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豹党: "You gotta knock like police!" 就算被嘲没上过学、素质低下的黑人敲门都比警察礼貌得多。 |
|
你会怎么做?对下一代的教育,独立自主,或者上街参与激进行动。比上一部差点,但两部连在一起看会很有意思,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 |
|
感人而勇气可嘉,距离感,镜头与角色的距离,纪录与虚构叙事,黑白影像蕴藏着对社会不公的一腔愤怒~ |
|
黑白影像的表现和人物的描写方式一致,这几位主角都不太惧怕镜头,叙述或展现的情绪都控制得很精准,又好像失去了记录的意义偏向剧情式充满计划的方向。 |
|
中途退场。基于看过的部分2.5吧。种族歧视题材,或许黑白摄影才能模糊他们的肤色。然而废篇太多,太碎碎念。 |
|
在林肯中心电影院门口碰见了俩女主 |
|
摄影很美,选择黑白影像是make sense的,是历史的影像也是美的影像,有种欧洲传统审美来拍美国南方黑人的神奇混搭感。定居美国的白人男性意大利导演的视角…就有点…散;这几条线有一些inner connection,也似乎可以拼凑出一个overall landscape,但一切都还是很模棱两可,且verite的技巧很是一般。 |
|
【C+】米勒维尼并不关心发展,而更在乎造型。 |
|
刚好赶上“弗洛伊德案”余波终于有了资源,可能会略微惊讶于它的未卜先知;对民权议题的涉及和那种喷涌而出的愤怒很有力量,他们的经历、遭遇甚至是因为“失序”进而自己也“失控”的行为完全能窥见这个正在被分裂的社会最明显的一面。但问题可能在于,它太过于混乱和拖沓;而且不说是纪录片的话,会误以为Mary J.Blige临时又接了个片准备冲奥(滑稽),“摆拍”感太重,感受不到那种原始材料的浓重,而更像一次精心的设计。 |
|
4.5。既無群像塑造也無個體跟隨,只有些許抗議口號的同義反復,沈浸式描摹社區生態更是對導演的奢望。 |
|
hell you talmbout |
|
4.5/10 |
|
将就看 |
|
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处在发达国家的种族歧视问题还是非常常见,备受压迫的黑人种族,无论在生活、教育、心理上的歧视与不被尊重,依旧刺痛人心,一场无力的战争正在兴起,我们难道还应该视而不见吗?平等与正义需要你我的声音(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
|
too much complaint |
|
聲音性。 |
|
影像还可以,故事讲得有点糟糕 |
|
+ |
|
为什么总是一副,全世界都是欠他的模样 |
|
确然存在的一种南方黑人生态 然而仅止于呈现? |
|
SHIT! SHIT!! SHIT!!! |
|
重返小學朝會校長演講感,無限循環;口號、語言,屬於黑人的韻律? |
|
这是部纪录片啊?不是剧情片!做到这种程度的摄影音效,以及一定强度的叙事已经很impressive了…当镜头前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愤怒的时候真的很有感染力,还是说豆瓣人都对黑人题材电影极度反感… |
|
哥俩部分不错,其他没有什么新鲜。 |
|
黑白影像是有意义的(例如最后的黑皮肤白羽毛),但比之前差了不少。米勒维尼这次将目光从生活本身转向了种族冲突,社会运动,然而脱离生活的他和愤怒失控的人物是很难拥有如前作般惊人的感染力的,只有战斗性,不见其他。
(立场不坚定,悄悄再上回三星) |
|
见到了导演和Judie,对他们印象很好,加一星...拍得的确有点随意了 |
|
不太懂为什么会进主竞赛… |
|
黑白影像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的话也讲得很直白了。其它评论的朋友说的意义有一些道理,但那是关于黑白的一个浅显的表达,这样的话置《罗马》这种用黑白来表达人文的高级影像为何地?故这部电影是很伪作者型的那种。是不是我跑电影节以来第一个中途退场的电影? |
|
在摆拍镜头下,依旧是极端黑人组织首领夸张而孤独的演讲与示威,以及毫无旁证下个体黑人充满煽动与仇恨的「痛陈家历」,作为恐怖组织的「黑豹党」摇身成为解放先驱,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交流,而片面极端的「尔等何为」的疯子骂街本质上和新纳粹毫无区别。 |
|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标题很合适。
前半部分平淡且压抑
后半部分尽管有爆发,可还是透着一股压抑感。
连理论上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都无法给予平等,无法消除贫困?那么有些东西该懂的就懂了。
酒吧女老板和胖大妈挺有人格魅力的。
可是在这个时代想要实现实属做梦。
没有钱没有gun,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可不这样做连希望都没有了。 |
|
“我告诉你我为什么教你打架”
“为了让我变得更好”
“不是的,是为了让你保护你自己。但你打不了几次,因为如今的人们更喜欢用枪……” |
|
香港国际电影节 |
|
在人物状态基本被摆拍破坏时,需要更好地利用对白节奏(如《震荡》)。 |
|
分两次看完,太碎了 |
|
别的不说,这个片子放的时候带英文字幕这件事就挺有意思的。 |
|
呃最近这些探究黑人群体的verite纪录片看来看去都差不多,我觉得这部还没有上半年看的Black Mother有力。三条线里酒吧女老板的故事最吸引人。 |
|
摄影赞,direct cinema,关键导演还是个白人有点服气。但是好“难”看。 |
|
冷静、克制、旁观角度展现
抛开天真的“纳税人”说不谈
(事实是普通人的纳税额
根本比不上资本家及其企业
因此那些口号可以说是毫无杀伤力)
影片中“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行为
竟然被警察粗暴对待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仍在某岛持续发生的事情
神奇的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待两者的态度
竟截然不同
令人不得不佩服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宣传机器
(只能理解为它们在鼓励暴力革命?)
影片选择的三条线结局都令人绝望:
①穷尽所有开的酒吧因刻意刁难无法经营
生活失去着落
②儿子从充满志向、害怕坐牢
到看似即将走上父亲的失败人生路
③两起砍头案被定性为自杀
正义无法伸张
对于黑人女性更为悲惨的遭遇有所展现
很难想象现在种族矛盾仍然如此尖锐 |
|
教授参与制作的一部片子,他在课上说“意大利的白人去拍这个挺有挑战性”
但是黑人对意大利人敌意可没有对盎萨人那么重,毕竟《绿皮书》里的警察说意大利人算“半个黑人” |
|
关于美国黑人种族权利的纪录片,三条线三种抗争方式,黑人与白人的广泛矛盾,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了,还是无法调和。 |
|
我们在极速的进步中又极度落后。 |
|
7.2 |
|
??? 黑人英语 归因 race class skin 歌曲 印第安人;三条线,让人抓不住重点;最开始是什么祭祀活动么…… |
|
#NYFF Doc-fiction的三条线索散成一团乱毛线,南部的反抗或者是still life,还是被rage支配的生活?但这些都不是导演浪费菲林的动机,totally pure shit |
|
看到前20分钟的时候,想给四颗星,到一个小时,想给三颗星,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就只剩两颗星了。虽然喜欢两个小兄弟的镜头也觉得题材挺好,但是电影中的情绪表现太过单一,从头到尾只有起没有伏,看到后来耳朵疼,听到的全是类似的情绪,too much,跟撞车差远了 |
|
希望豆瓣有个标签:“睡过” |
|
毫无连接的片段,无法让人对此保持思考或者有所认知,变成了又一部讲黑人故事的老话重谈的电影。 |
|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
|
What You Gonna Do When The World's On Fire? @2020-01-29 04:5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