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4.5;捷克时期的福尔曼将讽喻与戏谑发挥至巅峰,简短精悍,体量不大却涵盖十足丰富的信息,群像描摹目不暇接,个体性格差异碰撞出的误会与偏差,宏观场面打造的群体狂欢,掌控力与调度力惊人,呈现出所谓真正高级喜剧的样貌。高潮场面令人捧腹,人性黑暗的揭示可谓四两拨千斤,如何技巧地表现社会主义机制下的深度反省嘲讽?本片堪称范本。东欧片真是世界影坛的宝藏啊,谨以献给即将逝去的2018年以及离去的导演。 |
|
1.米洛斯·福尔曼的最后一部捷克电影,幸亏特吕弗相助才让影片在国际上发行,角色大多由本地素人演员出演。2.虽是荒诞闹剧,但却足够苦涩和现实,既是体制讽喻,又是人性揭示,还透现出物质匮乏与性压抑的普遍状况。3.视听语言受法国新浪潮影响不小,多用小景别镜头聚焦个体,配以快速的硬切,极少定场镜头或全景,与舞会上的混乱与骚动情境相得益彰。4.事事做不成、样样都搞砸的喜感反讽:被烧毁的消防宣传画,人人觊觎、关灯后干脆全被偷光的奖品,勉强拉来却个个临场逃躲的选美佳丽,所有消防员也无计可施的突发大火&喝酒看热闹的群众。5.被阻止目睹自屋燃毁却被推近火场取暖的老者,枯坐至空场却仅得空盒的前消防局长,诚实守卫奖品却沾上污名的队员,是为可怜人的苦涩命运。6.雪地上的床榻之景,契如[花园]与[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9.0/10) |
|
对集权的讽刺是很容易联想到的,不过也正是由于集权的存在才使得电影的表达异常晦涩。当人民不再以被权威认可作为荣誉,反而作为耻辱,当人民开始以破坏权威作为自己发泄愤怒的方式,这样的国家势必在某些环节出了问题,而片尾那个可怜的在雪地里入睡的老人似乎又在传递着导演的某种矛盾心境。 |
|
#欧盟影展#在moma百老汇,看的是同声评论版本,体验尚佳。得承认,这是一部伟大的反体制讽刺杰作,故事以小见大,又逢迎又选美,消防局的老官僚腐败又无能,每个人都像被操纵的傀儡娃娃,除了监守自盗还竟然用雪灭火(可怜又无辜的群众呀),其中的官员道出了真相,“集体的荣誉比个人的诚信更重要。”荒诞又写实的舞会,各种政治隐喻,本片是福尔曼在捷克的最后作品,之后苏联入侵捷克,他的电影被禁,自己逃往好莱坞避难,拍摄《飞越疯人院》,2018也就是今年,这位艺术家走了!致敬缅怀。 |
|
两天内看了三遍,每次都乐不可支。捷克新浪潮厉害极了,这才是真正高级的喜剧!又短小又轻盈,设计笑点毫不用力。对官民都有强烈的讽刺,却又处理得特外可爱。不断失控的舞会,臃肿的官僚主义,和某种迂腐的正义感,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笑料。呆萌的老局长是这出闹剧的见证人。没有因其荒诞而产生悬空感,而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渐近线”。 |
|
拍完此片苏联进入布拉格,今年去世的米洛斯·福尔曼逃往美国,捷克三部曲的最终篇。前后两场扑不灭和不会扑的火,老官僚与年轻人的同框景深,扶不住的梯子,男与女的相貌,政治和性的隐喻对比,非职业演员群戏的调度和衔接,关灯与关门和桌子底下做的事情,大场面偷拍的群众无意识和迷茫的特写,癫狂荒诞而又真实的共产主义闹剧。欧盟影展百老汇修复版同声评论场。 |
|
电影本就是政治,但同样谈政治,聪明人当如福尔曼。火灾一段尤其见功力,对大型人群的精准调动,表面狂热混沌下潜伏的神魂,动与静的对比收放,都恰到好处。嘲讽不仰赖符号,而是依靠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将理解转译为视听语言的强大能力,非常高级。 |
|
所有人都偷盗,唯一诚实者严重损害了集体名誉;尴尬选美众人逃,厚脸皮老太终成冠军皇后;家在燃烧不必瞧,背后挪近烤烤火……可笑,心凉 |
|
C+/ 对日益僵化的体制的描摹是简约高效的,但米洛斯·福尔曼依然有种莫名的干硬。前半段翻来覆去渐趋癫狂的权力情色描绘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其实是最缺乏洞察力想象力的。从中后段出神入化的空间关系刻画开始才迸发出深邃的灵光(转椅子真是神了)。讽刺视角也因为一些边缘角色的细节浮现幻化出几分悲悯,这才是在机械的荒诞之余体现作者柔性的部分。 |
