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1953)

    最近更新: 2024-06-01 正片
    • 主演:露西娅·波塞 / 吉诺·塞尔维 / 安德烈·切齐 / 伊凡·德斯尼
    •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苏索·切基·达米科,弗朗西斯科·马塞利,Pier Maria Pasinetti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意大利
    • 年份:1953
    • 更新:06.01
    • TAG:意大利,1953,法国,黑白,剧情,女性,爱情,Michelangelo.Antonioni,欧洲,电影
    • 别名:不戴茶花的女子(台),The Lady Without Camelias
    • 片长/单集:101分钟
    • 豆瓣评分 7.4 (734票)
    • IMDB评分 7.2 (1,320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1%
    • TMDB评分 6.70 (热度:2.6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意大利电影《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免费在线观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是对白语言为无,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4分,有73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克雷拉(露西娅•波塞 Lucia Bosé 饰)本来是一名商店售货员,她被电影制作人格兰尼发掘后步入影坛,因其美貌而名气逐渐攀升,上映影片票房都获得了成功,不久克雷拉被迫嫁给了提携她的制作人。婚后丈夫不断干预左右克雷拉的演艺事业,并且不断使她偏离自己的电影理念。两人争吵后她终于答应丈夫出演《圣女贞德》,不料影片上映后恶评如潮。这不仅使丈夫经济陷入窘境,克雷拉也陷入痛苦。在人生低谷她遇到了基尼(安德烈•切齐 Andrea Checchi 饰),重新得到了爱情与理解,冲动之下她决意与基尼私奔,却不料对方只是想要与女明星......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意大利女神Lucia Bosé露西娅·波塞,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作者:阿索佩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P9

    作者:为祖国蒸馒头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1080p.BluRay.x264-EA[9.26GB ] 详情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1080p.BluRay.x264-EA[9.2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94GB ] 详情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9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720p.BluRay.H264.AAC-VXT[1.23GB ] 详情
      The.Lady.Without.Camelias.1953.ITALIAN.720p.BluRay.H264.AAC-VXT[1.2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电影天堂www.dytt89.com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_BD中字.mp4 详情
      电影天堂www.dytt89.com不戴茶花的茶花女-1953_BD中字.mp4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克雷拉(露西娅波塞 Lucia Bosé 饰)本来是一名商店售货员,她被电影制作人格兰尼发掘后步入影坛,因其美貌而名气逐渐攀升,上映影片票房都获得了成功,不久克雷拉被迫嫁给了提携她的制作人。婚后丈夫不断干预左右克雷拉的演艺事业,并且不断使她偏离自己的电影理念。两人争吵后她终于答应丈夫出演《圣女贞德》,不料影片上映后恶评如潮。这不仅使丈夫经济陷入窘境,克雷拉也陷入痛苦。在人生低谷她遇到了基尼(安德烈切齐 Andrea Checchi 饰),重新得到了爱情与理解,冲动之下她决意与基尼私奔,却不料对方只是想要与女明星发生一场艳遇而已。克雷拉清醒后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8 IMDB 7.3 正片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剧情片
      法国

