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特警护送 Palermo Milano solo andata (1996)

    最近更新: 2024-01-18 HD
    • 主演:Giancarlo Giannini / Raoul Bova / Ricky Memphis
    • 导演:Claudio Fragasso (Claudio Fragasso)
    • 编剧:
    • 分类:动作片
    • 地区:其他
    • 年份:1996
    • 更新:01.18
    • TAG:意大利,警匪,意大利电影,犯罪,动作,黑帮,黑手党,枪战,剧情
    • 片长/单集:100分钟
    • 豆瓣评分 7.0 (75票)
    • IMDB评分 6.3 (票)
    • TMDB评分 6.31 (热度:10.4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他电影《特警护送》的免费在线观看,《特警护送》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动作,犯罪,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0分,有7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95年意大利黑手党题材动作大片,威尼斯影展参展影片。意大利南部风景秀丽,桔香飘逸,令人神往。可是因为黑手党的缘故,那里终年恐怖笼罩,危机四伏,让平民百姓胆战心惊,使政府要员坐卧不安。为此战后意大利历届政府都从来不敢懈怠,没有放松过对这个罪恶组织的侦查。一个名叫斯卡里亚的黑手党党魁落网了,可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人证,政府一筹莫展,始终无法让这个匪首得到指控。这天上午,在押犯马里奥主动供称,要想指控斯卡里亚,非图里莫属!据马里奥介绍,这个图里是个会计师,与......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1995年意大利黑手党题材动作大片,威尼斯影展参展影片。意大利南部风景秀丽,桔香飘逸,令人神往。可是因为黑手党的缘故,那里终年恐怖笼罩,危机四伏,让平民百姓胆战心惊,使政府要员坐卧不安。为此战后意大利历届政府都从来不敢懈怠,没有放松过对这个罪恶组织的侦查。一个名叫斯卡里亚的黑手党党魁落网了,可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人证,政府一筹莫展,始终无法让这个匪首得到指控。这天上午,在押犯马里奥主动供称,要想指控斯卡里亚,非图里莫属!据马里奥介绍,这个图里是个会计师,与斯卡里亚过从甚密,对其家族熟悉无比,甚至连该家族来往帐号的密码都能倒背如流!故而匪徒们戏称他为“黑手党管家”。此人诡计多端、行踪诡秘,却又家庭观念极强,因此,平时他足不出户,总是与家人猫在西西里区巴勒莫一处豪华别墅里……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1 IMDB 7.1 游泳池
      La piscine
      1969
      剧情片
      法国

