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ZDOC#本届纪录片节最喜欢的一部。类似纪录片版的《悲惨世界》,一辆在夜里以生死时速穿梭的救护车,描绘出了众生相的“互害关系”。仅几个夜晚的拍摄,就轻易地择取出了人物激烈的道德困境和各类社会问题。摄影强调临场感,车内拍摄难度很高但有漂亮的完成。视觉设计上也仅是利用红蓝警示灯就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
|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是导演一人完成(制导摄剪),在大部分场景都是紧急的意外现场情况下,仍能稳当地捕捉到如此多的素材,实属不易。由于绝大多数时刻都在救护车附近,警示灯构成了非常主题又漂亮的红蓝影调。当一个公共体系出现了一个缺失的环节,就会出现如此混沌的连带反应。映后导演谈及到会选择这一家因为他们是难得的以家庭为单位运作的,非常不同又极其生动;拍摄大概持续了一百天,而影片七成内容却都是在决定结束拍摄后补拍的三天内抓到的,很意外。肥仔T恤背后写着It's not easy being cool… |
|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趁着夜色正浓观影氛围极佳,看完刚好踏入午夜。没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救护车,也就没有午夜急救之家。一部不像纪录片而像剧情片的纪录片,救护车飙车刺激肾上腺素,逃避警察还要超越同行。救护车警灯红蓝色调氤氲的光影分外迷离醉眼,墨西哥真是一个水深火热得连救护车也短缺的国家。(怪不得看导演的照片总觉脸熟,仔细慢想原来我今年在香港电影节火鸟大赛颁奖典礼上见过他!还在心里默默感叹他帅!太奇妙了!www) |
|
救护车上的他们脸上稚气未脱,却已经学会了贿赂警察,打压同行,面对不负责的父亲大骂烂人,面对不付钱的无赖论及感恩。有时他们是城市的良心,真想罢工一天看看城市多需要我们。有时他们是人性的镜子,您能哪怕给一千五百比索吗。没把从四楼摔下的女孩送到就近的公立医院,午夜他们是在抢钱还是救人。 |
|
3.5。“9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却仅有45辆救护车”,因而才有大量私人救护车的介入,成为一种谋生的行当。以小见大,剖开众生相。豆瓣条目有误,其实这是一部纪录片,只是在形式上,导演有意打破与剧情片的界限。© SIFF2019 |
|
“你们不该把她送到这里,这里太远了”…“所以,你能给我们1500比索运送费吗?”奥乔亚家族对着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如是说。墨西哥城900万人口,政府急救车却只有45辆,私人急救车应运而生…可是,在金钱利息面前,他人的命还重要吗?以小见大,真实还原墨西哥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 |
|
贴身跟拍一家私人救护车家族。只是拍现状,没有展开讨论。空镜头太多,拍的节奏太平均。 |
|
依然是混淆纪实与虚构的圣丹斯风格,短短70分钟一气呵成,从一辆小小的救护车,三四个生动的人物,足以折射出整个墨西哥医疗系统,乃至政府的不作为以及警察的腐败等等,还有模糊道德观念的人性刻画,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强][强][强] |
|
【上海电影节展映】墨西哥私家营运救护车纪录片。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先锋,又狮子大开口索要高额费用、从私人医院赚取回扣。面对无钱的穷人无可奈何忍下亏损,也要周旋在警察的盘查、贿赂中。9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居然只有45辆政府运营救护车,实在匪夷所思。作为纪录片,摄影如剧情片般精致,反而降低了现实感。三星半 |
|
独 |
|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展映手册上的简介如下(自己写的):当墨西哥城的夜幕降临,越来越多的急救车警报也开始在城市呼啸。有这样一辆在半夜三更出没的编外急救车,父子仨齐齐上阵,虽然不是官方救援人员,但也能有条不紊、专业娴熟地救助伤者。然而同行的激烈竞争、黑警的从中作梗、患者的不信任,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他们,将如何度过生活中的漫漫长夜? |
|
救死扶伤应该是一门生意吗?行走在灰色地带和午夜时分的救护车之家。认真做事的17岁小帅哥真真真可爱啊~(星星眼) |
|
