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着IMDb评分8.9来的,果然很不错。很难相信这是导演塔内尔·托奥姆的长片处女作,他在2011年就拿过奥斯卡真人短片的提名,这部长片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十强短名单,是一位叙事能力很强的新人导演。这部电影改编自安东·汉森·塔姆萨尔的同名经典名著,是五部曲的第一部,讲十九世纪末爱沙尼亚农场的两个农民,男主角是如何变得刻薄,怀疑上帝,放弃信仰的过程,导演在剧作上放弃了类型片的套路,用史诗片的手法专注于叙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塑造,片子的细节丰富,故事的文学性很强,主题的力道强劲,看到最后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那部《外出偷马》。 |
|
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镰刀前的一丛杂草罢了 |
|
3.5 stars;無人機航拍鏡頭還是有點毀了本片的古典感。 |
|
令人惊叹的主题,从古至今热爱自己的出身,包括父母、家庭、家乡甚至是自己,都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而本片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比去年以色列那部《同义词》走得更远。“换一种活法或许更容易”,却坚守着苦行僧般的生活,相信吃苦耐来终将会迎来幸福,最后在儿子的一句质疑“那你幸福了吗”时,终生所秉持的信仰在瞬间全部崩塌,蓦然回首却发现这一生就快要走完,但和幸福的距离却越拉越远。 |
|
神级摄影,油画般的景致。农场主初抵农场的第一幕就被震撼到了,人在贫瘠土地上艰难创业的伟力,一度产生了在看伯格曼全盛时期作品的错觉。然而可惜的是随后还是转入简单叙事的逻辑,不是说不好,只是说浪费了这种肃穆的氛围,如果能刻意打磨成神棍片说不定会整出一部传世佳作。 |
|
临场不到半小时的极限收票,很值的大屏幕体验。走进山里劈掉云杉的父辈是拦不住想离开的孩子的。农村邻居斗来斗去的小事,大量俯拍营造了史诗感,看好导演拍真正的史诗大片。 |
|
看到近3小时的片长一哆嗦,本以为又长又无聊,没想到竟被如此打动。几十年的跨度,导演能把控住这样的题材还始终没有泄气,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处女作。男主从追求真相与正义,到最后在法庭上也不惜编造谎言,让人有点唏嘘。结尾的闪回异常有力量。 |
|
我该说什么。如此厚重而有力的文本,像是缠绕着长成、茂盛而又最终倒塌之树的年轮,水中游弋的蛇、蜷缩在石面上的蛇、僵硬而又被蚁虫啃噬殆尽的蛇,抱着悲剧固执地在“梦乡”划地为牢,在起点就已写就乡下人的悲歌。“当一个普通人频繁阅读上帝的不朽之言时,他会变得铁石心肠,上帝的良言,会变成恶语。因为上帝之言对于人类来说过于强大,就像最纯的烈酒,一旦你喝习惯了,便不在意其他,就像普通人的话他也就不在意了” |
|
摄影很美。你说这两个倔强的男人,彼此羁绊了大半生,何必呢! |
|
三个小时看着一个男人从热情、阳光走向刻薄、冷酷、丧失信仰。这部电影用史诗般的讲述展现了一名拓荒者的人生,挣扎和痛苦,人性与神性,传统和背离。细节丰富,摄影,人物塑造都堪称完美,超长的时间跨度并没有拖垮电影的节奏。电影不但有“穷山恶水有刁民”的社会现实,也有对宗教信仰的无情嘲讽! |
|
影20108:当你坚持到最后,你都得到了什么?你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因为要真相,要审判,最后得到了惩罚,你如何无情,周遭如何无情对你!摄影让人想起安德鲁·怀斯的画 |
|
好久没看这么“经典史诗情节”的电影了,简直爱沙尼亚版《白鹿原》…最后关于《圣经》的评价很独到,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 |
|
古典史诗小说的正确改编方式,想象不到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厚重的故事架构,一流的叙事能力,整整2.5小时,既动人又震撼。
信仰、家族、土地,爱与憎、生与死,血汗与灵魂,真相与正义。
并非爱沙尼亚文化独享的故事,任何一个拥有土地文化的国家都有类似个人与家族的史诗。 |
|
影城大屏幕体验这部家族史诗片非常享受。摄影太美,叙事在线,春夏秋冬,土地,人,较量。男主原配真的是又温柔又睿智,只寥寥数语就把恶邻征服了,只可惜过早离世。好女人可以培养好男人,她走后,男主一意独行,任由愤怒掌控,而愤怒可以成就很多事,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在对真相和正义的追求过程中,适可而止很重要,若失去“度”,那么也会忘了自己本性,失去更多重要的东西。 |
|
Jim来的时候给我们放的第一部电影,很natural很Estonian,讲述了民族开荒征程中的挣扎和痛苦,人性与神性,传统和背离。没有特别集中的故事情节,整部电影像是截取Andres生活的片段,很诗意很哲学,而人物也十分立体不会标签化。据说是改编自爱沙尼亚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中的第一本,还有四本等待拍摄 |