      游泳池

      La pisci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里的人蠢蠢欲动,电影外的人心痒难耐
      • 阿兰德龙与莫里斯罗内总共遭遇过几次不太清楚,但至少其中一次也是相似的角色命运轨迹,也与“水”密切相关……影片的结局的确很法国,爱情至上,无视其他。缺陷是太长!只靠演员气质互动情调文火慢功也无法撑住前面的一个半小时。何况你让德龙这么帅的男人去演一位不入流的甚至有过自杀倾向的失意作家?很难让人接受这样的角色设定!
      • 德龙是真适合演这种一言不合溺死个人的骚包角色,但实话说电影本身还不如它在纽约重映爆火事件始末来得精彩
      • 一帮貌美少年的老去啊,德隆和施耐德假戏假做,看着真觉得唏嘘。故事方面亮点不多,大段游泳池的戏稍有点闷。
      • 法国上映时观影人数破300万人次,位列该年度法国电影总票房榜第四,2021年美国重映连放超过18周……在西方备受欢迎在国内却无人问津的一部。本片深深拿捏住了《夜》的精髓,以极慢的节奏积累感情浓度,用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捕捉角色的内心变化。前一个半小时的空洞沉闷是察觉不到的涌动暗流。这样的题材和氛围,也怪不得要把莫罗、德菲因·塞里格、维蒂等新浪潮女神纷纷邀请一遍,但毫无疑问,女主角非施耐德莫属。(德隆表示不叫施耐德演女主他也不演了hhh)
      • 生活的亲密爱人演绎電影里的情侣阿兰·德龙 和 罗密·施奈德 本色出演这部爱情悬疑凶杀電影也是一种“亲密关系”的完美再现,而人戏不分有多少是真情实感,那只有问他们了,当然这样的关系給電影剧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那种爱人之间的眼神和语气的拿捏分寸简直就是生活里的片段和记录。影片里有愛人(情侣之间)有旧情人久别重逢,有离异后的父女关系等,在这处安静的别墅游泳池畔上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喜剧;而情侣之间,情人之间以及两个不伦对象的“一见钟情”,似乎,让这样的安排成了某人寻思已久的想法和故伎重演一样。影片除了泳池就是餐桌酒席间的对话揣摩和话里有话;而三个成人之间守着一个年轻好奇涉世不深的女孩子,把各自这些年的私密和情欲展示的一览无余,电影后三分之一剧情突变,把前面的慢节奏和温情暗示全部打乱让人物矛盾关系彼此摊
      • 莫里斯·罗内再一次被阿兰·德龙杀死在水里。 只是和《怒海沉尸》一样,阿兰·德龙帅得太突出了,说他某种程度上需要嫉恨莫里斯·罗内到要痛下杀手,实在没有说服力(所以同时代真的没有颜值能与阿兰·德龙抗衡的男星吗?)。哪怕他们都老了。这是美对丑(普通人)的残忍。 电影像是给罗密·施耐德作续,要她清醒:如果她和阿兰·德龙的恋情得以继续,大概率也会像片中一样,青春会过去,但总有年轻人。她要忍受他的游移,犯错,还要给他兜底。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残忍。 年轻女孩对待老男人(哪怕他是个帅老男人)的态度是:“他的话我一个字都不信。”这是年轻对于衰老的残忍。
      • 分手的俩人演这对貌合神离的情侣确实贴合,让人不禁想这对话台词里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影片拍摄期间还有保镖死亡悬案与剧情对照,又是另一种真假交织的观看乐趣);从被Birkin问“你们认识多久了”时窗前相拥的背影,到结尾窗前更像是互相抓扯的身体关系,你明明觉得爱意已经散尽时又说不清道不明不敢确定这让彼此分不开的到底是不是爱了,在最后的停格画面里升起一股唏嘘
      • 啊 这些演员在这个时期太有魅力了 仿佛刚熟透的水果//然而电影整体的进度节奏有些慢悠悠 可能过于侧重于角色形象的心理描绘//但这种细致的描绘也能够让人更接近角色 看进去的话也算是刺激
      • 我终于看到了,却莫名的悲伤。
      • 拖沓,无聊,没意思的闷,纯晒身体的镜头。
      • 他们互相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像在寻找印象中曾经为彼此沉沦的感觉
      • Jane Birkin惊艳!结局实在有些寒心
      • 暗涌。
      • 比剧情有趣的是两个已经不相爱的人饰演两个不相爱的人,不相爱,厌恶,却又无法分开,无法忽略过去的碎片。本来是奔着阿兰·德龙去看的,演了一个“被宠坏的男孩”,连那张帅脸也跟着变可憎了。当阿兰握住简的手腕,问她几岁,真是欲望四溢。
      • 德雷深受美国动作片影响 1968法国 影射 男女平等 http://f.xunlei.com/18978001/file/066d7889-fcd9-420c-9b48-73a40179a3ab
      • 虽说两小时候里90%时间场景不离开别墅和泳池内外且前半纯粹是啥事不干的度假,编剧也不容易,但,还是不能说这个四人心理戏写得有多深刻,德龙和罗内差不多在复刻《怒海沉尸》,跟罗密主演(她脱衣尺度还很大)则赶脚消费话题多过于实际意义,Jane Birkin倒是频频和法国影坛巨星对手戏虽说这个角色差不多全程梦游...
      • 他们已经不在一起,在电影中,在游泳池边,他们又在一起了,他们演一对貌合神离的情侣,那种微妙的关系,戏里戏外大体一致吧。该片已经有4K修复版,如果能够在大银幕看一遍,一睹阿兰·德隆 、罗密·施奈德的绝代风华,也算一件乐事。
      • 男欢女爱加美景,其他没有了,尽是无聊的情欲噱头。
      • 影片将男性对待感情的拙劣态度、嫉妒攀比的丑态悉数呈现,搭配男女之间那种暧昧的、充满情欲的镜头,氛围太过迷人,诱惑力十足。话说这片子太合适翻拍了。
    • 豆瓣 6.5 IMDB 6.1 正片
      Red Heat
      1988
      喜剧片
      美国