      游览

      Viaggio in Ital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修复版还是被男女尸骸触动,到了某一刻你定会怀疑自己是否可以与身边的这个人一起死去,而怀疑最终变成恐惧和自省,结局是偶然还是注定。
      • 5.27 唯“爱情”没有出席。最后的复合更像是因为某种恐惧,看到自身的孤独,看到对方的孤独。实景之下,Cimitero delle Fontanelle和Pompeii都好美。
      • 撇開年份不說,單就角色的塑造而言,是僵硬的﹔裡頭的義大利風光也沒好看到哪裡去,不知道怎會被如此吹捧?
      • 属罗西里尼风格转型期间的作品。影片中的街道多以实景拍摄,以热闹的街景反衬人物内心的荒芜,以冰凉的遗迹映照人物内心的焦躁。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启发了安东尼奥尼的《女朋友》和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的制作。这是罗西里尼电影中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即一种展示人内心的“现实主义”。
      • 想要成为夫妻,就先去旅行一次。——无名氏
      • 褒曼很可爱啊,就是那种高高的傻乎乎的姑娘,拿波里很好玩的样子。
      • 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 一起的时候厌倦,分开的时候恐惧,开始的时候期望结局,结束的时候又重新开始。   唯独像庞贝古城这样的遗憾,被火山湮灭,留住的只有刹那间人们的恐惧神情。
      • 三部曲部部完美,作为终章,不知是否在暗示褒曼和罗西里尼婚姻的走向?(他们正是结婚七年后宣布分手。)火山,废墟,残骸,博物馆… 这些代表着时间的东西,让爱情显得更加渺小、无处可寻。并且三部结尾都归于宗教,耐人寻味... 看完让人非常想去那不勒斯!
      • 《破碎的拥抱》里他们两人一起看的黑白电影就是这部,我想我知道了克鲁兹在沙发上为什么会哭
      • 5.0。1.褒曼微醺仰躺,半闭着眼默念往日诗句:灵魂的神殿,那里早已没有尸骨,仅存的是禁欲的幻想,每每面对我便陷入悲伤,一切都远去了变得模糊。2.意大利街景:情侣、妓女、孩子。3.褒曼的三场神游:雕像神殿、庞贝火山、纳骨堂。4.游行中流泪和解,打破煎熬的沉默: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我爱你!
      • 罗西里尼的褒曼和希区柯克的褒曼简直是判若两人……虽然罗西里尼不是我的菜 但经常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一些神来之笔
      • 7.6 《火山边缘之恋》的火山是爆发的,吞噬整个小岛;而《游览意大利》的火山却是温和的,岩浆缓流于地下,表明意大利最为艰苦的时期已过,家园重建已经完成,矛盾已非迫在眉睫,但精神上的枷锁仍然存在,就潜藏于十二英尺的地下。游览伴随着诡异音乐,一步步加重人的渺小与生命的易逝感,仿佛此时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为严重的事情。当褒曼的面孔与大理石的面孔交替呈现的时候,生与死的历史就与活着的人共为一体,而终又要靠爱与生命拯救,一对夫妻和好了,圣母让那不勒斯充满了婴孩,是乐观还是批判?或许只是将缕缕光芒献给褒曼罢了。
      • 真像安东尼奥尼,可这是54年的片。一道光的阴影,死去的恋人和褪温的诗。枯燥的旅行,犹疑不定的心。褒曼的一幕像有泪痕,细看是深深的轮廓,大银幕的美。结局如同“卡比利亚”的神迹。
      • 将个人情绪置于历史宗教之中
      • 罗西里尼对婚后心理的把握非常精准,呈现也十分微妙,整体与安东尼奥尼想要表达的东西一般无二,不过风格还是明显不同。有趣的是火山这个意象又出现了,上回是终结和爆发,这回是温吞和休眠,热情不再,心如死灰。结尾的复燃好像给人一些希望,但恐怕还是难以持久。
      • 罗西里尼的那不勒斯之旅,个人小我与历史时空&宏观环境间的交感。夫妻间的感情随着游览进程渐次疏离、破裂,但两人分道扬镳后却在各自的旅途中若有所思,心生感怀。那不勒斯街头驾车时看到的孕妇、婴儿车和情侣的群像,参观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体验维苏威火山的“神迹”(个体的一支烟或一次吹气即可引致周围广泛的气体涌溢,亦契合于人与宇宙的缀连之母题),领略地下墓穴,目睹庞贝古城中的尸骨发掘,遭遇街头圣像游行的狂热。结尾从决绝分离到拥抱告白的猝然反转比较意外,一如神迹,只是不知会持续多久。整体拍得松散而暧昧,有冷漠,有偶然,也有情感上的火山喷发时刻,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此后安东尼奥尼的作品。(8.5/10)
      • 我们活得太过精细,247号脉爱的死期,8年熬制没有交替的四季,心思的沉淀像被托运的行李毫不费力,送往成批,掉出床笫,婚迷不醒的消毒柜里我的眼中突然了更好的你,冥顽不灵的无名火变成视觉效果而扛鼎一叶知秋的天体,伤口在古老的回望里窃密,冲账的人群翻开一下抱动的讲义,顺延何必。
      • 意大利风景和歌谣都抵不住中产阶级内心的焦虑。丈夫夜归那场戏里的褒曼特写太美了,那个打光,全是来自导演的爱啊
      • "All right, I love you."
    • 豆瓣 8.0 IMDB 7.6 大声疾呼
      Il grido
      1957
      剧情片
      美国

