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入点真好 |
|
曾执导《铁皮鼓》的德国国宝级导演施隆多夫2004年作品,根据卢森堡大主教让·伯纳德的真实故事改编。比较有节制,不煽情,但很感人。 |
|
Ulrich Matthes在这一部中的表演要比Der Untergang里好很多,他的外形更适合这个角色。 |
|
我第一次给此片的点评是:当神父成为人大代表后。但现在我想,它不仅对中国的神职是个警示,而且对所有在体制内挣扎的人来说,都很震撼。 |
|
卢森堡。冬天的卢森堡。 |
|
关于如何做一个艰难的决定的电影。。。。 |
|
27/3/2005 3:00pm Cultural Centre |
|
心理焦虑是我最爱 |
|
男主角曾在《帝国的毁灭》中饰演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一角,与同片中饰演御用建筑师施佩尔的演员一样神似。在本片中饰演纳粹统治下的卢森堡受害神父 |
|
August Diehl |
|
德国二战片已经看得我审美疲劳了~最可敬的不是他没有动摇,而是可怕的怀疑、动摇后依然坚持了最初的信仰…… |
|
囧 |
|
看了有点忘记了 |
|
为了追求剧情刺激的观众可以远离这部片子,因为几乎没有爆点。线性叙事呈现历史上克莱默神父为卢森堡乃至欧洲同仁,舍弃卖国求仁的求生机会,刻画其人性高光的9日一页,具有社会和历史记录意义的一部佳作。 |
|
尽管人性常常徘徊并共存于黑白之间模糊的灰色时代,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是两个世界:在黑色的世界里,只有暴力和残酷;在白色的世界里,只有放纵和自私。它们非此即彼,却又组成了一个混淆黑白的世界。如何在一个相约瓦全的世界里重拾人的尊严?当亨利神父徘徊多时最后选择回到集中营承担他和同类共同拥有的黑暗时,我看到了那个世界最后一滴纯净的眼泪,它包含着我可以一直相信下去的那一部分:当我们在精神力量和人性弱点之间举棋不定时,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思想之独立,灵魂之完整,以及在生活中尽量尊重他人。 |
|
海报p的太烂‘ |
|
三十五分钟 |
|
平淡的叙述中的力量 |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隔三年再看此片,淡了 |
|
在大我和小我中抉择,我敬佩他 |
|
在困境中,人们更需要听从于良知 |
|
基本没看懂,此即阿青所谓“看不动的电影”。 |
|
非常的,微妙。在精神與物質間的掙扎。信仰的縹緲。 |
|
经典。 |
|
做事凭良知~ |
|
二战加宗教的题材,虽然我明白,但实在算不上看懂 |
|
稍微平淡了点,但胜在题材一句切入点,一个牧师的九天的心路历程,精神升华了,似乎肉体上的折磨也有了意义。 |
|
男主角好像克里斯蒂安贝尔 |
|
還算不錯的作品,但是放在施隆多夫身上總是覺得有點味道不夠 |
|
没有犹大就没有十字架。 |
|
剧情简介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不是说服当地武装力量放弃抵抗,是说服天主教放弃反抗心态和行为。不过是纳粹为自己的战事以及兵源要求宗教的背书和表态而已 |
|
Diehl的表演渐入化境了! |
|
听不太懂。。。 |
|
这么好的题材竟然拍得如此乏味,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反高潮的电影。 |
|
主角的两难境地:是背叛信仰良知、背骂名救人?还是坚持原则,让自己和其他牧师处于濒临死亡的困境?他选择重新回到集中营是最有力的回答。 |
|
略平淡。。。 |
|
@2007-03-13 21:58:34 |
|
Ulrich Matthes长的太惊悚了,我觉得他没有睫毛 |
|
好过《铁皮鼓》及《纳粹制造》的一部电影 施隆多夫 的内敛及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只能用尊敬的目光回应他及他的这部电影 |
|
标记了四千天才看,但如果是四千天前看的话我肯定看不懂,最多舔舔奥古斯特迪尔,害。实际上把犹大作为耶稣vollbracht的推动的说法似乎并不稀奇(菲泽雷里《拿撒勒的耶稣》感觉就有这趋势)。施隆多夫用施尼特克的音乐作为配乐太有品味了!不过为什么不用Jean Bernard的真名呢 |
|
6/10。主色调是积雪后的阴霾,神父裹黑袍接受纳粹队长的威慑,然后带着白色康乃馨去母亲墓前,黑与白强烈笼罩着无助的噩梦;神父扑过去舔舐废水管渗出发黄的水滴拥有独占的罪欲,纳粹宴会的橙色光和办公室映衬在厚重黑暗中的红色墙纸,橙黄越贴近红色象征权力的诱惑,神父在这里交出干净如灵魂的白纸。 @2018-02-14 19:26:51 |
|
为了上帝,神父回到了没有上帝的集中营。 |
|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小黄演的神父把纳粹给的一粒巧克力给了路边的一个小女孩和孩子对望的友善表情。 |
|
又见犹太人的苦难 |
|
战争总是残忍的。 |
|
没字幕,漫长的德语听力。
对话很陀思妥耶夫斯基 |
|
闷 |
|
i dont know, 放弃和坚持都是既艰难又简单的决定。 |
|
犹大成全了耶稣,这个想法有创意 |
|
我来的地方没有上帝一一在集中营受尽折磨的神父突然有九天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