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塞瑟岛之旅 Ταξίδι στα Κύθηρα (1984)

    最近更新: 2024-08-09 HD中字
    • 主演:马诺斯·卡特拉基斯 / 梅丽·赫罗诺普卢 / Dionysis Papagiannopoulos
    •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doros Angelopoulos)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希腊/意大利/英国/西德
    • 年份:1984
    • 更新:08.09
    • TAG:希腊,安哲罗普洛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电影,1984,TheoAngelopoulos,欧洲电影,剧情
    • 别名:Taxidi sta Kythira@@@Voyage to Cythera
    • 片长/单集:120分钟
    • 豆瓣评分 8.5 (6168票)
    • IMDB评分 7.7 (3,114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9%
    • TMDB评分 6.80 (热度:3.5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希腊/意大利/英国/西德电影《塞瑟岛之旅》的免费在线观看,《塞瑟岛之旅》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有399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亡苏联的共产党人。在希腊军政府倒台后,于处人生暮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 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塞瑟岛之旅》/冰冷的雨/西奥·安哲罗普洛斯/1984

    作者:五千年的凤凰

    解说影片《塞瑟岛之旅》

    作者:4042LIANG

    1984希腊8.5分剧情《塞瑟岛之旅》BD1080p.中字(十三)

    作者:麻辣小排骨精_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DD2.0.x264-HDS.torrent[12.15GB ] 详情
      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DD2.0.x264-HDS.torrent[12.1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塞瑟岛之旅[简繁英字幕].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x264.FLAC.2.0-SONYHD 详情
      塞瑟岛之旅[简繁英字幕].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x264.FLAC.2.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塞瑟岛之旅[简繁英字幕].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SONYHD 详情
      塞瑟岛之旅[简繁英字幕].Voyage.to.Cythera.1984.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塞瑟岛之旅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5.17GB ] 详情
      塞瑟岛之旅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5.17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HD/DVDrip

