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与新中国相辅相成,劳动最光荣。豆瓣评分这么低,只能说烂到根里了 |
|
就硬性电影来说,还是不错的。从国共两面的故事线来反应当局对百姓的真诚,从教条主义和实践主义来反应人民群众的力量。唯有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避免个人主义、教条主义,任何困难都可攻克。此片拍摄于61年,片中实践了郑君里的“内部蒙太奇”理论,尤其是毛主席一段,声画对立,很有张力。其实郑君里对电影有很深刻的研究,只是生不逢时,当时留在内地,只能拍些拍马屁电影,要是像岳枫他们去了香港,想必会有一番很高的成就。 |
|
解放前很好看,解放后就很搞笑了。。。。 |
|
《枯木逢春》剧中通过运动镜头把形形色色的乡村景象有机地组织成一幅活动的长卷画面,很有美学特点。 |
|
整整六十年前的抗疫命题主旋律,伟大领袖的光芒太刺眼。现实行将就木,何处逢春? |
|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把毛泽东的诗句与江浙民歌放在一起演绎,显示了一种先锋的诗/歌美学,社会主义文艺是一种自上而下实施的先锋文艺,其中所反映的男女平等、集体劳动、尊重邻居等生活方式与道德品格,对那一代人是具有启蒙价值的。仍然需要研究清楚,文艺群体是如何接受了这样的限定并且在艺术作品中进行意识形态的表达。血吸虫病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也是一种疾病的隐喻,相信科学的医生和中医之间的论争中,中医明显是站在群众动员、相信土方这一边的,这也是政策支持的一边。电影中对这项争执有偏向/“情绪”,反对把人与粪便、田螺等同看待,但现实中,这样的争执仍未解决。方妈妈举止的一些细节仍然流露了当时人的“香火传承”观念对寡母和失去生育能力妇女的歧视。听到“天晚了,你可走好啊。方妈妈,我送你回去”不禁潸然泪下。 |
|
给命苦的女主起名叫苦妹子,咱们唯物主义就是这么直接;机械降神之主席午夜光临杭州奥林匹斯山众生皆醒万花起开,偶像间接握手会热火朝天;强调群众工作以人为本挺好,中医治标西医治本也没啥错误,高潮却放在送中药上,“是党救了你!”……即便如此,摆脱封建思想的先进爱情观平等观,比之当下强调回归传统忠孝的政宣片,看着格外走心真诚;不过也正因如此,完全神化的偶像崇拜一段更显荒诞,当然,本也是荒诞的时代;“你们都欢天喜地奔向社会主义了,我怎么能一个人躺在这里等死?我也要社会主义!” |
|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
|
郑君万里回春手,双塔侧畔长镜过 |
|
2020.7.24,中国电影资料馆重启放映。资料馆疫情后恢复放映的第一部长片,选择这部关于抗疫的老电影真的很有心了。虽然这仍然是一部爱国宣传片,但是站在现在的角度看,故事完整,演员也很有感染力,人物塑造也比较立体了,如刘医生这种只认科学死理的知识分子、方妈妈这种担心儿子而有点自私的母亲,都是不完美的好人形象,表现得很真实,不完全虚空。我还是挺喜欢的。 |
|
领袖主席自带光芒 群众中实践科学的批判;胶片素材保存不错 音轨混响依旧糟糕 高频人声和演奏背景乐明显失真 |
|
6.5,算是17年时期的防疫片吧,趁着“消灭血吸虫病”的热潮,输出一波人定胜天的TG防疫价值观,郑君里比较有意识地在形式美学上进行一些探索,比如剪辑节奏和电影音乐性的匹配,中国传统山水诗歌的意境与现代电影影像形式风格的交融,特别是摄影调度上的许多尝试,还是很有味道的。四时花开的段落即便明知道是意识形态宣教,但还是能感受到郑君里的用心。只是这套形式主义美学的东西套着这么个极具主观能动性的文本下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林则徐就做的比较妥帖)。要是能再给他几部探索的机会就好了,可惜没几年人就走了。 |
|
失败之作,郑君里的趣味和剧本无法调和。 |
|
摄影、叙事俱佳,剪辑极为流畅,节奏松弛有度,结尾稍显仓促。 |
|
资料馆复映(公映)的首场选片。置景(尤其解放前)颇有日本风格,大概得之于《罗生门》和58版的《楢山节考》?张力拉得极好,叙事有大师风范;宣传味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略尴尬地抛光了时代的一些灰色地带,较赤裸地展示个体形象。不知是作者有意,还是后来者得到了启发——对上官云珠护子的塑造仿若23年后《高山下的花环》的“贵妇人”,而上海刘医生则在一年后的《早春二月》有所踪迹。此片出现在2020年,颇有时代意味——疫情下孰轻孰重,与中美对抗大局势下的人民心态。文明从未远走,枯木当再逢春。加油,我的国。 |
|
中国人真的太苦了。六十年之后看着像一部政治讽刺片,但显然眼下的生活也没好到哪儿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
电影语言的现代性与民族性让人震惊 |
|
如今,南京燕子矶的江边,喇叭还不停地提醒游玩的市民,不要下水,预防血吸虫。这种曾经可怕但被新中国降伏的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
|
摄影和调度进步很大,故事标准的十七年风格 |
