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交上没有太多对话的剧本审查,却用画面说尽了对白无法企及的含义,完全可以想见当局气疯的表情。肯定是晦涩的,经历的人都懂,没经历过的人,起码可以看到独裁时赤裸裸的犯罪,无名的恐惧,没有结果的调查。漫天飞散的传单犹如舞蹈的蒲公英,这绝对是属于安哲的诗意。年轻人的对抗,用诗歌去战斗。 |
|
安哲的方法拍政治电影根本不搭啊。虽然他明确地用这部影片回应罗西和科斯塔-加夫拉斯的方法,不过在电影效果上几乎完全失败。这是安哲影片中唯二的晴天和春天(另一部是[养蜂人]),大约也是安哲唯一的“彩色片”。开头结尾多圈360°镜头都非常出色。 | 2022.08.14北影节重看:简直是安哲写给扬的读后感……监狱电影→无望的人们;各种360°环摇(左→右)加上大全景,马队和符号化的人。比较奇怪的事是本片和跟它最相像的「红色赞美诗」居然是同一年的作品! |
|
#siff# 15. 构图完美!360度的摇移镜头和大量俯拍镜头构造了一种被囚禁和压抑的感觉。影子成为这部政治电影里最重要的隐喻。监狱播放音乐那段也大赞! |
|
#BIFF12# 虽说相比于处女作《重建》,本片定型了安哲多数后来发展成熟的美学特色,这点还有点儿意思。但单就本片来说,安哲根本就没想让我们对影片产生什么理解或共鸣,更谈不上有让观众想要了解他们历史的魅力。而是急于迫切的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于是乎,拍这部电影和看这场电影都变成了一次政治行为。 |
|
如果安哲重拍此片,也许会让此片更加成熟。当然,这句话并不能抹杀其中一些出色的场面调度。 |
|
7/10。开端工会领导被枪杀于煤堆、接着白衣男子遭同伴遗弃被捕,而绑架者仅在狙击场面出现过符号般的身影,他们同片尾荒原处决的尸体只是历史舞台上无能为力的反抗者,处于前景活动的始终是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安哲喜欢用平静的手法拍暴动:牢犯们来回散步与眼神交流,掉以轻心的口哨声则暗示蓄谋造反。 @2016-04-16 15:48:31 |
|
我最喜爱的一个镜头就是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a flock of people. |
|
一般的劫持人质片大多是要以绑匪和人质为主角,而本片反其道而行之,劫持过程完全隐匿在房门背后,看到的只有门和窗,情节是根据里面的声音推动,电影拍的人物都处于门外的援救人员。比较下来,这样的冲突效果松懈了些。而许多在监狱之外无关主线的闲笔,需要结合1936年希腊历史背景,才能搞懂。
视觉风格初成,长镜头调度、俯视机位,360度环拍可能有频繁滥用的倾向。 |
|
非常突出空间构造 中心剧情基本上通过对监狱分离空间的呈现来建立观众认知中整体的监狱空间—囚犯牢房和办公区域、围拢起来的防风空地与高墙外的田野。安哲通过720度?旋转摇镜头作为重要的同时也是高度风格化的长镜头表达成为了这种空间与情节构造的基础。有几个节点蛮有意思:在空地中央摆上唱片机播放音乐 引出被捕人士在各自牢房里围观空地 结束后以声音包围看守的奇妙空间辩证。各种问题解决人员到来时候对监狱里外空间的连接。看守镇压时从办公区进入牢房区通过的几道连成一线的门 在镜头中构成门中门的叠加。人质空间从始至终都不可见 最后才用了灯-影突出的方式用狙击手击毙。综合来看 电影语言塑造了一个旋转的不可逃离的空间位置以监狱和国家独裁政治为视阈边界 以达到象征 效果可以探讨 |
|