      Voyage to Cythera 1984 BluRay REMUX 1080i AVC LPCM 2 0-HDS[32.41GB ] 详情
      Voyage to Cythera 1984 BluRay REMUX 1080i AVC LPCM 2 0-HDS[32.4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亡苏联的共产党人。在希腊军政府倒台后,于处人生暮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 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4 蓝光
      Il deserto rosso
      1964
      剧情片
      法国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先锋派喜欢拍神经质的人,因为任何异常的反应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对于画面构建而言,也更容易摆设出效果。我不喜欢,不是看不懂,而是觉得没意思。 我还是喜欢看逻辑合理、思维不断裂,所有动机和行为均在常理可解释范围内的电影。
      • 本片大量运用表现性色彩,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获威尼斯金狮奖。1.灰暗阴冷,关涉工业化图景,生态破坏,精神危机,冷漠孤独;2.噪音与失焦晕眩色团;3.首尾绿衣少妇携棕衣儿子游荡于灰蒙工厂之景,醒目至极;4.浓雾中的静止群像,妙不可言;5.五彩管道,橘红里间与天蓝外墙;6.海景乌托邦。(9.5/10)
      • 天是紫色的,街是蓝色的,海是黑色的,烟是黄色的,在一片白雾中,走出一个红衣女人,心是灰色的
      • 工业化使人对自身状况产生不安定感。颜色扭曲、焦点转移、无序剪辑、电子音效。“如果我离开,我会把东西全都随身带走,包括烟灰缸。”讲故事一段海景是片中唯一未经由滤镜或油彩加工过的场景,但相对于整体灰暗压抑的基调却显得虚幻,那里有粉色沙子,缓慢引诱的行船,有血有肉的岩石,塞壬的歌声。
      • 其实觉得,整部电影就是,女主角需要来一发。受不了文艺电影。
      • #北京国际电影节#哪怕影史上有再牛逼的地位,还是当下的观感更为重要。即便知道有很多值得“深挖”的闲笔,知道那些电子声、有毒废气、浓雾甚至那个恐惧得神经质的女人都有许多象征的可能,但还是切切实实被耳鸣的错觉笼罩,以致于在缺乏演技的沉闷中如坐针毡。弄懂之前,先保留及格分吧。
      • 或许是对于加缪的荒谬哲学的一种影像化表达,因工厂烟雾和灰尘而各种掺杂不同灰度的颜色恰好勾兑出了一系列冷淡而脱欲的莫兰迪色,更突出了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永远的疏离感,人类像是被放置于环境中的物件,既无目的也无勾连,电子噪音则更加重了这层无目的的西西弗式荒谬,犹如海妖塞壬的美妙歌声则象征着越过荒谬尽头后或可抵达的虚幻希望,朱莉安娜是唯一一个体察到生存之荒谬的人,却又寻找不存在的希望而不得,因此才会在人群中显得像谵妄癫狂的疯子。
      • 或许这就是忧郁症的定义。对颜色和声音的运用真是不得不服(除了大家都在分析的颜色,给我印象更深的其实是声音啊!),难怪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用颜色来描述心理啊。莫妮卡·维蒂是真女神,理查德哈里斯一改英国流氓本色帅得面如雕像。。。
      • 超越杰作。#1964#宛若奇迹,有无数个谜,为安东尼奥尼的巅峰。可感不可解,如安的拍摄技法之无从所知。重新思考安东尼奥尼的高度。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真正地在创作电影艺术。其它太多片都太没分量,浪费时间。PS:此为第二遍,第一遍完全无感,只记得“红色沙漠”的故事。CC版牛逼画质,直逼胶片!
      • 安东尼奥尼装修流美学开山之作。
      • 8.0 安东逝世十周年。第一部彩色片,并不喜欢主角精神真存在问题的设定。或许有隐喻,但意图其实很明显。现代文明其实并没有压迫人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是将其自身的荒芜暴露出来。无法进入安宁的孤岛,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绕过浓烟飞行。
      • 每个黑白电影大导刚开始转型彩色,都毫不吝惜地用大色块和高对比。电影里众人在大雾中逃离一场瘟疫,男人说自己打过疫苗;电影外观众戴着口罩扫了三个码进入资料馆,看到中途我忽然接到社区的电话,通知明天统一去做核酸——那时候我短暂意识到大家同处于一片沙漠之中。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心底的恐慌乃至排斥都来自于那种永恒的不确定性:生活的支离破碎,情感的扭曲挣扎。莫妮卡·维蒂极度敏感而痛苦的神经,似乎在不断提醒着观众某种现代性的溃败。
      • 导演说工业化不是神经症起因只是导火索,人工风景有时比单调自然更美(哪怕它有毒)。煞风景的风景,景象即心象。厂区浓烟像巨大生物,吃水浅的海轮如路上行舟。男女主首次共同外出时固执入画的一株花和事后房间是同一种粉红。与如此运动生涯只差一年,理查哈里斯像是成熟了十岁。
      • 一个神经病女人徘徊在迷雾中。
      • 如果说音乐作为艺术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掩盖自己指涉的对象而对其直接进行长篇描摹,又凭着因此获取的空间而被默许了不守逻辑的权利的话,安东则在影像上复制了同样不羁的自由度。围绕一种未被挑明的触发作两个小时的展示,而一刻不曾抽离心理上的合理性,红色沙漠一帧帧割开来看,是迷幻的视觉碎片,一段段割开来看,是迷惑的电影散文,一场场戏连起来看,就是一场迷人又痛苦的现代艺术大展,它无视电影作为叙事工具引导人共情和获取在场感所必须堆积的细节和元素,反而不厌其烦地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形成,而把全部被阻碍形成的段落都聚敛在一个拥有强大普适性的背景上,以至于在这个背景上可以随时进行任意形而上的阐述。细想起来大师手笔又无迹可寻,宛如神之创造。
      • 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漫长寡淡,孤岛美女一幕被映衬得活力四射。人类的感性遭遇工业社会而产生的负面状态,被导演刻画得析理入微。将疗救的良药武断为回归蛮荒的自然,这种因噎废食的逻辑也是感性动物所常有的。【8】
      • 我就是看不懂安東尼奧尼,我就是沒他那麼現代
      • “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所背负的文化无法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科学人都已登上了月球,然而我们还生活在荷马时代的道德概念中。这种混乱与失衡使弱者变得焦虑惶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机制。”(安东尼奥尼)……英意格截然相反的民族性格常常被文艺作品用来借彼之石攻己之弱。看风景房间里的朱迪丹奇主张,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持开放态度,(十九世纪的)年轻英国女孩可被意大利所改造;安东尼奥尼则认为意大利人太过享受生活安逸自满,缺乏科学理性和冒险精神,所以他找来了一个叫理查德哈里斯的英国人,伸腿就踹破了那堵象征着自我禁闭不思进取的红色朽墙……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0276449/
      • #重看#@电博;弥漫着不安的噪音,空旷无人的街道,废弃的工业用地,宛如幽灵的船只,一切外象世界都如同是女主内心的镜像反射;惊惶如她在荒漠中挣扎,在迷雾中逃亡,在海洋里迷失,颜色运用与情绪变化的搭配堪比教科书;最爱「海妖」唱歌段落,母子/家庭关系可窥其一斑。
      • 是的,乏味至极。
    • 豆瓣 8.7 IMDB 7.9 牺牲
      Offret
      1986
      剧情片
      法国

