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代电影的角度看可以剪辑得更紧凑些,但原作已让人目眩神迷——就像一块晶石,从不同的晶面上可以折射出哲学、美学和爱情的各种光辉。少年有种吹弹即破的美,无关情欲而让人心折。这不只是一部同志电影,而是人类对美的追逐与爱慕。可恨的是那种美甚至无需经过后天雕琢——它就在那儿了... |
|
音乐家对少年只是情欲上的依恋吗。。我想未必,他最后伸出手想去抓住的是他对于不羁的天然的年轻的美的追求和渴望,因为他之前缺少这种越界的邪恶感,他害怕平庸可是却不敢逃离平庸,这个男孩是他内心不敢释放的原始欲望,而他却在这种美的对比下愈发绝望最终死亡,风景画一般的电影啊,飙泪鸟。。 |
|
【SIFF胶片版】1.乍看是忘年同性恋+柏拉图式爱情,实则延拓至对艺术与永恒美的执著追寻。2.理性与感性交锋的3段对话颇具洞见。3.维斯康蒂大量运用变焦推镜与运动长镜,横摇+快推模拟人眼扫视。4.冷寂萧索的威尼斯图景似[威尼斯疑魂]。5.马勒古典配乐极具代入感。6.沙漏念想,海滩远景长镜。(8.5/10) |
|
有些美是值得为之死去的... |
|
梁朝伟讲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公民凯恩》、《魂断威尼斯》与《十诫》真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恰巧代表电影的三个组件:故事、美感与人性。结果有三位导演助他成就完美的艺术电影蓝图,他们分别是:李安、王家卫与侯孝贤。—— 叙事节奏缓慢,配乐和氛围营造唯美,导演很经常用移动变焦镜头,……。 |
|
基本上算是没有剧情只有眼神,马勒交响曲超长MV。但,这个“世界第一美少年”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美得让人甘愿只为多看他一眼而死去 |
|
梁朝伟最爱的电影。维斯康蒂这一部完全放弃了叙事啊… |
|
世上最美的美少年 虽然我很反感那个中年秃顶的作曲家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还是喜欢的 |
|
“感君一回顾” |
|
现代艺术是什么?是瘟疫,是恶之花,是俄尔甫斯不能回头直视的妻子。美是一场瘟疫,就像暮年维斯康蒂那极端单调运镜和泛滥的马勒,如此病态,和阿申巴赫一样的病态。 |
|
维斯康蒂的手法有些古典,丧女音乐家痴恋美少年葬身瘟疫这个故事,挺像少男少女暗恋阶段远远跟随“思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相思之苦,严格来讲其实和同志关系不大,落魄音乐家在少年身上看到的是自己与妻女的斑驳过往,以及深陷悲苦人生和创作瓶颈的身心幻灭,遇见少年就仿佛开了光,等于遇见了Muse,这个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是纯洁的爱与美的化身,是音乐家理想中的 Inspiration,是他毕生追求也不能获得的东西,所以他情愿守护到最后,一个人死于孤寂。 |
|
大师就是闷 |
|
被疾病慢慢侵蚀生命的音乐家阿申巴赫,来到霍乱流行的威尼斯。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了无生气。船上的老人,船夫,旅馆的经理,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死神派来的恶魔,他们纷纷引导阿申巴赫去寻找死神之所在。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死亡的却是那个绝美的塔契奥,那个代表现实美、自然美以及美的诱惑的美少年。他美得那样完美无缺,美得如同幻影,美得让这个音乐家一生追求的艺术都相形见绌,但这是不同年龄世界的美,确切的说,只有青春的光华才可以接近它。阿申巴赫为了能够在生命的弥留时光抓住这最后一丝霞辉,像木偶一样任凭别人为他染黑了头发,涂红了嘴唇。 |
|
一个娶妻生女的男人,丧女后抛下妻子,独自来水城疗伤时,能赌上性命迷上一个美少年……哪怕对艺术、对纯洁的年轻的美有若干讨论做理论基础,但看上去,这种一厢情愿的迷恋非但显得荒唐,而且染上了恋童癖与跟踪癖的气息。再说,在少年明知故犯的进退“勾引”中,真找不到一丝干净与纯洁。这种所谓“希腊雕像般的容颜”太人为太世故甚至太狂妄太残忍,还不如海景与闲情有吸引力,但当岁月老去,城市沦陷,看Gustav小丑般地装裱自己的葱茏,然后墨色的染发剂汗般划破脸皮的假象,也为这种油尽灯枯的惆怅和落寞感伤一瞬。两星半。@北影节,科技馆 |
