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FF# 3. 突然觉得安哲的厉害在于:有本事让一个原本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突然灵魂出窍一般遁入某种间离的节奏,日常瞬间就变成了寓言。还有那些超现实的段落,却反过来补辍现实。 |
|
安公的360°长镜头,黄雨衣,似乎安哲总是在冬天拍戏,雨,雪。城市里夜晚湿淋淋的地面布满灯火的倒影。内景之中的人们都被窗棂和镜框所束缚。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一整部影片都是为了最后那个镜头。父亲斯派洛所象征的历史伤痛即使归来也要再次被放逐。 |
|
“他在做什么?”“看着大海。”“现在呢?”“还在看。” |
|
安哲让我相信电影可以凌驾于剧本之上,真正地成为独立的艺术。不露痕迹的时空切换,浑然天成的剧情设计,美丽而忧伤的画面。放逐,流浪,漂泊,回归,寻根…越来越能懂安哲了 |
|
这算是安哲片子的分水岭。从这部起他的风格大变:长镜头短了,少了,故事性强了,历史背景淡了,人物形象丰满了,音乐起作用了。关于此片我喜欢这样的解读:剧作家的主角偶然看到和父亲相似的老人,便开始假想父亲的回归。也许这是安哲拍给自己的。“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吃饭了吗?” |
|
安哲[沉默三部曲]之首,由政治与革命叙述转向个体情感描摹。1.技法古典化:1.33画幅,标头代广角,缩短长镜头,多用移焦与分切。2.原型为[奥德赛归来],与[雾中风景]寻父之旅构成对位。3.无尽雨雾,湿漉漉的街道,乘桴浮于海的老者,放逐于历史与现实的裂隙。4.试镜:这是我!5.黄衣单车手5次入镜。(8.8/10) |
|
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
|
他们没有拥抱,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就像面对镜中自己的影子,遥远的问一句,就像他不曾离开。思念颠沛流离在分别的32年中,刚开始是心痛,后来成为了心中的疾病。哪怕回来了,依旧会有乡愁。他们被历史隔离成一座孤岛,他们还有彼此。ps:史上最催泪的开篇啊…… |
|
片里总是会出现一段浅浅的演奏,为这悲伤的旅程抹上些暖意吗?片尾的拥抱滚烫到冰凉。 |
|
流亡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不受欢迎的流浪者——重新踏上祖国土地时以水中倒影的形象出现,已经暗示了现实中无处容身只能浮于水中的结局。相比海报上只能与树同立的孤独一幕,结尾相拥而去还是留了一丝安慰。在标志性的黄衣人出现之前,黄色已经不断在城市各个场景集中出现——出租车、地铁、墙砖、墙皮、灯光——以前不懂倏忽而来转瞬即去无言无声没有表情的小黄人到底是什么,现在觉得或许就是在历史伤痛中不知何去何从漂泊到哪便是哪的希腊和希腊人。卖薰衣草的流浪老人,和重逢时父亲那句“是我”,到底哪个才是幻象?不管是哪个,我最爱的果然还是尽显安哲魔力的那个跟着老人到码头时完成时空变换的镜内蒙太奇。 |
|
父亲归来。安哲希腊冬日的雨,让人想起锡兰电影中港口的风一样凛冽。“令我感到恐惧的是我时常发现我不再相信任何事物,然后我看着自己,它是唯一提醒我我还存在的东西。”与祖国最远的距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
