理他们的组织,非常值得一看的罗马尼亚电影,能投射中国现在的某些意识矛盾。
      • 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完美勾连电影与现实,且如此深入。
      • 即使我们是朋友,也不想和流浪的吉普赛人为伍。纵然战争过去多年,看到犹太人被屠杀还是拍手称快。头顶的杆子吊死过犹太人,手里的枪支和身后的坦克随时可以派上用场。明朝末期大屠杀和敖德萨大屠杀并不遥远,新的屠戮随时卷土重来。女导演孕育的作品和胎儿都受到阻挠,是极权更恐怖,还是麻木更危险。
      • 拉杜·裘德新作罗马尼亚野蛮史,那些国家的黑历史通过现在的重新排演仍然没有定论。超级的掉书袋,巨量的台词,电视影像照片念书交谈争吵无时不刻在讲那些,有时甚至会长时间对着一幅图旁白也不停。长镜头的群戏类似伪纪录片,政治真是很难说得清的东西,看得十分疲惫,女主戏份很大表现非常好。#金马55#
      • 话痨式电影总是让我头疼。女主朗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睡着了,好在醒来跟上了进度,并看到了非常热血的结尾。好奇在场的观众是不是真的观众。
      • 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全新表现角度;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剧本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以及无处不在的反讽之间自由切换,让观众不断调整思考的观点和角度;罗马尼亚电影又一精彩力作。
      • 是历史,也是现实
      • “喝彩!”导演新作,借用戏剧复兴项目,对二战时罗马尼亚作为纳粹帮凶的历史回顾。可惜导演学锡兰没有学成功,大段形而上的辩论生硬而粗暴,只有结尾才勉强找到自己的声音——跟“喝彩!”相比是退步了...
      • 【13thFIRST】35
      • 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 有或没有都会迎向虚无,反而让女主角私生活这条若有似无的情节线变得更加重要:生活正因为单薄而真实,历史也是同样
      • 在西方社会的此刻,反思狭隘的那种民族主义,反思泛滥的那种个人主义,较真于集中营和集装箱的价值,必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性,它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在当下的一次绝佳回响,将历史注入现实。它掉书袋,但它本身也反对掉书袋。拉杜·裘德,未来的金熊奖得主。
      • 删掉一些对话和书袋,会更匹配电影呈现的智识水平。
      • Tout comme cette artiste dans le film, cette œuvre impose rudement ses opinions didactiques à ses spectateurs. Une imitation maladroite de Ceylan.
      • 「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位成野蛮人」每个国家都有一段不可说的历史
      • 导演想导一部关于1941年罗马尼亚政府屠杀犹太人的剧,来引起社会反思。期间各种遭遇颇值得回味。先是文化审核员的软硬兼施,导演:当时罗马尼亚人屠杀犹太人的速度,连纳粹那边的艾希曼都发火了:杀得太快了,我们都来不及埋。审核员: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在战火纷飞嘞,你为什么不拍,你为什么不像斯皮尔伯格那样拍个救犹太人的,还能得奥斯卡。然后是扮演犹太人的演员自己也有意见:演员里有吉普赛人,他们怎么能跟我们犹太人混在一起呢,虽然我有个很好的兄弟是吉普赛人,但我们必须界线分明。然后是罗马尼亚群演也有意见:我们没有杀犹太人。或者说:十个里面杀了五个,剩下的五个应该感谢救命之恩(这逻辑让我惊了)。最后,演出现场,当演到焚烧关押犹太人的房屋时,大部分现场观众热烈欢呼起来了。导演彻底郁闷了。
      • 今年至今最爱的一部了,有太多非凡时刻。拍摄一个导演在博物馆这一将真实历史元素重新组织的环境中,导一出新编戏剧,这个概念太诱人了。层级身份、角色、人偶穿入其中。从头至尾都在怀疑与自证中不断交替。承认是历史的帮凶远比声讨是历史的受害者要困难。进入真实的戏剧时刻,拍摄介质由胶片转入数字,戏剧落幕,又胶片收场。
      • definitely a great statement, but is it a good movie?
