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卡策马赫尔 Katzelmacher (1969)

    最近更新: 2024-06-16 HD中字
    • 主演:汉娜·许古拉 / 利莉思·昂格雷尔 / Rudolf Waldemar Brem / Elga Sorbas
    •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分类:爱情片
    • 地区:西德
    • 年份:1969
    • 更新:06.16
    • TAG:德国,法斯宾德,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WernerFassbinder,1960s,1969,德国电影,Rainer_Werner_Fassbinder,剧情,德國
    • 别名:外籍工人,外国佬
    • 片长/单集:88分钟
    • 豆瓣评分 7.5 (313票)
    • IMDB评分 6.9 (3,063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TMDB评分 6.70 (热度:2.9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西德电影《卡策马赫尔》的免费在线观看,《卡策马赫尔》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爱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5分,有31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本片是根据法斯宾德同名话剧改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局外人不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蚀,同时也不得不去对抗来自群体的偏见和敌意,这是法斯宾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同时,影片移植于“反戏剧剧团”的带有先锋色彩的形式感也趋于成熟。世界著名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的记者评论到:“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Katzelmacher 1969 1080p BluRay x264-MELiTE[5.47GB ] 详情
      Katzelmacher 1969 1080p BluRay x264-MELiTE[5.4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Katzelmacher.1969.GERMAN.108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Katzelmacher.1969.GERMAN.108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Katzelmacher 1969 720p BluRay x264-MELiTE[3.28GB ] 详情
      Katzelmacher 1969 720p BluRay x264-MELiTE[3.2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本片是根据法斯宾德同名话剧改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象一只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局外人不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蚀,同时也不得不去对抗来自群体的偏见和敌意,这是法斯宾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同时,影片移植于“反戏剧剧团”的带有先锋色彩的形式感也趋于成熟。世界著名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的记者评论到:“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3 丹麦语高清正片
      Gertrud
      1964
      剧情片
      丹麦

      葛楚