|
#CC#改編自托馬斯·曼同名小說。维斯康蒂把原著的作家换成作曲家。耽迷于美少年塔齐奥[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雕塑品]的官能美中。源于他恪严的道德准则,与友人辩论美的堕落论时他说,大众的审美共性是表象的,但在生命力渐渐衰退时,他竟也有了重焕青春的渴望,其实这是一种蛮悲凉的心境,瘟疫的热风如死亡诗篇宏伟而伤感的穿行其间。美是带有[腐蚀]性的,给塔齐奥镀上了一层岁月感的铜绿。
影片音乐用了古斯塔夫·马勒《第五交响曲》中的[柔板],不同凡响的是,这段旋律自始至终都不是装饰性的,构建出的纯视听情境,让你进入人物内心,就像全片里作曲家唯一的笑容,出现在他得知要滞留威尼斯时,站在船上,我们看着他的脸,感受到复杂的印象(威尼斯、运河、楼房以及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我们可以说,这即是電影伟大的形式力量。 |
|
大师就是闷。。。 |
|
很奇怪的电影。我觉得它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同性恋电影,倒像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一个哲学电影,它指向美、爱、死亡,可仍然是谜。少年美如圣塞巴斯蒂安。他的眼神和意识感知真特别。 |
|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只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男子长长的期许的目光。从陌生到炙热到缠绵。那白肌朱唇的男孩不解地一遍遍回眸。没有一句对话和交谈,但我想他们已经在彼此漫长的目光里,认识了一生那么长。 |
|
我应该在初见你的时分就死去 |
|
这小伙漂亮,也只有漂亮而已.对我来说,明显杀伤力不够~并且长大后实在是太不堪了~(对我而言= =)......岁月呀岁月~蹉跎呀蹉跎~~~~~~~~~~~~~~~~~~~~~~~ |
|
那少年美的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 看见他我突然想起那句“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落魄颓废了的作曲家见到了自然之美 人体之美 青春之美的集合体 在光阴洒落的海边走向归寂 |
|
一部关于“视线”的电影,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所有艺术家的精神自传的伟大作品(当然也理应是维斯康蒂自己的)。以同性故事的面目出现,讲的其实是一个美学甚至哲学问题:人间从来就是炼狱,但哪怕如此,人还是会在炼狱里追求美,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美则不会死亡,它会在瘟疫肆虐的人间永生。室内摇镜登峰造极,主客观视点游移极其精妙。闪回里的信息非常关键,也通过这种方式在文学和影像之间做出极好的平衡。托马斯·曼的挣扎辩证,见于《破格》。 |
|
在Dirk强大的眼神戏面前,美少年只是花瓶 |
|
第一部维斯康蒂,绝对的大师手笔。这个能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充满心理描写的故事,竟被如此熨帖地用影像呈现出来。
台词极为俭省,运镜极其沉稳,拍的是暗流涌动的情绪,外在表现为视线的汇聚。绝美的摄影不仅对准风景,更对准面庞。缓慢变焦推镜和摇镜展现出古典的魅力,这种反复出现的视觉段落使情感不断升温。同时音乐烘托出作曲家复杂的情绪:痛苦、纠结、挣扎、折磨、兴奋、自省、压抑。那些直截了当的闪回或幻想,其效果也是直击人心的。啊,这场难以启齿的、不被伦常所容的盛大的爱恋啊。
这段禁忌之爱最令人心碎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注视——不断的注视乃至对望,更是跟随,走进注定的幻灭,也走进精疲力尽的死亡。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辩论,“智慧、真理,人性尊严”,在激情面前都不值一提。超越了言语的美,是危险甚至是罪恶的。#BJIFF9# |