      呐喊

      Il gri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与《过客》中的逃避不同,这里的主角一直在追寻,拷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途中一直在做排除法,去掉了稳定家庭、朋友、欲望乃至对女儿的亲情。最终发现自己依旧渴望旧爱,直到最后希望破灭,失去了生存的最后理由。或许得到了答案反而失去了更多
      • 安东尼奥尼唯一一部反映无产阶级的电影,配乐精美,结尾恐怖得平静。
      • #1957#叙事线的逃离,人物的消失创造出无的视角,沉寂时间的发现,空间的脱节,还有普通意义上的无逻辑事端的介入,空白的留存,环境与人,走位的空间创造,剪辑与场景切换有如碰撞,自此,现代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尼登场。
      • #重看#@电博;4.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从一个怀抱辗转到另一个怀抱,你心里难以愈合的永远是最初的伤口,雨夜里相劝回家一幕真是心碎;现实主义风格明显,侧面提及城市化进程的残酷,工业化不仅造就家园流失,更是心灵残损、幻梦破灭的标识。
      • 标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走向转型的重要作品,能看出安东尼奥尼已经开始尝试摆脱周围环境的束缚,并将目光放在角色内心深处之中,最明显的一处例子是在Rosina被Aldo连续打了几巴掌之后的逃跑过程中,她遇到了好几个雕塑般的毫无生命气息的陌生男人,这便是她内心的主观色彩直接投射到了画面之中。长镜头保持了角色情感的连贯性,而该片景深镜头的使用可谓把人世间的无奈给登峰造极,Aldo和Irma重逢的第一个镜头,隔窗凝视却仿佛其中有一片极遥远的天空。前后多次出现车的意象,一开始,车代表着Aldo的心愿,渴望与Rosina一起驶向远方,但到后面,车意味着人的离散,爱人的目光逐渐消逝在远方的地平线,宣告着对人际关系幻想的结束和新的求生之路的启程。这么近,那么远,存在主义展示了资本社会的精神危机,烦恼焦虑,可能只是因为思念着某个人。
      • 9.安公风格成型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样也是早期唯一讲工人题材的影片。特点依然是人物内心的情感缺失,以及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思考,我们看到那么多反突出中心人物的,反叙事的画面,以及没有描写却又不断在强调的内心世界,这种持久的、没有任何交代的疑问不断的敲打着观众神经。与安公后面的作品比较,那些所谓的“无为”时刻以本片来结束最后的收敛。|美学特色:视觉上深受后凯恩特点的影响,深焦长镜头调度和构图深意的丰富趣味,以此为基石打造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同样在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全然相反的道路。新现实主义中的人物特点往往因外部环境而被定型化,而本片则是由个体情感来反观外部环境,现实问题不再是社会写照,而是心内世界的投射。800
      • 安东尼奥尼早期作品,《天堂电影院》里男主角放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这一部。有点公路片的意思。男人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灰暗,沉闷。
      • 在深入探讨两性关系的三部曲之前,对于爱情,安东尼奥尼想说的是,真正的爱有且只有一次。失去爱的同时,也将彻底丧失灵魂。被抛弃的男人踏上自我放逐之路,但始终未曾寻回他丢失的东西。途中的女人给予他慰藉,却没有给予他内心的平静。于是片尾男人的自杀是注定的,因为那具躯壳早已空空如也。
