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化的表演以及生硬的对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那时都是如此。虽然现在看来很多粗糙的地方,但仍然有很多细心且独到的处理。理想主义青年的悲剧。绝对的正直是一定无法在社会生存的,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桃李正好是两个主人公名字的简称,也对应了片名 |
|
他是我很爱的一个学生。。。人是自己做的。。。最后拘捕一段很经典。。。我看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好 |
|
8.5,电影语言的强悍几乎可以忽略电影在表演上的生涩和剧作上稚嫩,电影对音效的开创性运用对有声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理想主义寸步难行的故事发散一下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一定批判价值。城市的牢笼属性在电影里面体现太明显了,我喜欢陶建平在栏杆前被抓的镜头。总体很喜欢。 |
|
【2019年9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影人·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修复版】
“千面人”袁牧之,中国有声电影的奠基者。本片是他第一次涉足电影创作,与应云卫合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
30年代,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本片创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长镜头的设计、构图的新颖、演员的调度以及剧本的工整格式,对女性的描写在当时社会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是中国电影史上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但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影片的缺点十分明显,电影表演艺术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各个导演的创作风格不一,台词刻板、节奏过于缓慢、肢体僵硬等等的物理限制。 |
|
感觉七十多年前拍的东西,现在还特别现实!!! |
|
倒叙,毕业歌,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表演剪辑不成熟 |
|
电通公司只有寥寥的四部作品,这部左翼经典在现在看来很难说表现了多大程度上的社会现实,反而更像理想主义青年人的毁灭过程,这不是社会的责任,其实更是成长的代价。只不过左派狂热过后,还好留下了一首毕业歌。 |
|
非常新现实主义,如果中国电影有机会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绝对会创造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虽然对白有很多口音,有的地方压根听不清在讲什么,但已经作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前后两次的《毕业歌》形成了鲜明对照,来自画面外的枪声暗示了一切。开始不久用了匹配性剪辑,将二人携手写日记的画面转场到袁牧之工作的场景,并多次使用斜角擦除代表工作的推进,之后甚至形成对比蒙太奇表现有无工作的二人,以及用斜角来构成二人打电话的框架。陈波儿去找工作,镜头先给到桌上的雕塑,不仅意味着表面的二人都属猪,而且还说明了面前老板的品性,不过那个时候能说出“女人应该找点事情做”,也是很大的进步。从二人的婚纱照变成二人对立的单人照,也象征隔阂的产生。男人的傲气让他一败涂地,不过最终还是旧社会压迫的结果。 |
|
一身空谈理想辜负妻子殷殷,冲动耿直不会变通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剧 |
|
很让人唏嘘的一部电影。彼时上海的职场年轻人们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可以无缝转接到当下。只是那时理想主义之火的熄灭还可以将人生的失败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和资本的趋利,用青春个体的湮灭来控诉无情的社会。而现在的年轻人们却不敢有什么可怪的,只能白白内耗躺平摆烂。理想和现实的割裂需要怎样弥合?教育能否冲破虚伪刻板的说教而真正指导现实人生,百年来一直困惑着国人。 |
|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有声片。反映出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悲怆的社会现实。而且比新现实主义早了十几年,可积贫积弱的国情让中国那一时期的无数神作都没能产生应有的国际电影史意义 |
|