      Gertr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诗朗诵一样的舞台剧,可是仔细琢磨没有一句是生活般的真实,电影也不等于话剧,感觉德莱叶还停留在默片时代。。。只能通过台词表达情感你妹啊,演员的眼睛经常目视远方深邃你妹啊,爱情至上你妹啊单纯的爱情才是残忍呢。。。生活是长长的梦的链条。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掩藏在思想之后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隐藏在他的思想之后。镜头很少移动,一旦人物站定或坐定后,镜头也不动了,剩下的就是表演和精雕细琢的台词。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像诗朗诵。配乐只出现2次,一次是1小时多的时候,几秒的小提琴演奏,一次是结尾时。全片有2段回忆和最后一段镜头沐浴在犹如金色的光线下。
      • 光影很特别。还有这句话:“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我。
      • 2022-12-11重看。4.5;几近完美的天鹅之歌,室内戏基本都是舞台剧的结构和念白,布光考究,人物站位和走位的调度臻于圆熟,包括人物的坐姿与距离也贴合其关系,几乎一场一镜,堪称双人/多人构图的巅峰;最高潮就是演讲会之后的四个男性之一一登场,调度形成的内部戏剧张力甚至比对话信息更富冲击力,随人物运行的镜头在场景移位的动态中达成情感饱和度的调节;过去和未来都用光过曝,形成一种时间的『梦幻』感。 葛楚如棱镜映射出男性的虚伪、自私、傲慢,一个信奉“爱是一切”的激情灵魂永远在寻求生存的究极意义,她不会吝于爱,也勇于去爱,而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也不会怯懦地囿于舒适区,而宁愿在孤独的沉思中隐居。 最爱人镜对话,镜像的景深距离仿佛是两人之间的鸿沟与天堑。
      • 看到这部晚年之作,基本确定我和德莱叶的美学风格是八字不合了。极重的话剧腔,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所谓室内长镜头调度滑向僵硬,任由悲伤和吊诡肆意弥漫。葛楚的目光总是看向别处,几无在男人身上流连,“爱与死亡”都在远方,她不断确认并实践爱的宣言。可惜无法破解念白之间的停顿,语词之间缓慢碰撞,但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意义,把空间和主题重新组织在一起。
      • 6/10。男人们忠诚于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激情。德莱叶反复利用弧形的空间强化陌生感,当葛楚在新欢的工作室,从全景拉近到钢琴前两人的中景,镜头再沿着弧形轨迹拉远,接着跟随葛楚进入卧室门口,然后绕回钢琴边,再如弧形平移的镜头跟随列队致敬的学生穿过宴会。公园的维纳斯雕塑、壁毯上被狗包围的裸女,艺术品的姿态都正对观众,角色在空间内渡着慢步你一言我一语,无论停在哪个位置、姿势,双方总错过眼神接触,但葛楚停歇的姿势一定像艺术品般正对观众,将她微妙的转身和眼神的注视提升至纯粹美学层面。门和镜子是葛楚的心理参照物:吵架时丈夫说葛楚‘‘你这扇门又关上了’’,她离开丈夫那刻身影嵌在厨房的门框里,结尾定格于关上的门,而镜子投影的方向都会与葛楚移动的方向相反。但陌生化的电影语言消灭了艺术的感知,造成内核贫瘠的美学灾难。
      • 3.5.内容很棒,但德莱叶应该去写小说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一个纯粹的女人,从头至尾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她做出选择,她承担后果,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221211大光明。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古尔德最后一张哥德堡变奏,是回望一生的箴言。政治家关心权力与荣誉,诗人说爱与思想,但只关心肉体的欢愉,留下灵魂无法弥补的孤独。年轻的音乐家沉迷声色犬马,女人只有爱与自由。博士说,意志来源于选择,于是他们保有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 德莱叶后期作品是壮美的日出,却总被指为暮气沉沉.他减慢念白速度又引入休止,将丹麦语特有的顿挫构造为一阕断续的如歌行板:有意义的句子不复存在,只剩"葛楚""厄兰""孤独""我爱你"的短小音型,在各个音区以不同时值和力度反复鸣响(录音室似的声效使它们就像听力材料:"每段对话读两遍.");强调清晰乐音节奏的对白预告着《眼睛一直不想闭上》《柏蒂娜的苦泪》《几度春风几度霜》这样的影片.身为歌手的主人公是个搜集言语的女收藏家,她怀疑面孔(故说话时绝不看对方)而相信嗓音,甘愿以自己的言语作饵,引爱情之声从虚无中浮现,可惜这声音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一切对话皆在phono-grasping的欲望之下带上超验的情色意味,因为开口交谈已然意味着彼此唇舌的相触――那是作为隐喻的接吻,黑暗里一张嘴巴寻找着另一张.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2022德莱叶作品展。 人人都说爱却从不对视,房间是寂静冰冷的,镜框是为了套住她欣赏她。