      • #SIFF2024#构图和置景依旧出挑,但安氏擅长表现的、人物身上那股无可名状的精神空虚和怅然,放在这个强情节性的公路片格式下,看起来还是太像命题作文了,段落变奏单一,配乐用得也有点腻。结尾返乡的对比凄怆十足,如果多来些这类简洁又有象征性的设计,而非让男主不断周旋于和异性的进退试探中就好了。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1场。安东尼奥尼拍纯爱,一个要逃离却留在原地最终心里还是他,一个不愿离开却兜转一圈心里一直只有她,只可惜命运无常,两个人的心同样被笼罩小镇的迷雾笼罩着,女儿角色在各个相遇中缓冲叙事节奏,遇见的女人越来越年轻漂亮对男主的诱惑越来越大,很多情节设置的很巧妙:离开时亮起的路灯、没有反转的第三名注定无疾而终,决定留下时刚好顺风车路过。调度很精彩,经常同一镜头承载诸多信息,有不少很文艺的对白,配乐也很动人,旋律一响心中便会生出淡淡的哀伤。
      • You can run as far as you can, for as long as you want, but you can never run away from your heart.
      • 一个来自遥远的空间的浪漫主义事件终结了Irma自身的一致性,当她说出“我依然爱你”时并不完全是谎言,在Aldos身上的误认能指之链破裂的那一刻,眼前的这个男人不再被她指认为恋人之名,而是“爱”他的本真,终结了死亡冲动的Fort-Da游戏,但《呐喊》也是黑色的,Irma的缺位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标记物,令其成为一个性无能的,这个大男子主义者无法在企图找回性功能的路途中实现Irma曾经在他身上的错认,父亲与丈夫(恋人)形象从他身上脱落。《呐喊》通过这种现代性的心理结构支撑起父—女流浪的新现实主义叙事。而在影片结尾则象征地宣告了与新现实主义的破裂,比起费里尼更为激进:Aldo回到原点,绕开抗议现代性的人们,爬上一处废弃的工厂的烟囱之中,然后在她面前死去。
      • 安东尼奥尼的公路片,起点、终点在同一个地方,却是一个悲伤地结局。痴情魅力的男主为什么总要被一个女人抛弃?《2046》有点像这部。另外,又发现电影里的萌到没朋友的小孩。
      • 8.5/10。工人阶级渣男男主在几个他爱的女人之间横跳游荡的故事。表达男主精神的漂泊与疏离。影片既想做新现实主义电影(从实景拍摄、整体上去戏剧化的叙事、大量深焦镜头、不少长镜头等可看出)又想做传统故事片(从大量配乐、一些剪辑语法、一些过于华丽复杂的走位调度、对戏剧性的相对倚重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 Errance dévitalisée d’une âme souffrante, mélancolisée par un paysage reculé. La beauté plastique d’Antonioni, magnifiée par la partition poignante de Giovanni Fusco, commence déjà à germer.
      • 110minsTLF//字面意义上比较容易看下去的安东尼奥尼//比起相爱或许无法相爱的理由会更多//冤有头债有主 能确认始作俑者确认执念和其来源都好 最可怕的是无依无着//走了很远然后发现早就死了 大多数人都是懦弱的 因为勇敢需要付出代价//没有答案的混沌状态类似于薛定谔的猫 猫没什么不好//好喜欢在这样的片子里体会到的关于美的感受
      • 如果把第一视角换成妓女,而男主是她遇到的其中之一,那这就是一部费里尼电影
      • #安东尼奥尼影展# Aldo的“情感公路片”。他遇见的每个女人似乎都在提醒他对于Irma的爱。结尾处拆迁是很好的隐喻。爱与死交织的结局也非常震撼!水、雨和雾的意象不少。
      • 电博 #安东尼奥尼影展# 看到阿莉达出场感觉昨天的维斯康帝感被进一步扩大,然而看完还是深感无关,倒是处处德西卡既视感。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几分露水情缘,四处飘零,最后反对征地一幕瞬间拔高了立意,对奥尔多的性格理解改观,典型“跟不上”社会的人,社会转型的阵痛折磨透了他,只得选择沉寂于此刻的暗夜
      • 7.6;唯有死亡可迎接新生
    • 豆瓣 8.4 IMDB 7.7 HD中字
      L'eclisse
      1962
      爱情片
      美国

