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一道门,门外是三十年前美丽的妻子;沿着一条河,岸边站着回到希腊的索洛莫斯”。
|
|
公车的旅途就像是一生。年轻而冲动,爱的痛,音乐的洗礼,吟诵生命的诗。诗人拥有最宽广的灵魂,如大海。但失去了爱人的大海只是变得无尽的苍凉和阴冷。回忆里人们着纯白的衣裳,音乐和沙滩都温暖。但明天就是到不了,因为它比永恒多一天。倘若生命的最后能拥吻挚爱,或许死亡也不可怕 |
|
就是闷,就是看不懂。。。。 |
|
影片中借19世纪诗人所罗穆斯之口告诉我们:真正的诗人该走向战斗与歌咏革命
列车上隐喻了安哲生命的四阶段:左翼,爱情,音乐,诗歌。 |
|
送苹果会腐烂,送玫瑰会枯萎,送白葡萄会压坏,我送上我的泪水…… |
|
对人生的追忆与珍爱,对生命的不舍和暂留,对爱情的惶惑与发现,对诗歌的执着与追求,以及对明天的渴求和奢望。镜头下是雾的诗意,凄美的大海与路面,延续至看不见的远方。老人与小孩,你能不能留下陪我?你还有两个小时就要离开,可是你还有明天,而我只剩下今晚。明天会持续多久,比永远多一天。 |
|
4.5 一直對林奕含的評論印象深刻:「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看五分鐘,還沒有情節推展,便大哭了,端著電腦在外婆家走來走去,媽媽愕然問怎麼哭成這樣,我說這拍得太好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感動,這部電影也驗證了「電影使時間流逝變得甜美。」—安哲羅普洛斯 |
|
运动长镜头是诗 |
|
长镜头,闷到死。 |
|
行走的诗人,流浪的小孩,深邃而安静的自我放逐。不断拉回的记忆就像双脚同时踩入过去与现在的河流,既是一日也是永恒。谁不害怕未知的旅程呢?Live Together, Die Alone。金棕榈实至名归。(最近泪腺不知道怎么了,总是莫名其妙的热泪盈眶) |
|
看来还需要再闭关修炼一段时间,才能看懂安哲大人的电影,现在,我只能用他的电影来催眠。 |
|
如今你走了,留我一人面对无尽海洋 |
|
永恒的声色之诗。1.首尾慢推长镜,于单个横摇镜头中穿越时空,安哲的唯美形式化。2.边境电网上蠕动的尸体,披黄雨衣的单车队。3.明天会持续多久?既是一天,又是永恒。4.孤独词穷买下词语-蔻芙拉,放逐者,深夜。5.时间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6.火化塞林,病房泣问,大巴乐队,于转瞬即逝中永恒。(9.5/10) |
|
诗人能做什么?歌颂革命,哀悼死者。向逝去的自由祝祷。 |
|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一个在海岸边玩沙包的小男孩。”这个比喻真好。时间本没有恶意,再长再短,港口和更宽广的世界都无法回答儿时问过妈妈的问题。孤独是你不够投入的借口,永远或只是一天。 |
|
为何,母亲/为何世事总不如意?为何/为何我们必将腐朽,于痛苦与欲望间徘徊/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为何当我难有机会有幸使用母语/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与遗忘的语言,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荡家中/为何,母亲/为何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
|
永恒的影像之诗 |
|
四年的时光在这部电影和我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它给人的熏陶起初是隐于水面之下的,记忆被再次唤醒之时,你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崭新的…… How long will tomorrow last? Eternity and a day. |