相信每一个带着地球流浪的现代人都能在遥远而壮阔的《塞瑟岛之旅》里找到共鸣。我们对于那些《雾中风景》以及《时间的灰烬》不会感到丝毫的距离和陌生,这便是安哲这部讲述乡愁作品的伟大之处。然而可惜这部虚实交织如梦如幻旅程的终点却是一座永恒漂浮在雨雾中的孤岛,尽管那是(每一个带根的流浪人)无家可归命运最为准确而又诗意的写照,但大气磅礴长镜里的人却永远处于失魂落魄的凝滞状。因此于整个抽掉了情感的真空当中,人与人则永远无法在结尾的小团圆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难怪自诩 “狄俄尼索斯其父亲之子” 的库斯图里卡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个 “自恋、虚伪而又媚俗的”希腊同行/兄弟。 |
|
不肯轻易切换镜头,非要等每个画面都被情绪浸透了 |
|
老太太一句话真相了:“你还是老样子,一害怕就独自逃跑……”,剩下的就都是犯矫情了。音乐好,画面美,都掩饰不住一个任性老渣男的矫情劲儿…… |
|
群山旷野间,白雪皑皑的山坡,望不到疆界的海面上方方的浮板,岿然不倒的老头,蹒跚急切的老太太,拿大自然的壮阔与两个老人比较,就像个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
|
好感人看的很想哭,很有意义的片子 |
|
关于乡愁 关于困境 剧情很棒了 而且也很有意境 |
|
希腊语 |
|
很好看 |
|
很多场景和《雾中风景》与《永恒与一日》重叠,条纹夹克长靴少年,一盏油灯,大远景颤颤巍巍的老人、竹编筐 浓稠的大雾、掉落地上的橘子、潮湿泥泞的路面、孤零零的枯树、黄色出租车、爬满墙壁的藤蔓、布满石块的坟茔、报纸糊满窗棂的老屋、装满40颗红苹果的丝巾……
每次看安哲的电影,都会被一种巨大的愁绪所笼罩,挥散不去,仿佛流淌在血液里的毒素,无法清除也无法代谢。那张苍老的面孔里透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一种不被故乡和亲人接纳的痛楚,一种放逐半生的漂泊无依,一种心灵的磨难,小提琴是唯一的陪伴。家乡的土地即将售卖,山顶的木屋被烧毁,锄头无法挖开脚下的泥土,被这里的记忆也将随风而逝,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回到故土,一切都如此陌生,一切都面目全非,亲近而又遥远。【HDS压制组-12.2GB高清】 |
|
被感动到了 |
|
重看@siff影城;最爱最后一幕远离尘嚣,想起马尔克斯《没有给他写信的上校》;重温观影启蒙之一,既美好又感伤;他是有多爱聚会镜头啊,连构图都如此相似,村口分岔路口的大树像极了《亚历山大大帝》。 |
|
搬完家太累,资料馆太热,故事、镜头太冗长,睡过去几次,每次睁眼看到那个一脸憋尿相的渣男老头,就很烦躁。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现在已经接受不了如最后一个镜头般,为了爱愿意陪你流亡的叙事。 |
|
完全看不动,也没看懂。只感觉全希腊的雨都下在了安哲的镜头里,以及我真的受够了把女性角色塑造成牺牲者/殉道者,结尾老妇上台说:“我想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想站起来骂人…… |
|
感动 |
|
影片看起来很舒服呀 |
|
