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神奇了,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女性是被认为既有成为运动员、也有成为工程师的可能的,“事业”之外是可以有不依靠之、听之任之的男性朋友的,是可以自行离开配偶生活几十年不被质疑的,依旧,是需要爹的 |
|
谢晋成名作,第一部运动员题材影片,多处插叙交代经年往事,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朱大可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中提到谢晋电影的“情感扩张主义”,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大道德母题与好莱坞有某种亲缘关系。错身恋人重新团聚、纸条风波坦白忏悔有此倾向 |
|
在1957年的人们眼中,体院已经不是什么好地方了... |
|
不难看啊。大家摸着良心说,这不比现在半数以上的片子好看么?更何况是五十年代的片子。那时候的女孩多淳朴多真实啊,那股子热情洋溢的劲多感染人啊,现在的大北鼻大幂幂,相比之下真是充气娃娃一个…… |
|
十七年时期难能可贵的爱情片,包裹在体育题材之下,同时还完美承载着宣扬爱国情怀的主旋律。片头演员表里把刘琼和秦怡标在第一第二位置,实际秦怡要到接近20分钟后的回忆中才第一次出场,足以说明影片的重心位置。
剧情安排上给每个主要人物都不断陷入选择的矛盾之中,从而由内心纠结来外化形成悬念。住在下铺的汪爱珠,这个角色设计得最显水平,藏起纸条一段时什么都没说,动作和眼神来变化想法,更好的点在于让她说出真相的时机,说早了或者面对集体说都会显得俗套,唯有电影里的安排最符合小女生心境。
作为彩色片,能看到白花花的大腿,不能明说的吸引点。情节上能看到谢晋导演后来创作《天云山传奇》《高山下花环》的影子。 |
|
今年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给了这部。虽说时代特征非常显著,但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听说这部还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看后感觉最遗憾的就是没能让谢晋在生前为80年代的中国女排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不过有意思的是本片女主演就是打女排的…… |
|
人物设置很有意思。工科男的笑果不错。缺陷两处:林洁先后离开父亲丈夫比较不合理;林小洁队友跟她的小矛盾小嫉妒处理得也不大好。 |
|
谢晋显然是一个紧跟时代的导演,此片已能窥见他对强戏剧化所营造的命运感的热衷,后来的“谢晋模式”初露端倪,但过于诉诸巧合与过于仰赖希望也在削弱甚至损伤电影的表达。重点根本不在篮球或者体育运动(球赛的分镜头和降格摄影让人不敢恭维),而聚焦于时代风潮与家族胁迫下的被扭曲的情感关系。放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莫名看出了点“拨乱反正”的味道来,不过这只是一个新时代观众的牵强附会罢了。 |
|
谢晋在1950年代就呈现出一种回忆诗学,这是一部成长教育电影,篮球教练田振华既是年长的、摆着道德姿态的教育家,同时自身也在处理与多年前的恋人和解的难题和良心的危机;到电影后半段,振华和林洁的爱情故事甚至喧宾夺主,超过了林小洁本人故事的比重。影片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共和国的建立,通过两代人体育梦一正一逆的走向,展现了新中国初期人民对于国家自立自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期许。在谢晋的电影中,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第三世界的“加速度”和意志力,每个人体内都攥着一股劲,想证明他所属的文化不是处于孱弱、坍缩而是处于奋进和提升的状态,它在鲁迅、郭沫若那里出现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电影中出现过,也在谢晋等一批建国初的英年才俊的作品中难得地出现过。 |
|
《女篮五号》是谢晋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 -田振华: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论怎么说,我们应该开始新的生活。-林洁:孩子都这么大了,我总在想,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田振华:不,我倒是这么想,这正是我们的开始。—— 有情人也难成眷属 →兜兜转转→ 有情人终成眷属。 |