听了导演的讲座,在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导演用简单的镜头完成三幕式叙事。没有大段的长镜头,节奏紧张有序,看着看着会忘记这是一部纪录片。但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因为真实生活永远如此令人想象不到。 |
|
【墨西哥】夜色沉静之下,接连上演着慌乱与无奈;那些不能被保险与救助涵盖的账单,那些与时间、与对手、与警务上演的赛跑;救护车装下了所有,更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困难与混沌中,也得试图找到继续下去的方式;并努力在微弱的力量下,试图获得一刻喘息。它的出发点或许是人口与数量极度不匹配的医务失衡,以及当局全然不作为的失序管理;但最终又咽下“批评”的气,转为对个体命运的聚焦与关照。纪录片的故事未完待续,幸得Pablo Larraín集结一众熟脸,上手进行剧情化的改编;期望不仅是程序性的医务剧,也可发出更个性的声量。 |
|
男主和我以前有一段时间看的黄片的男主很像,很有亲切感 |
|
警察收钱把事故信息透露给私人救护车,私人救护车把病人拉到私立小医院拿回扣。。。 |
|
既有人物纪录片式的激情,也有社会纪录片的批判。 |
|
4.5 找到一个困局:墨西哥城缺失的救护车系统和以家庭私人救护车间的竞争与生存——并将自己塞进那样的空间去完成拍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又一个年轻导演。 |
|
全家上阵的私家救护车,内容不多但紧凑又紧张,引出一大堆好奇方面的问题。不仅要保持专业性和快速反应来处理急救事件,在种种极端情绪覆盖下平衡收支,还要面对与警察、同行、医院的复杂关系。在这个救护车上,人人都得是多面手,都得是三头六臂的人。 |
|
影展片模範生,形式、內容、道德命題皆審慎有效(當然同一時間也是安全保險,不過執行真的不錯啦)。選擇一個家庭、一台救護車,幾個夜晚、一段生命切面,是在救人還是害命?而背後涉及的亦是一家人的生存,只是提出問題,沒有答案(事實上申論恐怕也有限?)。貼身而不妄加論斷,劇情/紀錄之界線模糊。懷疑導演有給這一家人錢才得以拍攝?可是,似乎也沒拍很多天?現場攝影機怎麼擺?有的看起來是裝了小型攝影機,有攝影師在場的那些鏡頭,怎麼存在於狹窄的救護車內?(有一幕似乎拍到了收音的人?)導演的美國白人身份(?)是否有影響?全男性。想起永和袁大⋯ |
|
“你能出1500比索帮帮我们吗?”这句听着就挺揪心的。一群善良的,做着救人的事,但同样是搏生存的人。一个人拍的这么好真的太不容易了,很难想象跟了多少次出车,又怎样从那么多次出车中选择出这几次,车内很狭小,很多很紧的镜头,但也能看出来导演在尽量用反打、大景别的镜头进行调和,而且那么多角度真的很赞,我猜有后期cheat的存在。对于一些事件的表现运用了旁观者的角度加声音的方式,一点都不闷和违和,学到了。对于一些细节的表现真的好赞。 |
|
抢钱急救之家这个名字可真有点狠啊。金钱还是生命,选择的还是金钱。至于最后的案例到底是不是绕路导致患者死亡,导演在纪录片中竟然明确给出了自己的立场。但面对勒索的警察和不公的社会制度,这家人也是徘徊在生存线上的小人物。很难评价啊 |
|
避免了那种硬push的纪录片模式 |
|
45辆公有救护车其实并不是矛盾焦点,而是救护服务系统对城市的医疗保障未有对接,政府不能为使用救助的民众提供应有的保险或账单,因此延伸出具有阶层性的问题,同行竞争、警察腐败干预、患者家属赖账的种种行为(也是看这部片查阅才知,原来我们城市是禁止拥有公立救护车,私立救助系统是依托城市设立的救护项目来运行,个人根据是否具有保险来支付相应的比例…) |
|
看這套紀錄片,令我想起羅馬尼亞的無醫可靠和中國的急診,而這部主要是發生在救護車當中,公共和醫療不足私營應運而出,這片當然亦少不免,但焦點集中在一家的小本經營又有另一視角,當中家庭的和暖但又不得不與社會及貧窮鬥爭的實況,種種社會問題亦應運而生,導演以平實但剪裁了較有代表性的個案在當中,相當有耐心效果亦不錯,值一看 |
|
我记得其实救护车都是需要自己付钱的是么?中国也是? |
|
这部很喜欢 |
|
真实,客观,尊重拍摄对象,对方不愿意在镜头里出现就不出现。这户人家家里摆着耶稣像,很好奇他们骗钱时候有没有想过耶稣。 |
|
举重若轻,故事精彩完整的程度完全不像是个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实在是太棒了,小小的私人救护车汇集了与病人、医院、警察各方的矛盾,是墨西哥社会的一个缩影。生死与时间金钱直接相关的世界,那些因事故而兴奋的脸,在红蓝霓虹灯的照映下显得更加荒谬虚幻,而痛感却又无比真实。最后一个事件,空镜里沉默半响后的那句话,拍的越是克制,便越是感到无奈又辛酸,但这也仅仅是他们日常里的一部分而已。4+ |
|
只是为了生活
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