|
【保利欧盟影展】一场彻头彻尾的荒诞闹剧。本应是冠冕堂皇的舞会、选美、抽奖、救火、募捐、表彰,却都以讽刺的失败告终。人性的贪婪、愚昧、好色劣根性,以及浓浓的官僚主义作风尽收眼底。凡向善者皆无善果,凡作恶者苟且偷生。很惊讶在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时代,还能有如此“不积极不正面”的艺术表达 |
|
那把每个人都想得到的斧子就是烧毁家园的火引子。现实有时候比电影更荒诞,就好像一帮不懂足球的官吏要当中国足球的救星。 |
|
感觉要比美国时期的讽刺作品更好。在这里,机构的无能首先表现为消防员肢体的僵硬和无能,或者传情达意的无能,这部分在美国似乎比较难拍出来。飞越疯人院更多是有意识的恶。 |
|
#2018欧盟影展深圳站#架空式的讽喻,完全脱离正常生活经验的寓言,人物、事件、行动都是符号化的和象征性的,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刻意设计的闹哄哄的一切。这是荒诞喜剧的一种极端呈现形式了。闹剧中的一切都有所指,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可笑,而是一个系统的可笑。而到了后面,大家一起观看一场火灾的镜头太妙了,既讽刺围观者,又觉得有种伤感的美。呆萌的前局长最后发言时,我竟然觉得很感动,因为他真心相信他所说的,也真心期待最后这样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是虚假的形式,这其中甚至有一种天真。他天真地在这样的一个系统里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他需要这一切。 |
|
鞭挞官僚的部分不算触目惊心,只让人觉得愚蠢可笑冥顽不灵。。。真正让人感到心寒的是舞会中的那些普通群众,那些偷东西,贪便宜,看笑话,瞎起哄的群众才是某种社会中最最可怕的存在,在这种社会中不存在同情与善良,人道与爱心,因为他们被教育成不需要这些东西,这种社会造就了真正的暴民。。。PS令人难忘的片尾,大雪中的床与老人。。。2018欧盟电影展 |
|
一面讽刺了做官的,为些鸡毛蒜皮争吵不停,无实干,尽整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舞会终究成了闹剧,选美更是混乱不堪,一面斥责了普通人的愚昧,舞会上丑态百出,奖品据为己有,关灯开灯更加无可收场,大火映照人心,这帮人只会无动于衷。 |
|
福尔曼在捷克就是拍喜剧的。很多元素在此前三部能看到的作品中皆有出现。所不同的是这次拍得十分之讽刺,自然受到冷战彼方“自由世界”的热烈吹捧。大场面调度已经十分纯熟(比起前三次拍舞会来说)。此外这部影片也是福尔曼最接近捷克新浪潮视听风格的电影(不再那么新现实主义了) |
|
我很关心片头被吊在高杆上的那个男人是被救了还是摔下去了。 |
|
颁予消防大队2008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
|
啤酒,姑娘,好色的糟老头。共产主义时期的东欧,政治讽喻无处不在。福尔曼最终飞跃了这座疯人院,去到了让他真正能够用电影为所欲为的国度,从而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外来导演之一。这部捷克时期的作品,已经让人看到了大师的潜质。 |
|
在这么短的时长里把人物耍的团团转,把观众逗得合不上嘴,看完还能倍感唏嘘。福尔曼转战美国前最后一部作品,很欢闹,也很悲凉。每个笑点都建立在机智的讽刺之上,观众的每一次发笑也都伴随着刺痛。人性使然真的永远不可能让正直超过荣誉而存在啊! |
|
Realistic setting & acting with some brief satire. Innocent in their insanity & childish in their ignorance, it looks like a parade of apes. |
|