      牺牲

      Offr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找到一个《牺牲》的新版本,字幕好多了,于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理解了整个剧情。我愿意把中间那段核战争的情节理解成一场可怕的梦。仍然有缓缓移动的长镜头、若有若无的声源不明的声音,比前面几部片子少了一些诗意,多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面调度。与《乡愁》一样,这部片子充满了老塔的宗教情结和终极关怀。
      • 只说我看懂的部分:回归童年,舍弃自我,展现神迹;用戏剧式极简表演解构复杂剧本;延树木伸展方向上摇与俯瞰大地和微缩房舍的对比镜头;由自言自语、思辨,直到放弃语言;标志性横摇中保持平衡构图,甚至成为半环形运镜;结尾长镜头和所有镜像的运用都太牛逼,远远超越其他导演。影调纯净,音效完美。
      • 其实老塔要说的话很简单,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更好么?
      • 老塔遗作,1986戛纳评审团大奖。1.绝望,祈祷,信念,献祭,牺牲,希望。2.影调和色彩变换,灰暗阴冷的画面散发如临深渊的末世气息。3.微缩房舍同[乡愁],神迹展露(浮空圣交)似[潜行者]。4.老宅燃火的长镜惊为天人!5.结尾希望之树,想及[雾中风景]。6.由伯格曼班底资助拍摄。7.独白话唠后接戏剧化。(9.5/10)
      • “一棵孤单的树 / 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 // 除非有一个孩子每天提着一桶 / 比他本身还要重的水来 // 除非它生根于 / 泪水的播种期”——王家新《塔可夫斯基的树》
      • 再看《牺牲》。死亡气息(完成此片后不久塔去世),宗教救赎隐喻(达芬奇画《贤士来朝》、玛利亚与羔羊)。戏剧色彩,母亲歇斯底里;突发暴力瞬间。用滤镜,压抑或漂白颜色,几近黑白。开篇九分多钟长镜头,全片115个镜头。声音果然很引人注意。用巴赫《马太受难曲》。在伯格曼所居法罗岛附近拍摄。
      • 这是创造者的末日情节,也是哲学论文——尼采式的绝望,自由意志的沉沦(日本、澳洲都像是逃走和示弱),语言学转向。最惊人的还是他用这么高的强度坚持自己认为必要的艺术形式,神圣的戏剧感,就像结尾用椅子搭出的积木,和大火。这是创造者的自由,是他给出的希望和安慰,像宗教和酒一样。
      • 晚年的老塔变得这么絮叨,很多桥段拖沓得尴尬症都要犯了。宗教指涉那么明显,真的不用对着油画拍这么久啊。女仆都叫玛利亚了大家都明白啊。《镜子》和《乡愁》里大段梦呓一样的诗歌呢?这里边变成了Alex 和Otto 的絮叨。快找玛利亚。哪个玛利亚?就那个玛利亚,赶紧睡了她。我不知道你想整啥……
      • 老塔最奇巧复杂的一部片子,充满了祷告与爱,在我们因孤独而回避生命中的一切奇迹的时候,圣灵的风吹起,让我们苏醒与复活,我们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花树,到那日来时,求那火烧尽囚禁灵魂的错视空间,让我们紧紧拥抱,再不分开。
      • @新华,画质太差,没有睡去是最大的胜利。全片笼罩着世界末日般的压抑。死亡与新生。塔可夫斯基生命的挽歌,天鹅的绝唱,仍然是一位艺术家对自身与世界发出的疑问。只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才配得上巴赫的音乐,伯格曼还差点。
      • 上帝赐你幸福。你和上帝是什么关系?
      • 老塔的天鹅之歌是他的时空美学和伯格曼形式的奇怪结合体。他的长镜头调度依然美呆,然而伯格曼深邃的象征主义他却没有手拿把攥,于是影片里出现的各个符号都太过直接。我们都能感到他临终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也理解他一定要留下什么的抒发欲望。然而这些过于确切的意象总是跳出来扰乱影片冥想的气氛。