      红色警探

      Red He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人民受得了斯大林,不会受不了毒品的”。
      • 苏联将亡的时刻,电影里也开始戏谑着暗送秋波了;阿诺那口音确实很适合演俄罗斯人,但外形就不敢恭维了。
      • 1988第一部在前苏联拍摄的西方大片, 里面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不同,同时电影里也有关于苏联剧变前 社会现状 好莱坞商业片 ,有时候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 “我们是警官,不是政客,彼此互相欣赏是OK的。”……但若非冷战末期的政治气候,你很难想象好莱坞会拍这种善待苏俄来人的类型电影。话虽如此,施瓦的冷硬笑匠的塑造方式还是比较让人受用的。伊伯特就特别欣赏他这一点,“整个电影生涯都建立在能够在刚硬情景中见幽默的能力。但不是演员旁边插科打诨,而是直述中就在铺垫,后有响应。观众能平静感觉到演员因素材而有趣。”……三星半
      • 时代的烙印是如此的明显,一瞬间仿佛回到录像厅时代,居然还有露点,医院枪战后排众而出的女护士好象没化妆的理查兹·塞隆。。。
      • 当年看录像带的时候,译作红场特警吧,苏联内务部的军装还是很V5的。感概一下,二十年下来,本土的James Belushi 与阿诺州长这个奥地利外来户相比,名声、财富、地位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哈,还是过江龙比较猛。
      • 政治家可以有分歧,警察可以互相欣赏。幽默了一把两个主义,值得一看。
      • 州长这种把苏联军人当外星人演的路数也是…很符合美国群众需求了!
      • 现在唯一的印象就是同一场景不同机位的不同解读了,应该是最初的体验到电影在时空上带来的乐趣。
      • 我喜欢,暴力
      • 还记得那个光屁股的猛男在雪地里裸打
      • magnet:?xt=urn:btih:6214d79ab88d1a280dc5978bcaddc17c4a966130&dn=Red.Heat.1988.1080p.BluRay.x265.HEVC.10bit.5%2C1ch(xxxpav69)
      • 当红场特警同志遇上资本主义的混混探员
      • 诺哥,这次让你演的不是终结者,别一副装酷装成机器人的死屌样了。除了开场那一场壮男加裸女的浴场戏,就剩下结尾时阿诺用20元的东德烂表换了傻逼配角值1000美元的手表那一点点可怜笑点鸟。
      • 补记 现在对这部电影的唯一印象就是阿诺在桑拿浴室的那身肌肉了
      • 还挺好看的
      • 打开电视:啊,额,额,啊啊【 ┐(;¬_¬)┌ 资本主义 】233
      • 大概初一时看的录像带,名字叫红场特警。那时虽然已经历过把酒,但还没有学世界历史,根本不懂啥是冷战。现在想想在87、88那个年份,米国人能去红场取景拍戏,真是个极易被忽视却又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 印象中挺没劲的,州长演一俄国军人(警察?)吧,动不动就资本主义什么的╮( ̄▽ ̄)╭
      • 这是一部明显具有嘲讽意味的动作片,讲述了一个来自苏联的警察和美国警探合力追踪毒枭的故事。影片不仅对西方人眼中的苏联刻板印象进行恶搞和调侃,还顺便对美国政策和美国流行文化进行了吐槽。本片最大问题是,施瓦辛格饰演的角色应该是外冷内热型的,但纵观全片,这个角色被施瓦辛格演绎成了苏联版终结者机器人。本片是苏联时期第一部获准在莫斯科红场拍摄外景的好莱坞电影。
    • 豆瓣 7.4 IMDB 7.3 正片
      Point Blank
      1967
      恐怖片
      美国