|
一个男人从年轻气盛一步步变成油腻中/老年男子的过程,竟拍出了史诗感 |
|
借绳索追到爱情的男人,也丧命于绳索。靠圣经获得救赎的男人,也迷失于圣经。一个人为了目的地出发,趟过河流和沼泽,却迷失在盗林山。读了太多圣经的男人,将上帝的良言变成恶语。土地唯一剩下的云杉,将纪念变成悼念。上帝之言不朽,对人类而言却过于强大。无法治愈每片土地爱恨,抚平每处心灵疮痍。 |
|
第23届上影节的第五部片,抢不到其他片之后用来凑单片,却给我带来我小小的惊喜。片子的前半部分节奏确实有一些些慢,仅靠零星的邻里摩擦并不能很好地支撑整部片子,好在有绝美的自然风光和BGM,至少不让人昏昏欲睡,而家庭内部的冲突出现后,片子慢慢地精彩起来了,2个半小时并不短,而这还是删减版本,比起原版足足少了16分钟,让人有点遗憾。 |
|
@BJIFF 2020最后一部。今年没有遇到心水的作品,每个都好像差了一点点。 |
|
超出预期。
叙事朴素不枯燥,乡村风光牛羊猪狗美如画,带有东欧电影那种对自然充满无力感的主题,结局是痛苦无望的,让人想到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和撒旦的探戈。
拍的是19世纪末的爱沙尼亚农村,但总觉得就是现世的感觉。这样想来,有一种时间在有些地方永远凝固的错觉美。
我的今年上影节最佳电影。 |
|
爱沙尼亚民族心灵史,和所有人类历史一样,既没有真相也没有正义,后辈只是拼命要讨论父亲和历史,最后却沦为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
|
精雕细琢,无论剧本、人设、剪辑、摄影和配乐,都属于一部上乘之作,尤其摄影和布光上的考究。导演讲故事能力很强,稳重的叙事能力,劳碌一辈子,最终可谓众叛亲离,以小见大一个时代印记,还借以对宗教教化的一轮批判。 |
|
画面确实很美,剧情很烂,毫无厚重而言。史诗?别闹! |
|
田园风光摄影美,故事呢,很经典文学的感觉,但缺乏冲突主题模糊 |
|
3.5 第三个人将会留下 |
|
其实,男主的转变只是从“坚持真相”到“制造谎言”,他对家人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没变过。自诩正义的人有时会做出超乎想象的恶,清官有时比贪官更害人。后半句来自《老残游记》!#上海国际电影节# |
|
在这边女主人死掉的时候valley master说了一段话,那段话超打动我
大概意思是我本准备过来找你麻烦结果你媳妇抱着孩子都能把猪叫回去,啾啾,啾啾,猪就回去了
来自mean的对手的赞扬是最真诚的赞扬了
这种为了合理的目标理想等而逼迫别的人的男的我最讨厌了
他自认为遵循了圣经的教导,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心变得坚硬(去做一些不好的事?
虽然有时候也会被他的帅气和责任感打动
后来的那个女的确实从来没把自己当女主人看待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讲了太多的故事了,时间跨度都好多
最后收尾我觉得是精悍的
让我愿意为这个电影打五星 |
|
类似传记电影,讲述拓荒者安德鲁的一生,安德鲁和邻居佩鲁其实可以看作硬币的正反面,安德鲁正直善良,以家人为中心,面对邻居的挑衅和侵犯,他息事宁人的忍让,他努力工作想获得更好的生活,他坚信上帝会行使正义,但他坚信的正义却迟迟没有到来,无论是法庭上还是现实里,败诉,妻子难产死去,手下的佣人因为流言蜚语刺杀他,孩子和牲畜死去,好人没好报让他开始变得暴怒和恶毒,不相信上帝,而邻居佩鲁则相反,他不信上帝不读圣经,自私自利,但他却因为没心理负担而活得很舒坦,其实真相与正义在片中并不仅仅指代法律,而是人们对获得回报的渴望,安德鲁把他寄托于上天,而佩鲁则寄托于自己,爱沙尼亚的画面和恢弘的配乐使得电影史诗感十足,这是系列的第一部,期待之后的续集 |
|
广袤的田野与狭隘的心。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在个人信仰与幸福观上,坚持与偏执的区别在哪里?农业社会下人类的生活与选择,以及,”干一行爱一行”可能是非常农业文明的观念了。 |
|
好人上天堂,坏人走四方/末尾男主信仰崩塌,又可怜又可笑/色调很美,像油画一样。 |
|
看完真“身心俱疲”,但不是由于片子差,而是由于片子好,把穷山恶水和无休止的报复所带来的恶果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生活对人的异化吧。 |
|
有24年时间跨度的爱沙尼亚农场主史诗。切入点独特,与邻居的矛盾更像是个引子,本质上还是杂糅了宗教和历史的道德故事。「将自己沉浸在太过有力的神的话语之中,人类的话语便变得无足轻重。」电影这样描述安德烈斯的人生何以至此。 |
|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爱沙尼亚电影。是安德鲁赤手空拳与恶邻佩鲁斗智斗勇开辟自己农场的故事,也是他向自己拷问到底何处是归乡的哲学故事。儿女的“反叛”对安德鲁的打击最大,简直否定了他的人生价值。镜头很美。有点像爱版的白鹿原。 |
|
有点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意思。片里所展现的爱沙尼亚人的“恶”,尤其是那恶邻居的恶行,让我震惊了,这要放在某处,连恶行的门槛都还没入。 |