      • 符号繁多,语言晦涩,但主题并不难懂,特别是当你对基督教的拯救和末世论有所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乡愁》看作是彷徨和求索,而把《牺牲》看作是坚定地回答。这部电影完成半年之后,塔可夫斯基就去世了。
      • 有时候重获希望只能将现有的一切付之一(二)炬。影片透露着绝望的窒息,片尾却是塔可夫斯基“把希望献给孩子”,像被他突然点醒一般
      • 亞歷山大比《鄉愁》裡的多米尼克還要自私。儘管電影的長鏡頭和場面調度力量十足,但是電影流於一個在末日為引子之下的精神自白過程。這讓人感到冗長和吃不消。自老塔被逐出蘇聯之後,兩部長片失去的似乎不僅僅是曾經賴于電影生存的母語。這樣的放逐只為老塔帶來虛假的自由和更多不必要的思考。
      • 9.0/10。完美的作者电影!塔神借伯格曼之人力完成自我超生。场景跳跃性很大,塔神的分镜头和场面调度(巴赞式长镜头)已达到完美,小提琴声催泪,布光极棒!长镜头一个连着一个,情绪涌动暗藏于每一幅画面之下(共爆发了5次),干净得没有溅到一滴血!PS:统治,力量,光荣,阿门!
      • @Siff. 看得非常非常不适非常非常难受,女人把信烧成水喝掉就是疯癫,男人把名叫玛丽亚的女仆睡了便是圣洁,女人听到战争的消息崩溃便是虚弱。男人把房子烧毁后世界便有了新的希望。看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想女人为什么要生出男人呢,为什么女人要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一个被男性结构深深腐蚀的地球?甚至人为什么要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试图用逻辑去创造神话与宗教,来硬生生地面对掌管着时间和空间的世界呢,我们分明除了身体一无所有,而女人连身体都没有。事实上我越来越不想去接纳这样的符码电影,体面、美丽,它们永远站在历史的正面。
      • 看完老塔的最后一部长片,就需要跟老塔暂别一段时间了,这几天连续啃他的电影大列巴,血槽快他妈给我干空了,电影真的很美,我也真的很累。 老塔在电影上映的几个月去世,而电影又偏偏叫“牺牲”,同时联想到片中的故事情节,以及5年后轰然爆炸解体的苏联,难免会百感交集。尤其是看到片尾那行献给自己儿子的字幕,似乎可以体会到老塔那种对于世界的叩问以及对于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类的关心。 我是不敢说自己看懂的,但是我似乎能理解片中带来的那种绝望感,只是很好奇这种绝望感如何给老塔的儿子带来信心和希望?这让我不禁好奇他儿子会如何解读这部电影。 兴许是连续观看的原因吧,看卢布廖夫的时候会想到库神的巴里林登,看这部则会想起奇爱博士。大师们的电影会让我想起一句话: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响起,我们看到平原上的一棵日本树,在如同舞台布景的元素中,开始了这个老塔称之为寓言诗的故事,形式与内容的张力贯穿始终,人物始终像在舞台上,也就是说,在神话中,邮差像神谕,医生像守卫,女佣像女巫,女儿像奥菲莉亚,达芬奇像弗兰切斯卡,所有人都像哀悼基督的圣母,在塞壬般的歌声中,亚历山大回到玛丽亚,为他儿子换取太初有道的理由,镜头如同舞蹈般,调度着房间、镜子和窗,但它的美学又连着日本,或不如说是侘寂,连胶片也吝啬着色彩,在黯淡的凝视中透出物体表面的深度,在一镜内水声寥落、魅影翩跹,真是如梦似幻,如假包换的塔可夫斯基。高潮戏在拍摄时因摄影机故障,重搭了房屋,“牺牲”蔓延银幕内外,直到最后,一个升降镜头,枯树沐浴着水波的光辉与重现的巴赫音乐,that's it,老塔的七部半,结束在爱的上升中。
      • 看完《伊万的童年》再看《牺牲》,一首一尾。在5K的Mac上看19G的蓝光版画质太好,加一星。“万物起始就有了语言,而你却沉默得像条鱼。”搜集事件的收藏家-邮差。
    • 豆瓣 8.8 IMDB 7.5 正片
      Το μετέωρο βήμα του πελαργού
      1991
      剧情片
      希腊