好像都是非职业演员,那调度成这样真是很不容易,避开了很多考验演技的地方而是用剪辑和人海战术制造冲击力。不过相比起布努埃尔、奥特曼来说,讽刺得还是直白了点儿,比如捷克的消防员是只有50岁以上才能当吗… 福曼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背景,直接导致他的电影思想层面上都有点美分😳 |
|
(8/10)一场狂欢的社会主义舞会现场,几乎每个场景都带有着强烈的讽刺喜剧意味,近乎于一场闹剧的形式,让人捧腹的同时也不乏思考的余地。讽刺的意味太强了,显得有些过于的闹腾、荒诞,明显的带有着强烈的创作者意图。所以,以至于看完都不需要太过于深刻的思考,那些行为都已经变成了一种所指意义的本身。说到底,这还是一场闹剧。 |
|
笑得肚子疼,搞得我中饭都吃不好。颁奖美女,选美大赛,奖品以及敬献的l金斧头礼,一件件都吹了,就像梦幻泡影。留下的却是我们对于80年代的温存回忆 |
|
四星半,短短72分钟居然有如此之大的容量,毫无疑问米洛斯福尔曼的好莱坞作品名头太大,以至于这样的早期精品受到严重忽略。 |
|
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总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他们借由喜剧的形式去讽刺战争讽刺当权者,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是米洛斯·福尔曼还在捷克时的创作,此时还有浓重的东欧嘲讽特色,选美的无序,丢失的礼物,监守自盗的消防员,以及彻底沦为无产阶级的百姓,种种荒诞桥段都指向了无能的执政者,以及集体共产的弊端,可以说相当辛辣了。 |
|
短小精悍的作品。看似表面的秩序井然实际内里是无序和混乱,选美比赛掩不住膨胀的欲望和腐败 ,形式主义也难填受害者的悲伤,着火的房子是狂欢的佐料,到头来只剩一片虚无,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制度恶下的人性的呆板和无知,迟钝被黑色幽默化地展现出来。 |
|
还得是政治寓言式的故事,体制下消防员、封闭的礼堂、荒诞的混乱,不过最漂亮的设计还是“外面那场火”,戏谑讽刺拉满。 |
|
节奏太慢,谁有功夫看一群老爷子扯犊子,而且还是些不怎么正经的老家伙。捷克电影已经把一群男人审视一群女人发扬成一种传统,逢片必有。 |
|
神作啊。到目前为止标准只收录了两部福尔曼,这是其中之一。短短一个小时里笑料不断,形式主义、性压抑、道德沦丧、物质匮乏轮番上演,内涵非常丰富,讽刺时局鞭辟入里。颁奖时候还有点儿小伤感,那些词儿显然是老人精心准备好长时间要上台说的。开头的调度和结尾的寓意让人瞠目。 |
|
2018欧盟电影展。东欧社会(社会体制)末日的喜剧化写照, 「盗窃」/ 「选举」/ 「火灾」( 「围观火灾」 )莫不充满了政治讽刺,即使其中有老好人,也是滑稽可笑且于事无补,然而在当下更加糟糕的现实中反观,却又觉得戏谑过头而内涵不足。 |
|
看似讽刺,实则真实。作为关键时刻要救民于水火的消防员,却是一帮混吃等死的中年油腻男,当大火真的到来那一天,不光是他们,所有的看客也都束手无策,只能一边燃烧自己一边用这火温取暖。而当他们还在为正直和荣誉哪个更重要争论不休时,发现早就树倒猢狲散,因为其实根本没有人在乎。 |
|
http://6.cn/watch/8033828.html |
|
“消防员的名誉比诚实更重要!”。。那个老头很像我爷爷T-T |
|
基本是一部以意识形态取胜的片子,从C那里得知比较有他的风格。就是不太卡着主题说话的那种,没有强加的意思,让你自己去体会,大有愿者上钩的范儿。特别是他对全片的把控,使回想成了必须。又一次领略了捷克片中深厚的政治意图。看到米洛斯福尔曼在美国叼着雪茄大谈当时社会主义的不良风气,有点好笑 |
|
东欧这些前共产主义国家,跟我们信的是两种主义,在苏联重压下,还经常有妙趣横生,异想天开的艺术家、文艺作品出现,大写的服!他们的幽默,天真,自由狂欢的精神,真是少见的。 |
|
捷克新浪潮。Forman用平实的镜头为我们呈现出苏联阴影下社会的苍老、混乱与无序,群像中的每个人都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笨拙和愚钝,倾情投入狂欢化的特定氛围当中,奋力营造出有关共产主义的理想愿景。即便讽刺和狂欢的场景不及《地下》般力度十足,但已在相当程度上清醒的体认到铁窗中的麻木不仁,一如烈火前的看客——凝视着肥胖的城市,潜隐着对大厦崩塌的期待。 |