      步步惊魂

      Point Blan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银发冷面夫,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情。 事了拂身去,月黑基督岛。
      • 从情节来看本片是黑色电影的反类型之作,传统黑色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在本片中不在囿于心机,使用美貌来迷惑侦探式的男主,而是要么心生愧疚选择赴死,要么直接上阵,以色谋利。男主也不在是对事件显得云山雾罩,而是在一开始就决定了自己的目标,但却在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困难,最后的结果也是此次经历的演化,在经历生死之后逐渐走向虚无。影片最显著的还是那份冷峻的风格,寡言少语一心要钱的男主形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闪回、声音与色彩的别致令作者化十足,不仅仅在形式上制造了别样的风格,还在整体结构上制造了男主梦魇的一层,使其挥之不去的压力推动他的每步行动,最终决定了结局。音轨串联场景制造了别样的声音蒙太奇,太炫酷了,紧张节奏中的迷人风采,还有两段音桥的连接,贴合剧情的模式下,制造了动作场面的刺激感。
      • 受到新浪潮反哺的新黑色电影,美学上也相当契合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大势。Point Blank有近距离平射的意思,由此衍生出一种濒死幻觉的推测,大大提升了该片的解读空间。大概贾木许完全沉迷于此,多年之后复制出《控制的极限》,很可惜,他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李·马文。
      • 无数跟拍剪辑和时空变换混在一起那个年代看来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但仍没能成功掩饰剧本上的薄弱,至于Lee Marvin本该是个智慧型反派,却搞得像神经病患者一样在两棵树之间倒车试图整晕坐在副驾驶上的对手,全片中出手没几次,打得还不如女人精彩。为什么好事总是不能两全?
      • 7/10。开场时主角已经在监狱牢房被好友射杀,整个复仇发生在临死脑海中,认识爱人和旧日友谊通过闪回使复仇显得痛苦,不停朝双人床开枪-再次进入房间发现妻子服药过量死在床上的空间重演,夜总会杀人段落张着大嘴的墙画里黑人歌手变成女士尖叫的背景音,结尾要犯罪公司还钱的徒劳印证了梦的虚无意识。 @2017-06-30 23:14:48
      • 特别神经病的一部,穷人版寺山修司,炫技炫到自己都忘了想说什么,不过后半部神经到有些荒诞派的喜感,勉强能看。
      • 60年代的後現代電影。結局在IMDB竟然引起三種理論,玄妙。我贊成銀髮鐵漢伯會拿那臭錢,反正仇人女人都已離他而去。
      • CINEFAN五六七月“迷上脑”主题展映@ PE|7,不好好讲故事硬拗造型和叙事看得我好难受,结局居然看到睡(怀疑很大原因是PE厅太冷了)。布尔曼的《生死狂澜》我觉得还挺有趣的,但这部……我也实在get不到李马文,觉得他像冷静但疯癫的李吗喽(。)主角杀背叛自己的兄弟那段很基……糟糕的坠楼特效笑到……
      • 形式很有逼格,但逻辑我有点捋不通,很多重复的闪回和相同场景发生不同事件的处理,如果说全部都是男主临死前的臆想倒也说得通。
      • 这种风格强烈的动作片完全是我爱的类型,出色的摄影和音乐以及对蒙太奇巧妙的运用,每一帧画面都美。还有同样个人风格强烈的李马文简直帅到爆炸,越来越爱他~~
      • 没什么好看的,这算动作片吗,成龙那样的才算动作片吧,烂片,浪费时间
      • 叙事很差,摄影有范儿。
      • "Walker"。那個走路的一串剪接真是帥呆了。牆。監獄。無數閃回。個體 vs. 組織。鏡。
      • 闪回、声音和色彩三要素构造出梦境般的晕眩感,也难怪影评人会往死前梦境或心理创伤的路子上走。正因为这路子不是大家心中的Parker,它才得以成为最成功的Parker,破坏和删减有时的确是改编的正途。
      • 感觉类似法国黑色电影,孤胆英雄的复仇故事,硬汉黑帮片中的杰作。那些剪辑和闪回,被人津津乐道的复仇的足音(画外音的应用),简直在炫技。李马文的表演十分精彩。
      • 大段的闪回、旁白、升格镜头、平行剪辑以及反类型的配乐,几乎将影片引向意识流,也增加了解读的多义性。不过总览全片,内部和外部视角的变换就显得踌躇不前、分外游移。这么一大套视听设计放在这么一部硬汉黑帮片里,是能看出鲜明的类型突破的企图心,但终究又显得意义不明,超前是真的超前,但可能也太超前了。
      • 1.色彩非常华丽的一部黑色电影,场景中充满大量的高饱和度色调,音桥设计很特别,剪辑凌厉,剧情紧凑留白很多。2.主人公置身于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场景之中,动作充满力量和速度感,不时出现的闪回瞬间暗示主人公脑海当中偶尔出现的空白点,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之下,剧情乏善可陈。3.片中出现的阿尔卡特兹监狱场景,曾出现在多部影视剧中,包括肖恩·康纳利的《石破惊天》,伯特·兰卡斯特的《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 風格確實是酷.可惜是劇情單調難堪,只是主角為復仇不斷殺人,如此薄弱的故事,光憑風格是撐不起90分鐘的
      • 并不惊魂,更是缺乏紧张感,故事推进的合理性欠缺,男主形象弱鸡,跟男人打架居然重击对方下体,实在是下三滥至极。唯一亮点是那些表现人物情绪状态的闪回镜头,交叉剪辑的代入感很强,像是醒不来的梦魇,但这也侧面证明了本片形式大于内容的本质。
      • 笑疯了,这TM约翰保曼是有多迷雷乃左岸派啊
    • 豆瓣 8.0 IMDB 6.8 德语
      新幹線大爆破
      1975
      剧情片
      日本

