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贊歎的是全盛時期邵氏的棚景。至於林黛,不是我的菜。片子本身是拍給當時的家庭主婦看的,沒心沒肺負心郎和薄情寡義虛榮女之間的故事,兩邊都不是什麽好東西。倒是我們金銓,大牛,哈哈。 |
|
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揉合着风月片的底子,写情欲极为大胆。无论是对江南的想象,还是时不时冒出的流利北京话都呼唤着“文化中国”。胡金铨大师打快板。悲剧结尾。 |
|
你们都说林黛美,可是只有我觉得长得不好看吗? |
|
意外是游龙戏凤被李翰祥拍作一出悲剧。虽然表演造作,黄梅调的唱腔却很耐听,属遥远年代的风姿仍可回味。 |
|
李翰祥的儒家观念批判史由此开始 |
|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个挺封建无聊的故事。围绕“要江山还是要美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女人的生存价值依附于男人的爱和身份,但男人又需要同等价位的女人来与自己的宗族相匹配,这类利用阶级差距来营造悲剧的作品实在太多。皇帝对江南美景的幻想落实到具体的人之上,而随后的移情别恋和回心转意实在是过于敷衍,一句“都怪你,差点把她给忘了”直接洗白了他的渣男行径。胡金铨在其中最为出彩,不时出现的快板堪称全片的调味剂。 |
|
来我包黑炭。 拿特大龙头闸把这个正德帝给闸了。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黄梅调电影。皇帝下江南爱上酒家女子的“游龙戏凤”俗套故事。剧本台词无甚亮点,黄梅调唱词也不完全押韵。胡金铨的表演和快板倒是很不错。 |
|
皇帝哪个不是流氓 刘瑾早把酒家满门灭口了 最后寺庙的唱段不错 求神保佑也没见上一面 |
|
主要不好林黛这一型,韵味不及《倩女幽魂》 |
|
邵氏版游龙戏凤,欢快的黄梅戏版下却有个悲伤的结局。皇帝淡淡的一句忘得一干二净,说得可真是大义凛然。 |
|
邵氏定江山之作 |
|
金铨哎~ |
|
妹子一推就倒,皇帝进宫就忘。未嫁的姑娘生小娃娃,嘿呀嘛嘿哟哟。 |
|
★★★ 比《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差距,凑合看 |
|
李翰祥的代表作之一,掀起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 |
|
大牛胡金铨 |
|
久不看黄梅调 最后一天看部“前古典时期”开山怪 林黛也是凭此片荣膺当年亚洲影展影后 故事讲得比较时髦 可惜性别观还在史前 所谓江山美人者,既无见江山,也米有美人╮(╯▽╰)╭ 有的是万岁万万岁和不值钱的凤冠霞帔,病急乱投神和催人的越俎代庖。“再来和我玩一遍 (啊呸)” = = |
|
传统戏游龙戏凤,正德皇帝调戏李凤姐,原剧是个大团圆结局,不知道为何李翰祥给搞成了悲剧 |
|
胡金铨打快板这个我是没想到的......严肃来说,片中的人物行为和对话确实是有现代化的特征的,影片又是对皇权的讽刺。 |
|
哭得够呛 “不羡深宫上苑 不求凤冠霞帔 不计海誓山盟 不管闲言碎语 只要你再来这大树下…”为一个见异思迁的臭男人 尼玛值得么 |
|
有美人,没有江山 |
|
3.5。胡金铨原来是个小矮人。黄梅戏,呜啊呜啊呜啊,还挺有味道。 |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远不如后来的梁祝。 |
|
林黛的发型好像米妮啊~好好笑:D |
|
抛开江湖地位,好像有胡金铨参演的李老师的片我都不怎么喜欢…… |
|
