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个导演都要拍一部暑期的儿童活动片,那个夏天,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开学后,他们发现自己长大了。2. 开篇非常好,后半段,有些费力,不那么自然了。3. 用光,用雨,用风,用暖色,用声音,用音乐是这个导演的特点。 |
|
《夏日的庭院》是一部战争影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holocaust cinema。暴雨是相米慎二影片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某种成长/范式转换的发生。《夏》中,他中断了前半部分《自私的巨人》般道德说教性质的童话。当老人说上过战场的时候转变为他的忏悔,以及对于“昭和”的伦理学,死亡和屠杀都无法被影像化,因此几个孩子的确承担了死神—痛苦意识唤醒者的形象,让这些元素被创伤地显现。与此同时,相米慎二示范了一种平成新左翼最关心的关于“罪”与战后责任的承接以及教养主义。孩子们在催化“死亡”的意识=必死性,哀悼的情感-伦理的同时也将进入这个国家作为黑暗的核心,相对于官方“新历史教科书”的“反-日本人论”。但相米慎二的纯洁主义在这里仍然发挥作用,他利用孩童作为历史的救赎者,并葬送/告别这一代“恶”的人。 |
|
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作品,虫鸣与暴雨、西瓜与艳阳。儿童表面嘻嘻哈哈,内心也有苦恼,父亲为什么娶了两个老婆,死亡是什么模样的,为什么相爱的两人不在一起,人生朝他们一步步走来,催促着他们成长。 |
|
3.5 日本電影永不過時的題材,「歡迎回家」即使老套卻動人,有大林宣彥的味道,像《幽異仲夏》陽光明媚、生離死別,然後今天剛好是阪井泉水的冥誕,片尾曲響起的竟然是我最愛的那首”Boy”,伴隨著感動和驚訝結束這部電影。 |
|
漫长的告别,碰上不愉快的事就会选择把它遗忘,死亡不是不洁之事应当得到尊重,枯井里有蝴蝶在飞, |
|
相米慎二的童年电影其实主角仍然是成人的世界,在前半段菊次郎般的剧情后,电影并没有顺着这种温情与成长的路线发展,而是渐渐揭示出昭和年代难以忘记的痛苦记忆和悲剧人生,老人不愿意相认的根本原因是不愿意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再次面对自我的审判,但就如走入新时代的日本,他必须敢于正视过去,才能重新获得前进的勇气,相米慎二用极具象征性的镜头和符号来揭开这些道理,在瘦子穿越医院恐怖的走廊、胖子沉入游泳池底,眼镜走在危险的天桥沿上时,观众会感受到看似快乐的夏日后隐藏的死亡与痛苦,随着死亡真的降临,重新焕然一新的小屋再次破败了,但蝴蝶和彩虹出现了,未来仍然充满了光明,孩子们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个国家也同样如此 |
|
字幕完成~~QAQ |
|
厉害,相米慎二对长镜头的运用渐趋登峰造极,信手拈花,手到擒来,却不炫技,不玩花样,远近高低,如此自然贴切,而且迷人的剧情和演员,让你常常忘记了镜头的存在。 |
|
明亮悠长的夏天,光线滑过雨后的绣球和波斯菊,生命如此鲜活,死亡亦近在咫尺;在盛满台风和大雨的假期之后,少年们初尝人生的况味,也寻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相米慎二拿手的题材,也触及到家庭、社会众问题及战争创伤遗留的阴影,老少情谊相当感人;昏黄温柔的光线,的确有点大林宣彦的味道。 |
|
相米慎二真的很会拍青春片,而且他擅于利用天气来营造气氛,台风天被困室内的吐露心声,大晴天里围坐一起吃西瓜,诸如此类情节与环境的有效融合数不胜数,观众透过屏幕仿佛能感受到夏日的热浪,当然最可爱的还是三个小孩子整理庭院的过程,所有童真和善良都通过热火朝天的体力劳动喷洒出来,就连死亡主题经由他们的视角看出都显得哀而不伤。 |
|