|
那个有着天使脸庞的塔奇奥~~ |
|
这是部奇妙的有着和原书一样节奏和韵律的电影,但却少了原著里我最为喜欢的阿申巴赫无望的清醒。马勒很美。 |
|
其实和同性恋没什么关系,这是维斯康蒂、帕索里尼们厉害的地方,不回避同时可以超越性向的去审视情感与美。就这么一路拍男主角走走停停,居然并不觉得困乏,这不是一般导演可以做到的。 |
|
带着爱情片期待看了大半场,当那场失败的演奏出现时,终于意识到在讲什么。少年的脸,海浪波光,求而不得的青春顿时变得残忍,年老和创造力衰竭是最终躲不开的瘟疫。 |
|
所有认为这是钙片的,都是完全没看懂,是在玷污这部电影。维斯康蒂已经完全和现实主义背道而驰,进入了更加形而上的领域去探寻美。整个影片不像是一个具体的故事,而像是一则形式主义的寓言,充斥了大量对美的探讨。美少年可以说是没有性别的,他代表了一种抽象的、更高的美。而最终的死亡,更像是一场主动选择的仪式,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
|
#SIFF2016#在大银幕前热泪盈眶。审美即出自本能 而对美的小心呵护不去惊扰却是难能可贵。一面云淡风清而另一面却早已历经千般酸楚 如此丰富绵延深沉无望的爱意与悲喜交替的微妙心绪在私密的窥视视角下更添其悲壮之美。海滩长镜真叫人意乱情迷。直至死亡我的视野里都只有一个你。 |
|
我要攀登顶峰的顶峰 / 我要再看一次日出 / 我要看尽上帝许下的福地 / 直到把眼睛看倦了为止 / 然后让白白的雪花把我埋葬 / 我的坟墓上写着 / 这里没有埋葬什么人 / 然后 / 再然后 / 就让它去吧(易卜生) |
|
发现Tadzio(美的象征)的那刻,Gustav若无其事,音乐突变,接着一直郁郁寡欢的他才“回”到了当下的世界,听到人群交谈的声音,不再吵嚷,而是热闹愉悦的,每次与Tadzio的对视都让他把目光放向周围和人群;专注和敏锐让他发现了美,也发现了疫病的征兆。
无情的维斯康蒂用惨白的妆容让濒死的Gustav变成了可笑的小丑,而Tadzio(美)得以不朽却是因为ta如音乐般含混而神秘。
就如Gustav和友人争论的,美是预先存在的。那我们无需创造,只需捕捉,因此最后海滩上留下的除了Tadzio的身影,还有一台相机
时间如沙的比喻,又想到了契诃夫:“生命过得真快啊,可我好像还没生活过” |
|
再看才理解,男主与少年是一个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独角戏,电影从头至尾讲的是艺术家的自厌与自恋、自我放逐与自我毁灭。维斯康蒂对于衰老的痛苦感受和对于年轻的不可追都化在彼此的凝视中了。这是一种献祭给恶魔的艺术,对这一阶段的艺术家来说,邪恶是不可或缺的粮食。而这也是为什么伯恩被毁掉了,他的一生的缩影,又何尝不是这部电影的男主呢?从影像里可以看出来,维斯康蒂最残忍的,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已然预测到了这一悲剧性的毁灭,但他任由毁灭发生。 |
|
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吧!不为了占有,而只是为了能够在共同的时空中,同存短暂的一刻,只要你在我视线所及的地方,让你占据着我的心。太高级了。 |
|
多年前看过,毫无耐心,心想什么鬼,全程快进看完,如今再捡起来,居然反复倒带重放,没有对白的地方看了又看,跟着心酸。果然有很多东西,只有活到了那个时间,才懂得其中滋味啊 |
|
香港意大利电影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揪心而悲情的单向暗恋故事,美少年撩得大叔小鹿乱撞,春心荡漾,完全想起了自己高中时代暗恋隔壁班男生的情形!《风流寡妇圆舞曲》下的Björn Andrésen,美得金光闪耀皎白无瑕!!!!!真可谓绝世美少年!!!!!为什么可以这么美???!!![9.22看的] |
|
8/10。维斯康蒂利用调度的精彩组合展开对欲望的凝视,移镜代表了人物目光缓慢的移动,古斯塔夫经常是独自坐在某处,疲倦地思考或目光追随塔奇奥的回眸,少年的行动充溢着活力,这更衬托出古斯塔夫化妆后面容苍白、嘴唇鲜红那欲盖弥彰的衰老迹象。威尼斯闷热骚动的风,感染倒下的人,小丑为宾客们唱起淫词艳曲,一声声讥笑着花园里朱门酒肉臭却不知实情的贵族,烟火席卷了污秽河道旁的喷泉,古斯塔夫黑暗的生命却突然被点亮,忘我地跑到少年房门前,游魂般在街道尾随,正面相遇时张皇地躲在一边,这些看似病态的行为所隐喻的正是美的线索,从灵魂的瞻仰到迈向死亡的肉体接触:少年和游伴在污泥上扭打成一团,刺激着古斯塔夫灵与肉的激烈斗争,他拼尽全力想握住少年指向远方的手,一条恐怖的黑汁流下额头,这种与现实有距离感的美虚弱、短暂,如海市蜃楼。 |