|
长镜头 海洋 诗歌 生命 永恒 |
|
追逐诗句的时间是非线性的,一天竟变成了永恒。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真的是诗来的。 |
|
我已做好将死的准备,回忆里不过是排演过无数次的聚散离别;可最后一日的时光,我竟不忍结束与你的逃亡,你撕裂的伤口,恰是生命最初的悸动。 |
|
温故。与灯舍朋友们在苦行咖啡店(位于商业楼6层,室内用北欧木桌椅配灰黑色石砖墙,一整面书架,角落里还有一架YAMAHA老钢琴,种植琴叶榕和铁线蕨)。与会者有位近60岁的阿姨,谈到自己90多岁的母亲每次送医后都收到病危通知,她来是想知道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何为永恒”,如同电影里老诗人的疑问。
安哲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我自己的衰老”,影片结尾老诗人对海念祷的三个词:
Korfulamu:希腊语里孩子在母亲怀抱中的幸福。
Xenitis:意为历史生存境遇里的局外人。
Argathin:指涉一种时间状态,意“黄昏、迟暮”。
抒情语言里还加入了巴尔干地缘政治博弈后被遗弃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他们在公交车上目睹了希腊近代史的缩影。而后是:山峰覆雪,铃声响亮,但愿能听你畅谈那些港口和那辽阔的世界。 |
|
看到后面嚎啕大哭 |
|
电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 ------安哲罗普洛斯 |
|
三星半. 长镜头常以变焦作为开头或结束,调度、配乐和音效非常精彩; 然而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总是使对形式感的关注影响共情的投入,其风格对于本质上朴素的情感题材来说过于冷静艰涩且非必要,而对于更宏大的话题而言又显抽象形式感之欠缺; 同样涉及死亡、私密回忆、家国情怀与孤独感,本片与《乡愁》比较则高下立判――因此安氏实际上仅是"换一种(通常不被用来煽情的)风格继续煽情"而未能上升至直觉或潜意识的层面,在这个意义下他与维姆文德斯可谓肖似;他们可以是散文家,但绝非诗人. |
|
似乎沿袭野草莓的创作思路。同样是暮年时分的生命回忆,同样是关于爱与孤独的公路之旅,同样是新老两代之间相互影响的救赎历程,野草莓通过对个体的集中摹绘在回忆的温柔与超现实梦境的尖锐中找到平衡点由此带来异常温暖的轻柔和解;而安哲用凝练的镜头语言与视觉设计构造出诗意影像并以此盛放沉深的现实内容。长镜头每一寸移动每一度摇移都始终能找到构图空间的稳定感与多角度的纵深感、柔和质感的光线空间被大片苍茫的白色与一抹死亡之灰点染由此构成画面统一的隐喻系统、镜面反射与三角关系构图等细节设置又对这些隐喻做出了内在的提炼与指涉。内蕴丰富饱满的视听调度带来的诗性很大程度地消解了那些映衬战争 政治 历史 人生片段的沉痛观感,代之以普世宽广的理性思考,因此难以捕捉到更深层次的诗意,即使脱缰时空的回忆片段具有最强大的感性冲击 |
|
安哲夺得金棕榈之作,却也让我彻底明白自己无法真正欣赏他的电影。《永恒和一日》似乎是对安哲的电影观念的集中展示,但他的时空调度总像是存在某种卖弄,像是在故作纯真或是深沉,而内里的生命经验或是情感流动却是空洞的。我不能被这样的人生回眸打动,因为它的向度是单一的,只是导演意图的附属品,而并非从灵魂深处生发出的某种悲哀。这或许也是安哲和塔可夫斯基最大的区别所在,他的影像诗意太过直白了。 |
|
安哲太严肃认真了。 |
|
是一首诗,本体和喻体渐渐显现出来(借词汇、终点、旅程、离家的小孩、诗人……都是男主角自己的故事),后面就是看影片怎么穿插往复,像织毛衣的花纹一样,引入新的线头,把这个比喻用不断的循环深入下去。 |
|
