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8电影,夹杂戈达尔口播自己对世界的若干看法。门口工作人员对话:“好多人看一半走了”“当然,这是戈达尔”“片子简直一团糟”“所以他入围了”。王兵也来看这场,别人招呼他往前坐,他自己跑到靠角落倒数第三排坐下,不慎坐到保留座位上,又被工作人员请到前面。 |
|
让学院派的学徒们崩溃的电影,但其实非常之可爱可敬。戈达尔:这个世界会好吗?年近九旬的大师依然保有着对世界讲述与争辩的激情,去电影化的讲演录。与内地某些独立电影气质挺契合的,尤其是沙青的《独自存在》。 |
|
这片子还是挺好玩儿的,当我听到有呼噜声的时候,还以为是另一个声道 |
|
“But the words will never be Language.” |
|
真正的电影:一连串胶片如一节节火车车厢的运动,排除了【拍摄】这一元素存在的误导性,真正实现了每一次剪辑都在建立影像的关系;真正的现实,当影像中虚构的和真实的暴力被戈达尔拼接,不再有虚构,只有暴力,历史是终极的“翻拍”;真正的呐喊,是沉默,沉默成为了另一种声音;真正的剪辑,在于声音被分离后,我们看向影厅各处寻找它的源头,随即声音也变为影像;真正的五颗星,就像人的五只手指,缺一个都不行。 |
|
马德里放我的电影回顾展的老影院Cine Dore,每天四点后放古今的经典作品,2欧元票价。14号8:00放完《黑骏马》后,在1号大厅放戈达尔18年的新片《影像之书》,法语加西语字幕,我不懂语言,也就硬着头皮看完了它。粗粝的老电影与图片影像的实验性组合,分着几个章节;听不懂老爷子的喃喃自语,就更不知道影片在说着什么了。直至午夜,还有近二百观众坚持看完了它,该艺术片放映体系近百年培养的文艺电影观众,真是了不得呀! |
|
如此典型的后结构主义电影,影像版罗兰·巴特,正如“话语永远无法成为语言”,陈述行为代替不了陈述,肇发于陈述本身的影像语言在观者心底激发起如恋人絮语般的湍流:贬抑影像的可看性(可看即意味着沿用一套陈旧的语法)、放纵能指(解读路径前所未有地如此般开阔)、呼唤碎拆(真实寓于无数的碎片而非某个宏观主旨当中)、谋杀导演/作者(援引不同电影/作品的片段/文本加工成一个自成意义的集合,导演对作品所有权的合法性被褫夺,想象有这么一位上帝已经将世间所有的影像创造出来了,而戈达尔恰好从中攫取了一小部分)、向观者开放(观者需在观看中一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评价与阐释)、指向纯粹的快感(摒除作者意图、意识形态、社会意义后的、从哲学回返美学自身的影像乌托邦)。 |
|
一个不情之请,不要,转译,文本,只有,一个,试图把影像,重组//请不要//只有,影像之书//不要试图变,文本之书。给它自由。 |
|
用剪辑“搅拌”而成的“浆体影像”,粘稠且困顿,戈达尔私人酿制,也唯独他懂得如何品尝并乐意服用。 |
|
如果电影是个邪教,戈达尔无疑就是那个唯一的邪教领袖 |
|
用实验片重构类型片来反类型片 |
|
A / 假如说上一部消解的是影像-文本,这一部消解的或许是影像-声音。当声音与影像一样湮没于浩瀚中来去无踪难以塑型时,感官最后的定位系统被关闭,“恐怖”逐渐被真正植入了体验中。有趣的是当寻常视听模式几乎被剥削殆尽时,观众似乎又突然在声音和文本的交错缝隙中找到了戈达尔,那个依然从68年的断层出发拷问革命可能性的人。这一层次的存在让被篡改的引用免除封闭,它依然被放大摊开,依然可以也值得被“阅读”。 |
|
“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好,我们从来都不够难过。”观众面对的不再是银幕,而是一台疯狂运作的机器。在暴君(行走的电影史)面前,观看本身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当你沉睡时,上帝就会派戈大仙炸醒你。©欧盟影展 |
|