      新干线爆炸案

      新幹線大爆破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难得看见高仓健以【反派人物】出演,到最后被击毙……这样的题材今天看就是“禁区”——经过40年……中国也已经是【高铁经济】了……
      • 之前在已经拆掉的东方红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当火车一旦慢过特定速度就会爆炸”的剧情设定。
      • 竟滋生出一种想把佐藤纯弥系统性看一看的愿望,在如此规模商业制作中,能如此以同情恐怖分子进入(左翼),落脚在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实在是新鲜又怪异的体验。 @曹杨影城2021SIFF
      • 1、科技是把双刃剑,方便了社会,也方便了罪恶;2、看完本片,知道新干线至少领先中国动车技术50年;3、高仓健作为反角的形象太高大上了,惹人同情,死去也张扬;4、结尾处理得很好,能够进入人性追问层面,将主题挖深了,不如此,不经典;5、实际应为“新干线爆炸未遂案”。
      • 七十年代正是日本特摄的全盛时期,好多大咖呀!昭和映画粉必看!
      • 又臭又长,跟好莱坞同期的《骑劫地下铁》和《火烧摩天大楼》相比真的是东施效颦。从批判性的角度来讲,作者的感情倾向也是一片混沌。
      • 不知是否是真实事件哦却有雷同灾难。高仓健啊man中man为何成爆炸犯呢一伙三人也并无恶图就这么送命了好歹列车上还有无辜的人。导演兼编剧真有水平追捕人证也是他家的一种类型。警署也并非好家伙内幕黑啊。
      • 【上海电影节展映】东映70年代5亿3千万日元的大制作商业片,并且是在日本国铁拒绝合作的情况下用精细的火车铁道模型特摄和1:1东京站+新干线车厢精致的美术布景以及偷拍镜头完成了拍摄。影片长达152分钟,但剧本、节奏极佳,列车/调度室/罪犯/警察几条故事线、视角并行叙事。不能停下的列车上混乱的众生相、几个罪犯各自的悲剧背景和无奈、爆炸危机过后的电视谎言……影片不停地制造一个又一个矛盾、悬疑点,高潮迭起紧张万分,一直将绷紧的节奏保持到影片最后一刻。主角冲田和指令长仓持在高仓健、宇津井健的精湛演技下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担当。只有几句台词的配角(如警察厅部长、乘务员、孕妇、女医生、冲田妻儿等)也是个个生动鲜活,性格分明。四星半
      • 新干线总指挥仓池(宇津井健)因为应对得力调任警察厅,若干年后当上了日本警察部门的大大大boss(《相棒》)【bushi 毫不奇怪当年总设计师访日坐新干线的震撼,两个半小时有点太长了,部分情节稍显老套肤浅,1975年的日本比情节更吸引人,最意外的倒是最后15分钟。
      • 更像是新干线广告片,没有预想中的大场面也没有推理,不过可以看到生死时速、危情时速借鉴了不少,不过整体估计也是受到1974年taking pehlam 123的启发。高仓健和志村乔演技精细
      • 高仓健扮演犯罪分子让这个惊悚犯罪故事更多了「社会派」的味道——社会冷酷与泡沫经济导致家庭与个人的悲剧,以及警察与高铁公司不守信用的欺骗与阴谋,让观众更多同情与犯罪者们的孤注一掷,即使在这种几乎「穷凶恶极」的题材中,创作者依旧站在「坏鸡蛋」这边,也算是一种艺术家的良心。
