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家》记录周鑫从7岁孩童到结婚有女的近20年成长,在结构、内容上与记录贺国平渐渐老去的《贺家》形成镜面对照,两片主角也都出现在对方早年的生活中。或许是素材量的原因,也没有像《贺家》那样按年份逐年推进。拍摄者参与的对话也更多。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迷》中表达的那样,将人的音容笑貌永久保存在生动的影像中,这便是电影、纪录片的美好与伟大所在。等不到周鑫的吴八音撑着小木筏离去的那一幕,简直是一种可怕的预兆。令人头皮发麻,震撼而感慨。看似吊儿郎当的周鑫其实内心情感很细腻,用流行歌曲表达对父母的爱,用打架的方式维护母亲的尊严,更是多年来屡屡回到老宅废墟。他说脑海里已经没有过去的印象了,但他始终未曾忘记。就像废墟前那两棵树一样坚定。四星半 |
|
导演野心挺大,想构建起一部平民史诗,但说到底还是素材的堆砌,只是时间的力量加重了这个故事的厚度,但显然拍摄素材不足,中间缺失了太多关键时间节点的内容,较为一般。 |
|
郭熙志的《少年时代》。《周家》之于《贺家》,大概就像《艳粉街》之于《工厂》,很意外地,都是时长短的更胜一筹。仍按时间顺序剪,但编年体的形式稍淡。在二十年的跨度里,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相当沉静的电影,少年的心里压着一个遥远的墓碑,那个猩红的夜晚是他人生的拐点。周鑫一点点成长为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孤独的岁月里也许只有流行歌曲常伴左右。郭熙志年复一年地重返废墟,他的摄影机似乎比老屋见证了更多斗转星移。对于生活中缺省的那些重要过程,我想说的是,影像终究只是很短暂地陪伴了他一阵,但在生命历程中仍然弥足珍贵。结尾处理与《贺家》如出一辙,时光永恒镌刻在那一秒。——纪录片的“笨拙”,纪录片的本真,纪录片无可阻挡的伟力。 |
|
据闻,《渡口编年》系列有五部作品?若全部整出来,再加上“前戏”《渡口》和后续作品,如此“宏大叙事”,其文献意义将不下于《人生七年》系列。与《人生七年》系列也不同,《人生七年》系列主要是社会学样本,而《渡口编年》系列以其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与时代之嬗变,堪称为“庶民史”。影片最后,周鑫手持双亲遗像拍照,再比对之前周鑫得知双亲丧生后哭得撕心裂肺那场戏,心酸喷涌而出。周鑫成年后,晃悠了一段时间,但退伍后成熟了很多。看到他娶妻生子,妇唱夫随,于我竟也是人生乐事。 |
|
看完贺家看周家,百家姓上的国民其实大差不差。 |
|
一个下岗工人的儿子,成为了孤儿,后来又成为父亲。这成长的过程充满了不易与心酸。 |
|
导演放出? |
|
渡口编年·周家还是要和贺家一起看,才能有对照式的感悟。郭熙志记录下了周家的变故和变迁,意外和人工干预的双重作用下,人的一身已完全不同。 |
|
本片时长比上一部贺家少一倍多,但是却更加好看。比上一部更具平民史诗感。影片没有采用上一部编年史的方法讲故事,能看得出来还是素材不够多。但是导演无意中却拍出了中国版的《少年时代》。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成长到为人父的故事。和上一部贺家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从小叛逆的的孩子,但是毕竟有家庭因素在,也理解。8.5分。 |
|
知道的好几个人都看了,怎么不进来标记呢?相比从篇幅上长很多的贺家,周家少年的故事更凝练,呈现结果也更紧凑,当然这也与少年真实的成长遭遇有关。中年人老贺那边,得在平静如水的日常中听完讲述,才能咀嚼到人生况味;而少年小周,则在涌动的青春中,寥寥几分钟就能展现出生命的力量。江水依然,和悦剧变,搬迁的乡里人和遥远的观众,都会和小周一样,默默感谢导演留下的家庭相册、时代快照。怪罪疫情期间摆脱不了手机的观影环境,为此扣一分吧。 |
|
4.5 |
|
大国小民 |
|
导演并没有对失去父母的周欣做更多的内心刻画,但是看着他从9岁然后有了自己的女儿,也很感慨。还是穷啊,环境下出不了几个才子。 |
