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是撞死一只羊,请僧人为它超度,事后亲自送它上路,亲眼见证一只只秃鹫把它带到天上。
为一只羊大费周章,因为虔诚,也是给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找一点事做;
另一个是十年如一日寻找仇人,但等真正找到仇人那天,看见仇人的孩子,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个是找不到事做,想找一些事来做,哪怕是很无聊的事也可以;
一个是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而终于能做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像少了什么东西。
你一辈子都想得到一样东西,今天你终于可以得到它了,也正是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它了。
人生就是不断地拿起和放下,然后在不断地拿起和放下中发现时间渐渐溜走了。
最有魅力的是茶馆姑娘,不用给谁打工,因为自己就是老板。有自己的小店,经济独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还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岂不美哉。 |
|
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多画面可能会一直记得,甚至梦到,就是觉得太短了。 |
|
放在五年或者三年前,我可能会喜欢这样的作品,但现在却比较厌烦这种和观众打哑谜,不断用符号堆积来强说寓意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把调情和暧昧的地点从香港的酒吧变到藏区的酒馆就是藏版王家卫了,与其学别人的皮毛不如找自己的灵魂吧。 |
|
寺庙的规矩是僧人不超度牲畜,酒馆的规矩是过午不提供包子,羊肉摊贩的规矩是整只才有优惠,康巴藏人的规矩是复仇才不羞耻。无人公路跑出一只羊被撞死,走来一个鬼想重生,羊投入轮回道里往生,鬼放下杀父仇能回魂。世间诸多规矩皆因执念,相信金刚杵,也信护身符,相信见血的刀刃,也相信慈悲的咒语。 |
|
一番全然不同的万玛才旦作品。如看过《皮绳上的魂》(更登彭措兄弟在一系列时空交错后,执着地要完成对金巴的复仇),更会觉得这个放弃复仇,“吾好梦中杀人”的故事,皮相简单但玩味十足。
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发生在康巴小馆。两斤肉、再来十五个包子,万玛才旦直白地调侃“你为什么总带个墨镜🕶”,还有往百威啤酒上贴标签的玩笑。至于这部电影要分两口还是四口干完,答案不攻自破。
作为王家卫和泽东公司参与制作的电影(第一出品人是王家卫妻子),电影片头制作方logo令人略失望,紧接着,饱和度被降低的无人区景象,卷云变幻的经典比例画幅,秃鹫、雪山、湖泊的高原景象,都有滤镜调色的参与,制造出一个貌似现实,又有点架空的藏地故事。
梦的谚语很好解释,更深的一层意思,实为电影是假的,但观众总要信以为真,执意要闯入那个梦中。 |
|
其实是短片的体量。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进主竞赛了。 |
|
光开头就要吹一吹:卡车出现的那个长镜头,我一直在等它消失在地平线尽头,结果真的如愿以偿,太对胃口了。然后是茫茫的青藏公路,一个戴墨镜的卡车司机,一会儿抽烟一会儿喝酒一会儿我的太阳。你知道他肯定会撞死一只羊,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撞死一只羊,这就是最美的时光。 |
|
导演技法很娴熟,打光和调度都赏心悦目,尤其很享受有女性出场的那几场柔情戏。然而,这到底是拍了个啥故事啊?剧情真的约等于零?? |
|
万马导演在对其作品内容及风格控制及影像视听表达上,真是有了突出的飞跃!演员、场面调理精致;悬疑、叙述引人;细节、台词精道;摄影、录音光彩,如果结尾部分能展开得再充分、饱满一些的话,完全可以打满分了。祝贺! |
