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如此彻底的延续了《索尔之子》那一套,但并不那么凑效了,尤其是浅焦跟拍和画外声音设计,尽管剧本构思从出发点上来说是没问题的。观影体验更像游戏了,但同时角色和观众之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无法调和的距离和隔阂,与形式完全背道而驰,只剩景观展示式的空壳概念。不认为加入配乐是正确的决定。35mm影像质感特别棒,夜戏摄影尤其突出。 |
|
视线来自卡夫卡,女主是K,“审判”的未完成部分,是黄昏带来的浩劫,微观是沙屑,于轰然倒塌的沉寂中飘荡不散,并将随着硝烟持续恐惧下去,直到探寻的终点,那将是“城堡”毁灭后的“我”。 |
|
服化道摄影声音场面调度都很精致,长镜头深得老师真传,然而故事全程WTF(但由于走向实在是太怪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复古时装秀+解谜AVG,先不吐槽野心过头不明觉厉的剧本(又是政治腐败又是色情交易又是革命的,对历史的影射也有几分空中楼阁),奈迈施的视听三板斧一离开极端环境就立刻露了马脚。《索尔之子》那套搬进这个侦探小说式的故事中来瞬间水土不服,形式与内容相割裂,从主角到店老板,甚至随便一个女仆车夫,所有人说话都只说半句,每句台词都有种在玩游戏,向NPC接任务的既视感……难怪这群人物显得如此神经质。浅焦跟拍更是诡异,前半段女主角没有遭遇任何危机,甚至完全游离于事件外,一个人悠闲逛街有什么好“体验”的啊…?她那股执拗劲儿也因此显得毫无必要。
女主角不仅长得像艾玛沃森,连表演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
|
视听美术杰出,但拍成电影大可不必。在历史的假面里“假装乱走”,揭开裙摆,却是一群毫无感情的打卡机器。在这个网游《布达佩斯1913》里,女主是全服最大的NPC,其他NPC都要掐表卡点等着她、围着她转,而观众成了最不明所以的玩家。所有NPC都要完成的任务:知晓女主的家庭秘密,并憋着不告诉她,同她一起猜哑迷。最后还客串了一把隔壁的好莱坞同款《1917》。走马观花游乐园之后,来了个匈牙利花木兰传奇,“战场回音”确实是没想到呢!年度最烂电影节流通货之一。 |
|
出来赶紧上pornhub搜索了一下hat fetish啥没找到我就困惑了…服化道摄影调度这么好女主这么美,奈迈施可以给我讲讲戏吗妹懂,心疼哥哥得紧。 |
|
非常精致,然而真是难懂,像做了一场梦。一战前夕匈牙利女性的成长,见证了混乱的时代: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国家的革命之路。视听很美,夜景如[索尔之子]拍得美极了。然而这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叙事,感觉是放弃和观众交流了。隐喻很多,对普通观众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
|
带着家族姓氏闯进帽店,带着冒名身份闯进皇宫,带着男子装扮闯进驿站,她是重回布达佩斯的游魂,试图寻找历史的一点真相。车夫疯疯癫癫胡言乱语,门童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勋爵莽莽撞撞百般阻挠,关于兄长与过往,也只揣测到皮毛。每个人都要有一顶毡帽,那是帝国最后的荣光。欧洲风华正茂,却面容枯槁。 |
|
鬼一样的视角贴着女主,带领观众闯入正值日暮的布达佩斯,支离破碎的信息收了一路,却未必拼得出全貌的黑暗。权力、暴力与金钱的倾轧,精神的失常,人性的扭曲与冷漠,现世的粉饰与麻木,上流阶层的虚伪与摇摇欲坠,底层社会的过火与力不从心,又或者是男权社会下女性对身份的认知、利用甚至玩弄,很多未知对错的解读都可以钓出来,但这恍恍惚惚的一路,哪怕风光再好,很多人也会丧失追随的兴致。@北影节,资料馆 |
|
胶片放映的画质让电影异常精美,但恕我直言,内容真的太晦涩了。 |
|
2.5;始终跟拍的长镜契如游荡在历史和人群中的女主,以幽灵般的视角审视、参与、串联彼时迷雾重重的在场事件,这些“真相”对身处其中的人自然是私语般不可互相传达,总体而言镜头语言依旧是契合作者表达的,但其冗长与暧昧语义的确让人不耐。昏黄色调正是日暮帝国的写照,欧陆文明辉煌夕照的最后时刻,昨日的世界行将崩朽。 |
|
一个目的明确的匈牙利女子在幽幽的《日暮》中寻找着欧洲人共同的身份,然而紧贴历史的摄影机实际上是在拒绝观众再次进入他们的历史。任何以历史主义之名的考据考证于此都是荒唐而又无效的过度解读,戴着唯物史“冠” 的奈迈施最终将民族历史拍成了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迷。我们随着漩涡一样的剧情越陷越深,直至跟着女主角一同来到记忆的尽头抑或初始:她用自身的道统、美学和眼界设计了一顶包罗万象宛如时光机的帽子,带领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精致、华丽、昏黄色的梦。 |
