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平庸的纪录片。如果受众不是中国观众,大概不会感受到那种隔靴搔痒和大而无当。所以,我会觉得,也许我们从前看的一些国产的介绍西方文化的作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
|
出镜的大学教授用中文,杜甫草堂的老年人用英文 |
|
感想就是:哦,我的老伙计,读诗真的得读原文,翻译得再好也不中! |
|
“全国上下团结的关头上,杜甫不上前线也就罢了,天天矫情、冷抖哭、定体问。三吏三别给粟特人递了多少刀?反抗安史集团的战役中涌现出那么多英雄他看不见,天天盯着大唐的黑暗面,用小概率事件抹黑整体,为了名垂文学史,良心都不要了。” |
|
设想一下我们怎么拍一个莎士比亚的纪录片,就能发现这个片子跟着杜甫一生的足迹走访了一遍,已经算是不错了。 |
|
除了爵士的念诗,可以说是一无是处。is this the bottom line of bbc documentary making? |
|
这种人有什么好宣传的,碰到叛军不敢反抗,只会一味逃跑
还写三吏三别 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等等歪诗,吃大唐的饭,砸大唐的锅,给反唐势力递刀子
难怪“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说明当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转D版网友treotreo |
|
因为片中采访了宇文所安,我下意识认为会用他的英译本。听到《赠李白》中“李侯金闺彦”翻译成“ star of the golden gate”,又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对宇文所安译文用“golden chambers”还是有印象的。留心听会发现片中的杜诗英译以意译为主,不太注重传达用字、修辞、双关多义的效果,比如“悲管逐清瑟”就只译成“with finest music”,“无使蛟龙得”对应river god。一些用以类比和解释的西方参照系:安史之乱 as deadly as WWI;李杜风格差异如酒神与日神;杜甫是最“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诗人;长沙如二战时卡萨布兰卡;杜甫的忧国忧民与弗洛伊德关于哀伤的理论;对永恒的天地与时光的关注如Pink Floyd。三峡风景与杜诗与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的音乐交错,这个瞬间还挺触动的。 |
|
城市街景 仿古建筑 资料影片 汉服雅集 无不丑得触目惊心 我们什么都只剩假的了 只能到杜甫那里去寻一寻真的 |
|
在这么一个微妙的历史时刻,BBC愿意播出这样的一个故事讲述千年前一个唐朝诗人的人生,这本身已经很难得。 |
|
无法接受今日中国城市之粗鄙丑陋对照杜甫的诗,也无法接受律诗不念最后两句,更无法接受服装形制错乱、《二泉映月》用错地方。BBC功课没做足,略失望。 |
|
李白才是the greatest, personally。。Michael Wood老师讲故事的能力杠杠的。。接受采访的民众说的东西都太official line了,千人一面。。。 |
|
BBC用59分钟纪录片,记录了杜甫59岁的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
https://www.weibo.com/tv/v/ICfXTyhHp?fid=1034:4491081438396431 叙事非常中庸,可以说是毫无新意。翻译用的是Stephen Owen的 (因为只有Owen会把酒译作ale 而不是wine), Ian McKellen的选读让同样中庸的翻译出色不少。退休已久刘陶陶女士惊艳出场,也说明英国实在没有可以采访的人了。整体来说很失望,CCAV的水平吧。 |
|
7分。对杜甫诗歌的理解,西方人还是太皮毛了。但个别几首,成都、夔州部分,解读的还不错。秦州直接跳过了……英国人的镜头视角挺有意思,市井街头的“东洋景”对他们很有趣吧。全片强调杜甫对中国人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尤其孩子的加入,令人感动。渲染气氛的自然摄影、McKellen的朗诵,是两个优秀加分项。P.S,看完夜里梦到去西安了。(https://weibo.com/tv/v/ICbAJ0x1k?fid=1034:4491005475618852) |
|