灵魂的骄傲是有罪的,回忆里室内总是开阔亮堂的。 葛楚说不想做丈夫偶尔的玩物,心想那永远的玩物呢?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丈夫和情人实为同盟,但葛楚的先锋在于她不看Fidelio,最终独自出走,去巴黎找“药”,钟声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幕,老去的她说话节奏都变了,不再卡顿,不觉得结局唏嘘,倒很释然。德莱叶很温和呀。 寻求被爱,得到的只有以爱为名的束缚或玩笑,于是去爱自己,自己束缚自己,“我需要孤独和自由”,葛楚告别后静静关上了门。 怎么让已经死去被埋葬的生活复活呢?建立事业梦想的破灭是德莱叶的心声吗? 场刊的最后一页,在片场的德莱叶坐在木长椅的一侧,正是老去的葛楚坐的地方
    • 豆瓣 7.7 IMDB 7.2 HD
      Les cousins
      1959
      剧情片
      法国

      表兄弟

      Les cousin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此片的意义大于艺术质量。坦白说剧情很没爱,个人很不喜欢,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镜头把握,情绪积累,节奏控制的确都引领了日后的法国电影新浪潮。
      • 要不是最后10分钟的精彩和讽刺,可能会给2星,前面都什么鬼…表哥太聒噪了,表弟突如其来的爱学习也是迷,“学习是最好的对策,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 正如表哥所说“才20岁就苍白无力”。瓦格纳和莫扎特不断切换的唱片,持续的敲门声,“我有六分之一的机会,你有六分之五的机会” 迷惘与悲哀只在一念之间。
      • 夏布洛尔的新浪潮成名作,1959柏林金熊奖。运动长镜调度娴熟流畅,对声音和节奏的把控也极为迷人,可拉片,不过实在不敢再看了,因为总觉得故事中的外省青年恰是我自己的镜像和分身。又见瓦格纳[女武神]。迷乱聚会似[甜蜜的生活]小规模预演,后20分氛围同黑色电影,送巴尔扎克的书店老板。(8.5/10)
      • 7/10。这片票房能排[四百击]第二说明法国人都是话痨。全片着力描绘表哥生活的糜烂和表弟内心的迷茫,多次运用特写和长镜头观察性的表现出人物的消沉与孤独,在试杀表哥一段以灯光幽暗的夜内景、百叶窗投射等古典黑色电影手法产生一种悲观、颓废的气氛,主题仍是透析中产阶级荒谬道德和社会现实。
      • 都说在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夏布洛尔是受好莱坞电影影响最大的一个,这部片子明显的受到了黑色电影的影响,或许运镜方面有某些独到之处但是就像剧中那对就读大学的表兄弟一样,这或许只是一部黑色青春片吧,充满了年轻人的迷茫与悲哀,阶级,学分,性,爱,这或许就是那时巴黎年轻人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吧
      • 或许是为适合花花世界,镜头运动比前作《漂亮的塞尔吉》花哨炫技得多,只是这浮华派对动物们实在讨厌而且没啥新意(不管什么年代派对不都这样么),娘娘的中年掮客Clovis神烦。布兰和布里亚利三部里好像都是前者可爱后者讨嫌,但根据小册子里后者的描述其实两人性格几乎跟本片角色相反,当时反而是布兰爱好享乐邀后者住进他的时髦公寓(那个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看来是有真感情的...)
      • #北影节留影#可以说是法国社会问题剧,却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手法呈现,象牙塔里的醉生梦死,年轻人出路在哪里?表兄弟一个正一个邪,一个纯洁一个被染缸泡大,结局却是殊途同归的悲,与其说是个人悲哀,勿宁说是社会堕落了。可奇怪的是,我却被打动了。
      • 夏布洛尔无疑是扬起新浪潮风帆的第一人。诸如打破第四堵墙的凝视与“两男一女的三人行”均影响了后来新浪潮的写作方式。前半段中产阶级的糜烂生活先行于《甜蜜的生活》(1960)《夜》(1961)。后半段为导演标志性的爆发式收尾。同样是汲取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养分。整体基调又仿若雷诺阿缔造的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外省人的设定契合阶级/地域矛盾。说到阶级斗争,又令人想及后来的《冷酷祭典》。配乐从爵士乐开始变奏。第二次的趴体,女主角进来勾搭表弟的这场戏拍的太强了,女主角邀请表弟出去走一走时的重复开灯关灯细节暗合表弟躁动不安的内心,与随后360度环绕拍摄一样勾勒出了表弟此时复杂混乱的心境。愣是没猜到结局,感觉这是导演在挣扎,最后还是让表弟善良一点,于是多年后,在《冷酷祭典》中爆发。
      • 新浪潮最空荡的一种组合,小资三人游,最后的悲剧刻意而为,没有达到最佳爆点。