|
2.5 / 太失望,引用一句短评:“想要拥抱大海,最后却抓得一手泡沫。” |
|
拍得不赖。忒长,一个半时候后失去耐心。延续《索尔之子》的风格和叙事模式,但缺乏类似“集中营”的话题加持,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现形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产生共鸣。 |
|
这样算是以subjective的角度浸入历史嘛?我真觉得这个概念特别好,而且浅焦镜头也非常搭配这个概念,问题是这个主角她自己主观上没有浸入那段历史啊,她更像是一个游魂(索尔之子也有这个问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这样的话岂不是花了那么大功夫想要immersive的效果就被自己的人物消解了呢? |
|
旧世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自毁?游魂般的主观视角,给了我们一次管中窥豹的机会。查到导演学电影之前学的是国际关系和历史,一点都不惊讶。高潮的夜戏跟拍长镜简直看跪了 |
|
50/100,延续前作《索尔之子》的方法论,在更宏大主题下显得手足无措。非人般机械的主角并非主体,正如无时不刻包围其的浅焦,她始终游离于状态外,似观察者的身份隔绝于历史或世界。漫长的行走仅服务于探索这样单一的动作,余下便是走马观花,寻找适宜的位置,缺乏真正立体的释义。 |
|
(太好睡了 |
|
徒有其表,故弄玄虚,庸俗乏味,让人疲惫又厌烦 |
|
南方商城友谊影城2厅,近8.2分
1,较之前作索尔之子,导演在日暮中学者般的镜头美学更向通俗化靠拢,但140分钟的时间仍旧略显冗长,但一战前夕的美好时代还原确实让我无比沉醉,一袭盛夏的长裙,一朵羽扇的帽沿,哒哒哒的马蹄声,和日落后点亮岁月的灯火,都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代印证
2,冠冕堂皇门面下龌蹉肮脏的三十年帽子老店,如同腐朽陈尸臭的帝国巨轮,伴随开篇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的旋律,走到了被注定毁灭与推翻的边际。就像新时代不再需要浮华夸张华而不实的大帽,叛乱之火点燃的秘密只能由最后通向战争之路的大雨所浇灭
3,这不是一部寻求真相的悬疑,是我们对一百年遗忘记忆的挽歌
4,本片作曲家László Melis于2018年去世 |
|
[日暮]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剧情架构上。奈迈施重复了自己在[索尔之子]里用过的伎俩,希望通过不间断的跟拍主角的运动来把个体和历史融为一体。然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在这部神秘兮兮之作的后半段,我们意识到这个主角该是个象征性角色,代表着某种“见证人”一类的民族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不是人的角色漫无目的的寻找,却只能从模糊的背景里猜测究竟她看到了什么?在她谜一样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壮美,只有一种个体处在历史变革中的莫名其妙感。而艺术不应只把观众扔进某种情状里,更有阐明解释的任务。于是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概念。 |
|
主观情感被迫植入叙事导致的观感失效,对历史语焉不详,不喜。 |
|
长镜头紧紧跟随着女主 按说观众应该非常沉浸 但是过于冗长又理不清的情绪 难以理解的行为逻辑 让观众看起来非常有距离。 更宏大的表达野心和时长 也放大了《索尔之子》的缺点。 唯一赞美摄影和服化道非常好的还原了帝国末日的极致繁华。个人观影感受不是很喜欢 6.5 #全艺联上海卢米埃# |
|
那变焦用得,真销魂 |
|
58/100 为了能满足特定的场面调度的需要,剧本就必须让主人公不停的在寻找,同时限制演员的发挥。如果故事本身不能像《索尔之子》里那样同场面调度的结合完美,那么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
|
