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交响曲的样板戏,打一巴掌揉三揉。给你看一眼穷苦,看三眼繁华,然后继续开心过下去。然而现实中,二十年代的柏林,穷苦又何止是繁华的三倍呢? |
|
像是纪录片与纯电影的融合,不仅有反映柏林真实生活百态的街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还通过有节奏的剪辑,利用机械等物体营造出来的视觉交响乐。对之后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应该有较为直接的继承关系,并且也能看出来这部片子的创作深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影响。镜头与镜头的拼接诞生出别样的含义,造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插入了好几处与线索无关的过山车镜头,以此来营造出股市的跌宕起伏之感。匹配性剪辑在此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量相似的图案被组合起来,不同镜头的变化极为流畅,也呈现出了柏林一天的忙碌氛围。 |
|
柏林的一天。“城市交响乐”流派的纪录片始祖。[带摄影机的人]应该是参考了它的时间线。 |
|
视觉上很Vertov (话说简介是谁写的 好可爱 |
|
20年代的柏林浮世绘,影像作为媒介,媒介即讯息,现代性与历史性、机器大工业与世俗百态,交响乐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记录一场惊心动魄的城市漫游记。 |
|
第一幕工业,机器流水线真是太震撼了,非常先进,还具有工业美;第二幕忙碌的一天昂扬向上,大家早起各司其职;第三幕车水马龙,别太多了;第四幕饮食更底层忧郁一些!展示了报业危机、谋杀、股市金钱,通过过山车及珠宝贫富差距,暗示未来的风雨飘摇,还有人跳河。镜头记录了河水,船只,孩子,小车,游泳赛马等体育项目,意图暗示柏林的繁荣。第五幕夜生活,看电影,舞团表演齐格飞女郎,杂技;冰上表演,冰雪运动,拳击,舞厅,夜班,车水马龙,酒吧。通过这部片子,一方面是柏林工业先进与发达,城市街道的干净,车辆多热闹且拥堵;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底层人民日子并不好过,因此社会动荡不安,股市很危险,但同时很多人依旧在纸醉金迷,完全没有危机感,也考虑不到别人!黑白加重了柏林灰蒙蒙压抑麻木的气氛,预示了金融经济的崩溃和纳粹的到来! |
|
看得冷汗直流。作為大腦皺褶的人類卻反過來被城市這四肢入侵,生猛齊一的視覺節奏成了替個體靈魂泯滅敲的喪鐘。「反正上流下流一起流/溝水海水都是水/清不出來的/都進入陰溝/走不出來的/都擠進黃燈/將東南西北在方向盤裡/炒成一盤雜粹」(羅門〈長在後現代背後的一顆黑痣〉) |
|
7.6;一片混亂。梅育退出此片的緣由在成片之中卻幾乎變得蕩然無存,這可能是紀錄片的“紀錄”對創作者的反噬 |
|
我怎么觉得末尾那什么含义呢 |
|
总而言之是一出影像交响乐,分章节描述了柏林人们的一天。很喜欢每个章节快要结束时候的表达,夹杂着匠气和才气,配上逐渐澎湃的音乐,有时候还有很明显的剪辑意图。导演完成了一处还算不错的作业。至于学习构图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
|
不是現在喜歡的類型,現在在意的還是主題。 |
|
相比起历史记录,这部近90年前拍电影更像是个抽象的艺术体验,更多表现了电影所能达到的可能性,而不是关于柏林的细节。配乐很赞。 |
|
It belongs in a series of City Film. Busy cities in Germany, the rich the poor the animal, kinda attractive and powerful. |
|
咱就是说,20-30年代,电影作为声画艺术与剪辑艺术,一定层面已经走到接近天花板了。之后一百年大多数时候是在down,咱只要稍微能再up一点的,u1s1全都进入之后的电影史了。 |
|
原来《德国制造》和这个有点渊源…… |
|
画中人多少今还在?流动的城市,早已灰飞烟灭的人,不想说,沉默。 |
|
战争间隙的“和谐社会”奏鸣曲? |
|
“这部影片也提供了一座城市一天生活的横截面。鲁特曼具有抽象动画的背景,他的这部影片以一些几何图形开始,对纪录影像进行图形匹配。随后的镜头探索了机器、建筑物立面、橱窗展示之类的抽象属性。鲁特曼也把社会记录包括在其中,在中午的片段里,从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带着孩子的镜头切到了幻想的参观中一盘盘食物的镜头。”//世影史 |
|
8。音乐感的画面。 |
|
沃尔特·鲁特曼导演的纪录片,记录了1927年柏林平凡的一天,分为五个乐章。本片入选了1995年评出的“德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电影”。“相比起历史记录,这部电影更像是个抽象的艺术体验。这部电影更多的表现了电影所能达到的可能性,而不是关于柏林的细节。”最后还送了鲁特曼的一部动画短片。 |
|