      • 伪纪录片的调调,冗长的对话、引史倒不觉得枯燥
    • 豆瓣 7.3 IMDB 7.2 HD1280高清中字版
      J'accuse
      2019
      剧情片
      法国

      我控诉

      J'acc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波兰斯基教青年导演做人
      • 聚焦19世纪末法国反犹浪潮中一起著名的冤假错案:一个讨厌犹太人的法国新任反间谍的处处长伸张正义,顶着巨大压力帮助一名犹太裔实习军官翻案,历经12年终获成功的故事。同样饱受过反犹太主义磨难的波兰斯基来精准重现这一历史事件再合适不过,让·杜雅尔丹饰演的皮卡尔温文尔雅,不畏强权,他不是脸谱化的英雄,只是一个仍愿意坚守良知的人,成功树立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性弧光的主角,被误判的犹太军官也相当耿直可爱。由于这是一场波及整个法国政界、军方、学界、评论界的事件,影片也展现了众多不同立场的丰富人物面貌,左拉的厉声控诉配上众生画面,震撼人心。许多罪名都是在时代浪潮推动下过度定论的,metoo后首次复出的波兰斯基,大概会对那名犹太军官有些更复杂的情绪吧。沉稳严肃的正剧,喜欢破旧办公楼昏暗自然光里飘扬的蒙蒙灰尘。
      • 遍体鳞伤的记忆成为了无数次创作的潜行驱动力,在那些电影中进行的审判、争执与痛楚,包含着悔恨与自省的辩证甚至修正构成一次次对“那时的”自己和他人重新处置的假想推演,从而不断地得到自愈的宽慰、救赎以及可能的正确幻象,后觉尽是虚妄,然原罪已负,只好继续追索。那件事之后催生出的“阴谋”大约是“情欲”和“艺术反身”之外波兰斯基影像的最常见主题,且亦敌亦友,《我控诉》或许是终曲般的最后陈词,他的态度十分明确。电影还是相当好看的,角色的登场布置,空间的转换更替,甚至对话的递进层次,完美把控着节奏将一件已然丧失悬念的事件变作剖解“阴谋”的缴文,并借一个复杂的主角消解道德高地,可谓费尽心思,于观感于私念。拿手的小空间调度埋伏在每一场戏,而真正的“危险小空间”具象却只有关押加瑞尔的孤岛,特效虚假,但他意或在此。
      • 在如今歐式庸俗(故作高深的現代主義)與美式庸俗(擁抱淺薄的大眾文化)的雙重排擠下,古典主義仍據一席之地,甚至仍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唯一主流。
    • 豆瓣 7.1 IMDB 6.6 BD1280高清中字版
      Nuestras Madres
      2019
      剧情片
      法国

      我们的母亲

      Nuestras Madr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平铺直叙
      • #72nd Cannes# 金摄影机+影评人周SACD奖。影评人周竞赛。鲜为人知的、关于危地马拉历史上极为惨烈的大屠杀题材,不过已经移民比利时的导演的处理实在是有些平庸了(这片其实也应该是比利时片……)。这类题材近年的《遗忘诗行》(智利)和《无名》(秘鲁)都做得特别好,尤其《无名》,几乎是同样的故事,但是戏剧冲突和心理惊悚感都做得很好。《我们的母亲》做得更像是一档新闻调查节目,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冲突,而且这戏写得还顺拐……
      • 第一部危地马拉电影,地理盲之前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名字。导演映后普及了82-83年的战争背景,他更喜欢看到观众的脸,一如影片中对人的关怀。我的理解更像是内部的“慰安妇”,处理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戏剧冲突,寡淡如水,却在最后充满无力。战后创伤,寻父不得,无法缅怀的痛苦,诉说过往刹那直面生活的勇气。戛纳金摄影机。
      • 能让此类题材公映的国家都还有希望可言。
      • PYIFF14,导演的影像拍的非常舒服流畅,这算是一种影像的修养和直觉吧,这几天看的最舒服的一部电影了。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故事,故事的节奏很好,但剧作并不是长片式的展开,避开了戏剧冲突,第二幕非常的短,只用了半小时,关于父亲的寻找最后是一个可怕的身份反转。看故事的话,这种剧本有先天缺陷,看剧作技巧和影像风格的话,看这种片还挺享受的。
      • 1978年出生的危地马拉导演César Díaz,时遇Guatemala的36年战乱,他后到墨西哥与比利时求学,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其实亦只78分钟)。影片以一位从事内战掘骨的遗骨身分鑑识公务人员的工作,展现几十年后那些在战乱中失去男人的女人们的深刻的伤痛,其中包括主人公自己和他的母亲身处其中的痛。 剧情严谨干练,步步推进紧扣人心,无一时浪费;情感真实真切,表演憾动,写在失夫女人脸上的时间伤痕,Guatemala的街区风景,人的生活的紧迫,感怀真切。除此之外,男主的正直,朋友的温情,上司的宽容,女人的隐忍,亦是情感丰沛。而男主对认尸妇女的一句“请放心,全程以尊敬的态度进行”——令人竖然起敬。 剧情、剪辑、表演、画面、意义、表达均好。满分。