|
整部电影仅有舞厅一个地点,粗俗、盗窃、色胆包天、没有诚信,这就是这个Party所展现出来的。 |
|
9,很高级,甚至放在讽刺喜剧里面都算是最高的那一档,这里讽刺既不是阳阳怪气的挖苦,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自嘲,嘲讽普通人,自私、趋炎附势、从众、与权谋私、好色、形式主义,一切庸众所拥有的劣根性,都在几大编剧的射程范围内,你以为他对体制的嘲讽是在批判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那格局就太小了,这样问题甚至不独属于捷克,或许这才是对人性最强有力的批判。单一场景下舞会的调度和群戏控制力令人叹为观止,突如其来的大火则是剧作上最有意思的一笔,它象征着体制已经崩塌到完全处理不了危机了,在大火之前失控的只是舞会,但在大火之后整个体系也完全失控了。 |
|
灯灭后,你们要把奖品还回来哦。 |
|
这么看来符号化的讽刺喜剧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物越来越像个人,这部的话就还是很非人。虽然明白它的讽刺立场,但还是觉得太僵硬了;而且即使明白立场,选美一段还是让我很不适,这个是创作者的男本位问题,因为自嘲很大力所以不至于那么让人烦就是了。 |
|
导演说并没有想过讽刺挪喻政治,只是把看到的说出来。就是一场荒唐的舞会和一场残酷的火灾而已。名誉比诚实更重要! |
|
8.5/10。一群老消防员打算为老局长举办一个祝寿的大型舞会,然而不管是准备过程还是正式开始都有着各种因人性和官僚主义而导致的啼笑皆非。影片充满了讽刺型的幽默(比如勉强拉来的选美小姐们正式开始后多数退缩导致仪式一片混乱那段),整体水平≤8.5。 |
|
9。这个舞会实在够搞笑,选消防小姐、抽奖,最后连给老局长的斧头也被偷了。 |
|
完成地非常漂亮的暗喻,难得我如此喜欢的黑色幽默~一群人在雪中默默看着老人的屋子燃尽一边喝着酒一场其实触动到我了。。。以及,我很肯定在电视上看过分析在屋子内选美的一段,这是为什么。。。再以及,癌症老局长虽然一股官腔,但就,激萌。。。 |
|
当消防员们躲在屋里看憨姑娘为了选美而除却衣衫时,福尔曼的镜头一直没遗漏他们对身穿的制服所做的小动作,这让我想起了曼斯菲尔德和契诃夫笔下对制服无比崇拜的小公务员们,这远比那场无能的救火戏更具有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意义。影片中唯一一个诚实不偷窃的老消防员,在这里却成了卡尔维诺笔下的黑羊。 |
|
铺满画面的群戏 滑稽戏谑又唏嘘 但又不乏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 milos forman的群戏功力不逊于robert altman 人物表演多了戏剧感 夸张的肢体语言让人捧腹 但那种扭捏荒唐的人物互动却没有剥夺真实性 而是把日常人类互动夸大 更显而易见照亮现实 到最后回忆起所有让人笑喷的细节反而没有幽默只有惆怅了 五味杂陈 |
|
短小精悍 趣味十分 现在看来依然绝妙讽刺不落伍的电影 而且现在这种大密度的笑点且讽刺政治电影 真是极少了 唯一纳闷的是捷克的消防员怎么都这么老哈哈哈 |
|
这讽刺水平真的没谁了。一群人围观火灾的场面真心吓人,实在跟整个片子的冷漠气质太吻合了,因此十分自然,因此十分可怕……后面关于谁是小偷、怎么对付小偷的讨论,摆明了在讽刺制度,毫不留情,很佩服这种犀利。能感到导演对这个社会还有一点温情(对消防队老领导的描绘,对那个还算诚实的消防员的同情,以及结尾那个在雪地里挤在一张床上的可怜老人的画面),但大多是时候真的是绝望透顶。目前福尔曼的电影我还只看过这部和《金发女郎的爱情》,后者之中也有舞会场景,调度也非常优秀。(感觉舞会可能是非常好的社会学观察窗口,因此格外被导演们青睐。《豹》那种古装舞会不算,我是说当代舞会,比如Olmi《米兰心事》中的舞会、Pollet《如痴如醉》中Claude Melki跳舞的舞会,更晚近的当然还有Scola的《舞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