|
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没想到这么有意思,看完值得长久玩味,能发掘出丰富的细节和寓意。万玛导演把很多具有个人立场的哲思融入在里面,深刻但不矫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让这样一个糙汉拥有这么丰富的内心,实在太可爱了,在去小镇之前的所有事几乎都是在塑造人物性格,做得饱满而不动声色。对生命表现出非常高尚的平等意识,这种观念没有什么诉求没有功利的目的,就是因为是生命所以都平等的,我觉得这种东西不一定很容易理解,所以当影片很好地把这种观念呈现出来,而且没有丝毫说教意味的时候我被感动到了,甚至跟世俗的结合而让人觉得很有趣(超度完了拿回去吃吧,笑了)。对西藏没有刻板的猎奇,虽然模糊了年代,却是当代社会普通人视角,这一点非常高级。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在一场梦中得到了全部的解决,让人想起《路边野餐》。 |
|
看了导演点映场,憋回去了一个没能问出的问题:撞死的其实不是羊,就是杀手金巴。司机金巴出于愧疚超度了他,导致杀手的梦进入了金巴的生活,之后,所有的梦与现实颠倒了过来。什么意思:老板娘和茶馆是梦,爆胎之后杀掉汪泽的梦境其实是现实,只有借梦境的托辞杀掉汪泽,才能真正地将撞死一个人幻化为撞死一只羊。 |
|
如果我有一天死了,可能是被这部片闷死的 |
|
很简单的情节,充满诗意,虽然是藏区故事,但却有点日本武士的味道。摄影很棒,喜欢西藏文化的人会得到视觉享受。(p.s.:男主角金巴长得好像长濑智也啊。) |
|
摄影指导吕松野,剪辑指导杜笃之,配乐林强。几乎成为文艺片强阵容标配。选用器材特意拍成胶片质感,依旧万玛风,不如塔洛。 |
|
王家卫和万玛才旦的合作真是绝配。 |
|
3.5 强调双生对称性的迷你小片。4:3画幅意义最有效的一段,作用于“文弱杀手—西部硬汉/右半脸—左半脸”。“王家卫感”还魂在青天白日、墨夜红房。叙事不断回环,时代语境的模糊与人物的抽象设置有寓言体倾向。可惜体量太小,不够发挥。金马奖没提最佳影片挺在理,不如《塔洛》。 |
|
两泡尿,杀死王家卫。 |
|
今年BIFF少有的看到比較high的華語片!兩位同名的Jinpa彷彿是宿命,而面目凶煞卻心懷慈善,安穩沈默的反而言動殺機。攝影非常風格化,茶館黑白段落和變形畫面都很喜歡,夢境般那段茶館與《我的太陽》真是絕配了!當今世上,有信仰者對於“殺生”畏懼與鄭重感實在彌足珍貴,不論是對動物或人。2018BIFF1010L2 |
|
才气,比《塔洛》更灵动,喜欢的类型。 |
|
两篇原著打底,最后还是一部短片的量,文本上还是像《塔洛》那样优秀,文学性很强,细节上虚虚实实的处理非常耐人寻味,不愧是作家出身。这部《撞羊》在视听语言的层面上,有了新的突破,感觉影像上直接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了藏区的一则梦境,让人见识了王家卫和他的团队在后期上的功力,技术上毫无瑕疵,观影过程太享受了。如果哪天万玛才旦导演可以在藏区故事上找到更独特的主题表达或者呈现方式,相信就离三大电影节主竞赛不远了。 |
|
3.5;延续《塔洛》中镜像概念,互为倒影/镜像的双生体,无论从各自半个侧脸的分布、行为/场景的高度重合以及墨镜作为关键道具的联结,都很具心思。现实与梦的互补,背负往事与放下心结,亦是导演拿手的二元对应,包括4:3画幅贴合规整构图(真的相当学院派审美)。以不同影像基调区分过去/现时/梦境的时空场域——粗砺的胶片颗粒感(对沙尘介质的使用),打光考究的油画感,边缘失焦虚化的晕眩感,色彩绮丽的超现实感;暗夜倾诉的氤氲感与离开情人的光线美得惊人,深感王家卫附身;茶馆侧窗光线摄入,堪称全片高光时刻。唯一遗憾的是体量过小,较难承载密度颇强的隐喻符号。 |
|
#9th BJIFF# 威尼斯地平线最佳编剧奖。北影节中国首映。万玛老师调戏王家卫真有趣,“你为啥戴个墨镜”哈哈哈。摄影真棒(没挤进北影节主竞赛真可惜),4:3画幅,司机和杀手各半张脸那个构图真讲究。两段式故事的嵌套和缠绕做到这个程度,视点也十分讲究,其实真的很值得一夸了(感觉比[热带疾病]往前走了很大一部)。摄影也很称大银幕,高原外景的低保和,内景的油亮和高饱和都很棒。黑白场景复现那几段可商榷,有些[今日说法]了……不过司机金巴在小饭馆看见窗外黑白和下雪那个时刻,着实美妙。 |