安哲“希腊现代史三部曲”之首,借一个劫持人质的犯罪悬疑故事来呈现1936年希腊梅塔萨斯将军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后高压重重的社会情况。监狱成为影片主要空间,可视为全希腊的提喻。由光天化日下的暗杀起首,以集体处决政治犯收尾,中间夹杂着两段越狱逃亡被抓回的插曲,散发漫天小传单的孩子也令人唏嘘。安哲近乎炫技式地运用了各类角度与机位的长镜头,包括大量俯拍。为了通过审查,做了许多曲笔,这也让影片对于外国观众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尽管在色彩运用及镜头运动上已经成型,但安哲特有的开放-叠加式时空调度尚未登场,影片本身也缺乏诗性和余韵——自《流浪艺人》后这种残酷诗意才愈加彰显出来。(8.0/10) |
|
初始便技惊四座。
“安哲用长镜头和360度摇移运动镜头的写实风格烘托渲染了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讲述了一个关于政治压迫的寓言。有犯罪悬疑片成分的剧情把矛头指向迈塔克萨斯将军为总理的专制政权实行的严密控制人民思想的社会制度。”
2022年地球的另一端何不是如此 仅以在窗台敲饭盒就被鸣枪警告一场 就与今天的上海惊人地相似 历史总是能给人带来重复的惊喜 但影片里不同的是 影片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还没有消亡 起码还留存在人们的心里 这仍给了人渺茫的希望 |
|
安哲电影中的“历史”始终是一种去历史化,简洁省略的对白,复杂的长镜调度静态抽象的封闭式空间,这一切无不在诉说着这历史是“没有年代的”,严密高压的政策、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混乱暴力的动荡政局,并不专属于36年梅塔萨克将军的独裁,它是希腊建国后一直延续至今的切肤之痛。正如寒酸可笑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无处可寻,唯留下呆板形式的开幕致辞:独裁政权的遮羞布。当议员叶吉里亚特看望被诱捕的刺客索菲亚诺斯,安哲既不假托视线于议员之上,也并未切到索菲亚诺斯的主观镜头,摄影机始终隔墙平视,消去了一切建构角色认同的可能。去戏剧化的尝试早在处女作《重建》中就已实验,因此这层间离效果对政治题材全景式的呈现就更为成熟。结尾720度环绕四周的摇镜。2022.6.4 |
|
不了解人家那段历史 就会感觉除了招牌式的炫技长镜头 其他什么都没有 |
|
1973年,色调同《阿玛柯德》,也许是安哲最明亮的一部,同时也是政治色彩最为黑暗的一部。频繁使用的360摇镜从头到尾,运镜痕迹重,远没有后来的圆润成熟。“这是我创作的一个准则,重要的东西都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至此,安哲所有的电影都看完了。 |
|
这个真心不好看,长镜头快累死我了,累的我甚至深刻地怀念起爱森斯坦来。有一个镜头,俯拍领导的车来到监狱,从墙外到墙内,镜头是站在墙上拍的,过度的时候直接扫着地过,剪一刀好吗,我一下子就晕球的了!最后音乐想起来那段儿,摇镜头拍监狱窗口听音乐的犯人,那几个镜头紧凑有力。凡事都有度啊擦 |
|
12th BIFF. 即使不把政治电影当做一种类型(Costa-Gavras的所有作品)并与之比较,这也依然是一次不很自洽的尝试。逼仄空间下的长镜头只能是原地打转或手持来凑。最终也不得不尽量利用外部空旷空间去延续风格上的尝试。与处女作相思的一点倒是有趣:引导剧情走向最关键的男人,仅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 |
|
@环艺上海电影节 肖申克的救赎里放古典音乐的段子就是受这个片的启发吗 |
|
催眠片,吸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拍得半遮半掩,看得一头雾水。故事其实有很强的荒诞性,相对稀释了时代和监狱环境带来的高压感,初见环绕式场面调度,但感觉在这时更多出于炫技的考量。总觉得安哲拍“希腊近代史三部曲”还是有一种知识上的傲慢,他不愿再尽述历史的背景,再加上当时他的电影美学追求“长”和“远”,这就使得观众很难进入他的电影世界。 |