的确是当时华语片大成者。前面皇帝赞江南的黄梅调子正是“你是新一代的开山怪”,想来当时7岁的刘镇伟应该也看过这片子,《天下无双》新瓶陈酿。老李刺心笔,浮华影城男盗女娼,显示的人性群像。凤姐发现皇帝身份并未高兴而是惊惶,一夜夫妻纵使有百日恩,三年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岂是千里之距音信不通的难处,而是人心受不住克服阻碍的疲累。人无大奸,而欺软怕硬是最本能的恶意,连路边拍巴掌的小John都能嘲笑弃妇,妇人背后嚼舌不够还要问“你嫂子的孩子好吗”。一旦得道又是变天的嘴脸。看起来皇太后是女人掌权,其实是父权与亲情绑架的连体物,小太监巧舌如簧,可以说江南女子风情好,可以说酒家女招蜂引蝶,做的就是趋炎附势的行当。哥哥嫂子是好亲人,大牛有情有义,忍饥挨冻到京城(北京真冷啊)细数害人精皇帝风流事,放哪个时代不是平地消 |
|
黄梅调真很难听,词又俗烂的不行,这部皇帝耍流氓村姑装嫩的片子不知怎么成为所谓经典的。挺烂。 |
|
林黛的粗眉毛啊,她应该是根本不懂得唱黄梅戏吧 |
|
林黛真是一点都不美 |
|
Z:李凤姐,来来来,我与你插...插...插上这朵海棠花。 L:插...插...插你丫。 |
|
现在再看,大概也只能看胡金铨说快板了,其他方面都太旧了。 |
|
看来此类影片不是我的菜。 |
|
1人物都不是很喜欢 除了酒保,,。2 故事 男主是那种渣到满脑子的类型 小说里面女主经常拿这种人练手,,就看着好别扭 女主虽然是故事需要 不过她 生孩子以后貌似才知道严重性病了,,,就整体 一个不像龙 一个没凤命 太后可能有什么大病。3 老臣的义女 就是干女儿,,,你们还知道这办法啊 太聪明了呵呵早干什么了 |
|
不是皇帝是流氓 |
|
邵氏第二部黄梅调作品,片尾首次非常自信的打上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李翰祥名作,正德帝和李凤姐的故事,林黛和赵雷分别饰演,影片在当年十分卖座,引发黄梅调风潮。“什么生意都听过,没听过皇帝这一行”。故事类似还珠格格前传之夏雨荷。胡金铨说了段快板,他的电影美学也从李翰祥这汲取了不少。 |
|
这部就真的太浮于表面了 一点点感情都没表达出来…… 不过细节依然很赞 |
|
故事感觉就是黄梅戏一些戏词那种改编的,这个年代看颇为搞笑完全没有真情实感,看得是风情。《天下无双》简直就是在向这个片儿致敬,找共同点增加了我们很多乐趣。皇帝就一臭流氓,林黛让人一阵阵鸡皮疙瘩,幸好有胡金铨演的不错。全片看不出一点江南风情,更像北京郊区。当然布景精细有李翰祥范儿。 |
|
胡金铨!! |
|
戏剧电影。 |
|
主要是林黛长得……看得好尴尬 |
|
这个正德皇帝与李凤的故事,在多种戏曲里都有,编剧王月汀写来应该是一如既往的快(此人出身黄埔炮兵科,抗战时是个畏敌逃跑的连长,内战后才躲过了军法)。黄梅调电影在60年前后同步风行大陆与东南亚,个中区别有待考察,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胡金铨电影美学从中汲取了不少,片里的京城画面,都配的是巨大的背景板,李翰祥终其一生,在描画故国风貌时几乎不计成本,这一时期的胶片颜色异常饱满,看着几乎近似卡通片,但舞台美学与略带超现实色彩风格的美工融汇,营造出了一种古意,令人不经然想起些前尘旧事。林黛看上去富有健康美,不过最后瘐死的结局倒多少不可信了,她的表演也有浓重的舞台化痕迹。本片剧情虽套路、拖沓,曲调也多有重复,但塑造了一干人物,贪玩的正德完全是儿童心性,胡金铨演的小伙计堪称义薄云天 |
|
“一瞥惊鸿影,相逢似梦中。广寒身未到,分手太匆匆。”虽然影片还是典型的帝王美人格局(三观不正),但拍的挺华丽,音乐也很好。结尾在庙中求神(韦陀、金刚十八尊、大慈大悲观世音)和未曾重逢便已逝,还可以。胡金铨演的大牛,和皇帝一样到后面的转变和再转变铺展的不太好。 |
|
求...求字幕 |
|
黄梅调 |
|
比《罗马假日》要强! |
|
凤姐和正德帝的故事,悲剧、梅龙镇、黄梅调,故事又弱又慢,难怪胡金铨打起了快板 |
|
这部好多了,唱词和剧情融合度也好,林黛和赵雷搭配也不错。倒是胡金铨,要是不说还真看不出来,好憨厚啊。那个年代的黄梅调潮流,虽然裨益无几,但是多少还是开拓了类型风格,也推动了戏剧的大众化。 |
|
李翰祥电影的格调还是有的,但整体上并没有过于出众的地方,纵然是引领了戏曲电影的风潮,但这一片种也因为其节奏缓慢、程式老套而迅速没落。 |
|
小时候一直听的“皇帝 太监 酒家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