|
原来这片这么剧情片的说……真就是个剧情片啊,篮球就是套个壳啊,基本没啥表现篮球的,换个什么背景都行,甚至未必要是体育。就这情节未必能及格,某种程度上很有现在职业片不讲职业光谈恋爱的感觉,但是表演还可以。 |
|
刘琼的演技不错。田振华和林洁的爱情故事虽然很俗套,但是谢晋拍得很干净,很纯粹,六十几年后今天看来也没有失去那份感动。一开始我以为是关于女子篮球的励志电影,结果跟我想的天差地别。整个球队的关系处理得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所有的矛盾貌似在林小洁骨折以后都莫名其妙消失了。林小洁的个人成长我看到了,球队的整体成长我没看见。 |
|
90分钟,不知道是不是完整版,总感觉故事只讲了一半,好多交代不明的地方。刘琼的角色放在今天来看,给人他一直在抱怨的感觉,缺少了对他教练能力的展现。女生们都很青春活力,是电影的亮色所在。 |
|
刘琼同志的眉毛看着老跟苦大仇深似的,但是表演起来又十分的和蔼。我觉得怹适合那种端着大架子,冷峻如冰的风格。秦怡为什么在这个片子里,看人的时候老翻白眼儿?——整部影片颜色鲜艳,表演活泼。田振华同志在林小洁私自外出又回来的时候,发表的一大套个人陈述,真的是好表演的片段。剧情安排的也有意思,关于林小洁的身世和田指导的关系,很有趣,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运动员版”的《英雄儿女》。——特别喜欢解放前夕在篮球队老板的带领下,和外国人比赛对抗的片段,镜头特别好,特别激烈好看。——片尾二人坐在空旷的北京体育馆里,真浪漫,真写意。 |
|
2014-09-27:陈厚老了估计也就和刘琼一个模样了 |
|
《夺冠》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想起谢导的这部没看过,一部很优秀的体育片,虽然爱情线戏份不少,但完全没喧宾夺主,反而借男女主家庭背景以及小洁学业和体育事业的选择,将该怎样看待“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这一问题巧妙解决…
体育线,男主代表的家国情怀,小洁代表的运动员面对环境、思想、伤病等等挑战下的成长都很饱满,队员们的日常也很有趣,比赛场面很流畅…结尾非常喜欢,以为国出征结束而不是胜利结束,这才是奥运精神该有一部分风貌…
秦怡老师和男主护拥抱前瞟男主室友那个害羞的眼神,片尾小洁看见“父母”团圆从错愕到咬手帕的会心一笑,真太神了!现在的演员们???
这严格来说是谢导的电影处女作…天才果然是天才…如今电影退步的不知是导演还是!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很典型“十七年电影”风格。正派、刻板、健康。角色的刻画和情节的推进都很刻意,台词甚至插曲的歌词都在喊口号,表演规规矩矩。反复淡入淡出或叠化,生硬而照本宣科式地叙事。在男主角的回忆段落里竟然出现他不在场,也不可能知道的情节,这一点实属败笔。还好结局尚且落在“情感”上,保留了一些人性。若是几年后的电影,连这点人性都会被磨灭。 |
|
当年应该还不太会拍运动题材,谢晋导演的功力尚显青涩,其实这是一个老情人久别重逢的爱情故事 |
|
一群清纯可人,笑靥如花的少女呵!以前的电影是多么清新自然不做作啊!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篮球健将看得热血十分!活泼叽喳的女篮队员,幽雅静谧的江南景色,画面和色调诗情画意,演员妆容朱唇粉面,容光焕发,男主角真像钟南山!打球和升学兼顾的困惑、女生间的小矛盾、体育事业对建设祖国和为国争光的同等重要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里就已如此清晰展现。女篮队员打球不只是蹦蹦跳跳,也不全是强身健体,而是为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能在世界运动赛场上升起!田指导和女主母亲“久别相认”的感情戏平添俗套,更应聚焦“女篮五号”这一符号的运动基因继承和精神。较为惋惜林小洁不是田指导的亲生女儿,看完才知道女主妈妈居然是秦怡演的,真是牛逼!最牛逼的是秦怡现在还在世!4K修复画质清晰崭新。[2011年在电视上陪爸爸看过,现影院重看重评] |
|
此片人物刻画比较成功,多角度刻画了小洁这个人物形象,通过与室友的相处的外部矛盾,自己迟到被骂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母亲男朋友的关系,以及所起到联系母亲和教练之间重复旧情的纽带,通过这几个方面,小洁刻画很成功,缺点有些地方剪辑不流畅,打球的那一场戏摄影机进入比赛场地中拍摄镜头会更好。 |
|