      • 《Le Beau Serge》(俊男賽吉,1958)+《 Les cousins》(表兄弟,1959) = 表弟找表哥之互文電影(演員角色互輪、鄉村都市場景互輪)。這部《 表兄弟》鏡頭語言、戲劇性較豐富,踏入都市的鄉村表弟角色變化曲線明顯:格格不入--麻痺--失望--宿命自毀。結論:1.都市組--皆由Jean-Claude Brialy飾演,強勢欲擺佈他人的優越感。2.鄉村組--皆由Gérard Blain飾演,為生存掙扎漸趨麻痺。3.Gérard Blain在這兩片表哥和表弟的角色剛好都比較討喜。4.導演嘲諷中產階級的意圖。
      • 不断被强调的「学习」与巴黎多不搭调,就多能凸显片子的主题。外省青年与大都市之间的冲撞也好,学生身份与真实世界的冲撞也好,本质上讲的都是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撞。「表兄弟」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喻指——我和我的生活,看似如此亲近,实际却非常陌生,表的毕竟还是表的。当我举起枪向你宣战,我根本不能笃定而下决心,而「我有1/6机会而你有5/6机会」早就宣告这是一场不公平的一边倒轮盘赌。最终在毫无计划与预期中一枪致命,更加强了这种无常的悲剧感,管你是否英俊良善。脑内读诗一段看乐了。已有三人行的雏形。中间一个转圈长镜头感觉也许可能启发了德帕尔马(?)//第一部夏布洛尔
      • 绝非黑色电影却有非常黑色的气质,几处镜头都彰显了导演非凡的控场能力,电影语言本身已经蕴含了非常丰富的解读信息,更不提结尾的黑色幽默和戛然而止的静默带来的冲击,4.5
      • 哇哦!夏布洛这一片牛逼的!那些说早期夏布洛比同时的楚浮戈达尔要更成熟的人是傻逼:楚浮和戈达尔追求的电影语言正是不成熟啊(在戈达尔可能是不正常)。夏布洛当然是守旧的,他的政治观点更是右得让人牙痒痒。与影响他的美国电影不同在于电影模特理论似乎在背后发力,让杰拉德布来恩明艳不可方物。
      • 从巴尔扎克到莫扎特再到瓦格纳…中产阶级的趴真是糜烂…一个外省青年巴黎梦的破灭,结尾很棒,也很夏布洛尔。
      • 不及[漂亮的赛尔日],外省青年在巴黎的迷失,第一场宴会太过冗长,但对无疑在[甜蜜的生活]之前细致刻画了“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故事从50分钟才展开,最后15分钟又转成了黑色电影(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很多环移。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的小胡子真逗。
      • http://www.letv.com/ptv/pplay/38986/1.html
      • 柏林金熊奖.和[漂亮的塞尔吉]构成城乡[Paris/Provence]的差异互文.本质上还是50年代法国青年迷惘代表.突出以配乐行进叙事.谋杀时的光影变化及鼓点段奏颇有黑色电影风格.最精彩的莫过于空间转换的流畅调度.酒会适中进行全空间暴露.人物则带有宿命色彩.荒谬聚会和性观念理论则是现实写照.不同于以震慑性的死亡画面作结.Chabrol总会选择停留于收音机/地毯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Sycophante-诽谤者
      • 那届金熊奖评委会主席是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呀。p.s.在电影中使用瓦格纳音乐的除了威尔斯和科波拉都有些不搭调,尤以本片的《女武神》(《牧歌》尚好)和筱田正浩的《干涸的湖》使用《女武神》为甚,《八部半》也不好,声音过分抢戏。
      • 挺不错的...
      • 故事大部分时间让人莫名其妙,觉得里面的人都是疯子。表弟简直就是一个彻底倒霉催了的人。把妹失败决定发愤读书,结果还是挂掉了。想要杀抢了自己女朋友的表兄还是失败。最后被表兄失手杀了。整个电影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家白送巴尔扎克书的书店,不知道在巴黎哪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送书活动?
    • 豆瓣 7.5 IMDB 7.1 BD高清
      Une femme mariée
      1964
      剧情片
      法国

      已婚女人

      Une femme marié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形式感的迷惑和哲思俗套间或而行的对话中,我觉得戈达尔根本不是在表达什么女性自觉意识,而是在说其实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下半身动物,只不过胸部更大一些。
      • 我们可以给狗达加上各种神圣的光环,但他实在算不上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作者。他在[已婚女人]里摆出一副想要探讨什么是爱情的架势,但最终表达出的依然是对女性理解无能。爱情在电影里被当成了幌子,用于承载他对电影媒介本身的反思。因此我们在电影里看不到爱情的全貌,只能看到缠绵中肢体的局部特写:爱情的符号学完全失效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模糊。代表当下的女人如何和分别象征过去和戏剧的男人们创造出未来的新电影,戈达尔没有任何结论。当然了:这个女人只是他神秘化之后的空壳。