昨晚恶补了希腊近代史,今日看这一部就处处都觉出苍凉①这一部有很强的自我指涉意味,儿子/导演面对的,是一个背负着历史伤痕的父亲。斯派洛暌违希腊多年,他的回乡却不是像奥德修斯那样英雄凯旋,他和他身上的历史被希腊刻意遗忘和忽略②维拉把斯派洛比作“一个阴影”,要猛力甩掉它,其他的码头工人在欢乐地载歌载舞,全然不顾混乱的政治状态以及风雨里海上老人的情状,这是希腊的新一代③“烂苹果”是斯派洛对自己的比喻,他老了,烂苹果应当落叶归根,苏联军官通过扩音器问他是否自愿离去,他只是在重复“烂苹果”④儿子也并不主动干涉或者帮助斯派洛,他只是踱步、吸烟、做爱,一言不发,他试着去观察迷雾中父亲的脸,而不是接纳他,他是一个反思者臆想者,陷于焦虑、冷漠、无根感⑤黄雨衣多次出现⑥流浪和对自我的追寻是永恒的母题#资料馆 |
|
当身份证上的文字和字母被时间和土地磨灭,那就让身体随着海浪漂向大海。灵魂在母亲的身体里踽踽独行,无奈只是眼神与眼神之间的交流。 |
|
镜头充满了诗意,抑郁的蓝色诉说着乡愁。 |
|
好看,感动 |
|
安哲的电影里永远挥发着一种最高级的文学属性:本片前段的缓慢、宁静、诗意混合在难言的张力之中,经由后段的愁云惨淡、凄风苦雨,最终达到漂泊孤旅的人生况味,实在令人观后心绪难平、不能自己。CFA安哲回顾展2023.2.26 |
|
@小西天。1.斯皮罗不是归乡的奥德修斯,他的历史身份让他成为《猎人》中那具被掘出的不受现代希腊欢迎的游击队员遗体。安哲更多将他视为一个政治隐喻,而非落叶归根的真实老者,我们几乎看不到他身上亲情羁绊的牵扯,也因此观众很难共情他一意孤行的选择。2.做导演的儿子亚历山德斯,或许是安哲悲观疲惫心境的自我投射。面对归来的父亲和他所携带的历史包袱,他无法成为传说中的忒勒马科斯,只一支支吸烟,沉默、犹疑。那朝向塞瑟岛的拍摄之旅,他根本无力踏出一步。3.不接受以反复絮絮的言语交付的烂苹果意象,但还是有点喜欢老夫妇一起被流放,乘桴浮于海漂泊向死亡、虚无或不存在的塞瑟岛的结尾象征。4.饰演斯皮罗的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明知不断淋雨的艰苦,仍坚持抱病拍摄,并在电影完成之际去世。如电影中斯皮罗的互文,主动选择从容赴死。 |
|
很有意境,故事很好 |
|
少小离家老大回,独在故乡为异客;意淫塔二玩牺牲,旧爱变成老太婆 |
|
+ 摄影棚中阿布拉莫维奇的对视,栅栏上鬼魂的背影,青蓝色的树,在马路中间弹隐形的钢琴,穿黄雨衣骑车的人已经出现。 |
|
7.3;開場很靈非常靈 |
|
好闷好闷 |
|
感动 |
|
就是这个调调,之后的尤利西斯、雾中风景还是这样 |
|
8.5/10 必须接着雾中风景看 |
|
SIFF第二部:两天之后,已然记得片中的各种印象,已然不错。边上的人一直在说大船弱爆了,这艘小船碉堡了。 |
|
被焚烧的木屋,被流浪的老人,冰冷的雨,无处安放的躯体,失落的灵魂
|
|
好久没看安哲的了 |
|
后半部太兀长了一些。两人乘着筏岸飘向远方,孤独的旅程永远没有终点 |
|
2012June22,上海影城,上海国际电影节。
希腊 |
|
身为祖国魂,不再是祖国人,悲哀至极的荒诞。 |
|
私以为这是安哲最浪漫的作品,当最后母亲毅然决然的在舞台上宣布自己将登上丈夫的浮台“我要跟他去!”随后独自乘船爬上浮台与丈夫一起飘向海平面直至消失的画面如《泰坦尼克号》般浪漫又壮烈。 |
|
安哲用摄影机审视社会、反思历史、扣问自我,这种极端克制或过度冷静的呈现一直延续到他后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塞瑟岛之后,安哲逐渐聚焦个体人物在历史开翕中的机遇与磨难。同时贯穿他后期电影当中,关于“父亲”主题开始显露。本片也是安哲与艾莲妮卡兰卓的首次合作,艾莲妮扎实的古典音乐功底及冷静幽暗的配乐恰到好处的呼应了影片的镜头语言,用声音之静默化影像之孤独。 |
|
无处安放的生命. |
|
長鏡頭啊,遺恨。雖然安哲羅普洛斯比塔可夫斯基溫暖一些,我還是不自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