|
周家与贺家一样,也是原渡船公司下岗职工。这一家的命运比贺家更为悲惨。夫妻双双下岗,又双双死于长江,留下一个幼小儿子。而此片就是围绕这个名叫周鑫的孩子展开故事的。他的命运就如渡口其他人一样,在底层挣扎,并与他们拥有一样的生活:依旧活在底层,很难改变命运。两部影片中的长江,虽然与他们朝夕相伴,也对他们生活带来致命影响。但长江已逐渐失去母亲河的功能,它再也不像无数年来慷慨馈赠沿岸人民,给他们带来无穷益处。现在长江正从人们生活中远离而去,而这才是更让人悲伤的。
|
|
4.5 放在二十年的事件线里,那些岸边闲逛唱歌的镜头在最后一刻凸显出来。镜头像长辈一样照看着孤身的孩子,依附着周鑫父母的魂魄。 |
|
#國人一生——十年紀錄影像回望#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一次绝顶的淹没与倾颓,却要用二十年的走走停停来定格回溯。坦然承认纪录片的“窥私”原罪,用真诚减弱“剥削”。4.20于NUSPACE |
|
又是二十年,又是一个家庭的经历。只是这个家庭从开始就只剩下了一个背负无父无母烙印的男孩。二十年间,男孩从幼年到娶妻生子,有悲伤,有欢笑,与贺家的基调恰恰相反。 |
|
想起我爸妈年轻的时候除了身份证照片,几乎没有任何影像…小人物生活始终在那个时代跟蝼蚁一样,没有任何个性和价值可言……冲导演拍摄执行20这个坚韧耐心值得五星!!! |
|
周鑫唱的歌: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三国恋,流星雨,发如雪,我是女生,快点来爱我,稻香,搁浅。
读的古文,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
|
靠挖野菜维生的下岗职工夫妇双双溺亡,收养遗孤的大伯又因事入狱,就跟剧情片一样。老房老墙最后一砖一瓦都不剩,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 |
|
2017年和悦街最后居然做成景点了,但1998年的和悦街历历在目(电影4分41秒)!我觉得一年前的7月看完《渡口编年.贺家》已被震撼到顶了;而周家的故事依然令人泪如雨下!哎,珍惜当下吧! |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约有四五千万产业工人下岗,涉及的家庭人口更是数以亿计,本片是关于渡口上的另一个家庭,周家的故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64y1F751 |
|
二十年的拍摄,就冲这一点就值得看。中途有些剪辑有点拖沓。导演现场吐槽贾樟柯和徐童,感觉有点酸。@NU Space成都 |
|
影像让长大后的孤儿重见父母,这一次,纪录片终于不是无用的叹息了! |
|
看完除了一如既往地感慨和向导演致敬,这次看出了很多剪辑层面的用心,确实是厉害的。 |
|
第2459。纪录片原来的主人公在记录片拍摄过程当中竟然去世了,这个是真的震惊了。 |
|
意外的死亡,此后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自我感动和成功,生活走向了自然流动的方向。 |
|
流行乐的引用颇有科长风采。我们的同龄人。 |
|
纪录片的魅力,就是时间与真实。 |
|
上半段的船只空境和下半段的佛堂诵经剪切位置很妙,夹住两场家庭变动的滤镜戏,即失去多年的东西被缓缓召回。十余年除了见证时间,也能让旁观从“礼貌”走近为“亲切”,好的纪录片总是关乎人际交往中的价值感和无力感,这种“有价值”与“无力”之间的内在矛盾来自于行动的“高贵”与意志的“谦卑”产生的相反方向力 |
|
《周家》比《贺家》还要好,时间带来的冲击和共鸣是无法言说的。谁的家乡不沦陷?谁又不是这样哼着流行歌跌跌撞撞长大的?渡口改制,每一处废墟后面都是一部家庭编年史,见证着过往20年中国的社会变迁。。
强烈建议铜陵宣传部在渡口景区建一个影院,将郭熙志的《渡口编年》系列,24小时循环播放,它是生活,是命运,是乡愁,是一直被忽视的平民史诗。