      • 戈达尔对女人更充满善意,法国人在婚恋问题上,是世界上最潇洒的吧?法语中有“出轨”、”小三“、”二奶“这些词汇吗?使用率是不是很低。婚姻不是女人的经济来源,不会被一棵树上吊死,出轨、离婚、非婚生子都不是问题的时候,其实男人过的也要好。但这类男女关系的探索解释方面,我喜欢的导演是侯麦,然后是戈达尔,再然后是伍迪艾伦。当然我把他们三个归类为:以思辨和大量台词构建电影的知识分子导演这一类的。
      • [2020年5月戈达尔√] 真是看戈达尔看得最舒服的一部。太美妙了,一切都恰到好处(竟然没从威尼斯混到个奖!)。美妙的大特写,小标题,分章节,旁白,字幕,引用等等都很有作者特点。戈达尔的文本信息过载应该就是从这一部开始的(用负片是不是从这一部开始的?)。感觉勒鲁什的[男欢女爱]里酒店大堂那个长镜头应该是参考了奥利机场那段从电影院门口到酒店的若即若离的飘忽走位……影片意外地还涉及到了奥斯维辛(片中提及三次,包括一次对[夜与雾]的引用)。
      • 探讨很多议题:爱与自我,生活/表演,历史/当下。人物读拉辛,讨论莫里哀。很多文化指涉与隐喻:屠犹(不仅对白提到,情人在电影院见面,看的是阿伦·雷乃《夜与雾》),希区柯克,考克多,好莱坞电影与(法/美)文化身份(情人像美国演员罗克·赫德森,丈夫看似典型法国相貌,有点像特吕弗)…
      • 早期的戈达尔全是王墨镜的浪漫语言的范本啊。这一部好似对女性身体与两性关系的一次调查研究,各种构图与声画对位法的探索都成了后世电影诗意概念的形式定义之一。在消费主义开始把女性性征越发商品化的那个时代下,作为戈达尔的回应,玛莎·梅赫勒在此片里成了一个完美的爱欲客体。
      • 已婚妇人可以和狂人皮埃洛对比着看。狂人是从外在的角度,从男人对女人的幻想去看待女人,而已婚则是围绕女主角而发展。
      • 回应豆友brennteiskalt:我认为戈达尔的拍片逻辑早已超然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探讨爱情”这样带有英美分析哲学色彩的短语并不适合用来评论戈达尔和他的电影。甚至电影的媒介自反也并不是他的“目的”。某种程度上,戈达尔的电影是一个半成品,是一个有意被做成的半成品,形式被尽可能地提纯,而形式之外的东西也尽可能地被削减,出来的电影就先天性的带有匮乏。而这种“匮乏”驱使着电影与观看者共同地且自发地进行填补,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是自由的,是流动的,电影的意义也是在这时体现,而不是如论文般在结尾“给出结论”。
      • 7。戈达尔镜下的巴黎女人总是最准确的
      • 以男女缠绵的手开局,契合特吕弗同年的《柔肤》,查阅资料,发现果真是对此做呼应!亲吻特写等肢体接触拍法值得情侣们借鉴。戏剧理论和反思:纯洁爱情可以帮助人们阻止犯罪。希区柯克海报。影院观看《夜与雾》。杂志上的断臂维纳斯被广告商消费,商品经济时代。好莱坞女人(电影)很美,但不让人兴奋。
      • 有点迷惑,我不清楚这个情妇畅谈的那些哲学问题是一时的喃喃自语,还是戈达尔在释放自己的表达欲(好像更倾向于后者),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说明这是一部暴露戈达尔“想得太多,书读太少”的片子。它值得赞许的也就剩新浪潮标准的随性大特写和变形镜头了,实验性一般。
      • 除了把女人拍的很美
      • Filmo2012"一张<已婚女人>。""好。她已经结婚了,你呢?""没有。""总有一天的。""不知道。"
      • 身体、报刊、文字、电影,将大特写的艺术玩到极致的疙瘩可惜倒给人感觉没同时期其他作品那么浑然天成了,主题依旧是疙瘩喋喋不休的再见言语和情感断层,可见其虽老想搞破坏但又对这世界人情世故念念不忘牵挂得很,以及又一个长得像卡里娜的疙瘩式女主噗。。。
      • 戈达尔镜下的「特写」跟阿巴斯的《特写》完全没法类比,两人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和理解也根本不在同一个纬度上。本片不去分析《已婚女人》外出偷情的原因,反而对这个神秘女人的身体表示出了极大的好奇。事实上,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只有导演是《随心所欲》的状态,对于女人是否也能在消费主义大潮中获得相同的体验他毫不关心。对于夫妻如何相处、爱情怎样保鲜这些世俗男女关心的话题也不感兴趣,他只关心电影史该如何书写。遗憾的是,他的创新都是形式上的新,而非方法上的新。影片涉及到方法的内容不仅枯燥,而且相当陈腐。戈达尔认为电影只是展示问题的媒介,不认为电影能够帮助人们跳出问题圈套本身。他找到了那么多观看问题的角度,却没借此看到一种重新定义问题的方法。这是他与阿巴斯最大的不同,当然,这也是一个西方影人和一个东方哲人的区别。