甘道夫老爷子朗读的译本,大概是为了贴合同时代的贝奥武甫,有音步但不押韵,隐晦的用词全部白描化,被老爷子念出了荷马吟唱的意思。诗歌翻译这件事情,角度不同真的有趣。 |
|
中国的诗词一向如此,从小读,从小背,但从来没有个人愿意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好。 |
|
非常粗略的科普片,古代服饰和礼仪麻烦考究点行吗?公孙大娘那个样子唐明皇会要看? |
|
只有一个小时,这样的容量就已经蛮不错了。越是伟大的诗作,越觉得表面上是容易接近但难以真正参透的。这部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以杜甫的一生颠沛为线索,很努力想要揣摩杜甫不朽的原因,然而也只能在门外转圈圈罢了,说到底,杜甫和他的诗歌,本身就是深不可测的啊。不过不妨看一看,我觉得两次提到公孙大娘那首诗,这个思路还蛮有意思的,另外就是甘道夫读诗很加分了,要是有配上中文就更好了。 |
|
除了伊恩·麦克莱恩的诗朗诵,基本没什么看点(为什么英国的舞台腔听起来这么自然)。那个叫姓杨的教授挺会玩,弄一堆学生穿汉服抹口红唱《江南逢李龟年》。好吧,在伟大诗歌的光芒下,逼小孩扫杜甫墓,退休干部诗会,也都是在传承文化了。景观无处不在。 |
|
精华在于爵爷读诗。好的诗歌即便舍弃了韵律性,纯粹意译,也能够打动人心(另外说cultural sorrow那一段莫名地很有触动,“One may grieve as intensely for an ideal or a civilisation as for a loved one.”…… |
|
作为现代的非中文母语者的制作方,与千年前的使用古中国语言的杜甫之间隔了太多的壁垒,而解读却并不令人失望,而在某些观念上甚至体现出超越国别、文化与语言的普世性的透彻与宽广。当伍德坐在一叶小船行驶于四川的绿水之上,他想也许作为另一种文化出身的杜甫在这里得到了对人类、自然和宇宙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理解。作为结语,伍德引用了一个未说明来源的评论家的评价,杜甫无意间成为了将这个民族的精神、情感及不朽的人文内质具象化成诗歌的诗人。无法不感动。诗歌部分全部采取意译的方式,有些难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干脆略过(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不能说是翻译工作的缺失,只是必然的文化遗憾吧,请伊恩来读真是再好不过,让人觉得好像听到了杜甫写这些诗时喃喃读出的自语,温厚、孤独、苍凉而有力。 |
|
BBC拍出的適合外國人了解杜甫的紀錄片雖然充滿東方主義色彩,但卻腳踏實地不藏拙地「原址重建」式推介杜甫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在他們眼中,杜甫更像as a man rather than a sage. |
|
西安和长安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干豆腐读诗那部分真好,虽然英文译文比较“含糊”。2020.4.8 |
|
杜甫的人生和他的诗本身就能够强烈地触动人,所以哪怕是这样穿插着介绍,也仍然会有些时刻让人看得眼眶发热。然而这的确不是一部够好的纪录片,诗歌翻译过程中意韵的丢失不是最大的问题,麦克莱恩的朗读还是很有感染力的,问题是出在对今日中国一些画面的选择上,可以看到的仍然是比较表面的样子,尤其是插入的那群汉服唱歌的学生,太尴尬了。国内什么时候能认真拍一部更全面有深度的纪录片呢?然而想想当下气氛,杜甫的苦涩至今依然不合时宜。 |
|
某学者控诉杜甫他吃东西的时候可没想着政府和人民,他写了好多关于吃的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要你管 |
|
汉语的尊严只有在这种纪录片里中英比较后才能凸显出来,时代的悲哀。 |
|
杜甫走过的路起码人家基本走了一遍,做记录片,首先就得能走,认真,真诚 |
|
随意裁剪意译的诗,真是一丁点都体现不出杜诗的好。当然,朗诵是好的,好得浪费。 |
|
西方人看完估计以为全中国都热衷于广场舞了 |
|
外国长者念诗一则 |
|
弗洛伊德的“文化性忧伤”是个很好的题眼。主持人历数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中西对比的结论是“像杜甫这样体现了整个文明的情感与道德敏感性的人物,西方罕有其匹”。干豆腐朗诵豆腐诗的段落有多催泪,在广场舞大妈和各种山寨仿古建筑中探寻古风古韵的段落就有多遗憾。 |
|
