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新浪潮那套手法玩得非常娴熟,带上西班牙的狂野气质。但可惜了那么奔放的开头,前后太不搭调了... |
|
http://t.cn/R6cHx21蓝光匹配中字pn60,magnet:?xt=urn:btih:c4ca3509f28bb76b2c634435df0f9c6bed5ca32f |
|
以一种局外人式的疏离淡漠旁观震荡中的古巴,然而个人永远无法与社会脱节,艺术亦难以与政治分野。在具有新浪潮镜头意识的街头散步或邂逅中,新闻资料营造的危机和恐惧从未缺席,爱情是最后的庇护所,在低度开发中,人们终将遗忘一切。男主代表的中产阶级在革命前夕的逃离与运动进程中的被清算家产,异常熟悉的场景。 |
|
日复一日,他行走在观察里,在街上探寻陌生异性的眼睛,去邂逅没有接触的触摸,除却这无声交流带来的短暂性幻想以外,他和其他人一样,貌似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然而没有选择沉默,人们还是要谈论的,谈论我与城市之间的变与不变,谈论美洲,革命,谈论这个小岛屿,高度饱和的社会,谈论国民的素质和远处的美国,谈论自己像畜生一样工作以及眼前所见的倒闭潮,谈论因饥饿苦疾而死去的20万儿童,谈论身体衰老,死亡,谈论有关法国的想象,谈论汽车抛锚,谈论真理在屠杀中,谈论历史,社会架构,道德主义,青年军人,行为意义,内部敌人,正义与权力,流血冲突,信息封锁,谈论一成不变的,谈论暴政国家的特点,谈论过去的一天又一天里,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堕落的事实。 |
|
比比60年代的中国吧,古巴好意思说穷?比比古巴,中国人真他妈的命苦。 |
|
太厉害了,在一个作家风流的爱情故事下描绘了60年代古巴动荡的历史,从猪湾事件到导弹危机,作家也经历着内心和道德的“革命”,突然插入的纪录片和冗长的政治讨论都在暗示着这个低度开发国家的压抑,新时代后革命时期的古巴似乎仍然古旧,如一个身姿曼妙的少女,也如一个浑浑噩噩的诗人 |
|
有点戈达尔的意思,媒介拼贴。主题倒是与后来贝尔托鲁奇的“资产阶级之子”相合。有许多关于古巴的“溢出”的部分。 |
|
熟练地化安东尼奥尼、戈达尔和雷奈为己用的[低度开发的回忆]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电影,阿莱/德斯诺埃斯在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历史之间建起了桥梁。在所有“低度开发”的表征里,最为重要的是记忆、性格和历史的不连贯性。最终[蚀]一样的结尾表明了个体与历史之间永远的分离。这种分裂即是古巴知识分子与欧洲文明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
|
4.5 |
|
7。另一种类型的古巴片,很难说哪种更好 |
|
古铁雷兹完成了一部只能存在于戈达尔大岛渚等新浪潮导演心目中却无法真正完成的影片,《低度开发的回忆》跳跃,却与宏大叙事密切相关,画外音,自白。跳切插入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古巴的革命史。
Nothing Had Changed,塞吉奥在观看这个“低度开发的”城市空间时这样形容,他是一个异乡人,无法加入革命的人群,也没有离开,或者说无法离开。
这个世界永远不属于我们,作为第三世界的古巴不过是美国与苏联的游戏。
一切都在消失,意识形态与冷战的铁幕越来越主导一切。他无法加入革命,那么“人民”却找向了他。这是个Happy Ending吗?看着即将一触即发的战争和街上的坦克车,似乎就已经明白了。 |
|
3星半。 |
|
各种政治历史 迷失堕落 |
|
关于不发达的回忆。风流作家,堕落、冷漠的资产阶级,六十年代的古巴政治局势。拍的太像个法国片。 |
|
如果是想批判浮于表面活在自我中的小资的话,我是没看出来批判的味道。睡了未成年还不想负责,然后把这些强行嵌套到古巴革命的大时代里去,透露出一种万物同我无关的幼稚虚无主义加无奈的冷漠第三者视角,真是不知所谓的电影。。。 |
|
法国新浪潮的精华几乎都在这 |
|
那一年我38,我经历了太多,看到了太多,我早已疲惫。 |
|
4.5 |
|
EE-D9 |
|
非常厉害,演员、摄影、调度、剪辑,以及文学性极强的剧本范儿很正,很像法国电影,但更自由、不羁、情绪化,没想到60年代的古巴还拍过这么漂亮、前卫的电影。 |
|
松散叙事架构中穿插政治新闻纪录影像,主角在片中作为无所事事只会读书恋爱的资产阶级是一个被架空的概念,他既是作者用来见证古巴政治局势以及传达政治观点的工具,同时也象征着作为本片主要批判对象的古巴资产阶级,作者镜头底下的古巴资产阶级是一个迷失的与社会脱节的对政治时局无动于衷的冷漠群体 |
|
#ICA #21259 长评-古巴自我剖析的图景。从猪湾事件到古巴导弹危机,影片以左岸风格展开了一场国家意识的自省,虽然整个叙事通过男主的主观视角展开但并未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通过视角对不同身份,阶级与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从而体现出一种极具张力的政治表达。男主作为被批判的主体,旧资本的身份与空虚和迷茫的呈现是极具张力的,也是这种塑造让影片中的“古巴”显得更加的无力和无助。视觉左岸风格,非线性叙事再以男主主观的精神困境塑造了一幅古巴自我剖析的图景,大量新闻报道的影像和历史照片让影片似乎成为了一种半记录的形式,定帧照片的形式也是蛮先锋的了。配乐不论是清脆的琴音的诡谲,还是类似尺八风格管乐的疏离都很喜欢,内心独白的部分像极了《蔑视》原著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小说《鄙视》中的表达。 |
