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66min美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亲睦邻兼济天下,传统家庭观念深植的melodrama教科书。镜头语言精确优美,尤其几次归家的马车穿越乡间宛如剪影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时间转场的英文字幕卡都译得很委婉诗意“seven times the pear trees came into blossom”。 |
|
三星半。片子全程疲软,教化气息过浓,但是黄绍芬是真大师,俯仰拍+景深+倾斜构图什么的。 |
|
就费穆的电影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天伦》是一个很重要的电影,从电影的视听表现手段上看,这部电影是费穆寻找、建立电影艺术本体,摆脱戏剧附庸地位的一部作品 |
|
求65min版。。。 |
|
可惜不全 |
|
看完影评,才开始理解费穆和天伦 |
|
6/10。镜头编排的细致入微、叠印的比兴手法,费穆的诗意风格成就是令人折服的。序幕牧羊人寻找迷失的羊,儿子飞骑回家,祖父逝世后以哺育幼鸟、黄龙旗转为五色帜转场,这组意象中迷途羔羊比喻浪子回头、幼鸟比喻养育之恩;叠印的成功运用则在少女怀春戏,礼庭的女儿面向河畔、静坐怀春,远景背影到正面中景的叠印交替犹如诗歌比兴;最叹为观止的自然是做寿一场,父亲忧心忡忡,儿子春风得意,热烘烘的杀猪宰羊,宾朋满座,劝饮划拳,后院仆人忙碌,狗吃骨头,对比蒙太奇中乞讨的爷孙踏雪而来,屋前屋后、场面浩大、细致的分镜一一交代不同人物的心理。尽管故事删减太多、模糊不清,但笼子的意象却与维护孝道的主题相逆,当父母善意劝说并阻拦女儿若燕留在家里尽孝道,利用栏杆的前景遮挡,好像封建家长囚禁了女儿,这种双重表意性是民国电影的奇特现象。 |
|
45mins版本 |
|
好莱坞外制后,基本就是纯说教了,费穆其实是副导演。 |
|
巨星云集~家庭伦理的回归~ |
|
3星半。 |
|
戏曲配乐民俗风浓烈,搭配东方式空灵景物相得益彰(中式墙头门窗,帆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庭秩序(其中一代的偏轨在感化之下的回归),教化目的明显,说教成分较重。 |
|
准备去研读倪震那篇论文 |
|
画面很清晰,远超过预期;美国版本,应该是原导演版本已经不存了吧;林楚楚果然和《阮玲玉》中叶童的扮相很像啊。观看地址:http://www.m1905.com/vod/356439.shtml |
|
说教浓郁的宣教电影,被美式剪辑之下成为某种内核非常基督教精神的作品——通篇重点落在子女乞求“宽恕”,和长辈的“原谅”,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下,福利办学(孤儿院)与教育都是热门话题,只是从戏剧冲突矛盾上看未免太草率。 |
|
看不出有什么好,太过意识形态灌输了。 |
|
技巧高超,看老片就是在看珍宝是如何一点点消逝殆尽的 |
|
曾由陈燕燕带到美国放映。如今只剩下被美国发行商剪得七零八落的45分钟版本。片中有当时惯常讨论的城市-乡村对立,前者为罪恶渊薮(儿子儿媳花天酒地),后者为保持中国伦常之处(办学校构筑“和谐社会”)。音乐太满。几处加入声效。不过“天伦”也意味着男权文化强势,有“家庭要事”都要女人回避… |
|
在民国反思求进的氛围中,费穆是少数执着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了。现代与传统、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在费穆的电影里被着意强调放大。现代城市意味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传统乡村则是真善美的源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为这样的内省而佩服。只是在全球视野已经打开的时代背景下,只是内省是远远不够的。 |
|
45min版本。费穆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电影首映在上海大光明影院。 |
|
45min version |
|
45分钟版本 |
|
《天伦》容易被指责为脱离当下的说教,然而不合时宜总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费穆重拾崇高与执着的传统道德话语,以御时新而“浮华”的都市文明价值冲击,这种对道德坚守的强调在现有的好莱坞版中为温和的忏悔结局所削弱。 |
|
#光影双城 连着两天都在电影里看见大量动物(羊兔猪鸭鸟)。城市/乡村的对立在本片中很明显。城市化进程中儒家文化面临挑战的复杂性(以自由婚姻为例)被教育电影的简化掩盖了。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不错 |
|
副导演费穆;只留残片。保守而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与传统家庭。 |
|
诚如某人所言,确实不错,确实伟大……民乐亲切呀!真的勾起我看原本的欲望了,可惜这辈子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
|
美版字卡太可怕了。原片大概好一點,但總還是天真。 |
|
偏说教型电影,不过适合那个年代 |
|
看睡着了……其实我觉得镜头里的构图很乱…… |
|
摄影不错,戏曲化配乐。英文名为“Song of China”,英文字幕认为三千多年来,filial piety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哲学、戏剧、文学和音乐中,filial piety的的确确是the “song of Chin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教味太浓,直接通过台词字幕给,太直白。 |