#山里陪奶奶看系列# 奶奶不懂日语,我在一旁边看边解说给她听,老人和孩子的隔代情故事总是讨人喜欢的。没看过原小说,但不得不说导演拍的太好了,真的会调教小演员!胖瘦矮三个小朋友和一个独居老人的故事,借由孩子们对老人(死亡)的好奇心来一点点展开,从老人“恐吓”孩子到支使孩子们做事,从满院杂草荒芜到老屋焕然一新,从实际距离到心的距离的拉进,老人终于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曾经在战争中的遭遇……影片充满夏日的气息和童真,个别片段甚至带点儿魔幻的色彩,是那种看完会回味并生出“如果我也能做出这样的片子该多好呀!”之感的片子。 |
|
虽然但是这个故事的逻辑性简直鬼扯,开始时的秘密花园模式变成了儿童治愈战争创伤的现代寓言——这是一个完全成人化视角的儿童故事,这样的儿童故事成了成人道德的传声筒,艺术的“真”在这里已经迷失了,当然从纯创意来说,从荒草漫漶的废园到开满波斯菊的庭园,很多符号性的东西(蝴蝶与飞蛾与枯井,病房奇遇,泳池溺水等等都非常相米慎二)确实够“美”,反思战争也够“善”,但“真”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 |
|
关于独居邋遢creepy老大爷如何诱骗一群stalk并打扰自己生活企图围观自己死亡的无聊小男孩给自己做童工然后顺利死给他们看的故事。好奇如果在Deep South这群小孩会不会第一次就在院子里被一枪一个了。通过小孩视角探讨死亡吧但我一点也不买帐hhhh还提醒了我我通常有多不耐烦小男孩为主角的故事。不过很感谢给了我高清源的那位朋友🙏 |
|
从儿童视角进入战争罪犯与战后受害者的论点,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即便剧情中杀人的老爷爷,无论从自身还是外界,他都收到了惩罚。但客观地说批判到最后还是多了怜惜。 |
|
杂草鲜花庭院深,孤寡老人心扉开,滴雨木屐西瓜甜,枯井涌泉百虫飞……少年对死亡之好奇,缺席的父亲,台风天无可救赎的战犯回忆;将夏日儿童类型片与战争反思绑一块,不多见 |
|
看老爷爷与孩子的组合大概率是关于死亡与成长的话题,没想到竟然还能那么贴合地插入战争记忆,这个倒是最近感兴趣的话题,印证了《漫长的战败》里提到的三种叙事,施害者的临终忏悔,隐藏在「ただいま」背后的受害者叙事,以及那种宁愿没听到或者“篡改记忆”的英雄叙事。
刷屋顶响起的防空警报声预警即将揭开的创伤,经历台风的洗礼直面罪责,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哀悼仪式,而老屋在爆炸背景音的铺垫下即将被拆除,曾经的记忆又将何去何从。幽灵借由枯井蝴蝶重诉记忆,将奇幻又浪漫的夏天留在孩子的心里,治愈创伤,向死而生。
大林宣彦《那年夏天》里的小林桂树,《夏日的庭院》里的三国连太郎和淡岛千景,看到这些人变成爷爷奶奶辈,简直是为六十年代电影写的挽歌。 |
|
相米慎二终于拍出了寻常儿童电影的质感。当孩童的纯真成为一种容器,不断吸收着历史的养分和罪孽,甚至以诙谐的方式消除了这层「厚重感」后,他们的出现就不仅仅是作为帮手或倾听者,更像是对战争创伤的一次宽恕或审判。于是当一代「恶」的寄身者最终消失,那层隐忍在暗处的情愫得以埋葬,孩童再度利用他们的纯真使其重新萌芽,宛如奇迹。 |
|
夏日的庭院是三孩一步一步悄悄走进老人内心的一隅,夏日的庭院是三孩一起玩耍打开老人内心的一处,夏日的庭院是老人的战争创伤得到最好的修复的地方,夏日的庭院见证了三孩的成长和老人的离去,夏日的庭院开满了cosmos以后老人化身🦋来了一个最后的告别与感谢~孩子们嬉戏的庭院没了,但是美好的记忆还在,老人还活在他们的回忆中~童年短暂生也是。 |
|
阳光,暑假,少年,冒险,整体的状态真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傻乎乎的日子。以了解死亡去学会认识这个世界,走向成长 |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