|
7分,万玛才旦在对他一惯的藏区文化关注前提下,讲了一个呼应式的寓言故事。影像部分很突出,与他之前更现实的风格,也产生了不少变化,略有超现实。 |
|
藏语公路電影:—— 電影开始出现一段: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藏族谚语。开门见山告诉你这部電影的故事与梦有关系,或者整个剧情就是一个梦幻,随着電影的颠簸展开,我们知道这是一部“救赎”的故事。也许在藏区在茫茫荒蛮之地莫名其妙地撞死一只羊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禁忌(这点和《未择之路》开始一样也是撞了只羊开始了一段奇遇);这个看似为父报仇的习俗沿袭給我们接下来想看到的是一种“现在还能随便杀人”的观点冲突也让我们更想看看如何“复仇”。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到底是谁成就了谁的梦想,電影没有告诉我们真正的结果和目的,而在最后大梦初醒的司机金巴竟然是“撞死一只羊”的同一个地方;汽车继续上路,金巴摘了戴了一部電影的标志性道具的墨镜,他是释放了自我还是还原了本来 |
|
一部短片的体量硬是被注水成长片,而最需要表现力的片段用两句话就交代过去了,这才是真PPT电影。目前看来万玛才旦已经完全被徒弟松太加吊打了,《撞死了一只羊》和《阿拉姜色》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塔洛》。 |
|
路边野羊+地球最后的杀手,看傻了 |
|
二十分钟就够了的好主意变成了八十分钟的坏主意,意象在不够丰满的故事线里变成了俗套。明亮的眼睛被墨镜取代,港式迷幻审美入侵可可西里,全片犹如没签的啤酒,“王家卫”是后来被啪地贴上的。 |
|
《我的太阳》就跟《塔洛》开头的汉语毛泽东语录一样,一个字:装。装啊,装啊,真的就“装死了一只羊”。恐怕导演自己都没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说不清楚的,反正有藏地的神秘感托底,谁敢明说自己不懂?但至少那点现代人的疏离和孤绝我还是看得明白的,那是导演身上的时代病,与大漠冰川无关,更与寺庙和僧人无关。师傅你为啥戴墨镜,导演你为啥那么喜欢拍手?王家卫笑了。 |
|
故事文本性,影像先锋性,叙事实验性,解读多样性。太多隐喻设置,更加深了电影的多元化表达:秃鹫群和飞机,墨镜和《我的太阳》。缺点嘛,就是篇幅太短了…… |
|
【釜山电影节展映】万玛才旦出手确实不同凡响。藏区,公路,复仇元素并不新鲜,却还是能够匠心独运。4:3画幅加上富有年代感的色调,有种看90年代电视的怀旧效果,与影片氛围相得益彰。导演和吕松野在摄影方面继续突破,特殊变形镜头加上黑白处理,效果惊艳。细节丰富细腻,有场戏一晃而过的手影也好似羊头模样。剧情中对于死羊的处理很是震撼,加深了人性的刻画。开放式结尾留下更多解读空间 |
|
这个有点含蓄过头了吧……一直在想 这个片子有什么必要拍到90分钟……看完完全一脸懵逼。浅白的意象堆砌,无聊的叙事逻辑,没有晦涩在主旨上而是晦涩在完成能力的欠缺 |
|
戈壁沙漠可以考虑拍拍《疯狂麦克斯》那种废土类型啊。 |
|
所有画面调度和线索安排都做的太过头了,直接削掉了应有的思考和韵味 ★★☆ |
|
康巴汉子,hot as hell |
|
为羊超度的金巴,摘下墨镜;为父报仇的金巴,放下屠刀。死生亦大矣,放下即解脱。 |
|
白瞎了王家卫、张叔平两尊大神的帮助,文艺片不是光做作、长镜头就完事了。一个复仇梦的故事拍这么烂,我真的服了,而且导演不是新人了。 |
|
明明就是个十分钟的短片体量,强行用各种形式感和固定机位长镜头将片子拉长,刻意且做作,勉强两星半 |
|
#电影资料馆 开头超长的公路行驶深深地勾起全片的悬念感,只知要撞羊却不知是何时撞羊,从车外到车内,磁带错乱和秃鹫飞过都预示着死亡的降临。车头挂的符有两面,理应在不同的时刻拥有相应的深意。《杀手》的故事并不是很饱满,跟《撞死了一只羊》有很明显的串联痕迹,且王家卫风格过重,像一出属于少数民族的武侠片。黑白风格滤镜的回忆配上林强拿手的迷幻电子乐颇有异域的神秘感,并且将4:3画幅胶片拍摄的风光衬托得极其艳丽。最后秃鹫从天上到地下,完成了对死亡的轮回,杀手没有完成的复仇,进入到了司机的梦,他得到了灵魂的救赎,拿掉墨镜,生活又一次开始。 |