|
不是足本,却难掩天才。 |
|
45分钟版本 中国第一部用民乐当配乐的电影 但是教化意味太重了 |
|
如今看来卡司星光熠熠,圈中重磅大腕齐聚,规格怕是当年的建国大业;很有国际意识,默片提示卡双语字幕,甚至有几句英文翻译比中文更讲究诗意,正如英文片名Song of China,不仅是中国人人生代代的伦常,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传承;虽说修复版提醒35毫米转16毫米,细节难以避免有一定损失,但个中中国式的云鬓花颜或是钟鼓馔玉仍显精细考究;略遗憾电影越往后越走向孙中山三民主义宣传片;幸有加拿大友人相赠香港资料馆让大家得见66分钟全本 20191103@电博双城展重看 |
|
費穆,費穆!他是那樣一個人,總能讓今天的人沒有勇氣再拍電影,因為連七八十年前的都無法超越。 |
|
65分钟的版本。老气横秋,大型儒术宣传、伦理说教片,非常无聊。。 |
|
#教学观摩#
残片,就45分钟?嗯嗯,费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吧啦吧啦 |
|
这个故事略坑爹 |
|
观于1905电影网,45分钟的好莱坞剪辑版。问世于默片与有声片交替的时代,有砸杯子等物声,而人声仍以字幕交替,剧场的配乐,对影片叙事帮助极大。费穆导演的构图讲究,各种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值得慢慢品味。可惜按照剧情简介来看,这个版本时长只有导演版的一半,其剧情走向也严重违背导演原意。仅就这个版本而言,结局皆大欢喜,而多少有些教条化。而其关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种种思考,既具有特定的时代性,也能同样引发今天观众的深思。 |
|
老电影 费穆 |
|
看很多人揶揄“传统教化色彩过重”,个人倒不觉得——还是看影片的出生年代,哪能用今天的眼光去判断1935年的电影?就像用成人的标尺去评论6岁儿童声情并茂讲出来的儿童故事一样。(通俗地说:那个年代的电影用今天的眼光看,10部里面9.5部都很傻……)
电影充满一种浓重的学究气倒是真的,文人导演的个人风格,读着半白话字幕始终有种被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拉着手恳切教诲谈心的错觉。 |
|
用宗教形式来讲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坚守,罗明佑在教化社会的片种上走出了新意,关键是即使片子的内容保守老化,但是镜头语言不失精致,在数个中景景别中,将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感诉说到位。 |
|
可以说满篇的仁义道德了。这部片子拍摄背景是迎合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说白了就是宣扬封建伦理观。本来有三部要一块拍,《孔夫子》《释迦牟尼》被搁置了。仁义礼智信,满篇正能量,为政治宣传所用,自然假的一批。 |
|
费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就我们目前可看到的文献及影片资料观之,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对传统伦理观、社会观的反省;其一是对传统艺术资源,包括诗学、曲学、剧学、美学的再运用(在他是如何与电影艺术结合)。//费穆从礼庭的视角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礼仪制度不合理——从“私”出发;原来为了节制欲望的一套制度,结果却造成欲望的放纵。//古苍梧.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从《天伦》看费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1997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久远的残片,费穆的镜头。 |
|
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画面,但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男主年轻时,就很注重家庭和睦,但是进入老年时,儿子儿媳荒唐,不照顾孙儿;女儿又被儿媳挑拨的,心思特别的野,儿子儿媳为了交际,给他办寿宴,结果他并不开心于是神伤,只能投身于慈善,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小孩子。还好孙儿与他们特别贴心,让他们有些慰藉。最后孙儿出马,让父母姑姑与爷爷奶奶重归于好,爷爷把慈善机构留给孙儿去打理。老两口满足了。 |
|
道德教化片还是挺吓人…陈燕燕林楚楚黎灼灼…儿子的眼妆瞩目… |
|
虽然是理念化的创作,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民乐配乐,非常和谐,味道十足。费穆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自己想要在电影中传递属于所表现的氛围的“空气”,这部电影是做到了。构图美好,有古中国画之美,如学生儿童从花树下跑过的俯视镜头,如孩子们在白云蓝天前跑过的中景,还有策马扬鞭,以及孩子们和祖母跪在大窗前祈祷等等。寿宴的热闹,佳肴的热气腾腾,宾客盈门,喝酒行令,也都使人仿佛可以闻得到烤乳猪的香气和泠冽的酒气。祖父重病后在课堂上的一段讲话,镜头恰如其分,剪辑非常自然,所以也很动人。电影时不时透出内敛的文气,在当时和如今也都是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