沿著杜甫的足跡走了一圈朝聖之旅,「甘道夫」吟誦英譯杜詩,片中介紹⻄安時用「撒馬爾罕的金桃」,安史之亂比做一戰,長沙比做二戰中的卡薩布蘭卡,都印象非常深刻 |
|
taotao liu |
|
关于杜甫的文学地位,提了大约两个观点,一是对中国文学深远的影响,一是超越诗人身份,在西方没有对应物地,以一人之力证明了一个文明的感受道德的能力——但并没有很好地证明这两点,主要精力在用讲生平的方式帮杜甫卖惨。确实挺能调动情绪的,因为配乐很到位,可能还有其它的拍片技巧。这片的名声九成不是来自主角豆腐,而是来自主讲干豆腐,八成的高评分也是。题外话,杜甫诗的种种妙处可能不像李白诗的天马行空的魅力那么容易感受,当前通行的语文教育对杜甫诗是牛嚼牡丹,片中访谈的普通中国人对杜的评价或许就证明了这点。 |
|
还是止不住热泪盈眶,只杜甫的诗已经足够了. 至于那些尖锐的批评,我想也只能拿国人撰本去英国取景拍莎士比亚的片子对比,然而这样的片子尚不存在. 剥去语言和音韵本身的技巧,去理解和讨论其中的思想,这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 |
|
杜甫研究者鸿业说:“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当所有道德和文学的标准被抛进质疑和混淆之中,杜甫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他的魅力和他所收到的尊崇却依然如故,未曾经受挑战。一方面,那些主张绝对权力以维持现状的人士以杜甫为号召,因为他始终不渝的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毫不犹豫地反对叛乱。另一方面,那些支持流血革命的极端左翼人士也援引杜甫为例证,因为他描绘出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的最为愤慨的谴责。” 摘自鸿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总之,杜甫那个时代的人的世界观或许还是“国即天下”,它所处的现实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但只有不断迁徙,不断写诗去表达,为了一个不会破碎的美好山河。 |
|
心疼,不能说片子诚意欠奉,但真的蜻蜓点水又毫无美感,白瞎了杜工部的锦绣文章 |
|
少陵之不朽不在一章一句,在以自画像画出时代,其千载动人之切,如鹤发老者Andreas Bocelli复活节于米兰大教堂所唱圣歌。 |
|
算是杜甫的一个传记,以杜甫诗歌出现时间先后为依据,根据诗歌描述的地点重访旧址,算是挺有趣。不过,杜甫诗歌中很多比较著名的都没提到,当然可能是文化差异吧。总之,挺有意思,有点儿类似考据片,只是好奇唐诗中的的五律七绝,译成外文后,如果没有了汉语的平仄押韵,外国人如何感受唐诗之美? |
|
如果不看中文直接听英文朗诵,虽失去韵味,但能更理解外宾想向外宾表达什么:这位以人为本的耿直之人(speaks to his heart),和千千万人一样,是普通的流离失所的百姓;但对文明有深刻的道德感和悲悯(cultural sorrow/moral sensibility of a whole civilization),将个人经验及其对所处时代最悲悯深刻的文人反思超然结合。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完成帝王所不能之道德训诫,正因他用凝练极美的文字,写下了超越时代的人间观察与对理想情怀的追求,并始终谦逊自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全片最后一部分的翻译还蛮感人的。 |
|
official,中規中矩。但我們反而透過外語來閱讀中國詩詞和古典文學,有點奇怪的體驗。2020.04 |
|
哪怕是BBC拍,(这些臆想出来的)汉服真的还是很土槌...曾祥波这个半英半中挺可爱的~ |
|
要回看读诗的部分,看看BBC是怎么翻译的 |
|
用英文翻译古诗是接受不了的事之一 |
|
Ian McKellan讀得很好 |
|
全片飘荡着一种真诚的诗意。剪辑很常规,生平讲述+足迹探寻+专家民众+诗篇朗读,很好奇对于普通英国观众来说,能理解多少。 |
|
这么多诗人里,最爱还是杜甫。 |
|
中国最凄苦的流亡诗人略传。翻译成英文的杜诗虽然韵律节奏美感意境全无,但比较欣慰的是这样却能让更多外国人领略杜诗的魅力。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没有采访叶嘉莹老师,非常的遗憾啊。 |
|
镜内外的兴致与景致,低迴,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