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纳威依然大信息量叙事,爱森斯坦爱的十日,雨夜为你插红旗,原来是部爱情片 |
|
一场让人目眩神迷的视听交响曲,对电影史的高歌赞美。镜头语言无比丰富华丽,环绕长镜头镜面剪辑杂耍蒙太奇,掉书袋的戏剧化独白,分屏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你看电影能做到的一切。相比之下叙事部分反倒黯然失色,但有谁在意呢?如同迷梦的墨西哥,亡灵节与死亡博物馆,比较宗教学和丢下楼的鞋。 |
|
@香港国际电影节)一开场的神剪辑、神镜头、神分屏、神普罗科菲耶夫还以为要看到神作了,没想到从插入后面开始一路WTF……一度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
|
拍飞了,光怪陆离、肉欲横飞。1917年俄国失去贞操,1931年爱森斯坦失去贞操。格林纳威大胆无畏戏说大师,三分屏是阿贝尔.冈斯《拿破仑》式玩法,那场横移拼接长镜头与演员走位完美结合。导演现场本人比剧中人还要话唠和风趣,原来今儿是他清明生日。 |
|
一部向电影致敬的电影,回到蒙太奇的起源。先锋大胆,活泼跳跃,堪称性与死的“十日谈”。眼花缭乱的画面切分,镜头运用炫目到跪,有个不停打转的高台环绕镜头真心把人给看呆!一代宗师终于靠gang交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
|
【C】本片又名《大家好我是格林纳威我终于学会如何使用after effects了哇这么剪感觉好爽好好玩啊剧本玩儿蛋去吧噢哈哈哈哈嘻嘻嘻嘻呜呼呼呼呼》 |
|
格林纳威各种实验手法轮番上,分屏剪辑长镜头,打造了一部令迷影者如痴如醉的奢华大作。戏谑解构,属于影迷们的电影历史狂欢之旅。 8.0分★★★★ |
|
还是彼得大帝那套头晕目眩、飙到乱飞的“33D”,分屏广角蒙太奇,革命加真军,长镜头拼接……大银幕估计真的会被炸裂。外观形式新颖,实际上却是原始的,不加节制的,一点就爆炸的电影镜头语言大杂烩,个人认为,很符合影片要讲述的性爱死故事。 |
|
三星半,恣肆无忌之作;多重曝光HDR鱼眼效果镜头光晕分割画面,像是同时看了三部电影一样,性价比是蛮高,就是老眼昏花;语文老师给补课过:虚实结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不是传记吧这是同人吧,以后基本已无法正经看爱森斯坦的片了 |
|
影片实验性颇足,并极具视觉冲击力 |
|
開篇十分驚艷,之後就漸漸洩氣,所有的「匠心獨運」最終掩蓋不了trick的本質。致敬致敬著味就不對了,格林納威老先生,你其實是想黑他吧。虧我開始時看到那黑暗中的一束光暈還幻想過全片會是倫勃朗影像。 |
|
肛交爱森斯坦,电影患上梅毒,诱发梅毒螺旋体长镜头 |
|
美爆了,蒙太奇,鱼镜,旋转,拼接分屏等手法美到让人眩晕。彩色房屋中间的餐桌一幕,以及酒店餐厅电报争执不断切换连接的一幕,都好美。在魔幻的墨西哥,爱森斯坦找到了爱情,迷失在亡灵节那天,却永远失去了他的天堂。拍得真大气。 |
|
看了十分钟 |
|
一场堪称致幻的观影体验,从出离愤怒慢慢过渡到惊叹与哀伤。起初觉得这部“传记”对人物和电影缺乏基本的尊重:爱森斯坦被塑造成一个自大狂、一个露阴癖,这是一种还原还是侵犯?没有研究过电影史的我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强烈的不适感是无法忽视的。导演采取的是极其疯狂的方式,他不在乎自己是否有亵渎的嫌疑,他的目的就是激起非议,独一无二地呈现自己的理解。墨西哥飞扬的欲念撩拨着这位艺术家走向天堂,同时也为失去天堂的更深的痛苦开始倒计时。在视觉上玩的分屏、快速剪辑、旋转长镜头、空间欺骗,如同一个个重磅炸弹在溢满历史与知识的故事层上引爆。是瓜纳华托震撼了爱森斯坦,还是爱森斯坦震撼了瓜纳华托,亦或是格林纳威震撼了观众? |
|
格林纳威再次以完美视效和溢出银幕的形式美彰显个人特色,罔视观众我行我素继续高冷路线,各种花哨镜头玩了个遍,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老爷子有的是自信和实力炫酷;前半小时一直处于信息量过大难以吞咽的卡壳状态,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红旗占领高地后略疲软。 |
|
蒙太奇之父股沟插上革命的红旗一幕将被永远的载入影史 |
|
我还是不看新片比较好 |
|
2023.01.24:虽然看过《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十月》、晓得《墨西哥万岁》,但对导演+编剧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生平并不了解,实在没想到他竟然有这样的同性往事(不过影片故事剧情的真实度还是令我存疑)。至于《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电影本身:尺度挺大,直接露屌,好些镜头语言让我眼前一亮,…… |
|
格老这个比装的几乎能给满分 |
|
《波西米亚狂想曲》要能走这个方向就好了。 |
|