3.5 片中对华而不实的帽子的执念,作用仿佛就是张爱玲的那一袭爬满蚤子的华美的袍;对比导演前作超高效叙事,本片则极端简略,场景到场景的推进,信息量少到令人抓狂,但思路一致,都用极端浅焦聚焦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都用“搜索”的形式追寻某个于主角系特定人、对创作者而言则意指更为宽泛的众生,目的当然不是找哥哥,而是用宛如拼图的找寻过程拼出一张摇摇欲坠的奥匈帝国和日薄西山的旧时代,甚至,企图去解释在变革激烈冲突剧烈的世纪之交,个体作为星火何以燎原,乃至一战何以爆发的原因;个人感觉这片最神奇之处,在于让观众觉得碎片、冗长的观感,电影中日暮、灰尘、阴森、偷窥、窃窃私语的声轨、准确的终极真相终不可得,反而呈现了抽象的历史概念本身的相貌;不认为是差片,只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之于本片太建立在观众都熟悉历史之上 |
|
院线二刷。无法拒斥本片题材:布达佩斯和欧洲轰然崩塌前夕的震颤都实在诱人。随情节的展开,在长镜头下,一幅色调昏黄的、摇摇欲坠的、在平和表象之下藏匿着惊人的野蛮的图景缓缓延展---导演在试图借一人经历状写整个欧洲文明的日暮。然而人物内部与外部两个同等复杂的体系本应当始终交缠,在关注面孔、步态(外部向内部)之类的同时也应关照“心理现实”---发生在外部空间的、勾连情绪的运动(内部向外部)。本片强调主观视角却几乎全无对后者的描写,外部空间一度降格成为纯粹的、无生气的象征,前者因此也不再让人信服,于是便同“震颤”愈渐疏远了。 |
|
@FSLC. Whether this is a masterpiece or not, Nemes is a European master. |
|
看的过程如坐针毡,我一度以为这个电影长达五个小时,结果是142分钟。不得不说电影是很有质感的,旧世界的日暮时分,上流社会荒淫无度,下层社会暴力肆虐。但还是看不进去,女主滑溜得跟泥鳅似的,所有人都让她不要乱跑,她依旧毫无滞碍地穿梭于各个场合,像是一个工具人似的,让人无法把情感投射到这个人身上。 |
|
在内地商业院线看到如此一部高度作者化、反类型反观众的文艺电影还是蛮难得的。全程越肩视角的跟拍长镜头一看就是《索尔之子》风格的延续。对演员调度和美术布景功底都是很大考验。观众全程跟随女主,在奔走、调查、困惑中一瞥1910年代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布达佩斯不同阶级之间一触即发的矛盾。一句“我以为你会加入我们,但你只是在四处窥视”的台词精准概括本片,女主既无心工作也难以独立调查,只是如幽灵鬼魅被动地观察一切。即使剧情上故弄玄虚和障碍仿佛如雾里看花,电影精致的美术、复杂的调度和胶片长镜头摄影仍值得大银幕体验。三星半 |
|
个人视听感受很好,总体是享受的。但同时也对它要讲的东西漠不关心(即便加上家国暗喻也一样)。往好了说,晦涩和暧昧的信息流会加深“电影本体之美”的凸显。但导演刻意对女主角塑造的虚焦化,一定会造成观众情绪反弹。当然最后战壕出现的瞬间,还是忍不住叫了声“wocao”。其实,会想到第五代们最初的样子,灯光服装华丽,女一之外的小姐姐们都很美。 |
|
或许,没有什么比一种卷入历史的无能与徒劳,更能荒唐反映那个欧洲堕落的黄昏。《日暮》的失败是叙事的无能,是共情的缺位,是考据癖细节控凌驾于故事之上。他极致放大了《索尔之子》的一切缺点,也让观众更深刻意识到这样一种浸入历史知觉内部的美学,是如此生理性,如此妩媚也是如此危险。 |
|
我们知道的:匈牙利在一战后接受了对战败国最苛刻的处罚,无数人和故乡告别,被动卷入战争的帝国终究落幕;我们不知道的:Irisz为何执着于寻找过去,为什么对帽子有着执念,流落于世间困扎自己处于的位置。成片带着很老旧的气息,叙事上有些破碎,不过不失历史片一个独特的角度。这个新人女主融合了高峰时期屈臣氏、Kristen和Cara Delevingne等等人的长相,所以补足了下观影时候的无聊。 |
|
影像质感达到预期,但唯美的范儿遮掩不住电影的空洞和无聊。女主角的表演生涩又刻意,让人克制不住瞥向进度条的欲望。 |
|
踩点logo才进场,第二排仰望巨屏太难受了,更没想到碰上了手持越肩浅焦,催眠+晃吐。不过35mm胶片确实赏心悦目,摄影大于叙事,导演应该是想尽可能营造一种真实的体验给观众。见仁见智,女主更像是一名闯入者甚至于旁观者,整体摄影视角的设置,越肩,虚化后背,像极了拉近视角的第三人称游戏,而所有声音,视点,甚至于台词都完全在为其服务,观影初期百无聊赖觉得女主完全开挂,到后面跳出惯性思维,“主角光环”真正用在了主角上,荧幕前的观众都是莱特,与奥匈帝国崩塌之际布达佩斯遇到的每一位NPC对话。因为所有人都在帮她,每一个人的劝阻都没有用,继而就是女主想去哪就去哪,哪里有事她就去哪,老板(管家)一出现她就能得以解救。太像游戏了,开头你作为莱特小姐醒来,继而开始一段找寻自己身世的冒险。 |
|
1.故事适合做成主机游戏,全程第一人称叙事,而且涉及到多个一战时期的欧陆场景,做出来一定很不错。
2.长镜头长镜头长镜头。而且各种留白,是我所喜欢的叙事方式。电影语言很不错。
3.似乎出现了弗洛伊德和莫扎特?