      • femininity和身体部位的collage;女人成为了画外音interrogator;继续着文学性(书本阅读的出现);把表演抽离了,镜头通常是特写对准两人的对话,像是又一次文本与影像的探讨。it's over三重意思,时间到了,时机到了,结局到了。字幕翻译看不懂了体验大打折扣。如果这是部朝着纪录片方向拍摄的片子也会很有趣。
      • 完全看不懂- -
      • 戈达尔对已婚女人的描写,生活无忧,姣好的容貌成熟的体态似乎不应该闲置,对追求者只要爱而有不顾其他的洒脱,但,一旦认真选择时,所有的潇洒美丽总要被抛诸脑后,加倍的审慎起来。
      • 片段式的结构,更多的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加入爱,性爱,婚姻,生育甚至表演和真实、电影与诗的哲学性思考,是一部杂烩。性爱时的极简特写与轻声耳语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也是戈达尔第一部带有先锋色彩的电影吧。
      • 夏洛特问丈夫 你的缺点是什么 丈夫回答 为什么不问我的优点?夏洛特问情人 你的优点是什么 情人回答 为什么不问我的缺点?
    • 豆瓣 8.3 IMDB 7.7 1080P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1979
      爱情片
      其它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结尾处那解说应该是指伯尔尼世界杯决赛。伴随着伯尔尼奇迹,玛丽娅点燃了煤气,可能,她等的太久已经绝望了。
      • 在玛丽娅与丈夫的情感中,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状态;而在与奥斯瓦尔德的情感中,她又始终处于主动。这正好吻合法斯宾德对于爱情的一贯论点: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成为权力争斗的战场,“很明显,爱的较少的人会拥有较大的权力。”
      • 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又撕又抓码的爱情故事,但它又跟德国的大历史捆绑得那么紧张,演员是那么自信从容。故事大起大落,噼里啪啦,以至于不得不用撕拉拆拽,才能形容对这部电影的感觉。被炸弹撕毁的城市,被火车撕毁的婚姻,被扮演的好妻子身份,她终于被自己所嫌弃。
      • 法X“女性三部曲”之一,关于名媛。我以为这不是性与交易,而是命运与交易。
      • 通过女性命运写战后德国史。复杂人性不是人心善恶共存,而是命运洪流推动不断做出无奈的选择,即便一回首早已不见初心,却又不忍呵责。
      • 法斯宾德永远都懂得如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如何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出来。除了人性之外,他似乎不再关注任何东西。
      • 故事线索清晰,人物性格丰满的杰作。强悍得像男人一样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可以出卖身体达到目的,骨子里却是个传统的女人。丈夫终于如她所愿地回来,她感觉却是空洞的。当她知悉一切,婚姻的信念崩塌,铁打的女人选择同归于尽。我好喜欢奥斯瓦尔德先生。
      • 她在其他男人面前的逢场作戏和自由游走与她对自己丈夫不变的爱一样重要。在结尾导演想说的也许是,只有这样偶然和惨烈的死亡,才配得上这样坚韧洒脱的女人,而战争这种小事对她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
      • 事实是你要填饱肚子,而感情不过是裤裆里的瘙痒。最后的爆炸是送给世上伟大爱情的礼物——当场去世。每月一枝的玫瑰花是每月一次的心痛提醒,是一次又一次的枯萎。战后的德国只有冷。
      • 角色都是政治符号,象征德国人民的玛利亚把自己献给大洋彼岸的美国与欧洲近邻法国,挣得存活的本钱。而纳粹幽灵则在失去尊严与自由后暂时潜伏曲以示人,直到被宽恕并继承了人民的资本重回政坛,想再当一回主人。法斯宾德则让德国在借世界杯的鼓舞精神时选择了轰然炸毁这一切。舞台化表演节奏看得真累
      •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最初我看到的版本翻译很烂,严重影响观看情绪
      • 光是开头就足以让我震撼了,但仅仅也就是开头
      • 第二次看法斯宾德,闷但有味道,场面调度有味道,叙事有味道,玛利亚的衣服有味道,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有味道。
      • 本来以为法斯宾德讲女人的故事会感觉很奇怪,但其实也还好。不错的是通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反映出战后德国的社会状态,其余并没有啥特别的。
      • Leben ohne Liebe kannst du nie!