这里还有满眼葱葱郁郁,种下的花和扑涌上来的蝴蝶仍然是最好的时光。对告别的处理就像导演早一年的搬家,最后的场景孩子们跨过仙境死生相衔,向井里喊一声没有回应也不要紧 |
|
迷人的长镜头和移动摄影,相米的镜头仿佛像是最后葬礼中插入的相机视角,非常自然生活化。很喜欢「井」这个设定,日本电影人心目中对井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生命的轮回和告别这种认知应该是相通的吧。整个故事的文本特别扎实且动容,以三个少年的视角去窥探死亡,战争这种颇具沉重的话题,最后凸显出成长与和解。可惜,相米这回部分旁枝的描述,略显累赘而冲淡了原本应该强调的主题。还是没能超越「台风俱乐部」。对死亡-新生这种主张在后期的作品「啊,春天」里也做了相应的呼应,成为了相米的电影符号。说一句题外话:片尾字幕出现制作:安田匡裕的名字,突然心头一紧。日本的优秀制片人,真的可以说起到了传承电影的作用,这位安田后来成为了是枝的制片人,「无人知晓」「步履不停」这类片也是二人一起合作的成果。 |
|
前半幾乎要列進Z世代片單(?),看到94年的作品在分鏡剪輯種種都時髦過當今作品真的是又驚訝又感動,像是挖到某種源頭。而故事也真的是蠻會騙人眼淚的,對比起前面看過的相米,有一種大眾可能不一定會喜歡《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幽靈公主》但一定會喜歡《龍貓》的感覺,這作就是相米的《龍貓》嗚嗚嗚嗚(?怎麼拿吉普力對照)。而結尾看到主題曲是ZARD也更傷一層樓,好像90年代某種意義上是全世界揮別傷痛,希望蓋的棺上會開出美麗花朵的一個年代,現在看這種耀眼的希望,有一種五味雜陳的滋味。 |
|
孩子想观测死亡,却意外习得了生活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译成「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或许正是令人「不悦」的原因。这里的「时」并非「按时」之意,而是带有「偶然」因素的「时机」之意。这里的「习」也不是「复习」而是「体悟」的意思。相米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它和「应试教育」没有关系。事实上,故事全部发生在课堂之外——学生们对在书本上看不到的「学问」好奇,谈论「死亡」实际上是在追问「我是谁」这一命题。害怕「真相」被人看到的「官方」不愿将其写进教科书,亦害怕将其搬上大银幕,历经并愿意将这个「过程」展示给人看的个体或因无人问津而只能在《夏日的庭院》里自我放逐。庆幸的是,这所被高墙和杂草隔绝起来的「监狱」最终成了前人反思历史和后辈认识自己的地方——在深刻的体悟中发现了与「本源」对话的渠道。而这,不是令成长中的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 |
|
儿童对死亡和战争的探讨。
结尾处三个孩子像爷爷最开始时那样把一只死去的蝴蝶尸体扔入枯井里,却从枯井里飞出了无数只蝴蝶、萤火虫等各种鸟类的灵魂。处理得好唯美。那是爷爷在和三个孩子做最后的告别,三个孩子一同朝着枯井里喊着“再见”。枯井里的主观镜头中,看着三个孩子用木板将井口挡住,那是在记忆里封存住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随后,枯井破裂,房屋崩塌,三个孩子在波斯菊丛中对夏天告别。 |
|
便利店,晒衣服,除草,水手服,种花,吃西瓜,台风,女教师,公寓,足球队,战争,生活,如果仅仅是生活该多好,漆黑的商业街幕墙,父亲带着老婆儿子,鱼店,桥下的溪流。只能在缺乏理由,缺乏因果的相遇之中,在一个个外来人的进入之中,院子才有其意义,各种各样的人,坐在那里,抽烟,睡觉,眺望。 |
|
细节都特别好,小朋友视角准确自然,非常治愈,如果我童年认知死亡时看到这样的电影该多好。 |
|
童年对死亡的理解化为夏日庭院茂盛的杂草,为那孤独老人送最后一程。 |
|
台风夜映照着落地窗的对话,光晕倒影言语都散发着惊悚之美。切断与俗世的联系避世,至死都在惩戒里自我救赎,很是令人动容。葬礼直到片尾不及预期,不是很喜欢后半场的走向。 |