|
驱使电影成功的原因在于和安哲后来的电影技术方面存在显著不同。政府太虚弱,充斥着腐败行为,它是如此无能,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通过谋杀。 |
|
安哲罗普洛斯首部彩色长片。《希腊现代史三部曲》之一。依然是充斥着安哲式的长镜头,其中很多是360度的。场面调度和摄影非常出色。只是不了解希腊历史背景的话,剧情相当晦涩难懂。安哲这部片子不仅是反应36年梅塔萨克将军独裁时代,更是对现任当局的嘲讽。安静中的力量。 |
|
360度搖鏡。圓形:攝影機運動,畫面內的物體排列、走位等。監獄。帶點喜感的荒謬情節。offscreen發生的關鍵事件,因應電檢? |
|
昨晚梦见自己看了这个.梦里也是有绝美的蓝色白色黄色绿色天空大海远远的人影.梦里的都是如诗的画面.真正看的时候才觉是政治.“重建是一部缺乏阳光的电影.非常理性的电影...这一次我们把缄默看作是电影的关键.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没有表达出来.” 监狱空地上放的是什么歌~~(ˇˍˇ) 想~ 2022.8.15 大银幕。拍电影就是一个点,然后360°旋转。 |
|
6月22日 18:30 喜马拉雅 安哲的片子真心不适合在大荧幕看 |
|
监狱音乐歌声的一段,应该启发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后世名场面,非常震撼。安哲个人风格的初步形成。资料馆安哲回顾展2023.2.18 |
|
安哲刚起步那会儿的片?有些全景镜头不错,故事什么的可有可无。对空间的场面调度初现功力,不过还是比不上他1980-1990S的那些强作。 |
|
7。弱化版无望的人民 |
|
希腊现代三部曲之第一部。安哲早期作品,彩色。不熟悉希腊政治历史或者对此不感兴趣的观众肯定会觉得乏味、节奏慢、昏昏欲睡,比如我。资料馆公号推介词总是过誉的,360度它写“720°超级全景镜头令人屏息的场面调度”,不知道的以为漫威大片儿。1936该算现代啊馆里写“近代史”。但有一说一这次“仅此一轮”的“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作品回顾”还是用心了,基本按年代和几个三部曲顺序排的,弥补了我2022北影节只看后期最著名几部的缺失,但也造成了疲惫的“两日六连”,这是第一场(算上昨晚的就是3日7连),好在短片处女作北影节看了。内嵌英外敲中,敲得一般。今天依旧很热啊但好歹观众少多了。资料馆1号厅,100%开放约34成满。小卖部大哥又出现了,大厅里全是《白蛇传·情》的灯箱海报。吔想看小厅荷兰展《审判》售罄且撞。 |
|
因感冒而头昏脑胀加上电影节狗屎一样的字幕加上安哲极尽晦涩的表达,于是乎我除了解救人质一条主线外其余的戏几乎完全不知所云,途中无数人无奈起身离场,剧终那一刻整个影厅都禁不住长舒了一口气,我也对我自己竟然没有睡着而表示无比的崇敬,也为向那些享受本片的闷片达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
|
早期作品,还行。开头的逮捕戏和结尾的黑夜等几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已经奠定了日后的风格。 |
|
重看于siff@环艺;360度镜头和大量俯视镜头,第一遍看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监狱广场上的音乐;政治从未可触可感,但如恐惧空气如影随形。 |
|
对一起政治事件的安哲式处理,凸显了一个局面,却无法形成后期的纵深。所幸他很快放弃了这种蹲守般的直视,但对个人家国历史的关注却一直没有淡化反而日趋深邃。安哲的作品不可能乏味,这是形式干掉内容的典型。 |
|
SIFF第一場 我所看過使用最頻繁 最痛苦 最窒息 最沉重 屢屢超過360度旋轉的長鏡頭 展現的是令人絕望的一個時代 不過很多支綫情節沒怎麽看懂 有空補補希臘的現代史吧。。。@和平影都 |