      • #PYIFF#比利时冲奥片《我们的母亲》,目前影展最喜欢的一部,危地马拉内战后的创伤如同阴霾一般死死地封住了每一个家庭,三十年后随着万人冢的尸骨被认领,曾经的家人以一种最悲伤的方式回归,她们面临着痛苦再一次被揭开的残忍,但再怎样审判都无法挽回错误的曾经,这才是最无力的地方吧😔男主的身份带着1982年大屠杀事件的羞耻,结尾的这次反转更进一步地拉进了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全片本该有的戏剧冲突全部被弱化,但仍能感受到事件本身对内心的撕扯,太痛心了,当片中响起《国际歌》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苦难终将会过去,但它们应该被记住……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涉及这类题材,所以,我们的处女作总在小情小爱中矫情地拧巴,好担心有一天我们不光忘记了伤痛,还不记得身上留下的疤痕……
      • 把个体错误的记忆,强烈带入替他人寻找记忆的工作,因此发展出故事,这样的剧作触发点非常不错,发展的也极其克制,动人。我也在危地马拉城,跟随过一个NGO组织的老太太,去打酱油地看过原住民现实问题,因此有那么点代入感
      • 迟到30年的正义,被告席上已经几乎找不到罪人。这就是现实。
      • 以危地马拉军政府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娃娃脸法医对亡父骸骨的寻找,讲述入土为安的执念故事。前半部分一般,金摄像机奖估计是给了最后20分钟的反转~
      • 3.5
      • #3rdPYIFF# 很喜欢。这是一部关于“封存时间”的电影。在片中,记忆是模糊的、感情是模糊的、认识是模糊的;但是时间是具体的、找寻是具体的,皱纹、伤痛、眼泪、告解,这些都是具体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记录时代,有一种简单但直击人心的力量。
      • 他是你的父亲,你的眼神,语气,力气都像他,唯独你不像他。这是你的母亲,你爱这里的啤酒,吊床,母鸡,你唯独不爱她。成为强奸犯的儿子,请不要感到羞耻。生活在亡夫居住的土地,却不会感到害怕。拼凑遗骸就像在拼凑过去,我们已经习惯和痛苦共生。这个国家不止有疯子和酒鬼,还有悲伤的母亲和亡魂。
      • 7分。一部伤感的电影,真相有些让人痛心。片子很干脆,剧情也有必要的反转。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那段历史,或者会对影片有更多的了解。
      • 《三十二》里,女人被日军抓去慰安,生下孩子相依为命,母子俩的房子被远远隔离在村外。 既要女人安忍不动如大地,经受住蹂躏,掩埋掉苦难。又要女人最美逆行做母亲,从尘埃底处开出一朵花来
      • 好闷。
      • pyiff#1当电影承载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记忆和大众启蒙的社会功用,也因为有这样真正关心人类的电影导演,电影永远不会死。2被寻找的父亲,其实是寻找父权的占有者—祖国。从象征着信念与理想的游击队长到低劣残暴的恐怖分子,如果人之子有选择的权力,主人公选择了爱这个理想的并没有血缘的精神之父。就像本片导演本可以在欧洲舒适的居住,可还是留在了危地马拉,继续战斗。为了电影,也为了需要被看到被记住的人。3导演本人的真实经历和片中男主人公的真实经历重叠,父母的死亡,国家的动乱,在欧洲的流放之路,他说:“我就是要拍这样的电影,我不拍这个,拍什么?”4我们的母亲,理性、克制、温柔。
      • 完全没看介绍,还以为是印度片,开头半小时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走错片场了。短小有力,非常震撼。一段对我们来说如此陌生的历史,那些奶奶面对镜头的时候,好像是年迈的中韩慰安妇奶奶。正如我在釜山参观慰安妇纪念展时所留下的留言:女性受难的历史需要被铭记!10.13@PYIFF第二部(不知道为啥有些人连78分钟不看手机都忍不了,频频掏出手机刷朋友圈,也是中国观影特色了,起码在釜山没遇到过,呵呵)
      • 讲到大屠杀的惨痛的历史,死人的遗骨与活人的记忆,一点点揭开的真相。没有夸张表现和情感铺陈,女性承载的重量就更为凸显。
      • 電影曾出現的幾個鏡頭,明明知道是素人演員所演的,明知道觀眾一定會出戲,但仍不妨礙片中所呈現的情感。同時也是對於該片最深刻的地方。內核比較像是《焦土之城》裡面的母子間的複雜情感,但該片則較為直接地描述這種關係。不愠不火,保持一定距離。剪接非常好。[ 2020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比利時代表 ]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