|
呼唤死亡教育,就会有老头死给你看——童话故事往往由90%的甜腻和10%的残酷组成,而这部就是个童话故事,甜腻的部分甚至有点齁,黄绿色的夏日阳光让人昏昏欲睡。结尾化蝶俗气得我脚趾抠地,但那之后迅速衰败形如枯槁的房子又让整部片突然变得鬼泣森森,好像它从未生机勃勃,仿佛老兵早已不在,而孩童们只是在午后莫名其妙地召唤过战争的幽灵,然后迅速将其抛在脑后。 |
|
個人不及《颱風俱樂部》、《搬家》,故事相對簡單,或說輕薄,卻還是十分可愛、幽默,談論生死的兒少電影,相米對長鏡頭與小孩演員、情結的把控,可謂是爐火純青、游刃有餘,可惜總在後段輸出深意時,不免有失衡感,像是對老人戰後創傷的背景線,對比孩子們逗逼時光,就顯得乏力、單薄了些,以至於一路苦撐到結尾,開始有點消耗觀眾對前段的喜愛,但也算安全下莊,用lol比喻大概相米就是開場到中期的神角,後段湊和著輸出也不算太差,德昌就是農了整部電影,前期問號,大後期不留活口。特別喜歡三位主角的設計與分工,觀察獨居老人的故事動機超棒,胖胖想追隨爸爸賣魚的自豪、失智妻子的最後一面,總覺得相米的細膩與殘酷相伴,他變態而不煽情的劃開傷痕,用孩子的心尋找那些殘酷提問中的對話;怎麼快樂都是真的那麼快樂,也都是那麼唏噓呢? |
|
旬报第五。大雨淋漓的足球赛事切入剧情,暗示着每个人生都会经历风雨,少年足球是活力,青春,希望的象征,和片尾雨过天晴的足球训练,满院花香情景完美对应。片中以三个小孩视角探寻死亡并与之告别,在夏日的气氛中,让濒临死亡的庭院重换新生,也让老人回光返照般的“重生”。小孩行为堪比福尔摩斯,剧情缓慢笑点足,哀伤与温馨并存。 |
|
一个太好猜测情节走向的日式夏日故事,三个突然开始好奇死亡之谜的孩童,一个看似凶神恶煞的独居老人,暑假、台风、庭院、蝴蝶、西瓜、树影、夕阳……大堆意象串联成模糊又极其分明的童年梦境。最不可思议的是相米慎二镜头的神奇节奏与律动,怎么能把长镜头用得如此轻盈自如,好像只是随着时间在流淌一样。它不是那种被记录下来的影像,而是如同生命一样一直发生着的美丽。 |
|
之所以是「夏日」的庭院,就是只有在那個時間段才有,時間一到就要好好告別啊,所以,一開始繡球的出現就預示了結局吧。兩個人,在一起會有多美,在一起也會不美,同偕到老不靠運氣 |
|
就算我们在头脑里理解了“死”,我们仍然对死一无所知。 |
|
#金馬影展2021 颱風天那晚他們都跑去看波斯菊太可愛了! |
|
关于死亡,关于战争。以纯真之心,诉说沉重之事。既是告别,也是重生。 |
|
在菲林独有的画质中,夏日洒在游泳池上泛起点点星光,摇曳在庭院的花草上,望着井里飞起重生的蝴蝶,虽是在告别,但在秋风泛起的今天,我的夏日似乎得到了延续。 |
|
怪温情又怪瘆人的,相米慎二的片总是有点意思整体又差点儿意思 |
|
夏天、童年、死亡(with toto) |
|
目前为止相米最为温馨的一作,也是最为童气的想象式作品,没有青春的沉重和迷茫的选择,也没有束缚身体的任意规范和秩序,以至于孩童们所呈现的运动状态也是乍看最为自由的。
但后半视角一转,引出暴虐的战争罪行,一时间,最温馨的作品又远比什么黑帮、社会、禁忌之恋更为可怕不适,连爱情和死亡的感人主题都似乎变得极致的别扭起来,温馨的调色板被搅乱了色度。
原来在相米慎二的故事里,童年从来没有真正跳出过残酷和无奈的时候,所有的童年都自带原始的伤痕,直至累积到青年的青春期彻底爆发而出,那么本片有关蝴蝶和枯井的意象就藏着一扇通往亡途的暗门,连接两岸,早就和童年相连。
(回到风格本身,仅从近三部片来看,好似法国片的影响到头了,电影开始更多注重温度的传递,而并非彻底归于难以辨识的混沌,哪怕仍有矛盾,但基底是暖色的 |
|
相米慎二镜头下的孩子,常会主动地游走在危险边缘,乳臭未干的骑士在河堤试探,水手服置身在黑帮的包围下,这部中的眼镜小鬼把桥梁栏杆当成平衡木,这种欲望走在未成形的理智之前。他们也即将经历和面对不期而至的,真实的死亡。这时死亡冲动会迎来反转,它的反面便是生命的狂欢。他用长镜头表现出的,是脱离了僵化和死板的物哀美学。 |
|