大概十年前在电视上看见周迅的访谈,说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这部。 |
|
似乎睡过了很多精彩片段。
这类电影的影向不够自由是个大问题
|
|
到最后一个场景hold不住哭了,门扇缓慢开启,母亲摇着婴儿,爱人和朋友面朝大海唱歌。现实与过往交叉,想起《野草莓》。老人作为主角已经好几部,年轻远吗到底多可怕?对赛林的祭奠在小男孩身上尽管那些句子有些超龄的体验,算是扩大悲伤的“强说愁”,但是他已经受了足够多也足够扩充这种精神体验。 |
|
无与伦比!!!!!「明天有多久?比永远多一天。」快乐并不真实,唯有伤痛触及心扉。在一天里回忆所有,可谓永恒。被困之人的相互救赎,一老一少的轮回。丰沛的诗性,风雨雾等意象的环境隐喻、意识流复返、神级长镜头调度、色彩服化道皆参与叙事、呼吸感极强。 |
|
我问你,明天会持续多久?你回答我,比永远多一天。人生如逆旅。男童说着老成的语言,老人有着成长前的彷徨。买词汇的诗人,未完稿的长诗《被困的自由者》。空车厢。野草莓。安哲风格如姜夔词,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
|
相比安哲其他的作品,这部太刻意太矫情太散漫了(虽然他的片子基本都这样……)。最拿手的调度和时空穿梭长镜头也发挥一般。老人题材不如《塞瑟岛之旅》凝重,穿越到过去不如《尤里西斯的凝视》自然惊艳。不大喜欢这部 |
|
半吊子文艺青年倾向随着时间的继续越来越浓,对于此电影的评价大约代表这个时代的部分审美取向,即对于类似严肃艺术(其实是一些类似诗的词语和类似诗的图像以一种类似诗的方式结合成某种类似诗的东西)的祭坛式崇拜和聚集在一起讨论它们时的激动,并伴随对于非此这般事物的理性上的否定。不过当然,他们读过的文学不多,因为书对于电影来说太长,尽管读过了之后就有可能知道,哪些真的好,好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大致在故弄玄虚,哪些所谓的类似商业片有纯粹艺术性的美(可有时候读了还不如不读,就像看了不如不看)。冲突幼稚得可以忽略不计,诗意幼稚得亦可忽略不计,从带小孩去故乡就开始散(前面赏心悦目),越来越散,这个指数的把握倒是足见功力的 |
|
距离北影两个月再看依然觉得元素高度重复,看13部如同看1部。 |
|
以《永恒和一日》作为安哲与北影节的双重开篇,总是意头。洗练,轻简,忽而觉得许多电影油荤太重。像是提前预支中年转向暮年的揽胜,一切至亲随着年岁变成蜕掉的皮,人终归复原一种安然的孤独状态,如迷雾里的独栋建筑,发着无人烟的低吟。好像还会渴望些什么,却还是被惯性捆绑,直到有些如同局外人的小花,晃着太迟了的感慨。就像是这难民小童,唱着最悲伤的成年歌谣,念着最诗意的悼词,他带着他,他依偎着他,一程公交,经历着感情,音乐以及诗篇,在必然的别离夜,把站与站的跳跃撑成一日,研成余生柔软的永恒,把你并置于母亲,妻子,以及自我的行列,在无声哭泣里,再跳一支慢舞,再听一次呼召。现实没有迈向公交车那欢喜的截留,而我如同路口的停泊,承载一夜神游。(唯一穿帮镜头是Selim在太平间几度控制不住)#北影节12#1,资料馆 |
|
《野草莓》是忏悔录,《永恒和一日》是生命之诗。当诗人老去回溯一生的痕迹,孤独者寻求爱的温暖,漂泊者游荡在回乡的迷途,失忆者不断唤醒沉睡的记忆。如何去寻回这一生的踪迹,回到那片蔚蓝的记忆之海,回到生命之诗,回到永恒之中。 |
|
标记一个看过等于没看但又想再次看 |
|
很喜欢那一类长镜头,由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引入调度以后再让主人公加入这个镜头,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诗意,可以说安哲用长镜和诗建构了自己的野草莓。 |
|
#重看#4.5;当main theme反复响起,长镜逡巡过茫茫黑夜里的黄衣人,边境线上的踯躅和“定格”人体,婚礼上的舞蹈和长长队伍,海边的聚会和突降的雨,雾中的风景,公交车后的身影,渡轮/浮岛驶向未知前路,从地平线/景深处/远方走来的人们,悄然环形/升降的镜头——满满都是安哲典型元素,不禁泪盈于睫。