      • 好喜欢开头!法斯宾德调动情绪的能力一绝,在玛丽亚与丈夫、黑人军官的那一场戏中不靠台词,人物走位、动作就饱满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纠葛及形象,特别是玛丽亚刚才还在你侬我侬,后面直接一抡酒瓶爆头,她并不是传统女性形象,因为性和爱分得如此鲜明,身上充斥着矛盾和战争带来的伤痕;但她又很固执,只等她的布劳恩,把他当作归属,这里应该是国家层面的隐喻了,像美国黑人士兵、火车上认识的男生,以及最后的足球画外音,应该都在影射德国历史方面(but我不了解德国战后历史)//“现在外面的人们都是这样的吗?好残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现在感觉风气很差,但是很适合我,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什么破字幕!!!最后玛丽亚和布劳恩的对话给翻得乱七八糟!我硬是没懂为什么自杀!气死我了!
      • 和《蘿拉》都是BRD系列,也都非常好看。女主角在戰後為了生存與對丈夫的愛,她用才智與肉體在商業世界中不斷往上爬,最後喪失了她的本心。愛情中的執迷和權力關係刻劃一如以往,同時更有意識地和德國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結合,成為精彩的史詩之作。
      • 开头和结尾令人印象深刻/看的有点累,台词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秒停歇/将沉重的战后德国放在一个女性肩上,用她的生活同步交代出与国家政治的指涉和互文【婚姻/相信法西斯的胜利(本应有的甜蜜)-美国大兵/落败后的依附(西德)-火车上的富商/50年代经济起飞尝试脱离美国的控制,凭借自身与周遭欧洲国家的合作--合约--婚姻(无法摆脱纳粹时代造成的破坏,无望地走向自杀/社会的阴影在蔓延,冷战时期扑灭德国的火苗】,以此表达法斯宾德对德国的爱,绝望及反思。/爱情是一种感觉,而婚姻是一种事实。既为事实,则无法推翻,所以她只能迎难而上,而既然她想推翻,则意味着爱情感觉的消失,她相信过,也等待过,最后,奇迹却只在瑞士世界杯上发生。
      • 女性意识的觉醒、事业的发达,却始终笼罩在狱中丈夫(战争)的阴影中,开场戏充满了魔幻现实的意味。在法斯宾德的镜头下,即便是零星的快乐时光也被塑造得极为压抑,无处不在的战争印迹令电影更加饱满,结尾轰的一声,读遗嘱的女子一声尖叫,一切回归原点。
      • 她等得太久,花儿谢了又开开了又谢,她却不想再等了。伟大的爱情有着伟大的感觉,也是一个伟大的事实。玛利亚把爱当作一个宗教来信仰,赫尔曼却把婚姻当作一桩协议来经营。看过这样多的深情悲剧,我想大概每个人都很孤独,又不甘寂寞的寻找着那根救命稻草。海报美绝,她的美,脆弱,绝望全都出来了。
    • 豆瓣 7.5 IMDB 6.9 1080p
      Fontane Effi Briest
      1974
      剧情片
      其他

      寂寞芳心

      Fontane Effi Brie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IFF#重看;洋溢着古典主义的美,构图精巧,镜子反射的大量运用,默片式字幕卡,极多思辨性的台词交锋,场景切换之间的映照;「世上有幸福的婚姻吗」,以隐晦的方式谈及情起缘灭,处理得无限疏离冷淡,因为自身的软弱,恐惧吞噬灵魂,冷酷的幽灵在他们中间徘徊。
      • 沒想到是部優雅的古裝劇,講上流社會少婦鬱鬱以終的心路歷程,每個人講話都文謅謅,真不像法斯賓達。雖然16mm拷貝畫質算不上好,但仍然可以感受本片那有如默片的靜懿和大量旁白的文學風味,劇中人甚至還自我辯證身為人與社會的關係。越看越令人投入。
      • 實在是太悶了……反映的問題很尖銳,許古拉演技還是非常的傳神,幾個長鏡頭都很出色。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對鏡子和門的利用,蠻用心的