一场关于艺术与影史的侧面梳理,加上各种花哨的视听语言拼接让人应接不暇,性与死亡的讨论也被喧宾夺主。 |
|
没看过《战舰波将金号》,但久闻爱森斯坦大名,总觉得这四个字看上去就有一种严肃和高冷的格调。这下好了,看完电影,三观尽毁,再也无法直视这四个字了……不过不管怎样,格林纳威真我的菜,这种拍法还是深得我心。 |
|
不正经的大师拍了一个不正经的大师的故事。ps.革命的小红旗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 |
|
目炫神迷,视觉盛宴。情欲戏血脉喷张。一段在现在看来算不上出格的故事,在大师极酷炫极娴熟的技艺包裹之下显示出不平凡的视听效果。P.S.终于见到了格林纳威,非常健谈非常话痨。 |
|
他在墨西哥打开电影史的视野 他在墨西哥被爱情豁开了肛门 一头一尾 一前一后 两处开花 同步绽放 |
|
#柒捌捌〇看电影#1、其实这是在回顾电影史;2、其实这也是爱森斯坦在墨西哥的猎艳回忆录;3、其实,这是有打真军么………… |
|
把爱森斯坦拍成了一个SB |
|
革命万岁! |
|
这算什么 GV? |
|
"Greenaway's trademark neoclassical compositions and graphic sexuality" 迷影青年看到蒙太奇,我只看到一个傻逼的爱情故事。爱森斯坦只是格林纳威的一个半虚构角色而已,破处的时候叨逼叨哲学,离别的时刻甚至还煽了点情。他离开电影也就是个自卑的屌丝。瓜纳华托的十天过后,照旧是看不到头的孤独 |
|
如果你还记得《夜巡》,一定不会对该片的癫狂与夸张感到陌生——一部典型的彼得·格林纳威式的传记片。捕风捉影加脑洞大开,彼得·格林纳威让艺术家嗑药般飞舞于现实与想象。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喜欢这样拍传记的方式,但我对彼得·格林纳威飞扬跋扈的想象力顶礼膜拜。 |
|
拍爱森斯坦就玩了命地搞蒙太奇啊,形式感简直满分 |
|
格林纳威式戏谑风格的实验电影,对大师爱到深处自然黑,对于观众或者学习者而言,风格养成最为重要当然也难免常常WTF。 |
|
是,镜头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环绕镜头转得我头都晕了。酒店那场超长横移镜头也是看呆了。然而……就讲了这?墨西哥男二蛮帅的。 |
|
目眩的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组合,与《圣罗兰传》一起看。 |
|
6.5。不清楚先思考出了致敬與戲仿哪個想法,但至少花哨的形式最終被證明並無融貫性與必要性。 |
|
荒诞,癫狂,却又触动人心。很大的信息量却用很简单的叙事来呈现,华丽而不空无。话说,谁不想要这样一个墨西哥情人啊。 |
|
技巧炫酷到忘了跟剧情听台词,特别是吵架的环绕镜头那里。喜欢培根三联画一样的三分镜,也有镜头穿越到夜巡那片。 |
|
本片的电影技法繁多花哨,但是赏心悦目,很多镜头想知道是怎么拍的,期待幕后花絮。相比之下,电影讲述的故事却简单,是个鲜活饱满的爱情故事。繁复与单一,完美的结合,双剑合璧吸引人看下去。每个导演都与属于自己的迷影情节,格林纳威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了爱森斯坦和电影。 |
|
影像迷人。性与死、午睡与死 |
|
#HKIFF# 裸眼3D 有够俗气 |
|
對Eisenstein-Prokofiev Collaboration的呈現非常特別,畫面和音樂做為同等重要的視聽語言形式被Eisenstein推崇也被Greenaway認可。雖然影片主題被反复強調是Eros和Thanatos,但Greenaway自己談及時英文用詞為Sex and Death,所以Eros按現代英語而非古希臘語理解,不過片中體現出來的也確實如此。 |
|
9/10。反而想到了姜文[一步之遥],调侃历史名人的快速扯淡、嫁接录像资料的杂耍蒙太奇,构建起一段推翻官方结论的事实。影片呈现的是位思维跳跃、多动症的爱森斯坦,精彩更多集中在视听的华丽摸索上,玩坏了跟拍的横移圆柱形大厅,卧室板砖下直视肉体交叠的背光镜头,富丽内饰与尸体标本的大小之辨等。 @2015-10-25 02:34:48 |
|
格林纳威又一部极具实验性和仪式感的作品。1.酣畅淋漓,满溢酒神精神;2.性与死,骷髅游行,干尸博物馆,古典房间里的同性云雨;3.旋转镜头与旅馆饭厅合成横摇长镜头+万花筒式透视变幻,目眩神迷;4.后庭花插红旗,俄国14年前失去了贞操,我迟到了14年;5.三分屏,照片,影像资料与线条画的拼贴。(9.5/10) |
|
蒙太奇,一边致敬一边戏谑,让试听飞,如痴如醉,有趣。 |
|
人是如此渴望在死亡中获得永恒。 |
|
镜头转的有点晕。33岁是最合适的年龄/足够老 足够聪明理解33岁/是做出承诺的年龄了/33岁之后你就不能再自称是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
|
·格林纳威的电影看不懂也得看看——装模作样 |
|
见到了彼得格林纳威,是个中气十足、思路敏捷、高大自信的男人。这电影无论拍、演、剪都显得自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