      鹳鸟踟蹰

      Το μετέωρο βήμα του πελαργού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孤苦的边境与无尽的流亡。1.聚焦难民题材,深揭后冷战时期的少数族群之苦楚,安哲的政治关切一如既往。2.跨不过的边界线,唯有遥望对面的军事禁区,如鹳鸟般兀自独腿站立,生与死之间仅有一线/一步相隔。3.发生于安哲影片典型空间——小酒馆内的男女对视,如此漫长而深邃,却终究无法弥合心灵间的鸿沟。4.在吊车起重臂上缢亡的男子(想及[尤里西斯的凝视]中吊起的列宁雕像头部),恍若承担起了所有历史的重负。5.隔着界河的婚礼,悖谬式的超现实笔触一如库斯图里卡。6.又见标志性的黄雨衣人,连接并修整电话线杆的仪式性收尾。7.失踪的政治家变成了另一个人,但那个风筝的故事依然没有讲完:在撒哈拉沙漠,所有人都抓住风筝线飞向太空,寻找新家园,有的人则带着人类所写的全部诗集。8.“有时候,为了听到雨声背后的音乐,人不得不沉默。”(9.0/10)
      • 国境线和国境河,一个直接的关于后冷战降临的故事。放弃了身份的人,迷失在身份中的人。跨国境的婚礼。电视的介入,电影的自反。让娜·莫罗和马斯特洛亚尼那饱经风霜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EyxpelquvM/isRenhe=1
      • 国境线上的limbo。家/国/人。几个10分钟长镜头都他妈跟行为艺术似的。人间蒸发之男是常写常新的谜团,这个马切罗或许不是夜的马切罗但这个让娜可不就是夜的让娜吗!她那段独白一出就感动到哭,安哲是《夜》的真爱粉。
      • 相似的人文环境与关怀,但安哲的表达深沉凝重,和库斯图里卡形成了黑白分明的反差。
    • 豆瓣 8.1 IMDB 6.5 HD中字版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
      2008
      剧情片
      法国