|
三星半。似乎脱离不了爱沙尼亚这个语境,是因为爱沙尼亚的史诗,所以才是好看,它的故事十分普通,电影、文学表现过许多次,没有特别玩出新的花样,我不太喜欢,摄影和景外加人物几十年的生活确实有一种史诗的错觉,但可惜都不如妻子呼唤猪那场戏生动有趣,这样的女性角色在历史书写中很常见,生育而亡之后,换来的是“男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镰刀前的一斩杂草罢了”这样的思考,幸好有对手的感叹才得以动人。它是一部漂亮的但老旧的电影,尽管感受得到导演很真诚的拥抱了这个故事,就如同张艺谋现在的一些电影一样,“好看”但老,这样的史诗他也能拍,栅栏就是中国大户里的围墙,但也很有可能是这样了。 |
|
父母艰辛甚至付出生命奠定了农场生活的基础和条件,儿子女儿就开始白左了。 |
|
《真相與正義》橫跨了幾十年的時光,當影片開頭出現的毛頭小子們長大之後,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逃離農場。
因為即使在這片農場生活了幾十年,他們依舊沒有對盜林鎮產生任何的情愫。
這是整個故事讓人情緒最為復雜的地方,既為新一代的覺悟和新生活感動,又不得不替掙紮奮鬥了幾十年的老一代嘆氣。
他耕耘了幾十年的農場將何去何從,這幾十年的奮鬥又是為了什麼呢?似乎一切,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影片的最後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真相與正義,男主似乎也早就在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放棄了對它的追求。
但這兩個詞組,我想應該烙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裏。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外,還有著對真相與正義的追求。 |
|
文本性强,典型的以家庭为叙述单位,时间跨度大的民间史诗,但格局并未打开,仅限于盗林乡,未能延展普适性,或许只能囿于爱沙尼亚的农场主历史。想讲的太多,主题并未如空旷的远景画面那般足够留白,到后半甚至有说教倾向,丧失了微观解读性。配乐时常故弄玄虚,强行拉扯男主形象以期变形,转折却并未有说服力。还是故事时间跨度大了,舍掉了许多细段。影调视觉并无高级之处。 |
|
太爹了,简直全天下爹的自传,他们自私,冷漠,以为自己是神,所以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更mean,因为他们也指挥不了别人,只能窝里横…… |
|
真理和正义的审判也许永远不会缺席,但是否应该用一生的代价去争取,如果最后结果是家人的众叛亲离和自己的身心疲惫,是否还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爱沙尼亚去年的申奥片,摄影大气磅礴,大地苍茫越显得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287# |
|
正义感可见的被艰难的土地磨损耗尽,所以老去的可憎的面孔却有几分可怜,埋在历史里的人,他们承担的从来不是美好希望的担子,恰恰相反,仅仅是蚍蜉求生的小小愿景,足够压碎一切可称做辉煌盛世的朝代里苟活的生灵,安德鲁和邻居争抢斗气了大半辈子,像两只跳不出笼子的蝈蝈,谁输谁赢,默默葬黄土的结局早是天注定,家庭、土地、子嗣、爱情、执念、初心都是没有价值的泡影。普里特·鲁格可吸 |
|
7/10 |
|
#2020 SIFF No.12
史诗,东欧美学语境下的摄影与配乐极具厚重感 |
|
发生于十九世纪爱沙尼亚的事,两个农场之间的争斗,由此引来的爱恨情仇。影片很长,拍得很写实,可观赏性不错。不过如果正义无用,那么爱就能化解仇恨吗?事实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只能带来悲剧。
|
|
6.5/10 |
|
传统叙事,爱沙尼亚古典农村画卷。 |
|
欧洲电影节选片。改编自爱沙尼亚经典名著,文学性很强,农耕父权制家庭元素过于齐全,处处看得背过气去。摄影非常美。 |
|
故事关乎于土地与传承,但当我们对一直以来的传承方式质疑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
|
爱沙尼亚乡村爱情故事(误)。爱沙尼亚某农场主一辈子都在与混蛋邻居农场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在他看来他是为了寻求“真相与正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曾经被人爱过的优秀品质,最后他也成为了自己憎恶的邻居那样的混蛋。当他疑惑为什么自己打下的江山子女们并不买账,甚至一个个离开农场去外地闯荡时,他才幡然悔悟,可惜此时的他已经走到人生的尽头,没时间改变自己了,也不可能回到充满希望和热情的过去。没有爱过生活的人生多可悲。 |
|
一个人是如何失去信仰如何崩坏的。文本强悍细节充沛,的确是下个功夫了。技术和情感合二为一相互成就。只是,有点平,也有点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