IDF 观感实在糟糕。88岁的戈达尔和68岁拍《电影史》一样放弃语言和沟通。和书不一样,影像并没有最小单位,镜头?画面?人物?都不是。所以电影没有基本构成法。不管怎么拼贴,它都构不成一部电影,琐碎的影像画面,无关联的独白呓语,不迎合完全背对的行为艺术创作,意义又在哪儿呢。如果它在美术馆放,可能是个好的展览品,但在电影院,几乎是沉浸式折磨。想念讲故事时的戈达尔。然而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始终有很多文青懂他。 |
|
从《再见语言》到《影像之书》,80多岁高龄的戈达尔真像一个老疙瘩一样孜孜不倦地贯彻着自己的电影理念,管你爱不爱看,其锐利程度不逊于任何年轻导演,不要说什么初心不初心,老疙瘩就从来不曾迷失,如果真有法国电影精神这种东西,疙瘩肯定是元气、真气最充沛的,希望长寿,长寿下去。戈达尔的存在总是在提醒导演、提醒影迷,你为什么拍电影,为谁拍电影,电影有多少种可能性?你为什么喜欢电影,为谁而喜欢电影,喜欢哪一种电影…… |
|
【欧盟电影展·上海站】近乎全然开放的影像,拥有无限的阐释空间,但又并非纯粹呓语。熟悉的分章节与母题在梦境般的剪辑间渐渐清晰:重制/翻拍(历史的轮转,爱,死亡,离别与谎言)、战争、火车、论法的精神、中央地带、革命、生态问题、阿拉伯世界(东方主义)……在7.1声道多音轨分离与跳切+多语言+各类影像拼贴与风格化技法的轰击下,失语也渐成了正常反应。无穷多的电影片段、美术作品与繁复多样的纪录影像相互混融,达成解构的极致(竟然能在国内影院看到《索多玛120天》中触目惊心的段落,震颤不已)。兴许,一如此前的人类历史,我们的时代终归亦负载着无数辛酸、苦楚甚或绝望,唯有在残缺影像与零碎断片中的几许星光显得格外弥足珍贵。(9.0/10) |
|
戈达尔以前的片子偶有几部我能看的下去,这一部我居然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不过不懂法语不理解法国人文历史的话,估计看的很痛苦。这么大年纪还在思考人类社会如此忧国忧民,戈达尔也不容易。这种思想主题的电影在戛纳放,简直就是对现实最大的讽刺。 |
|
“当你想做浮士德的时候,又怎么会想做国王呢?可现在所有人都想要做国王,没有人还会想做浮士德。” |
|
像电影史那样的影像论文,看不懂,人也没太想你看懂。身边睡倒一片,鼾声阵阵,也是难得的体验。 |
|
随心所欲的影像拼贴,天马行空的文本混搭,肆意飘忽的声轨切换,完全颠覆既有观影经验,戈达尔在修仙路上越走越远,对世界政治格局关注依旧,引导影像革命老而弥坚。再见语言,希望老神仙继续拍下去,这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永远持续创新的真正艺术家。 |
|
确实是用影像写论文了,会无聊会睡着…但我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不用影像来做monograph呢?就像建筑portfolio那样(不说画册是因为portfolio还要表达设计的思维过程)。第一部分的标题remake,用影像做monograph就是一种通过remake来create的过程,是对电影边界/学术边界的探讨,也是对跨学科可能性的一种新鲜尝试,至少我看到了“电影-建筑”跨学科的新鲜方向(建筑学科并不仅仅是设计房子,它包含的是一切关于“架构”as a movement |
|
不知道如何打分,睡了四个小时爬起来看这个。虽然我全程没睡着,也没走神,但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 |
|
#Cannes71# 其实戈达尔没事儿就拿ISIS之类炸观众一下应该是想要个X吧……好多地方故意不配英文字幕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吗?越看这个越觉得「敬畏」讨喜。24K纯实验电影,纯数据库电影,电影史加图像史开心辞典……就是片中这些手法戈达尔几十年前都玩过了,自我重复不免令人遗憾。| 20241206-6th HIIFF重看,这次是带了一些注释的字幕,但依然看得十分费力气。而且我感觉声音上有几段是有放映问题的但谁也搞不清是不是艺术手法……这次注意到左右声道之间经常还不是同一种语言,声音-画面-字幕都在形成复杂的蒙太奇关系。当然基本手法上还是打破原有文本意义的匹配剪辑。得有个豆列把所有的影像reference列一下才能慢慢啃下来…… |