      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 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从西伯利亚的流放到柏林的重逢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三人行,地铁口拥入怀中慢慢起舞,活在过去却又无法回头,永远不会结束的念想,离开,葬身于运河张开双臂,滴水的手是有冥冥感受到的决意。慢镜头的雪花满天,时间放慢速度,向这镜头奔来的笑颜,在这一刻满怀希望的天使铸成永恒~
      • 希腊三部曲之第二部。不喜欢这部。相比前作感觉风格大变,两个时间点不停地穿越,加上时间、叙事的模糊,沉闷晦涩烦躁不安。不喜欢加入的雅各布和小艾雷妮角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犹豫了一会,还是为了个人喜好给了大师遗作一个两星半的差评。第三部应该是无缘得见了吧
      •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 本来对希腊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这个片子太美了
      •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 叙事结构实在太乱了,一会儿上辈人,一会儿这辈人;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倒叙;一会儿战争,一会儿谈情;一会儿结婚,一会儿离婚;一会儿甜如蜜,一会儿悲如殇…… 这都啥跟啥啊,莫名其妙的。大师作品,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吗?整部电影,就跟尾声处试图自杀的小孙女一样——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 没什么会结束 一切永不结束 我回到尘封往事的地方 在时间的灰烬下 失去了当初的纯净 却又突如其来的在某个时刻 浮上水面 犹如梦境 一切永不结束
      • 浪漫的希腊爱情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 I'm such a sucker for the change of time
      • “活在过去里 却无法再回头” 与塔式善用火来重生相比,安哲喜欢用水来结束生命,一种至死也与过去无法分隔的忧愁…
      •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
      • 虽然安大爷爷的片子看的很少,但他唯美而饶有趣味的长镜头和浓浓的诗意依旧深得我心。可是当人打上了风格的标签,就极容易单薄或得不出太多的惊艳。这或者也是悖论。人格从来都是风格的种子,我想安大爷爷一定是一位儒雅而简练的绅士。
    • 豆瓣 8.4 IMDB 7.7 HD中字
      A Torinói ló
      2011
      剧情片
      美国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 4.5。风不止,一如疯不治!①是为塔尔收官之作,电影寥已终结,洗洗睡吧!②整体章节铺陈及叙事结构似塔尔巅峰前作,自不论其既往的运镜布光。③马夫的耶稣式睡姿。④枯井之难似如大洪荒预象,风沙不灭则促我想及马孔多。⑤Mihály Vig配乐宛如神迹。PS:看罢竟更甚期待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 源于尼采,终于尼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徐童《算命》:内俩乞丐,没好吃没好喝也没好住的,没任何乐趣的生活还有必要活着吗?老厉回答我:欸,活着难道一定要有乐趣才活着吗
      • 兩口子,一日兩餐只有馬鈴薯可吃,到最後,煮馬鈴薯的水也沒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土豆,老爸說:"you have to eat." 竟如女兒跟絕食的老馬所說的一樣。便,道出了生命的困窘與艱難。
      • 那第一日,皮毛斑驳污脏的老马,在烈风与凄寒浓雾中举蹄维艰,挣扎迈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尽,炭已熄,油灯无法再点燃,上帝已死,尼采说:没有光,世界便没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万物为“都灵之马”。塔尔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个绝望灭殁的黑洞。
      • 天地初开混沌鸿蒙,人类所有惰性贪婪罪恶都要消失于无休无止的风沙之中;配乐太加分。
      • 风在吼, 马在叫, 尼采在咆哮, 尼采在咆哮!
      • 于我而言,世上最伟大的导演,只有两位,一位是已去世的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一位是已封镜的贝拉塔尔。对大多数其他人而言,电影只是电影,对他俩,电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手段。固此,从不表达琐碎与庸俗,从不展现七情六欲,只有最本源的最抽象的命题,人被赋予神的尊言。仰望星空,脱离世俗之外。
      • 不是扯到尼采就有思想的
      •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 尼采的说明之后,前两句台词:准备好了吗,该睡觉了!
      • 自觉脑补我的神态: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_~→~_~→~_~→~_~→~_~→~_~zzzZZZZ
      • 創世紀逆行。人行走於白晝如黑暗。剝食馬鈴薯(真的不需要再說什麼)就可以說明生命。電影散場時,看到觀眾紛紛拿起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上滑呀滑。你電影螢幕沒了光,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上帝已死。尼采已死。但願這匹都靈老馬也能一同被您tag上。
      • if you’re going to stay home and watch the world end, you might as well have drop-dead views生命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直到結束么?或许命运根本不会改變而你注定要走着一遭【氛围黑】
      • 五星;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
      • 我道行不够,还没看出个倪端。就觉得导演很大气。现在是3个月后,这个影片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 在没有空调的房子里看这片有降温的奇效,那寒风感觉都要从屏幕上吹出来了。邻居的那段独白印象深刻:因为无论他们触摸什么,都使其陷落,而他们触摸了万物……天堂已归其所有,他们拥有的全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而那些高贵的、伟大的、卓越的人只是站在那里……
      • 塔尔的作品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
    • 豆瓣 9.0 IMDB 7.9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德国/意大利/法国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强大的艺术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出来。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太沉闷了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你博客里的第一篇影评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希腊已故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节奏很慢,有些闷。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电影资料馆,2012.2.25,再看一遍。
      •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