注入了日式美学的『伴我同行』,鲜活旺盛的青春成长故事,在欢笑与汗水下,又传出了一缕淡淡的忧伤味道。三个少年,好像是用暑假的时间,完成了一次题为「死亡是什么」的社会拓展作业,在与老者的相处之中,他们脱下了稚嫩的外壳,在内心深入的某个地方,种下了长大成人的第一颗种子。故事本身就已经很感动了,还有相米慎二不着痕迹的、却有极高超的调度水准作为加持,真是很难不让人进入到90年代的那个夏天。不过关于战争的部分,可能成片上显得稍微微妙了一些,探讨得浅尝辄止。如果说给这部近乎完美的作品挑点毛病的话,就应该是这个点上面了。 |
|
他和蔼慈祥又罪孽深重,从对死亡的轻视到反思,最后悄然离世,或许老人觉得只有死亡是自我救赎是解放。小孩不曾知道死亡,对它好奇懵懂,当真正接触到死亡时是如此不知所措,又如此庄严肃穆。日本人常把死亡比作樱花凋零,是美好或高洁,而老人用了一生去理解,小孩只用了一个夏天。 |
|
真的好感动。三个小孩的角色设计是有考量的,山下和河边都有亲人去世或家庭崩坏的背景,唯独木山,观众对其知之甚少,或许他便承载着观众的视点,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他身上开拓一片精神上的空间,从而走进这个故事。三国连太郎带他们展开了一场自然教育课,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对阴森古怪的屋子进行改造,用五感感受泥土的肥沃与雨水的滋润,种植波斯菊,看到生命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孩子们开始产生对死亡的自觉,这种自觉其实也来自于他们在自然当中摸爬滚打的经历。他们愿意与自然中的动物为伍,只要对自然多加关注,会发现死亡并非如此讳莫如深。蝴蝶或飞蛾寄托着人类的灵魂,同样的处理出现在后来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当中。当小孩们对着深井向老爷爷告别,更多的生命从井底绽放。房子沦为废墟,可那段灿烂的日子,永远不会消逝。 |
|
这个庭院从杂草丛生到满园的波斯菊,象征着老爷爷从自我封闭到重新变得开朗。三个孩子成为剧情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夏日,从最初对死亡的好奇到最终得知死亡的沉重,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开始阶段的十分重要的个人成长,同时也是爷爷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个人救赎。
日本这个民族,一向对于这样小火慢炖的家庭温情的电影题材掌握的十分出彩,娓娓道来,没有紧张的配乐,阳光和风雨这些大自然的因素,才是最自然的夏日色彩。
另外94年,真是一个伟大的,属于电影的时代啊。 |
|
素未谋面却暖心异常,蝉鸣夏日,阳光洒照,满眼苍翠,活力男孩,孤寡老人。三个男孩很懂事,可爱又善良,渐渐的和老人建立了感情,老人的庭院也变成了他们的基地,一起使基地变美好的故事,老人的往事又重现,几十年的感情终于在三个男孩的帮助下圆满,我想老人是高兴的含着泪走向天国,化成蝴蝶回来看看孩子们。台风暴雨拍的依然是一绝,配乐也依然是一绝,最后的结尾肯定是惊艳的。 |
|
表演有些复古生硬,剧情的引子和关于生死、战前和战后的议论也没有多大新意。但改造庭院,昭和的夏日时光毕竟透露出美好。
最戳人的一个细节在于战后失去父亲的眼镜男孩,对于父亲身份的臆想同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妻子对于丈夫身份的臆想之间的互文。以这个小窗口去看这部电影,别有洞天,给生死的感知、战前战后的遗留和存在问题添加了一个新的小注解。 |
|
“我妈妈不想我像爸爸那样卖鱼,因为这样只会娶到很笨的老婆”看小胖子拼了命的跑步实在太好玩了(被叫相扑选手,还有排骨仔和四眼仔)。除此之外的翻修家、种花、埋葬蝴蝶都让人期待生活……开头踢足球的戏也把人看傻了!虽然总说自己不爱看煽情,或者太过于大段的梦境,但忍不住就是要哭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