|
粗粝模糊的影像、变换莫测的画幅、诡异跳转的声道……正当你沉沉欲睡将时,轰的一声!!!把你惊醒!然后…周而复始…… |
|
待重看。不仅是形式的碎片,也是内容的,就像看一个集句的理论书,先记一些思考的路径。1.以手(实践)对意义的探索与影像的探索对比。2.文本,艺术,影像都是语言,他们之间;语言与实际世界之间3.形而上,罪恶(战争暴力)与神,救赎问题,历史社会荒谬而重复4.声音,画面的关系及创作的特殊(都是来源于“引用”)5.remake,谎言游戏;圣彼得堡之夜,战争;铁轨上的花朵,技术吞噬改变了什么;论法的精神,没有精神;中央地区,美好的阿拉伯,当暴力变成表达的手段,外邦视角。感受:巨大的荒谬感;导演依旧对现实(难民问题?)与人类的关注忧虑令人感动;阿拉伯那里是败笔,虎头蛇尾;抛开坳的结构,还可以再先锋一点。 |
|
"本片语焉不详,翻译已尽最大努力"
笑死 |
|
二刷,说为21世纪伟大的影像神迹也毫不为过。但为什么我第一次看才打了三星😖
即使颠覆如卡拉克斯与他的《神圣车行》,仍不及戈达尔十分之一的敢勇。只有紧紧依偎意识,方可捧出元电影的极致模样,亦能追溯到电影的第一声啼哭,所以“散文”“诗歌”诸如此类的具象化表达统统不存在,为什么要存在啊?电影文法被遗弃之时,恰是镜头与影像解放之日。那些镜头、那些语言,值得全部的赞美,这是先锋的旗帜、是浪潮的脉搏、是巨人的足迹!电影就是戈达尔,而戈达尔就是电影。绝不可否认创作过程中电影之神的现身,正因如此,它们从此而神圣无比、自由无比,而影像之外的我们只能沿着这些足迹,跋涉过烈焰与灰烬铺就得道路前往群山之巅,并一同默享这关乎时间的、梦的、音符的…快慰。 |
|
恩,我不配看戈达尔! |
|
#ICA #二刷 #14122024# 长评-手所做的影像暴力史。手贯穿了整部电影,手像是一个象征,战争,干预,暴力,射击,开门都是手来完成,还有剪辑,所以手不光代表着现实权力,也代表着影片制作的权力,毕竟他自己也说,“电影是在剪辑室里完成的”,整体的实验性在当时看其实没有那么强了,毕竟是18年的电影,负片,叠化,快剪,蒙太奇,单声道,画幅变化,政治表达等都已经很成熟了,但剪辑所呈现的效果还是蛮不错的,这部《影像之书》像是思考过去,一些过去被忽略的部分,有些画面我似乎不记得我上次看到过…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有其他版本…再者就是好多部分没有翻译…不知道是原本就没有还是怎么样…#保利 #一刷 #21112018# |
|
能够看戈达尔翻这本影像之书还不够吗? |
|
为什么是书,必须回到马拉美的大写之书。本雅明的引语之书。手的创世。可读和可触。思考的影像:间离(滤镜、银幕变换、静音画面、静止起幅、异质影像、分离画面的分离声道、辩证蒙太奇……以及所有这些穿越线)。不再是我期待,而是期待永恒回归于我,乃至碾压我,残酷如重负。但这也是最高的自由和革命,一种我只能从我的永恒无措中生产和摆脱的(非)基点,没有任何安全的难过使我安全。一种影像的的教育学。 |
|
本雅明要写一本全部由引文构成的书,最后没做到,戈达尔用拍电影的方式做到了。最后戈达尔甚至对这个世界据理力争到直接在银幕上开始咳嗽。为了那个影像的弥赛亚时刻,必须重拍一切电影,用电影重写电影史和人类的历史。“如果敌人获得最后的胜利,那么死人也不再安全”。please lie to me。 19SIFF二刷。 |
|
我知道的学电影的那几位友邻,善意的提醒:除了你们本专业需要学的知识,其他人文学科,诸如语言,历史,哲学,宗教,政治,一定要广泛涉猎。
真是知道的越多,越发现自己是个SB,但是是高阶的SB。 |
|
2018171 保利世博。疙瘩儿可能是最自以为是的导演了吧。 |
|
千万不要看字幕,尽量屏蔽听到的声音,把全部注意放在纷至沓来、错乱横流的影像上,就会发现继跟语言说再见后,戈达尔完成了画面已死的实验。与其说这是电影,不如说是行为艺术;而对于行为艺术静静欣赏就好,任何评价都显得苍白... |
|