|
犹如误听了塞壬歌声的迷航水手,阿申巴赫对塔奇奥与其说是爱情毋宁称其为对美极致的追求,而海滩上的塔奇奥和他的姐妹及母亲一起构成了类似阿尔贝蒂娜与其他少女所形成的符号序列,镜头总是先给到她们而后才落到塔奇奥身上,阿申巴赫从未得到却在不断地失去他/他们,唯有死亡才能终止这种可怕的失去。比较可惜的是,原著小说中那百转千回的心理描写在电影中只能被折叠起来委身于阿申巴赫那无言的眼神里,即便后者再丰饶多情,也失掉了许多文字所特有的韵味。#BJIFF2019# |
|
一篇散文,阅读中随着主人公陷入了迷恋与追忆之中。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是美与悲伤。 |
|
在对美的追逐中寻找认同与投射,少年在海滩上的戏都很好看,随性自由,几次的眼神交汇都拍得并不重复,高招的电影。 |
|
不太苟同这位“影史第一美少年”可作为古典美的化身来理解,仔细端详那些经典的古希腊少年雕塑,会发现这位长发冷艳的少年无论是在面庞还是体型上,都不太符合古典时期人们对美的定义。美少年其实是生命与时光的符号化象征,甚至带有一丝侵略性,那邪魅的微笑,与对音乐家循循善诱的神秘举动,都让人对他生滋生出“恶”的臆想,美少年像颗刚落地的红苹果,只需一口便能使人重获青春与时间,他诱惑着那些正被死亡瓦解掉理性的人,引领他们浸入追逐永生的冥河中央 |
|
2016SIFF。就像观赏本片应该从音乐与色彩角度一样,在非故事性的叙述下,维斯康蒂给了剧中人和观众太多的「留白」与「自由」,如果把整个故事看做是追求「美」而不得的话,还是太过于世俗化。 |
|
pure beauty 和 自己impure desire之间的强大张力。说实在的,我觉得不应该一直用马勒的交响曲,在主人公挣扎的时候应该留点空间出来。另外作为一部长镜头打底的电影,多数场面调度很平庸。 |
|
完全忽略了叙事性,倒更像是维斯康蒂对自身美学理念和形而上思辨的阐述。“美”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到底是抽象的感知还是形而上的判定?借同性恋和老少恋这一奇情外壳拓展出对艺术美的永恒追求与执念,又引出艺术家到底该以感性还是理性为本的宏观议题。最后的海滩拍得太让人心碎,没有什么比亲眼目睹“美”的毁灭更让人心痛和悲凉,阿森巴赫的死是对“永恒之美”的殉道。 |
|
最后一幕,波光淋漓的海水,塔齐欧的回眸,作曲家生命的结束,或许你不懂,但是我哭了。 |
|
原教旨意义上的柏拉图之恋故事。Visconti好像一贯不爱用运动摄影,这部的运动感却显得稍微强烈和生动些,一是因为部分的船上视点,二是因为男主的目光总要穿越众多的人、物形成的遮挡来寻觅Tadzio。把身体欲望处理为对理性的背叛及通往一种理想的美的中介,这算不算文艺男的路径依赖? |
|
此前我是托马斯曼吹,好了,从此往后我要做维斯康蒂黑。(删了我最爱的原作开头不能忍)#SIFF# |
|
3.5 SIFF 爱与死的两种恐慌。大银幕上重温,美少年还是那个美少年,不可及的尤美雕像。Dirk Bogarde给角色注入的灵魂才可贵,多古典的人格哪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维斯康蒂的电影永远是在大银幕上才会绽放光芒。摄影构图与画面质感是一种视觉享受。而剧情极度弱化。一见钟情,惊为天人,念念不忘,逃之夭夭,老猿挂印,暗中观察,魂断水城。闪回剪辑处理是亮点。话说男配确实是妖媚勾人美少年一枚。辨认了很久到底是男是女…三星半 |
|
很久没有被男人的外表打动,都要怀疑自己荷尔蒙分泌了,看了《魂断威尼斯》,魂都美少年被勾走了。至美的威尼斯也发生了一场瘟疫,但少年太美了,瘟疫只不过成了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太轻了,但我觉得很取人性命,喜欢情节跌宕起伏不用看,喜欢call me by your name那种意大利美学的,喜欢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摇曳身姿就能讲故事的,可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