|
血吸虫病,现在大家都不知道了。 |
|
Mao embodied in discourse |
|
补标,郑君里,在政治传声筒的死尸上艰难地进行着电影的民族化手术,医得很辛苦,却是无用功。电影不是新闻简报,不是认识论原理演示,历史证明,所谓的民族化,也应该致力的是费穆那般的情景氤氲关系,而不是这样的符号指示游戏。 |
|
江西江东,十年病树春又绿。人散人聚,一照肝胆血更浓。 |
|
都是好演员。 |
|
其实解放前的一段从手法上讲还是拍得不错,但整体上仍是一部艺术被政治高度绑架的电影。那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党、政府、社会主义等等崇高的抽象概念进行集体无意识绑架的年代。医生作为一个准敌人或落后分子基本上是被拟制出来的,比60年的《红旗谱》多了一层“人民内斗”的政治意识,更加危险了。 |
|
哭妹子。。 |
|
饭都吃不饱就别扯什么诗意... |
|
话剧改编。治疗血吸虫病的大背景,教员还写过七律送瘟神的。旧社会就只能等死了。同意楼下天街小雨的影评。罗站长是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老炊事员洪满堂。上官云珠演个老太太。风景倒是漂亮,方家的房子边上一棵大树。不深入群众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作怪的刘医生和实行群众路线的罗站长。钱千里开头出场一会就盒饭了。镜头语言印象最深的苦妹子的镜头连续推进特写,现在也很少见。插曲很多。其他客串曹铎(抓壮丁的)李保罗、茂路、邓楠、孙永平(村民)韩涛、梁波罗(参会者) |
|
意识形态电影。是党救了你。 |
|
中国第一部灾难片 |
|
"刘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不,不是我,是党"! |
|
黄子平说爱姑钩刀样的脚和鲁迅的牙,都提醒我们,身体是会痛的。苦妹子一家解放前后对大肚子病的恐惧,带着惨痛的身体记忆。她大喊出“我要活着”时,即是在抗争宿命之路。专家解决不了的血吸虫病,土方子却起了作用。电影中的层层隐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农村医疗站站长和上海专家关于如何看待血吸虫病的辩论,放在今天看尤其有意义。电影是文人趣味和工农兵美学结合的尝试,有些地方今天看较为生硬;雨中出诊、医疗站相逢、冬哥夜访苦妹子等几场戏颇喜欢。 |
|
郑君里 电影民族化的尝试 将诗歌和绘画的意境搬到屏幕上 影片开头的用横移镜头描写枯树 野坟 乌云 断壁 伴随苏州评弹风格的歌唱 后随着悠扬的笛声切入杨柳桃花稻田等春意昂然的意象。凸显了新旧社会的对比。片中许多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善于利用光影和环境刻画人物内心。歌词与剧情发展相贴切。 |
|
资料馆刷大银幕,复映后的第 1 部长片。相信导演郑君里当年绝对是一颗红心,但很多情节如今看起来确实充满了政治惊悚片的意味,看得人胆战心惊。 |
|
画面真的好看!以前的木头房子怎么那么好看!
|
|
只看解放前一小段。构图、美指值得一提。略有expressionism感觉。 |
|
吸血虫病。。。 |
|
还是开头一段好。然后是有一刻觉得一边的歌声在补充画面,有一种别趣,就如两人走着发现花掉了,带着孝,歌词唱到“发现姑娘有人家”之类,还蛮有趣。看到说中央首长来临那一刻,以及那段邂逅,太好笑了。另外,当年那些喊口号似的语言,对我们的语言的破坏真大啊…… |
|
-I don't want to die! I've yet to taste the fruit of socialism. -SAME GURL, SAME. |
|
什么恶臭电影
吐了 |
|
牵扯过多意识形态问题。一味宣传“人民的力量”,甚至编造谎言,宣称中医药可以治愈血吸虫病。 |
|
两星半//郑君里在《歌颂新人、新农村的一次尝试——<枯木逢春>创作得失初探》中结合其创作《枯木逢春》谈了向民族的传统艺术学习的心得:(1)在镜头运用上可以向戏曲学习;(2)在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上可以向古典名画学习;(3)在音乐上可以向戏曲学习。//要治病就得先治思想病 不相信群众未经临床实验的土方子 不表态自己心怀人民群众 只知道埋头研究病理关心病人状态的医生是思想觉悟有问题的医生 绝对医不好群众的(摊手//听到不能生育就几乎一秒认定这位女性没有使用价值了//再苦再难都还好终于等到毛主席//1961年作品似乎也不方便要求太多 |
|
反讽式选片 #2020.07.24资料馆 |
|
开头还不错 |
|
“不是我救了你,是党救了你” |
|
作为科教片性质的电影,不再苛求。 |
|
资料馆 |
|
1.60年代的电影,政治宣传味道有点浓,maozhuxi贯穿始终;2.相比民国时期的电影,这个时期的电影背景音乐有点过了,显得有点突兀,一惊一乍;3.主体叙事不错,人物表演也很不错;4.作为当代人,看这部电影可以了解到曾经先辈们跟传染病(血吸虫病)作斗争的故事。 |
|
那时候的官话还是不卷舌的。 |
|
和蔡英文用爱发电有一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