|
画幅比例,学院派别。拍摄角度,独特横斜。我的太阳,情绪饱满。变化莫测的广角镜头,疏离、弥乱,冷僻、孤独,幽微的视觉意境,无人区中的卡车,犹如巴山夜雨中一盏晃动的昏黄灯火。破落小镇,大漠客栈的转角,得、失,追寻与记忆,墨镜、观念,牵挂、慈悲、轮回、解脱、放下,传统的力量,真的很王家卫 |
|
文本非常“短篇小说”,对杀生、超度、因果、梦修这些宗教命题缺少慧根,有些无法进入情境,就不假装懂了。驾驶室内的场面调度很精巧,其他场景也利用门窗、阴影来呈现逼仄空间的窒息感,拍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高反美学”。 |
|
勉强三星吧。废戏太多了,并且很多地方强行拉长镜头时间,信息密度极低,又没传递出来什么情绪,比如开场用十分钟展示的男主开车,看得发烦(真实感受,没办法,还是要说下),始终对类似处理爱无能。后面的互文其实也没太大意思。摄影不错,女子开门那里显露出了王家卫浓重的印记。“你为啥总戴着墨镜”。 |
|
D / 导演映后Q&A主动做的各式细致且工整的解读实在是超出了电影的承载力,倒是覆盖影片大部分“精确”且滞重的“摆镜头”式视觉语言和这种文本化阐释倾向所夹带的匠气不谋而合。 |
|
冤冤相报何时了?轮回不如超脱,影像风格极度王家卫。 |
|
画面气氛不错,但停留在符号和寓意,跟观众难形成沟通,80分钟内一直有人离席。电影给的启发是一定要去藏区看看,尝下一公斤肉,包子和甜茶;努力做到能把履历写成-旅英朝鲜族导演,表现故乡人民的浓情和困惑的影片曾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听起来挺厉害的。。。 |
|
万玛才旦一直在进步。然而身处敏感地区却拍不敏感电影这件事,虽说有些道德绑架,但总归还是没办法高看。 |
|
3.5。风格上的急剧转变几乎都是摄影带来的,吕松野在某些致幻性段落的掌控程度甚至强于导演。在电影世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涉及魔幻和梦境了,但觉得气质要输给张杨狂狷恣肆的《皮绳上的魂》,有时候这跟民族意识或者内外部视角真的没太大关系。视觉呈现是偏静态、偏凝固的,而文本上的勾连实际也是松散的,在表现梦境时涉及意象的堆砌,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和复杂。比起《塔洛》那种极简又荒诞的对信仰的叩问,《撞羊》的超现实的劲道显然偏弱。制作层面相当成熟,主创班底堪称豪华,但还差了一口气,可惜。 |
|
情境电影,状态电影,故事像一种附属,万玛才旦越来越醉心于形式感了,不知是好是坏。 |
|
有了王家卫加持后,万玛才旦的影像竟然也变得暧昧和迷人了,对两个短篇小说的改编融合得很棒,各取其中精髓,“司机”“杀手”双生体设置在影像构图上也有所展现。喜欢的三个段落最具虚幻缥缈的暧昧感,司机情人的床戏(万玛说这段是从镜子里拍摄的,当时没留意到),再有就是餐馆戏以及结尾的梦中杀人,荒诞而迷人。 |
|
茶馆门被推开,一瞬踩入西北片的气势,等人声鼎沸起来,竟能体会到久违的武侠感。想这一路,独行侠,杀手,老板娘,屠夫,僧人,加上复仇与慈悲,情欲与侠气,生死与轮回……无意中的一种震颤,像是天赐的礼物。演员跟天与地都契合,索朗旺姆更是绝佳。摄影太考究了,色光的冷暖(全随时空与情绪而动),角度的择取(两个金巴一分为二、手的触碰、轮胎与鞋子、水洼倒影等),全都成为电影叙述的主力。电影已然做过太多梦,难得这次还能培植出又一种独特性与先锋性,光是这点,就很值得加分。昨晚真的很感谢万玛才旦,电影慈悲,为人温和。经历了一天的兵荒马乱后,竟能得到这良玉般的温暖,感恩。四星半。20190416 |
|
当一部电影有非常多寓意可以暗指的话,意味着观众可以有很多联想。点睛的是和开头的梦境谚语前后相呼应,在同样的位置醒来摘下眼镜,我的太阳从内心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