      • 最意外的发现!意外1、是《追捕》之前在日本大火,火到世界的电影,如果是这样,《追捕》就是这部电影套拍的电影,但在中国,《追捕》是神一样的存在,高仓健成一代男神,即便今天,我看新干线没感觉,完全反过来 。意外2:腾讯视频是141分钟,dvd出版号是2019年,电影引进号是1993年,但我找不到任何在国内公映的信息,也没有印象公映过,腾讯还是上译版本。3、音乐,演员、故事节奏和《追捕》如出一辙,太像 4、上译明显制作已经粗糙,录音音轨很干,背景音消除的太狠 5、这部影片火到,《卡桑德拉大桥》《生死时速》都是山寨它,高仿的《暴走列车》还获了三项奥斯卡 引发了法国高速火车革命 4、宇津井健《血疑》大火,演员没火,在电影中主演也是意外。
      • 上译的配音完爆原声 20年后美国人拍了部和它情节差不多的《生死时速》 可格局比它小 批判性没它强 最后的反思也根本没得比 高仓健的反角被警察击毙真是不多见 不过就是死 也死的很酷
      • 1.无法停下的列车;2.登不上的飞机;3.有情有义,良心尚存的罪犯,终究无法成功离开;4.科技有时候是把“双刃剑”;5.人性会在犯罪事件中袒露无疑。
      • 70年代日本商业片代表作,全程紧张刺激、扣人心弦,高仓健饰演的犯罪者既可恨又令人同情,同时事件背后的起因和当局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发人深省~
      • 英版蓝光;借用里面的一句台词:这真是越先进出起事来越麻烦;152分钟稍显冗长,且大部分时间都在着重描写如何逮捕嫌犯,不过好在设定新奇,紧张感营造到位;还要感叹一句小日子当时的铁路事业。
      • 非常扎实的社会派商业大片,罪犯、警察、新干线管理局人员、乘客、列车长等等群像性格刻画鲜明,高仓健最后一幕太帅了。
      • 和時隔50年的翻拍作《新幹線驚爆倒數》相比,後者在商業性、驚險感上是有長足進步的,但是作為作品的完整度沒有可比性,尤其是對於系統的詰問所帶來的力量感可謂天差地別。相較於新版,152分鐘的片長給了三線敘事並行足夠的空間,雖然新幹線上眾乘客的反應在第三幕消失了,多線交叉敘事的完成度仍令人信服,尤其是對爆破犯三人的刻畫,隨著劇情推進,竟然不免生出幾分憐憫來。宇津井健的表現實在出色,高倉健與千葉真一都相形見絀,尤其是從下令停車到決定辭職的一整段戲,感覺能清晰地聽到,繃緊了一整天的神經“pia”一聲清脆地斷了,即便他成功救下了1500名乘客和一眾工作人員,職業信仰崩塌的虛無,看清係統之惡的崩潰,都將之吞噬了。
      • 8,真的挺精彩的,佐藤纯弥拍出了直逼好莱坞水准的商业类型电影,制作水准很高,用特摄的方法来拍新干线行驶,甚至中间还有两部高速行驶的新干线并行的场面,技术力满点。电影对悬念追求近乎偏执,甚至到了强行设置危机的程度(咖啡店火灾真的很强行),但得益于此,电影桥段和悬念衔接极其紧密,叙事节奏飞起,也没有因为多线叙事显得杂乱,真的属于把炸弹理论研究到家了。高仓健饰演的爆炸犯代表着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那些被时代抛弃的失意中年人,特别对比在炸弹危机解除之后还要做局蒙骗大众的警方,导演立场已经不言则明了(其实让高仓健来演已经很明显了),比追捕厉害,应该就是佐藤纯弥生涯最佳。
      • 众星云集阵容强大的犯罪剧情片,感觉自己喜欢的昭和老头子都不约而同在里面露了脸。据说是世界上第一部“火车慢于多少时速就爆炸”的题材电影,情节紧张刺激扣人心弦,152分钟的篇幅并不觉得冗长,人物群像的描绘非常出彩,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些映射也很到位。
    • 豆瓣 7.1 IMDB 7.5 HD高清
      Ultimul cartuș
      1973
      动作片

