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無所有,命數於我何干。電影對退役士兵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形象描繪得挺到位。ending的字卡更多的是一種無聲的控訴。本以為自2013年HKIFF后與這部印尼影史早期作品無緣,多得印尼網友的發掘,方睹為快。 |
|
这片太逗了~其实剧本完成度挺高的,结构立意构思都很认真,属于准好莱坞水平~问题在于演员实在太水了,从主角开始全都没演技,唯一看上去有“演技”的妓女姑娘又飙地太吓人了~男主的完全不同画风的长相让人好介意,所有女演员看着他都莫名一脸欲女表情~及,对比杀戮行动,三观反差好强烈~ |
|
2013/3/30 12:30PM CT |
|
這位大叔我應該以後沒什麼機會能看到你電影了,電影本身還不錯,想起Taxi driver,如何醫治精神創傷,如何忘掉過去 |
|
印尼误发弹,印尼奥崎谦三 |
|
茉莉芬事件之后的印尼社会,白色恐怖还没有散去。一个被当作枪使的爱国分子的醒悟与呕吐。几首民谣插曲好听,阶级差如此分明。 // Isn’t it bad to be a goon? |
|
不禁想起毛姆小說<刀鋒> |
|
印尼赵丹。革命者枪击歌舞升平,一种左翼典型 |
|
2024年8月16日一观
《戒严夜》(1953)
伊斯梅尔 作品
印度尼西亚电影,在印尼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社会背景为喻,男主是参加革命的自由战争,过惯了类似军队的纯粹生活,革命结束后离开军队走向社会,却发现社会的复杂让他不适,当下的现实与革命的理想间的反差撕裂了他,革命后的现实派与失望派间分歧。 |
|
战争终究只能带来一次次的悲剧重演。导演很明显受到了旧好莱坞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严肃指射现实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娱乐属性,其实是部很“好看”的电影,主角不太在线的表演也给“战争异化人性”的母题增添了几分荒诞色彩 |
|
拍法上有一些早期电影的影子 |
|
【HKIFF2013-MOVIE 1】虽然因为长途跋涉、睡眠不足、极度饥饿,导致半途睡着,但靠着蹩脚的英语跟脑补,我了解了电影讲述的是关于退役军人倒插门的苦逼生活。 |
|
3.5星 |
|
3星半,难得一见的印尼早期电影,主题关注于新社会的乌托邦梦想与戒严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尽管表演看起来显得生硬,但美学上仍有着迷人之处。 |
|
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探讨的角度也是被主流话语忽略的,有人赞美独立战争,有人则不🙏有点像本命年,出租车司机,薄荷糖。从第三电影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杰作 |
|
3.5,2021.06.28 |
|
无趣 |
|
很左翼,男主也很偷自行车的人,革命者的革命后 |
|
竟然在朋友家翻碟翻出了这部,在4K大电视屏幕看了,开心一夜,我的第一部Usmar Ismail |
|
躲过了战场上呼啸纷飞的子弹,躲不过宵禁夜同胞开出的一枪 |
|
战争把人的灵魂埋了,战后那和当初期望相违背的社会更是给棺材钉上了钉子,而腐败,往往也是在战争中就建立起来的。 |
|
30 MAR 2013 (4) |
|
CC |
|
讲述退伍军人战时被上级诓骗,杀害无辜群众,后回到家乡后无法适应普通人生活的故事。 |
|
虽然对印尼革命背景不熟悉,大致是革命后理想社会幻觉破灭。。。 |
|
3.5,虽然由于年代原因镜头和表演略显生硬,但是看到后面剧本还是很强的。 |
|
第一次看印尼电影。这部以1950年的万隆仍然在实施宵禁为背景,经历过独立战争和革命的自由战士回归生活,发现了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差距。可能是因为缺乏对印尼历史的了解,里面有一些背景知识看不太懂,影片拍得还行但主演的演技都很弱,有些情节感觉莫名其妙的。聚会戏他们唱的几首歌好好听 |
|
从战场上返回的男主与当下生活格格不入,当获知自己受命处死的所谓荷兰间谍一家实为上司图财害命时,他重新拿起枪杀死如今已成为富人的前上司,最终在苦闷中死于戒严军的枪击与汽车的撞击下。相比之下,没过多久印尼的事变更加恐怖。 |
|
经历过战争而与虚假和平社会格格不入的“自由战士”,曾经滥杀无辜的回忆成为精神创伤,当别人歌舞升平时他只能离家出走,并采取极端方式反思过错与责任,莱拉说:“一个人走了,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回不来了。 |
|
一个革命者对自我的革新,以生命作为引火的柴,点燃内心交织了良知、愤怒与疏离的惶恐,倏忽之间归于寂灭。 |
|
蓝光 |
|
1:08,1:30音乐很好听 |
|
浓浓的南洋风情,战争后PTSD,当一个宏远的目标已实现,剩下的只有缥缈 |
|
看得出导演很努力要拍一部好电影。剧本虽无新奇但也称得上严谨。只是演员太水了,跟其他演员不像是同一种族的男主让人赶脚穿越,所有的女人见到男主都一脸欲求不满实在太好笑了。 |
|
革命者对生活的不适,以及自身对「革命」的反思,非常凝重的社会现实题材,当然其中也有太多脸谱化的设定与操作,特别在最后觉得剧本是用力过猛,只剩下空洞的政治表达而沦为另一种宣传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