      L'eclis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仿若科幻片的虚构世界,人总是显得空洞渺小。情感被抽象了,流逝在空间里。
      •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 #安东尼奥尼影展# 关于疏离。各种大师级的精妙细节:电扇戏(屋内的、飞机螺旋桨、证券交易所的、皮耶罗自带的)、水的隐喻、结尾的空景、证交所里沉默的一分钟,几次隔窗的接吻。Monica Vitti演得太精彩。
      • 我不慎几部曲没按照顺序看,但这部其实算是相对不闷很有剧情的了,并且还和现实联系更紧密一些(股票交易所),里面大声叫嚷的意大利人更衬出维蒂的空虚和孤立,加上安东尼奥尼喜欢用的现代主义建筑场景,其实那只是郊区的罗马,但就像离了几光年远。阿兰德龙帅是帅呀可是有点太奶油了><
    • 豆瓣 7.4 IMDB 7.2 HD中字
      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1945
      剧情片
      法国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 第一次看布列松,只看到了一个女性的爱与复仇的故事。再参照他的其他作品,社会性的主题才浮现出来,众人之间弥漫的无形的那股对舞女的唾弃,才是复仇得以成立的前提。这比一个坏女人的敌意要可怕多了。
      • C+/ 仿佛看布列松拍了部暗黑版的侯麦(甚至连女配角都有点像)。最后的车内镜头实在太棒,几个来回把不被突出描绘的人物情绪全都吐露了出来。
      •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
      •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 科克多说自己对这部根据狄德罗小说片段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的贡献其实微乎其微,但在本片上映后反响平平之际,科克多的重新发现让这部电影也让布列松的导演生涯获得了起飞的动力,也许与布列松其他名作比,本片的特色较少,但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能有如此完成度已属不易,其拍摄于战争末期,在夏天开拍后不久就因为客观原因停止了,以至于到第二年冬天才继续,所以我们看到部分场景人物说话时有气呼出,电影大部分是在室内拍摄,布列松“强迫症”已经开始显露,作为其最后一部用专业演员拍摄的电影,在战时胶片紧张的情况下,布列松还是把每个场景拍很多次,直到他想要的效果,当然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深度与复杂性,最大的看点就是室内戏中的场面调度,声音的使用和阴影的投射,营造出一个充满嫉妒与欲望挣扎的巴黎上流社会,压抑的爱该如何释放?
      •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 每次看布列松都给我不同的感觉.
      •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 3.5
      • Cocteau的痕迹要比Bresson更重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iWS7HHnJU/
      • 6/10。布列松运用封闭的小公寓、白色的墙和门框中狭窄的人,营造出监狱的意象,阿涅斯受贫困影响成为一个舞女,不得不听从埃莱娜的控制、待在那处小公寓里,她身为堕落者的受损命运,和将她卷入复仇计划的埃莱娜所处的傲慢的上流社会,都对她构成了精神上的直接囚禁。一袭黑装的埃莱娜自以为能够掌控他人,为报复不爱她的男人而骗他去娶一个风尘女子,除了对让的爱而不得,更深层的报复动机是对让和阿涅斯之间纯洁之爱的嫉妒。场面调度堪称简淡,人物用一种奇怪的言语交谈,来来往往,上楼又下楼,从那扇门进来,对视,坐下,起身出去,唯一尖锐的动作冲突是让质问埃莱娜关于新娘的身份,布列松用汽车反复倒车的声响迸发出激情的力量,但叙事并不止步在阿涅丝的舞女身份公之于众,让与痛苦昏迷的阿涅斯经历了死亡的新生,用爱的美德终止了埃莱娜的复仇。
      • 或许是之前一场盲人影院体验项目太过投入,接下来的尤伦斯,我被人生中第二次看的布列松彻底催眠了,成为观影历史上睡得最长的一次,还好这完全不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认知,于是也相信即便是清醒状态下布列松这部立足经典叙事的早期作品。
    • 豆瓣 7.6 IMDB 7.1 (女朋友)
      Le amiche
      1955
      剧情片
      意大利

      女朋友

      Le amich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5 一个希区柯克式的开场,最终的演绎却让安氏对人性的表现初露锋芒。人似乎只是一堆欲念和非理性的存在。恐惧、空虚、于是狂躁、激情。。。
      • 这是安东尼奥尼的较早期的电影,与他后来的电影,在拍摄方式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后来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更加散文化,人物静场很多,但是在初出道的时候,他不敢让人物太静默,所以,《女朋友》里的人物对话滔滔不绝,令人耳不暇听。这部影片也为他赢得威尼斯影展的银狮奖。
      • 安东惯以聚众徒旅来网织人与人的亲疏冷暖,此片亦是其典型;且群戏的张弛亦带着虚空之美,全无人满为患的尴尬。|女人最好的衣服是她的皮肤。
      • 都灵上流社会五位鲜活靓丽个性迥异的女性。她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情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迷失悲呛。在华丽小布尔乔亚的蓝调氛围中,大师并无过多的昭然自己的标签,只是隐约的暗示了一些暧昧的价值取向。应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女性现实主义电影。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