有钱,但也仅仅是有趣了。三场默片电子配乐这场该是最佳了吧,尽管稍嫌喧宾夺主 @MOMA当代百老汇 |
|
没有旁白的纪录片,极度卖弄拍摄技巧,让人惊叹导演的镜头感(可惜导演有才无德,后来跟了纳粹……)。有空想看一下2002版的是怎样的。 |
|
德国军工乐王道是必然滴! |
|
酒精、音乐、露天随时插入的鸟叫,这放映 |
|
可以作教材 |
|
上课老师给看的。。对于这种电影,无法评分 = =~ |
|
3.5,我们很容易从《城市交响曲》中察觉到其他先锋派的元素,例如印象主义的直观运动,或者是纯电影立体主义。工业性建构主义来源于对客体的运动关注度超过主体的作用。《柏林》几乎将所有的人物,构图都放在一种笔直的线条感或几何图形之中,即使是夜晚的霓虹灯招牌以及随处可见的消费广告。至少,在这部非政治性的民粹主义小品中,导演就展现出了对于秩序的崇敬,而不是维尔托夫杂耍式的左翼狂欢。 |
|
通过剪辑节奏和光线表现时间,通过大景深镜头表现城市空间,活动的人群、车辆和机械为空间注入生命。表现井然有序的街道、高速的机械、奢华的舞厅,也表现乞讨的老人、跳河的女人、绝望的男人。有工业城市的磅礴生机,也有资本漩涡中人的痛苦挣扎。不是颂歌,而是城市的交响乐。 |
|
其实很有意思 但我撑不到20分钟 |
|
如果说苏俄蒙太奇学派与德国电影之间的两次最大冲撞分别是《持摄影机的人》与《柏林:城市交响曲》之间的对撞以及《战舰波将金》与《意志的胜利》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心理形态和电影形态的三位一体的对撞的话,那么沃尔特•鲁特曼则是对撞中不得不说的人物。
相较于《持摄影机的人》,本片有着极为严谨的时间结构性(维尔托夫在结构上并没有严格展现“从早到晚”的时间线索)以及极为规整的画面,从整体的大环境入手,通过细节来体现其情感取向,如卓别林的脚来反映战后的电影文化入侵、“HOTEL”反映战后道德危机以及他最爱用的各种动物,贪食的狮子、倦惰的大象、猴叫、狗吠、飞鸟等,通过动物意象来串联起人群的转变。
而在他所营造的繁华下,是一个个不可细说的压抑与窒息(捡烟头的乞丐、吃不起饭的母亲和绝望的孩子)也是随后经济危机的先兆 |
|
人生中第一次听现场即兴配乐的电影。这就是20世纪初的景象呀!最喜欢的是城市安静规整的建筑,机器有序地旋转运作。学生们排队上学,这个场景有点悲伤,想到十多年后这个世界一片黑暗便感到非常悲哀。 |
|
【柏林节奏/8.0】个人观影“城市交响乐”派系第二部,继《时光流逝》之后的“柏林城市乐章”。与前者相比,画风突变,采用更加有力激昂的进行曲,城市的繁忙、“战斗民族”的节奏和绩效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ps:德国人走路真是快啊…尴尬脸…) |
|
早期的德国实验影片,有法国印象派的影子(移动摄影+快速剪辑),火车、汽车、机器等运动轨迹是画面刺激和影片节奏的实现媒介,从柏林这个大都市清晨的雾气缭绕无人的街道到学生和上班族从家里鱼贯而出,月台车站摩肩接踵,工人职员资本家日常工作,街道的熙攘繁忙,夜色催更的浮华生活,鲁特曼在短短的一小时谱写了一曲视觉上的交响曲。 |
|
很棒的音乐 |
|
聆聽一座城市。 |
|
拍摄于柏林街头,人民生活点滴,从各种角度刻画城市风貌,早期电影难得的快切 |
|
影评人之选2023@IS 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像你20岁的女朋友对你说:“你人很好,但是我们不合适,而且你已经80岁了。” |
|
1927年的纪录片,你能直白地看出未来二十年的德国吗?——所以,原始文献这种东西我们一般不建议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士过度倚重,有历史学者做好的研究可供大家参考。 |
|
匹配剪辑,结构编排巧妙至极 |
|
生动的众生相 |
|
工业化版<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
無需字幕 |
|
百年前的柏林,各色人等,动物建筑,天地山水……快切。赞! |
|
这个我爱看 律动 运动 节奏音调和画面的运作有关 打字机速度 电梯沉重浑厚 狗打架 电车出现 场景三 街头卖艺 流浪 |
|
剪辑竟然如此出色,导演用这部优秀的黑白无声纪录电影告诉我们:城市就像是一只容器,里面可以盛放咖啡、清茶或美酒。同样的,咖啡美酒也会在容器上刻画下痕迹。正片后面附赠了一个十分钟的动画短片,色彩光线创意俱佳。这两部影片,均拍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
62分钟版,Berlin: Symphony of a Great City——声画对位、视觉节奏 第一部探索视觉节奏的影片,开端--从静到动,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中午的运动方向,共五幕。 |
|
德国人的长处不在这里,分分钟被毛熊甩几条街。 |
|
二十年代的柏林印象宣传MV,精巧的剪辑配合,节奏电影。看到后面特没意思。 |
|
交响乐试的呈现. |
|
今天看画面一点都不过时,只是的确现在看来有些沉闷。有的画面真不错~要吐槽的是为什么编剧那里写了三个人的名字。罗特曼不是摄影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