      最后一颗子弹

      Ultimul cartuș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传统电影叙事节奏就是这样一板一眼,事无巨细,该紧张时紧张,该活泼时活泼,主角有鲜明动作特点,充满正义感,坏人猥亵,看人主要靠脸,于是显得老旧。感叹1973年罗已那般繁华文明,领先我至少20年,文革误啊。上译质量真心不错。
      • 罗马尼亚老电影,看介绍很好看的样子,结果中间差点看睡了。这个导演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的作品倒值得关注一下。
      • 4。这写着上影译制的怎么和长影译制的感觉这么像
      • 长影厂的配音,小时候遇到长影厂会有点失望,但还是爱极了剧中的那些主角们,罗马尼亚在哪不知道,但也爱罗马尼亚。2012年1月
      • 在美国好莱坞入侵之前,咱们看的“大片”主要是由兄弟国家提供,罗马尼亚、俄罗斯、东德,瓦尔特、黄玫瑰、罗曼警长,都是父辈的记忆,本片在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播放过N次,新时代的青年再看就感觉粗糙了点,套着美国西部片、警匪片的皮讲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所有娱乐片的要素都有,价值观根红苗正。开头被打死的警官不就是《复仇》中的主角吗?这是一个系列的电影。最后,罗曼警官的鼻子真大,跟德帕迪约有的一比。
      • 景深和焦点的运用值得注意:开头瞄准塞马卡、托儿所绑匪的倒下、最后的子弹和花等;枪战动作场面还不错,打猎、追车戏紧张刺激。带着点黑色电影的味道。从有些地方看细节处理不够成熟。上译配音还是不错。罗曼的鼻子真大……
      • 小时候看过的老片
      • 讲的啥内容全无印象了,好象还有部续集?还是此片是哪部电影的续集?先标记下。
      • QMDb:6/10 《Ultimul cartus》
      • 共产党的警察令我很反感
      •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10283776_vid-NTY5MzkzNTQ.html
      • 那么老的电影能拍到这样算是不错的了。那个年代,毫无什么法律可言,还是个人英雄主义,类似西部牛仔,靠枪能来解决一切。
      • 哇塞 标准大片
      • 尼古莱的黑色电影虽然看似粗糙但韵味却一点不比法国片来得粗浅。雷曼警长将战友生前给予的子弹一直留在身边,革命年代的友情与信仰随着一次又一次与犯罪分子的斗争见证最后沉默中的爆发。不得不说西装革履的警长形象成为60,70年代各国警匪片偏向塑造的角色,而雷曼这个角色也不仅是一味探案的英勇男人,他也是不断在与自己的心魔抗争。中段潜入修道院的部分画面较暗而且相当沉闷,但简练火爆的开头突击与干净利落的结尾一枪都能够扳回一城。褪色的胶片以及有限的成本并不能完全显示作品的暴力,但作为1973年的罗马尼亚作品,它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无论是耍帅还是内涵,它与许多好莱坞同期作品相比也并没有差很多。p. s. 配乐真心是一大亮点,时而紧张时而悠扬。
      • 【补標】译制经典
      • 上译92分钟译制版。拖沓无聊,结尾的耍帅台词好好笑……
      •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外国电影之一,尤其结尾。
      • 岁月催人老,这部影片勾起我许多童年的回忆。那时候父亲买了一把玩具左轮枪给我,我在枪里只放一颗子弹,然后对同学说:要么我打死你,要么我打死自己。
      • 罗马尼亚的枪战片,当时看得很带劲。(补记)
      • 小时候看过电影版的连环画。
    • 豆瓣 7.5 IMDB 7.4 HD中字
      Trandafirul galben
      1982
      动作片
      罗马尼亚

      神秘的黄玫瑰

      Trandafirul galb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老片子了,小时候的记忆。
      • 发布日期不对吧。这个片子貌似至少还有两部续集。
      • 那个时候的英雄电影。
      •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剧情已经记不清楚了,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角拿的那把有很多枪管的类似于左轮的枪还有一直在嗑瓜子!有点游侠的感觉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