开始对意识形态明显,过分强调阶级冲突的电影产生厌倦。尽管袁牧之的剧本十分有力量,但缺乏一种视角更高的思考与分析。左翼电影的这一特色既成就了他在三十年代的辉煌,也成了日后对其艺术价值的最大束缚。 |
|
4+自尊心真是一件肮脏的东西。“為維持人道,為尊重法律,不能再裝了。”“裝,一定得裝。”“我受過教育的人是幹這樣事的麼?我還年輕,我肯奮鬥,我肯努力肯刻苦肯忍耐,不怕沒有吃飯的地方。不過,不合公理不近人道的事我是不幹的。” 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补拍应聘失败后误会和校长手血更佳。htt |
|
男主角不就是我吗,毕业之后就从正太变成大叔- -亮点很多:第一部有声电影,剧本,结构,化妆,等等,对反映当时大都市社会面貌也有文献价值(仅代表左翼视角)。但是表演实在牵强。 |
|
资料馆. 2K修复(声音亟需进一步修复). Marienbad 同款浮雕开场字幕,甚至在开头还有一次移步换景。摄影机的运动多次打破空间界限(几乎所有以雕塑为起始的镜头;进出旅馆大门的镜头),仿佛呼应着影片本身对于社会的抗争。剧本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悲剧,袁牧之的悲剧也有其自身因素在其中。有多次失焦,但哪些是有意为之恐怕无从考究了。拉开放婴儿的箱子却已经空空、追捕倒地的瞬间涌来四面八方的伞群:回忆部分最后一幕的这两个镜头很有意思。最后的枪声在预料之中,《毕业歌》形成的声画对立倒是意料之外,颇为惊喜。 |
|
毕业就失业、待业一年的我看到这部电影时,发现原来与我类似的悲伤早已有人拍出来了,引以为戒。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青年在社会的悲剧,主角这一对是两个极端,面对职场上的欺凌,男主不能忍,女主一味地忍耐。《毕业歌》就出自这部电影。 |
|
适合大一新生看。五星献给1934年。倒叙,他是我很爱的一个学生,袁牧之,人是自己做的,毕业歌,有声片。当时一定轰动的不行吧,思索理想及美德教育与扭曲社会的格格不入。现在看来就是书呆子,虽然不是要他做“精致的利益主义者”,但是读了这么多年书,行事简单,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头背景是老蒋 |
|
桃李反成桃李劫,旧社会恶就恶在不仅把农民变成鬼,还把毕业生变成罪犯,让中产阶级随时面临阶级坠落。意大利新现实是左翼电影玩剩下的。 |
|
国产第一部有声片,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什么的,发现几十年后自己也没比前辈过得好到哪里去,何其悲啊!主演就是袁牧之!!! |
|
应云卫,左翼电影运动代表作,电通影片公司,商业属性。戏剧出身,改编欧洲舞台剧《未完成的杰作》,反映当时上海失业问题。导演身份决定了电影艺术风格追求位居其次、故事戏剧内核的铺展为首,强调客观环境带来的冲突,符合反映阶级矛盾的需要,在本片中着眼个人景愿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倒序,设置悬念,故事编排上借鉴经典好莱坞叙事(平静、被打破、混乱斗争、重回平静);骑马塑像、信纸、文凭等道具的反复出现,既有象征意味又有技术真实。 |
|
老校长看报纸,背景是学生的欢笑;横移扫过监狱里的囚犯们,伴随着狱长清脆的脚步声;男主背面出现,增加悬念,和之前照片对比;毕业歌曲,掌声,致辞;化妆技术也太牛了前后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人...;镜子调度;汽笛声和人声音乐声的叠加;报纸“一人”和多人应聘的画面叠印,用戳破报纸的方式衔接;特写猪摆件,既是跟后面属猪对应,配上经理在画外的声音,也是暗示这个人的坏品行;敲门声,高跟鞋敲在楼梯上的声音;电话分割画面;摇晃模糊的名牌,主观镜头;工厂,金属敲击声,移动镜头集中在男主身上;叠印,男主的想象,妻子在痛苦;汽笛声,音桥;女主在楼梯上听到汽笛声,跌倒,不断的汽笛声,一种死亡的预兆;偷钱时的呼吸声;手部特写转场;圣母颂和婴儿的哭声;雨水和警察的哨声;顶光,无可逃避的命运;镣铐、枪声、歌声、照片定格 |
|
放在中国电影史的位置上来说 确实是不错啦 万恶的资本家啊就像现在一样。。。。 |
|
与其说是道德感责任心导致的陶建平的失业,倒不如说是脆弱的自尊心造成的男人的无用。他辞职到底是为了民众性命的安全,还是不想在心理和道德上担上妥协的这个责任这个骂名?这种脆弱的自尊忍受不了资产阶级为了利益不顾他人性命,忍受不了昔日同学今日上司对自己的命令与侮辱,更忍受不了自己被女人抛头露面地养着,但自己既不懂得变通,又无实在的地位、能力和办法。这种人偏偏生在了这么不把自尊放在眼里的年代,才是他最大的悲剧。 |
|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
要想生活过得去,还得睁一眼闭一眼,最后掉在地上的照片神来之笔 |
|
推轨意识。楼梯母题。鲜明而深入的控诉含义。弃婴的情节有突破道德禁忌的意味。个人与社会的对抗,现实对于纯洁理想、坚定原则的侵蚀。穷人无力自保,一遭横祸便宣告灭顶之灾,同样的桥段亦见诸《姊妹花》;女性遭受职场性骚扰则可与《脂粉市场》互参。 |
|