以前在贾樟柯电影里看到小孩在江边唱《老鼠爱大米》觉得惊艳无比,当同样的旋律在纪录片里响起时,我彻底傻了,你甚至能看到生命在歌声里流淌,看到生命在江水里流淌。 |
|
中国很大,旅途很远,责任很重 |
|
又见贺国平,极为触动。郭熙志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下了一盘大棋,确实了不起!本片人物单薄,很多故事游离在浅层,单独观看,厚重感弱了很多,但是作为整个渡口系列,又很重要。 |
|
注视也是太轻易了。 |
|
太可怕了 |
|
纪录片是需要时间的,从120分钟内看一个人的二十年,唏嘘良多。 |
|
《贺家》的后劲太强了,连着看《周家》的时候,直到孩子唱两只蝴蝶才缓过神来。 |
|
编年体表达形式,愈发让我感受到纪录片的表达,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工具。周鑫从7岁至结婚,这段历史从周家遗址废墟的空间映衬来看,不断地被改写不断地变化,最后成为了“废墟景观”,跳出内容来看,周鑫也是被观看地对象,从儿时记事以来,到长大成家,他也在摄影机地关照下,成为了一种景观。 |
|
导演跟拍了20年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记录中国的变化https://v.ixigua.com/NGTmnbn/ |
|
周家的素材剪得更精炼,但也损失了《贺家》的丰富性。 |
|
时间真的很厚重,它可以让一个失去双亲迷茫而哇哇哭的少年,变成担当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周家是不幸的,但同时即便如此,时间车轮还是永不停歇的依旧向前翻滚着…… |
|
看完贺家 沉重的情绪消化了一天 开始了周家。贺家没有查阅背景资料,而周家在观影前已知周家夫妇是导演的朋友,预设当镜头对准身边好友会呈现的画面。然而意外总是猝不及防,下岗工人的孩子到孤儿 人生已经处于谷底 偏又雪上加霜。得知死讯时的黑红滤色 打捞尸体的黑白色 姐姐婚礼的黄绿 心情如色彩盘挑染。同样的20年之久,看着懵懂孩童结婚生子,感叹记录的魅力又引出了关于纪录片是否有原罪的思考。老家的破房子和墓碑就像是对照过去的镜子,虽欣慰于周鑫并未因双亲早逝一蹶不振且可正视过去 但每当提及 都甚觉于人性相悖。大概是我仍没做好至亲离开的思想建设,仍被护佑着😔 |
|
失去父母的周鑫在大伯的呵护下成长结婚生子。一次次回去老家的废墟试图回忆起更多家庭完整时期的细节终究被时光消逝,好在还有纪录片留下片刻即是永恒 |
|
感叹生活的不易,但生命自有其坚韧和力量。最后看到周鑫结婚生子,很替他高兴。周鑫有一个好伯父伯母。 |
|
最近被迫拉近距离导致滤镜破碎的过程变得频繁又快速。看完电影刚感觉观感还行就被映后交流整烦了,日常deja vu |
|
三家看完,周家拍得最好,陶家其次。用上帝视角去观看了一个家庭的20年,周家儿子最争气,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贺家独子可惜了,陶家儿子能吃苦,吃亏在上学好,赌博毁一生 |
|
其实开始看到是长时间跟拍、定期回访这种往上累积大量时间的拍摄方法时没有太多期待,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本身比较笨、但又很讨巧的方法。全片看完后效果还不错,普通人跟拍3个月能拍出的戏剧性基本很有限,但十多年的时间积累确实不同,很有力量,尤其是进入后半段能明显感到个人成长的加快、生活频繁的变化,有种56up的感觉。不过我觉得侧重点是在渡口人的迁徙变化,对渡口这一地点本身虽也有涉及,但没有想象中多。 |
|
和贺家小伙相比,看起来还是瘦子前途才更光明呀 |
|
有被感动到!当代版《活着》,纪录片的形式更是冲击力很大,下岗夫妇为生计夜跑黑船,结果失事双亡,留下几岁的孩子。二十年,从上学的孤儿到成家为人父,从爷爷家到伯伯家,为了活着,流离颠沛,终其一生,也无法和父辈们那样逆天改命!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
|
202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