体育片都能拍出历史断代学来也是没谁了。小细节很用心但也很套路。 |
|
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美术服装好漂亮,真想把他们都画下来,这是超越我对五十年代的想象的美,自然会担心演员接下来的命运,当强权摧毁美时,即使默默守护一朵花的人都是英雄。运动员的题材少不了“打假球”的戏剧冲突。上一辈人的情节是melodrama,篮球界的半生缘,新一辈是非常纯粹的“女校文化”,性别不是问题,冲突反而是来自于工业和体育重要性。配角里曹小娣超可爱,但是查不到信息。演员有曹汝霖的孙女,琼瑶的小姨,乌鸡国皇后,电影史课应该倒着教 |
|
3.5,有意思的地方整个片子都在为国争光和为爱重逢两个关键方向之间不断摇摆,但是两个问题到了最后都语焉不详(林小洁要不要进体校&上一辈人情感如何寄托),还用一个抽象的“去国外比赛”来把问题悬而不决,谢晋这个处理还应该是刻意的。上海还是洋气,但是也不太洋气。 |
|
2021 苏州艺联修复影展 作为中国第一部运动员题材电影还是可以关注一下,但刘琼还要扮演自己年轻时候,以当时的化妆和灯光实在是太出戏了,镜头特写还能看到牙齿变黑了,像是抽烟抽多了。秦怡看起来要好很多。 |
|
色彩真好!除此之外是没什么可夸的了XD 说是体育题材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聊(片中)老一辈的偏见与爱情,此外说教味儿很重。好在本身基调很好莱坞,看起来不至于特别反感 |
|
拍的十分顺畅,场景切换丝毫没有拖泥带水,镜头语言娴熟。台词废话也不多,建国后与解放前的明暗色彩对比也意味鲜明。几个镜头:林洁靠在窗前痛哭,窗外的雨水与泪水重叠;田振华第一次提笔写信,称呼上纠结了一下,把林洁改成了林洁同志;第二次在火车上写信,则毫无犹豫。结尾显得仓促,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比如林洁是否向女儿解释了一切,到北京比赛怎么就变成了出国,等等。很多手法应该是开创了国内此类型片的先河,前两年陈可辛的《中国女排》里还有借鉴痕迹。 |
|
1、“不管多久,我等着你。”
“里面有一封长信,你上飞机再看。”
多么真挚的感情啊。
2、“上体育学院都是学习不好的”
现在这种想法依然根深蒂固。
所以我们的足球仍然是煮球。所以我们依然是体育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 |
|
故事主线讲女篮运动 女主在体育和考大学之间 纠结 反驳了 搞体育不如工科重要 的论调
感情线讲了两代人的情感纠葛
老一代的人 因为不肯打假球 被资本家拆散
对比了新旧两个世界 对体育运动的态度
女生们脸都圆圆的 身体也蛮强壮的 活力充沛 看着真舒服
大团圆结尾
|
|
健康,写实,清新,就是故事太简单了,这个时候的谢晋和台湾的李行导演有点像。 |
|
讲述新旧两代人因为打篮球的不同命运,男主因为打篮球,得罪老板,与女友产生误会,分手后,一直独居。建国前那个比赛场景很有代入感,对方球员不做人使绊子没有体育竞技精神,幕后操盘手不顾民族颜面。林小洁刚开始只是因为爱好才打篮球,母亲也不希望她走职业化道路,平时娇惯的她备受男友的宠爱,但同时也得罪了队友!最后经过自我觉悟,和对我们相互谅解,也决定走职业化道路!男主与女友也解开心结,喜结连理。刘琼老师是不是特意扮老了,感觉好苦大仇深,可能为了迎合角色经历吧?秦怡真是太母仪天下,非常有当妈妈的气场。女篮运动员们,太朝气蓬勃了,乐观积极、健康红扑扑的小脸蛋,爱开玩笑,喜欢和小姐妹腻腻歪歪的,好真实啊!谢晋的电影真是太能体现时代风貌和观众的需求了!本一个破镜重圆的旧式故事,却讲得如此新中国昂扬向上!大师手笔 |
|
谢晋首部影片。篮球的场面乏善可陈,借体育的壳讲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旧社会的更迭。以新旧社会为分界线,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婚姻爱情和体育竞技,歌颂新的时代。男主角田振华遇到前女友的女儿而重新与前女友复合,如今来看无疑有些狗血,但结合当年的时代有着特别的意义。关于体育为国争光和个人择业的论战,有着近乎思辨色彩的探讨,阐述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女篮队员的妆容设计有着时代的烙印,但已经足够的大胆前卫 |
|
1958年的电影,看服装我竟以为是讲述80年代故事的作品,说明上海一直在全国潮流先锋! |
|
5号 说自己没有爸爸 田指导突然想到了小林的身世 我突然想起五月天的这句歌词:“最怕此生已经决心自己过没有你,却又突然听到你的消息。”电影故事不完整 但爱情却让人动容。 |
|
大晚上看美国生化人,怪兽片找乐子的时候碰巧翻出这部怀旧片,本来以为看了开头过于old的氛围寻开心一下就又换乐趣了,结果看完了。演员都好自然,比现在的主旋律片好太多了。 |