7.5/10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通过倒叙的手法,回忆往事,“相当深刻地再现出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想以自己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而终于破灭的过程”。为了收音的便利,虽能看到演员们的表演有时是对台词的“背诵”,但影片“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出罪恶的社会对青年人的戗害,人物的悲剧性被刻画地真实有力”。作为一部有声片,影片利用声音与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声音元素,拓展画面的空间,参与影片故事的叙事” |
|
毕业歌很好听,人物追求正直相对简单了。 |
|
看老电影听那个时代的口语真有趣(往往还有丝好笑),看他们如何说话使用语句,真觉得电影是最好的历史。然后控诉时代,赤裸裸的,当真是左翼,只是頗不像学工程,而像学文艺的。自己看太容易忽视声音音乐的运用了,还是课上讲的寻妻音乐节奏与打铁话外声好。只是末尾又响起了Ave Marie,頗有些恍惚,衬着老电影的不清晰音质,还有一股自然的当年感觉,或者是悲戚戚之感(像wiki里存的那首G弦咏叹调一样)。表演好令人惊艳,郎才女貌,虽刻意、妆容明显、很有默片风格(中式戏剧默片)、慢节奏,但挺好的。只是冥冥之中在此时看到它,頗有些生忧,像那时看果戈里的懒懒地主生成记一样的感觉。另,那时有接婴处,算孤儿院了?而且为何也那样重文凭,文凭还真是一张纸。 |
|
电通,应云卫,袁牧之,聂耳,左翼大本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工厂的敲击声,最后照片对应的歌声。最后的铁栅栏的象征意味,理想主义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毫无出路。老袁的演技真的是一言难尽。。应该是同时期最好的有声片了吧,但是为什么电通给联华的设备就那么不给力呢。。 |
|
纯左翼电影,镜头语言在当时的中国电影里还算进步的,就是太左了点,男主角有点变态 |
|
袁牧之眉毛的動法兒,完全是舞台的感覺,非常不合電影鏡頭。慢條斯理的鏡頭在無聲的時刻感覺很對,另也有很優秀的細節,比如掌摑妻子之後看到了自己照片臉上的X。 |
|
主角在校时即相当理想主义。走入社会,在就业艰难的形势下,仍坚持刚正不阿,不肯助纣为虐,几次难得就职,几次失业,仍靠双手艰辛劳动生活,最终撞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电影最终以主角的死来结束,没有给出解决方式——这很正常,这也不是电影能做到的事情,因为,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有很大问题,如果不摆脱民国那个旧世界,大部分读书人(除去少数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及其他阶级的少数所谓“幸运儿”)很难有出路。 |
|
这是袁牧之的第一部电影,一个知识分子命运悲剧,相当深刻地再现出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想以自己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而终于破灭的过程。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中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陶建平沦落后劳动的工厂和雨夜弃婴等场景中环境音响的运用等,在早期中国有声电影创作中都是很具有经典性的。 |
|
典型左翼电影,有对现实之弊过于夸张之嫌,一对大学毕业生夫妇,竟比周围那些普通邻居过得如此不堪,怕不大和逻辑。不过还好,没至于直接向观众喊口号。袁牧之原来不但能导,还能演。妻子去世后配以<圣母颂>表现凄凉光景,相当动人。 |
|
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立意宏大,关于社会现实黑暗的揭露直到现在也不过时。借鉴了许多表现主义手法,光影凌厉,切割光明,留下黑暗。演员演技有点太一般了,可能是还没适应有声片的表演方式。三次搬家,三个阶段逐渐沉沦。还在抱怨现在找工作难吗?只是你要求太高了,民国时期工作真不是你想找就能找的,物价贵的一匹,难活啊。 |
|
这根本不是社会悲剧,绝对是个人悲剧... |
|
袁牧之的表演很棒 陶建平这一人物形象也相当丰满 |
|
坏的社会让无辜的个体毁灭。和《偷自行车的人》对比来看会非常有意思。原本以为是救国救民的桃李芬芳,他们却连自己都没有救下。他们的弱点难道是不够聪明不够成熟不够圆滑老练,是意气用事理想主义吗?片中那个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他不够聪明不够有钱有势而去欺负那个正直无辜且有能力的人。
好的社会应该是各得其所,而不是吃人。 |
|
等到投身社会才知道,学校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存在,现实永远那么污,乌漆嘛黑,什么希望也看不见,如果你真要出淤泥而不染,建平是个最好的例子,从有志青年到堕入牢狱,死于枪口,这其中有无数辛酸,靠不了才华靠苦力,生活终究没有人性。 |
|