人间四季的奥德修斯之旅,上下求索的生命境遇,长长的车厢载着沉重的肉身去寻求未竟的诗篇,散佚的母语词汇无可安身,归去来兮,去国离乡,竟无以为家,抽身人间世才发觉孑然一身。
“亚历山大”贯穿于时空流转(心理绵延的体验),母亲对着窗外遥遥呼唤,镜头一转切到镜中的现时,堪称电影时刻的闪光;或者只需要轻轻推门,就能走上去拥抱爱人弥补错过的时光,就好像一切还能重来,就好像比永恒多一天的明天永不到来。 |
|
11.16 寇芙拉!放逐者!太晚了!沉浸一生,被放逐,带着疑问,带着未能完成的作品,向着没有答案的明天,对着大海只说出了这支离破碎的三句诗。告别-忙碌-三个词-付出所有-孤独-游离-交汇-破碎-诗 |
|
12th BJIFF No.1@小西天。1.身患绝症的诗人不止是被抛向死。他是向注定的死出亡,牵着狗、开着车、拉着小男孩的手,在最后的自由里自我审判,同时领悟与化解。死在降临之前就已将人掏空,将所爱夺走。此时出亡才是归乡。以时间为名是“永恒和一日”,以空间为名则可以是“奥德修斯”。2.诗人的妻子说,你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同我们在一起。创作本是超越日常而趋近永恒的途径。但当死亡临近,诗人才追悔被超越的日常,或许更接近永远。3.安哲呈现时间的方式是普鲁斯特式的,凝望般步履迟缓的长镜头里,将浸润了不同心理感受的时间无缝连接,并自然地融于旅途、融于边界这些意象化的空间之中。4.“永恒和一日”译名不确,and与“和”究竟无法置换。诗人买来的三个词,用音译比意译更好。6.时间是孩童在海边玩耍细沙。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中元节观影。 |
|
平静悠悠哀伤凄美的影像诗 |
|
希腊语。的美。 |
|
BJIFF#1,安哲里最喜欢的一部。大概是要上了年纪才会有共鸣的感悟,我算是从头到尾地落泪,口罩一直湿乎乎地趴在脸上,而小许只觉得遥远而做作。人过了某一个年纪就会发现之后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逐渐失去健康的身体(比如不再能无节制地熬夜、不可逆的牙齿损坏、开始松弛的皮肤和下降的体力),也逐渐失去一直以来都在你身边无条件爱你的人(这是外婆过世之后我才开始有的体悟)。一个垂垂老矣的绝症患者,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所拥有的只剩下一生中那些美好时光的回忆,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随时随地地陷入回忆里,又被正在发生的事件拉回现实(这里的转场真的很绝)。除此之外,安哲还表达了对未曾珍惜的爱情的忏悔,试图与童年创伤和痛苦经历和解(公车上仿佛走完了一生的回顾),对衰老的恐惧和逃避,是掺入了很多个人情感的电影。 |
|
8.0/10。①因癌症晚期而即将被送入院的中年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以及他与时刻面临被遣送之厄运的小男孩之间的偶遇与友谊。最终两人虽分别,但终究治愈了彼此。②大量通过高水平浸入式长镜头制造「少即是多」的深邃情绪体验(方法论上和贝拉塔尔一样很塔可夫斯基),其中不乏跨时空的长镜头。③叙事有些过于自我沉醉,隐喻符号太多,内容没讲清楚(不是说电影一定要讲清内容,但这片需要,否则就会削弱形式与内容的共振);有很多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奇幻剧情,但似乎道理不足(同质于《饲养乌鸦》)。合起来扣2分。 |
|
太厉害了 |
|
长镜头啊长镜头。联想最近看的几部诗性电影,相较之下安哲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