|
医疗急救体系混乱之极 |
|
谋生|飙车抢生意 |
|
“不同职业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在创造职业。”
那么这一家人的职业存在的原因就是社会制度的不平衡。
医疗保障覆盖率低,权力机构腐败黑暗;
纪录片犹如一把刀子,切开了墨西哥社会的一个侧面。
影片中追逐与救助的状态反差强烈到令人有窒息感;
就像这一家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反差令人疲倦与兴奋并存。
结束前的一个个大景别城市镜头是对本片关注主体的一次次凝视。 |
|
果然都对吃更感兴趣不是么 |
|
午夜急救之家,是导演一人与一个异国家庭共处三年之家。喜欢摄影的迷离红蓝。这样的社会现实下,需要论价格,价格就是谋生。#纪录Talk-01 |
|
天,好感动🥲。虽然开头三十秒就感觉到一定是圣丹斯爱的风格。平稳的工整的对焦清楚的漂亮的画面。但我真的哈特软软…哭了…😭故事和摄影真的赢了。 |
|
虽是纪录片,但故事叙述和镜头营造出的几场急迫的道路飞驰都在向类型片靠拢。红蓝灯光炫影下的私人救护车,既是“抢钱”,又是“赔本”。没有任何神圣气质,是生意,也是一家人的生活载具。在对病人、肇事者、私人医院、警察和救护车一家人的一窥中,剥落社会的一角。 |
|
#19 SIFF 第11部#
3.5
有可能是因为少看了十几分钟影响观感吧 |
|
一個家庭、一台救護車,幾個夜晚、一段生命切面,是在救人還是害命?而背後涉及的亦是一家人的生存,只是提出問題,沒有答案,事实上也没有答案。 |
|
非常出色的选材。片子记录夜幕之下的墨西哥城,患者、警察、私营救护车三者之间的角力。主人公的价值观反复在救死扶伤和唯利是图之间游移。一通求救电话,可以引发同行之间抢生意的追车竞速;为了回扣,也忍心载着生命垂危的患者舍近求远。主角小哥是本片的灵魂人物。唯独遗憾挖掘还欠一些深度。 |
|
像一部故事片 |
|
画面特别亮特别好看!٩(๑^o^๑)۶ 红蓝色光街头蓝紫色灯等(甚至感觉专门打光了)基本也是观察式。车内夜行的感觉冲击力蛮强,倒也是影像精致加写实风叙事。粗糙画面再见!估计就私人录像和footage可以接受惹(ง •̀_•́)ง |
|
上影节第一场,墨西哥救护黑车 |
|
单纯的纪录,没有表达更多的思考,拼接也有些凌乱。不过抓的这个题材倒是很值得关注,私人救护行业的影像材料一直是比较欠缺的。警察果然是什么插一脚,提供信息可以捞一笔,借口检查又可以勒索一笔,甚至觉得那个坚持不让私人救护车抢救伤者,愿意对死亡的警察都算是有良心的了。有需求就会催生一个产业,但个体救护的需求似乎完全畸形。人们只想要免费的帮助,运营者又会与私人医院勾结,以耽误救治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利益。在事关生命、安全的特殊领域,到底该不该准入,如何监管这些私人参与者真的是个两难的问题,更多还是看还是公权力、财政的处理。片尾午夜之家跨入白昼,看起来有了新的希望,急救行业之外的日常反而更加难熬,墨西哥城的困境和弊病随处可见。 |
|
好看。 |
|
今年电影节第一部。一部就应该在电影节看的电影。在墨西哥城玩耍的时候记得看到过路上用大喇叭叫别的车让路的救护车,没想到的是那救护车很可能是私营的。人生好艰难,而那套忽悠病人去有抽成的私立小医院的话术听着又怪耳熟的。我突然就想到我们在墨西哥加油站被加油工莫名骗掉的500比索(明明收了钱转身说没收),也不知道他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
|
政府规划的不合理导致私家救护车的出现,但他们的生存明显是面临着大量困境的,政策的打压,警察的打击,以及面临生死伦理问题时,如何讨回自己应该收取的费用,种种的困难都给这种生存方式打上问号,让我们质疑它的可持续性。而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这样的私家救护车的存在,也许会在危机关头拯救性命,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又是这么的不可或缺。 |
|
{★★★☆} 发生在现实中的Bringing Out the Dead。“急救人员是圣人”,Martin Scorsese曾这么说。但他错了,他们不是。他们生活拮据、在收入上斤斤计较,他们与同行竞赛、与警察周旋,他们没有多余的心思操心病人、甚至并没有多余的心思操心自己。在形同虚置的公共医疗体系面前,墨西哥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猜一定不会是圣人--因为这是水泄不通的道德困境。 |
|
真就挺一般的。打四星的我看了好几位还豆瓣挺有名的。。。。这。。。。 |
|
人间处处有商机,有商机的地方就有赔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