|
2012.616 上海电影节 和平影都。叙事凝练,镜头语言节制,个人风格还不明显。 |
|
安哲成名作,长镜头叙事初露端倪,我还从中学会了第一个希腊单词,居然跟一种苹果一样哈哈 |
|
长镜头调度下的人物走位过于“被安排”,棋子的使用变得单一缺乏力度。整个被抽离的感受一直贯穿。 |
|
只有结尾720度长镜给我留下印象 |
|
今天帮朋友找安哲的电影,顺便下载了这部。早起作品,看着累,长镜头恶心。不了解希腊历史,不懂政治,看不懂故事。闷。 |
|
镜头已有,其他尚无。奥林匹亚讲话的360°最好;放音乐一场最佳。 |
|
12th BJIFF No.8@小西天。以1936年的岁月暗指1972年的希腊现实,故事因迫于审查压力而有意语焉不详。安哲对长镜的执念有些过火,有些场景明显分解一下剪碎剪短一些效果更好。不过表现越狱和狙击的几处360度全景镜头还是很精彩。 |
|
4.0。12thBJIFF资料馆1厅。1.可以说是在模仿杨索《无望的人们》,全景敞开式的监狱特别适合安哲转圈式的长镜头调度,但相比杨索调度上的难度以及近景和中远景不同的叙事语块,还是存在差距。2.在主线绑架要挟故事之外,平行出监狱内部生态,企图越狱被抓回去的狱囚、监狱空地放风以及播放歌曲(此处《肖申克的救赎》有致敬)等等。3.最后充满仪式感的狙击夜戏大呼过瘾。4.1936年充满独裁恐怖的岁月仅靠一场劫持后的危机处理来表现远远不够。 |
|
安哲许多电影都是建立在希腊特定时间的历史背景下,但共同特点都是轻背景介绍、重氛围营造,所以故事看不懂也没有关系,我都是后来补的... 😳 什么都能用旋转长镜头拍,服,最后一场夜色狙击戏,看惯好莱坞的我感觉当头一棒😳 |
|
360°移动镜头和几乎没有节制的长镜头,以及如同监控录像般的人物行动在强调一种真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荒谬),播放音乐的桥段似乎影响了「肖申克的救赎」,而随之而来的击打监栏的声效与场景也令人难忘,以及片中随时突兀出现的龙套们冷漠又日常的行动,如同行尸走肉。 |
|
这是大师的希腊三部曲之一。虽然由于国别和历史的原因,看不懂安哲表达的政治隐喻, 但不妨碍内心拥有的一点点可怜的共鸣。影片还是那么美,镜头还是那么诗意。监狱小广场上的留声机,和曲终如掌声般的金属敲击声响,是被安哲重击心灵的最后一部体验,也是与大师相识一场的完美落幕。然后我才知道——三六年,是他初识世界的年代。他,生于1935年。于2012年离世。 |
|
开头的镜头惊艳了 一个俯视广角镜头 一个跟拍镜头 虽是人头攒动 主题一目了然 慢慢拉近 然后又速度拉远 如鸟兽散的人群 一声响起一人倒下而已 寥寥几笔 生动传神 |
|
不了解故事背景完全看不懂剧情,每个镜头都有超强的设计感,各种推、拉、升、360摇移。 |
|
#202302资料馆#希腊三部曲另外两部伤害太大,导致这部一直没敢看,借着资料馆安哲回顾给看了一下,虽然的确比另两部好懂一些,但依然不是我的菜...不过是终于补全所有安哲了~ |
|
第12届北影节第13部。还是喜欢后来的安哲,都说他以诗意长镜头著称,从这些长镜头里能看出一种情绪的表达,但这部里虽然也有很多精彩的调度,情绪却很少。并且安哲总喜欢拍人物行走的过程,这部里就单纯只是过程。 |
|
安哲的希腊现代史三部曲之一,电影画面构图极为考究,随着人物运动的360度摇移镜头很好的刻画了场景的氛围,长镜头也运用的也让电影的压抑氛围更浓烈。虽然电影不长,但缓慢的节奏还是让我中间睡了两分钟,可能是我不了解希腊的那段历史的缘故吧。 |
|
这是早期的片子吧。。长镜头的运用还比较单调,显得枯燥 |
|
【无字幕版】
广场上聚集的人群。
突出核心的人物,他死去,镜头再离散。
3分钟,人物逃离,马车出现,人物回归的环形长镜头,是魔术,同样也是对抗死亡与虚无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