毫无剪辑逻辑,声音设计、画面设计毫无必要性和用处。如果单纯是为了表现后结构主义,那么这个剪辑合集我拒绝称它为电影,戈达尔如同在谋杀自己,那他自己玩得开心就好。已拉黑戈达尔。 |
|
戈达尔已俨然影像暴君 |
|
如果这个片不是署名戈达尔,99%的影评是不是影评人自己看了都可笑 ?不想沟通就可以不沟通。如果一切都可以消解,那也并不需要这85分钟。 |
|
我觉得看不懂很正常哈哈哈,你没个电影学PHD应该连这片子的门槛都没看见吧?其实虽然没看懂但是给我的启发还是很多很多的,多声道对于空间和意识的呼应,故意在单镜头中影像时间开始产生素材中的导演的主体性之前掐掉,却在最后一个通俗剧镜头里保留长镜头所产生的欢快,好似在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伪?我累了,但是我没有混淆。 |
|
唯一一部让我提前退场的电影。浪费我半个小时。 |
|
不打星了,坦白说我真的没看懂,想到了上学被考试支配那种恐惧,就是试卷上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块儿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也是到目前为止观影体验最有趣的一部,开场全体掌声雷动,正片放了没五分钟睡的睡走的走,结尾又五分钟掌声不停。还有个可爱的观众看见了字幕就激动到鼓掌,结果片子还没结束…… |
|
戈达尔的《政治史》,本片语焉不详,声道多变,翻译已尽了最大努力 |
|
戈达尔的影像哲学小课堂,两千多人的朝圣。当影像被重新分解重塑,它还具有本身的意义吗?到老还是和别人不一样,重要的是没人敢说不好 (希望疙瘩好好的正正经经的再拍两部故事片 靴靴 |
|
身边的女生都睡傻了,看不懂,从头到尾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从任何角度都没能看懂一二,也算是非常的戈达尔了,就当是因为导演的名字去朝圣了吧。 |
|
#Cannes2018-09 可能是我对essay film的鉴赏能力更高了,怎么感觉还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不是很懂前半段的迷影主题和后半段的阿拉伯主题是怎么组织到一起的......戈达尔真是一个好孤单的电影人啊。 |
|
*
“言语永远不会成为语言”,从这句独白的角度来说或许正是一次将言语变成语言的尝试、也是必然失败的一次尝试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掌握不同语言的观众来说)其实想要传达的情绪还是很强烈的,人类社会不同维度组合在一起的影像之书,一种暮年时期的反思-是他一直在做的那样啊。画幅的变化也很有意思,仿佛是进入与退出的开关w 总而言之传达给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一次明知必然会失败的沟通尝试”,真是既悲观又乐观的一次努力啊。以及,特别喜欢火车的那个章节,他是甚至想要在银幕上重现一次火车进站啊;而下一节再次看到了阿尔法城-是最喜欢的阿尔法城w |
|
睡过去梦里眼前电光幻影,睁开眼睛也是一样。最后结尾有点像议论文结束要抛个立意颇高的结尾,非常笨拙不高级,然而居然有那么一点点感动,觉得自己可能陷入了“大师居然有这么笨拙的一面”的虚假膜拜中,换个年轻人早被骂死了,忏悔。 |
|
信息量太大了 |
|
呵呵 |
|
自从无知地在电影院完整看过一遍电影史后,没有任何散文电影可以吓跑我了。在影像之书里戈达尔找到自己反抗的新介质:作为补集的阿拉伯世界、如文字般被拆解的知识-权力-影像与回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肉体-艺术-剪辑之手、无穷无尽的迷影胶片与过剩的数码影像冲撞过后的激动与灰心。一直以来的政治呼喊,戈达尔坚持通过电影来转喻。应当感谢的是他仍愿意分享,我们也仍试着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