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失去所有,仍旧选择生活的人 |
|
导演可能没学好剧作 那么好的题材 导演竟然把它搞得乱七八糟 |
|
考古学家对抗泥土层,历史学家对抗时间,他在挖掘真相中对抗信仰。对儿子成年礼祷文的发音苛求,对母亲外邦人还是犹太教徒的身份刨根,对朗斯多夫屠杀的细节究底。当他站在埋葬累累白骨的村庄十字路口,才觉悟认知的偏差。最浪漫的是那天毒气管故障,你提着皮鞋走来说,来吧当我新娘,我们是天作之合。 |
|
选题好,但呈现差,所有想要讨论的点都浅尝辄止。 |
|
#Venice2017# 片名应是[证言]。极为成熟老道的讲究剧本,大屠杀的数据库(耶路撒冷的,德国的,红军档案馆的),执拗的主角与自己机构和奥地利人的对抗,历史-记忆的关系,最后对自己身份之谜的挖掘。片中幸存者/见证者的证言颇似[浩劫],极有感染力。 |
|
premise那么灵 拍得什么鬼样子 |
|
三星半。从今天起做一个打分苛刻的人 |
|
@Spazio Oberdan: È veramente un capolavoro. |
|
感觉看了半部好片。前半部分很讲究,对真相的执念和对身世的怀疑次第铺开,生活中的矛盾逐个激化。然而即便如此,镜头和节奏依然井然有序,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比较难得。后半部分从生活的冲突转向了更大的真相和普世价值,似乎有点跑题。男主一出来还以为是本金斯利。 |
|
#2018SIFF# 虎头蛇尾,身份探寻与在做的事情龃龉,可以分两部片子拍。 |
|
惊喜之作,真正意义上的反战片。 |
|
6/24@丁香 三星半 |
|
94.25 |
|
绝大部分靠意义本身撑起的电影,过程比较单调,表达面比较单一,但此种追寻真相不肯轻易将历史烙印失手放过的决心和行为是唯一也是最耀眼的点。关于主角身份的事情似展开未展开的处理略尴尬。 |
|
4.45 佳作。对于所有被遗忘或被粉饰的历史们,真相本应该只有一个。 |
|
#2018siff# 挺好的,对于身份认同的另类书写,但整体还是缺少那么一两处让人惊艳的华彩段落。 |
|
其实一开始有点担心成为纯粹的控诉片,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剧本非常丰富,角色也够丰满。Yoel内心的挣扎描写得非常细腻,幸存者的矛盾和挣扎也非常真实。最佩服那位叫约书亚的老爷爷,最后能够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可以称得上伟大。 |
|
要么接受它,要么矢口否认:这就是男主寻找的绝对真相。以事实为切入点,把纳粹大屠杀和犹太人的身世求证结合在一起,很扎实的剧本,配合幸存者的证言显得格外厚重(重到有点不适应了...) |
|
大屠杀犹太权威学者,经研究发现自己并不是犹太人,这个真炸…… |
|
3.5,是很大的一个议题。关于犹太人,关于大屠杀下的人们。我对以色列或者伊朗的电影真是比较有好感。献给丢掉了人生,却还选择了生活的人。 |
|
SFCDX,SCF,L. |
|
看简介还以为跟伊戈扬撞梗…身世之谜过半就解开,接着走的是探案路子,一路剖开大屠杀后各种遗留问题,从“战争从未结束”再到“历史与未来孰轻孰重”,作为首作内容之广、探讨之深令人惊讶。
衡量信仰的资格,重要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所做的事。万人坑被找到、毒气没有生效——这不就是神迹么。 |
|
艺术品总是简化现实。惊心动魄的艺术品,简化的是无法言表的现实。 |
|
犹太人+大屠杀固定组合,很难拍出新意。虽然导演也略微改换了方向,但仍不充分 |
|
挖不到的坟,找不到的魂
终于是认清自己的来处,放下苦寻的认同,踏踏实实为200位亡灵觅得遗骨,算是不枉安身立命的教授之职
有点以色列老塔的味道? |
|
可能不是上影节我无法看完这部当中几度让我感觉难熬的电影,那我就也无法感受到后半段男主的痛苦及结尾的感动#2018SIFF# |
|
In honor of those who lost everything, and choose life. |