|
批旧颂新的模式,为祖国献身的集体,这个集体的首脑田指导,提着一篮子兰花出场,而穿着白毛衣黑西服带领打扮入时的姑娘—球员们出国参赛。还有单身带大孩子而又始终未失闺秀气度的林洁,这些与当时的规训话语不相和谐的细微异质元素,却是今天令其于十七年电影中独具生机的要素。 |
|
#资料馆留影.谢晋百年诞辰纪念#修复版,映前导赏。属于古早味的国产体育青春片,色彩饱和度超标(一个个都像从年画里走出来的),女篮球队员们都青春洋溢,刘琼还是那么儒雅,秦怡的美超越了时间,谢晋的镜头写实又健康(浓郁的时代印记),上岁数的老人基本都耳熟能详……打动人的是淳朴简单的精气神,原来那个年代就有贴标签与专业歧视了啊——凭什么搞体育就比不上考大学?ps,话说那时候人们的脸蛋怎么都像红扑扑的红苹果啊! |
|
看似以巧合与误解布局的松散情节(很硬伤)实际仍强力输出着时代主旋律,旧时期情感破灭导致理想的失落,在新时代随着误会的化解被重新唤起。回忆段落默片拍法,这种操作当时看来还挺生趣的。 |
|
通过闪回的方式在过去和现在来回跳跃,用“女篮5号”这一意象串联起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体育经历和中国体育事业几十年跨度间的两种不同面貌。用划作为主要转场方式,在场与场之间构筑起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建设的光辉图景。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使影片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意识形态,正如其中展现的围绕工业和体育二者对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程度的争论一样,最后同志和解的大团圆结局也预示着人民内部矛盾得以解决,携手共迎美好明天 |
|
秦怡真美。谢晋总是知道观众喜欢看的是什么。个人觉得林洁离开家的部分(不论是父家还是夫家)都不太符合逻辑。 |
|
【上影75周年】【上海影城SHO】就算是刻意制造,处处洋溢着的积极气氛不能被忽视的。轻盈又有力的表现,对话在传球时进行,于代际间传递。背负着年代带来的责任,又时时刻刻想着超越禁锢。好久没看到那样凌厉的眼神了。真有属于年代刻板印象的角色出现时,也是突兀到不行~ |
|
6.5,个人际遇成长与国家时代命运结合,带有浓重谢晋式情节剧的味道,旧情人因缘相会,父女重逢的家庭伦理故事,真是有点俗不可耐了。不如后来的沙鸥 |
|
为了冲1000不顾节操了 |
|
1、4k修复版修复得特别可怕,每个人的脸都跟猴子屁股似的;2、故事也很可怕,两个中年男女因为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 |
|
色彩,朝气,活力,纯洁与热望,还会想到黎莉莉的黑白影像。可窥见一些历史,关于男女平等(影像表现与台词的)以及“你自己洗衣服?”。热衷于在结尾完成配对脱单的类型片执念何尝不是谢晋模式的一种延续(所以真的会因此特别认可孤注一掷)。 |
|
谢晋是否可称为“天朝的约翰福特”?我觉得有点那意思,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天朝人?——信仰道德神话,崇拜苦难,保守、善良、懦弱得一无所有,然后妄想感动上天送到你面前,天道轮回,善恶得报,秩序井然。此之谓农业文明(靠天吃饭)集权国家(相信礼乐秩序)下的民族文化理想
又是一部让左翼黯然落泪的乡愁。审美随时代降级,健康的人体美是否参考了孙瑜的《体育皇后》?
继上次《早春二月》的上官云舒之后,又在这里看到了一些黑白老电影里的面孔,是他们让天朝电影具有了历史纵深感 |
|
早期的主旋律大多是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息息相关,宏大主题由个人叙事展开。谢晋的自编自导作品算是优秀,可惜挂名体育题材,涉及球场比赛的部分剪辑凌乱无序,视角单一,略微可惜。秦怡,刘琼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嘉宝和格里高利派克 |
|
脸谱化的单纯思想 有些煽情段落现在看来反倒有些好笑 |
|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片,谢晋的电影总是充满着写意的民族化色彩,叠印、闪回、柔和的叙事都让观众非常舒服,但是观老电影总是逃不出影戏的伦理风格,现在看来会有点落俗。 |
|
运动戏都忘了,只记得上海小男人追求活泼开朗泼辣女主角这条情感线了。 |
|
电影频道的修复版色彩真好。十七年电影,主创们都在真情实意搞歌颂,直到歌颂本身变成了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