4.无法接受伊莉丝的行为逻辑,很多地方和闹着玩似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闹着玩的地方很适合做成游戏。玩起源时,我就经常在法老的坟墓闲逛……
5.看起来讲了一个复仇故事,可是最后的战场长镜头,似乎暗示这个故事也属于让子弹飞那种意在言外的故事。只是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这一点可能无法很好地传达到。此外,日暮一词或许也隐含着创作者叙述历史的野心。
6.以上纯属脑补,确实看进去了,但是不大喜欢。 |
|
8.3 独属于奥匈帝国的《清明上河图》 |
|
菇凉,妳跌跌撞撞的一路找什么?第一次看导演的电影,感觉惊悚不足,晦涩有余,真的没有跟着女孩行走自如,看着比“大象”还长的长镜,虽然是跟着女的,也有好奇用完的时候吧。 |
|
做成«刺客信条:欧洲的陨落»不是更好嘛,前作里镜头形式美学与叙事手段的割裂在这部里更加明显与让人不适。主角性别与身份的融合与跌落也很牵强。但是导演野心不小。 |
|
表面迷局,除主角外人人都知晓答案,只能由导演将他们封口。 |
|
本片的除主角外的角色给出的都是一种不友好的紧张信息,探索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如此的沉浸视角下,氛围是和情感关联的,你看到别人笑,你的内心才会笑,你看到别人哭,自己的内心才会戚戚焉,如果一直在紧绷的叙事中行进,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体验到。 |
|
「世間的恐怖,都隱藏在絕美事物的背後。」導演的前作《索爾之子》是集中營一日遊,這部有多可怕看完有多難受不必多說。 《日暮》好一點,至少全片大概三分之二是以這個視角穿梭布達佩斯,看到的是美人美景賞心悅目,只是這次更像玩解謎遊戲,裡面出現一堆角色說話語焉不詳,女主角就是永遠不會死被綁定好的主角,亂衝亂撞亂問話都不會有事,玩RPG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其實佈景、服裝、鏡頭和聲音設計還是非常厲害,但導演可能已放棄和一般觀眾對話。 |
|
少有的全程观感烦躁。应该是第一次除夕影院观影。 |
|
单视角的长镜头,悬念不断地挖坑,精致、细腻,且引人入胜、吊人胃口。一战前夕日光下的布达佩斯,华丽富贵、优雅美妙的帽子华服,夜晚中却充斥着肮脏龌龊的交易,血腥暴力的仇恨。世界大战前最后的荣耀,一个黄金时代的堕落,人类文明的衰败,就和标题所说的日暮一般途穷,黑暗来临前最后一丝光明,刺眼又不真实,历史的沉重感随之而来。 |
|
拉斯洛·奈迈施在光影处理上有着深埋骨髓的感知,明暗变化上显得尤其突出。女主角的微表情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讲太少,但这种滞涩感却极符合角色特征。在寻找兄弟的颠簸中认识自我,却发现内心所想一直就挂在脸上。奈迈施或许未来该在文本上更下些功夫,才更衬得起他这独有的形式感。 |
|
没加「剧情」标签, 哪有剧情啊……作为一个历史盲, 完全看不懂时代背景与什么隐喻。声画美轮美奂, 加了一星, 布光与胶片的纠缠令视觉极为突出, 但声音和声场的设计可以说是更为突出, 随着后跟镜头移动, 置身感极强烈。人物不说人话, 要不就是不回复, 要不就是回复一半被打断, 要不就是全说完了也不知所云。女主角除了四处游荡, 满世界地搅和外, 一点正经事没干。 |
|
两星水平吧……加一星给光影的调度……整体还是那种意象化叙事的调调,女主作为一个符号的能指是匈牙利的身份认同。整个舞台,即布达佩斯,与其说是匈牙利王国的首都,不如说是奥匈帝国的一个隐喻。 |
|
☆:3-
试图用摄影机把观众困在一个“不谙世事”的视角,然而看起来作者本人对于所谓的“历史”也没有足够坚定的认知,与其说是见证历史或文明的日暮,不如说是见证(只针对这个作品而言)创作想象力的衰竭。 |
|
像在一个封尘的地下室中举着烛火看一副油画。影像9/10 电影6/10。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这样的现代电影 |
|
加速度 |
|
好长而又朦胧。导演很有意思,的确能从电影中感受到他渴望观众跟随他去思考冒险以及对traditional cinema的怀旧。我最喜欢的就是zelma的服装和整个收音,鞋跟声真的好好听。10.16@Curzon Soho. #L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