|
看的时候想起两三部类似题材的电影 竟然连叙事的处理都多少相近 一切都在表面 包括最后的正义 没有触及更深的感受。 |
|
设定很吸引人,但是可能是不懂希伯来语,很多硬字幕看不懂的关系,完全没法投入。 |
|
想起《永不妥协》,寻找真相的故事殊途同归,正义得到伸张的快感依然熟悉。掩盖真相远比证明真相简单,诽谤的威吓在义正言辞之态下是那般丑陋。不得不说,寻找真相的路上,有时真的需要一个提点,使之成为突破口,否则最后连自己都可能崩溃而放弃;有一个好队友,也是种幸运,说不定就能给你一场及时雨 |
|
#74th Venice#地平线 屠杀真相 身世之谜 |
|
拆掉身份的牢笼,让自负无以为器,他人的力量便会流进来和你融汇为一体 |
|
#21SIFF#我就想说,非英语电影字幕放的这么下真的好吗?全程在看电报的感觉,没空仰望画面… |
|
犹太人屠杀,宗教,身份危机,自我寻找 |
|
绿色基调的影片,平静的画面中充满着无声的压抑,真相隐藏在巨大的迷雾中,自我身份的挣扎表现在男主逼迫儿子读犹太经的那一幕,其实是不是犹太人身份又有何不同呢,身份可以造假可以隐瞒然而,善恶的分明无关于此,爱与救赎亦无关于此。感动从男主刮掉象征犹太教的胡须和摘掉小圆帽开始,从此他不再因身份而捍卫犹太人,而因正义而去捍卫。 |
|
人名都没分清,看完似明非明,她娘怎么回事,宗教停在外表 |
|
因为机缘巧合推字幕,因此提前看了三四遍。信仰一种宗教让人有追寻真相的力量。而这部影片更有趣的一个点,是当主人公发现自己非犹太人而觉得玷污了宗教时,收到了“你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根本无关紧要。”的回复。比起从神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宗教更多的是激发人自身的精神给予自己和周围人以无穷的力量。 |
|
有两条线,讲真这两条线其实有点脱节。但是他极力去搜寻证据不和对方政府妥协,也是体现出对真理的追求。当他得知他妈不是犹太人的时候他一开始是很难接受的,但是他剃掉胡子的那下也是他和自己的和解,其实这里面还有很讽刺的就是德国人其实真的不知道谁是犹太人,把男主的妈妈也当犹太抓起来了。结尾的处理挺好的,避免了过于残忍的镜头,给出了美好的结局。 2022-4-6看 |
|
SIFF 第十一场# 对于身份的认同不仅仅只来自于血统。 |
|
寻求真相是人的本能,但是很多原因这种本能被压制克制。 |
|
那种压抑再压抑后的释放,感觉很好。长舒一口气,就是这个意思 |
|
设计佳,但表现力不够,主角的抉择缺乏应有的分量。身份的认同、求真的选择分散而行,就很平淡。/我也是个参加过电影节的人了 |
|
18年上影节唯一pick,却有些小失望 |
|
三星半,还不错 #siff |
|
比较平淡,居然能听懂几个单词 |
|
可以算作一些战争相关创伤的求解之路,或者说,战争以外的附带影响远比想象的还要大一些,比较沉静而且近乎刻板的人物塑造,但不可否认,民族矛盾叠加战争创伤附带国际关系,故事里有太多的故事了。 |
|
2017年威尼斯地平线入围;每一段巨大的历史伤痛都是由个人伤疤组成的。最值得赞赏的,可能是影片对于一位历史学家“挖掘”历史过程的真实呈现;最动人的,必定是主角的妈妈当年的自述和如今的沉默。 |
|
7 |
|
#siff#非常不错的剧本,历史学家挖掘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牵动自己的生活产生冲击,这一条线很巧妙。寻找真相的过程一波三折,略带紧张感,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整个犹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挖掘和保护。 |
|
刻画了一个为寻求真相而不断努力的人,一旦过程具有强烈的观赏性,那么最后的结果好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关于二战记忆,总会有反思和突破,这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