电通影片公司则可谓是直接在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领导下成立的。从1933年年底艺华公司事件开始……左翼电影人迫切地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电通”本来是一家电影器材制造公司……改组为制片公司……(《桃李劫》)没有对小资产阶级性格做任何的美化,而是以严格的真实再现了它……虽然电通只出品了四部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就被迫在1935年底结束了业务,但……在两个方向上影响了其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无声片过渡到有声片,实践了左翼电影理论的主张)。(张巍《中国电影编剧史》) |
|
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应该都能在陶建平和黎丽琳身上找到共鸣,一个燃烧着理想主义之火却被现实无情浇熄,一个深知在社会摸爬滚打就应为了生活“忍让”却换来变本加厉的侵犯,于是在搬迁、争吵和眼泪中,两个毕业生还未来得及芬芳一次,便迅速凋谢了,倒叙手法更是加重了无可奈何的情绪。虽然演员表演和台词都有硬伤,同样也是节奏不佳,但其中情绪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身处泥泞的理想主义者对于远处星空也许只能永远地仰望,并且离它越来越远。
顺便提一嘴,电影很明显淡化了黎的苦难,她虽然也是毕业生,却似乎不曾有太多抱负,在丈夫不得志的言语与情绪暴力、性骚扰、生育与劳动之苦下,她的人物形象依然扁平无力,甚至是没有性格,只单纯作为一个苦难的载体和鼓励陶、并用死亡终结陶的活力而存在,对比同期电影的女性形象,实在不应该。 |
|
国语对白听着太别扭了。袁牧之和陈波儿这对电影情侣的银幕联手 |
|
一个理想主义青年的死亡。同样是插曲比影片有名得多,但毕业歌没有国歌那么厉害,这片也比风云儿女好得多。袁牧之无论编、导、演都真的是天才级,本片把青年的意气风发和多次受挫后的老气颓丧都把握得极其精彩,只可惜作品太少了。本片在声音处理、剪辑和叙事风格上都是极具开创性的。更不用说其主题强烈直白到近乎声嘶力竭的批判现实意义。最后陶建平孤苦孑然,抱着婴儿走在雨中的一段,雨声、哭声与配乐的交织,你又怎能不动容?结尾更是照应得绝佳。 |
|
演技和剪辑与同时期左翼电影相比显得幼稚而业余。但因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地对有声电影的电影规律进行探索,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空间感、人物的心理情绪以及增加艺术表现力都有所扩展。 |
|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现在看来任然有很多亮点,天才袁牧之,可惜了!大学生的生存哪个年代都一样。 |
|
太刚则易折,如果男主角的处事方式稍微变圆融点,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表达的方式和艺术会不会结果有所不同呢 |
|
左联电影展,曲阳影都1号厅,110分钟版,8分
1,从被生活逼迫到走上偷窃这一条不归路,从书写生活穷困的无底深渊与绝望的精神层面,《桃李劫》比意大利的伟大杰作《偷自行车的人》还要更早十多年;尤其众人寻聘进出口贸易职员一幕,大厅内人头攒动的景象与《自行车》开篇的求职简直如出一辙,虽然不能说应云卫比德西卡更早开辟了新现实主义,但各国现实主义的殊途同归还是不能不让人感慨良多
2,平和琳两次搬家两次下楼,镜头对脚的特写让我莫名想起《双重赔偿》中摄影机对芭芭拉斯坦威克脚踝的诱惑捕捉;当平将婴儿寄存入接婴箱后,电影第三次将悲悯的注视聚焦于大雨中平步履沉重的泥泞双脚,残酷的命运终将步向何方的天问是刺穿社会黑暗的良知临死前的呐喊
3,陈波儿算不上大美女,但旧时电影演员第二眼耐看的气质依然秒杀现今众多整容脸 |
|
大学生找工作难啊,何况老是看不惯就要辞职的正直的大学生。妻子死了,丈夫怕养不活婴儿,就把婴儿放弃了,真是不负责任。 |
|
以「拿到文凭」来划分「志学」与「而立」未免天真幼稚了些。很明显,这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理想青年」本身还是稚气未脱——尚未准备好进入「社会大学」进修和深造的孩子。面对「996」工作制,这个「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下」的「未成年人」胆敢「起来」顶撞经理,甚至「辞退经理」拍拍屁股走人——不愿为资本家卖命,又不肯「吃软饭」的袁牧之要是「活在当下」恐怕得「转行」去做自媒体了。显然,这对「小夫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持续下跌的自我价值与不断攀升的生存压力之间的矛盾。从《桃李劫》的「后果」来看,作者将这一具有代表性,败给「生存战略」的「个人」悲剧归咎于以「老校长」为代表的教育「系统」的失败,而这多是「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可以用电影批判现实,可以用电影逻辑对抗现实逻辑,但不建议用《大象席地而坐》的逻辑报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