      • 让人不得不orz的是,发现妻子出轨的丈夫想要找情敌决斗之前,居然要引用到尼采的“es muss sein”,并且和朋友探讨了一大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最终论证出来必须决斗。不过我觉得4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欧洲文艺电影有种特别的气场,这是后来的导演再也找不回来的。
      • 自己的意志与别人的控制之间的强力悖论,艾菲的命运恰如哈代笔下的苔丝。法X惯用的框架分割、镜像疏离。自我牺牲并非坏事。餐桌上的不存在的骑士。|你越是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里,你将会越感到失望。|我喜欢颤栗。|所有的小孩都很残酷,即使是自己的孩子。
      • 03.11杭州美术馆德国女性电影周,不出意外,中途有十来个年轻人退场,但好多爷爷奶奶阿姨居然能看完全场,并且津津有味,大屏幕果然有魔力啊,我也是破天荒地没看睡着。。。默默地开始有点喜欢上法斯宾德了,好多台词都颇有哲学味,值得玩味,比安东尼奥尼不闷多了。
      • 剧情和拍摄手法都是既古典又创新的。Irm Hermann和法斯宾德妈妈的那种冷漠真是刺到了我,Irm Hermann就是个悲剧啊。。。
      • 画面真是太考究了,居然还有镜子反射两次的!
      • 9.6;平行蒙太奇的緩拍境界
      • 闷吗?至少大银幕会让你更投入。她说,她喜欢一种甜美而战栗的危险感。就像她评价荡秋千可以寻求要摔下去的快感一样,婚外情也一样。大量门框与镜面构图,风吹草动,静谧中隐藏着危机,辅以默片式的字幕卡,沉浸式的旁边,精致优雅的影像质感,高度风格化的作品。艾菲特写独白的那一刻彻底沦陷。完美的令人满意动容,个人心目中导演最佳作。
      • 幽暗诡异的气氛很好,画外音也很赞,连衣服都那么精致……果然是70年代的电影,真含蓄。男主角说服朋友帮他去决斗的那段长篇大论很透彻,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男人可怜可悲可恨的面子问题!虚伪的所谓道德观啊……唯一的一次鼻酸是看到女仆要搬出来和艾菲同住且不要艾菲替她着想的桥段,很感动……
      • 9.5+ 法斯宾德拍古典爱情,依然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冷酷气质,艾菲宛如笼中之鸟,努力挣脱枷锁,却不断卷入命运的漩涡之中。虽然是黑白片,但光影精细程度却让很多彩色片望其项背,再次被胶片电影的手工感征服了,固定镜头/多次运用镜子反射,平静之下 波涛汹涌。
      • 单看影像和单看本文的感受比融合要美妙。
      • 哎,arte+7 看了一半。很有洛可可美感
      • 连个音乐都没有,还拍成黑白的,大概是有史以来说话最多的电影,实在没人说话就自说自话,旁白说话,2小时20分钟,看得眼睛都痛了,还不如看原著
      • 没有任何生活化的东西所有对话都在讲道理或直呈内心,不过看到40分钟后也渐渐爱上了这样一直“端着”的小法。汉娜是他的女主里还算面相幸福的,然而Effi回娘家后真的很像《在轮下》最后退学回家的汉斯。描述墓碑时画面只是白底黑框。
      • 取材自 Douglas Sirk ALL THAT HEAVEN ALLOWS 的是 FEAR EATS THE SOUL,並非本片。
      • 法斯宾德似乎能把世俗来通过艺术美达成一种奇特的糅杂,喜欢以优雅考究的镜像方式,却同样果断式的理性分镜。 一个热情过度的人如何会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 看完爱比死看这个,明显感到美学上的成长。但仍一样的极简极冷,亲眼目睹现场很多人睡了法斯宾德,我虽然没睡也很难入戏,全然学术研究式观影,捂脸@siff
      • 我以为只有Fritz Lang是镜子控呢。我以为Fassbinder出品镜头语言不可能美到哪里呢。经验主义错误常犯常新,但这部闷还是闷的,后面部分比较好看。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