|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141060852444135470 |
|
7/10。塞吉欧陪分居的妻子和父母到逃往美国的机场后,对流亡者的鄙夷被前途的迷茫所抵消,这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用望远镜观察着与自己疏远的国家,把妻子的丝袜套在脸上,凝视着满是口红的镜中映像。突兀的闪回、幻想场景和持续的内心独白,暴露了塞吉欧未满足的性欲,他利用与电影协会的关系引诱了埃琳娜却无力承担情感,把自身的异化归结于财力、知识方面的贫瘠,他的财产被没收,海明威故居也不再是私人领地,他听着研讨会上与事者们的谈论,断言一位点燃雪茄的学者之所以自傲,不过是因为处于文明欠发达的古巴。当塞吉欧走向镜头,容貌叠化成粗粝的模糊影像,声音吟诵着孤独,随着古巴导弹危机降临,在坦克隆隆开进战场和民众决定抵抗的背景下,阁楼中奥吉欧轻弹打火机的声音怪异地呈现出他的孤独,结尾碎浪拍击的影像之上是资产阶级痛苦和麻痹的意识。 |
|
迷失自我的资产阶级男子的中年危机。。原来男主就是导演啊 = = 哼哼 导演福利!两个小姑娘! |
|
在自今晚后就会格外安全的香港 看这部七十年代动荡的古巴 “underdevelopment is inconsistent” 发着低烧看更觉inconsistent了 如果不走 除了像鬼魂一般游荡和看 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男主/导演话太多头好痛 但有两个他说很对 “热带令人腐坏更快” 还有 this island is a trap |
|
文化在一个低度开发的国家 是阵痛和费用昂贵的手术 六月腐烂敏感点.. |
|
最迷人的恰是镜头最狂野的跃动之处,带着看到另一部《我是古巴》的观影期待进入自然是大失所望,因为一旦回归于传统的叙事当中,叙境外的独白就如同影片中百无聊赖的资产阶级一般干瘪而陈腐。但低度开发的背景下匮乏的生存状态,正是由发达地区的离散经验带来的后遗症:他与殖民母国的主流社会脱节,更无法获取融入此地的通行证。技巧上的戈达尔与意涵上的贝托鲁奇。 |
|
非常法国新浪潮,成功地通过中产阶级的风流韵事把60年代的古巴及古巴国民们在政治方面的彷徨拍出了围城感。 |
|
古巴电影,自导自演。电影讲述了在菲德尔·卡斯特罗在领导古巴革命把古巴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后,古巴处于导弹危机中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透过一个资产阶级作家的观察与沉思,对卡斯特罗管理下的古巴诸多现实问题提出诘问与思考。手法上颇具实验性,很多超级特写的镜头,定格,纪录片镜头穿插等等增强了写实效果。 |
|
呢喃以保持清醒,但世界對你的神智沒有興趣。如陷阱的島嶼沒有要你的命,不知不覺,她們都走了,而你就老了。 |
|
不卫国便灭亡的态度依旧存于欲望的本能之下 |
|
竟然不闷,很好,旁白和对话很好,浪子的翻译很好。 |
|
他陷入道德危机之中 |
|
流畅的作者电影,小说改编漂亮,政治生活与私生活都格格不入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倒带的纪录片素材与街景随拍剪入不安的铜管单长音,直至尾段定格后古巴导弹危机大背景。Doubting of doubts. “Underdevelopment” is sick, or at least sticky? Can’t you see that perhaps these words are traps of language? // I’m 38 and already old, I don’t feel wiser or more mature. More stupid, more rotten than mature, like a rotten mamey, like bagasse. |
|
就这样慢慢陷入到高达式的咖啡浮沫中,但你略知一二了吗? |
|
主观视角水平不行。 |
|
3.5 |
|
60s十佳。太强了...完全吸收了左岸电影(继马克,启古兹曼)各类优质特性。也即是这些若隐若现叙事奠基的声画组合游戏,一直延续如今组成最亮眼的拉美电影谱系。 |
|
故事主线很搞,男主作为留下的人见证了历史,历史背景因此摊开了很多,纪录片剪辑进去的方式很真实,就是无病呻吟感严重了些;女主看着就很搞,女佣很漂亮… |
|
我需要想想 |
|
其实最终也没太理解什么叫做“低度开发”。主人公的故事用记忆、旁白叙述甚至各种插入的材料拼接起来,个人生活与时代背景交互,后革命时期的情绪原本就是种奇怪的东西。 |
|
2016-06-21 古巴电影讲座上观看;【BAMPFA】2018.1.18.7pm 4K修复版。欠发达地区中产阶级男性的欲望/情感状态和美苏博弈间的革命后的国家政治状态,形成了奇妙的对位关系。这种游离、惶惑,欲望奔涌却无法填充,既不想去彼岸(北美)也无法成为“人民”。近乎戈达尔本人,当然是古巴版的。 |
|
#HKIFF# 个体的旧爱和新欢呼应古巴革命的前后。望远镜和录音带的安排很巧妙,展现有限(缺少画面或声音)的视角。ps. 原著作者Edmundo Desnoes竟然还活着! |
|
拉美电影几乎没让我失望过,如果说是选择的好也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巧。而且这种带点意识流个人叙述体的经典竟然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机会看 |
|
睡得真香。。。。 |
|
拉美低配版的精疲力尽 感觉恍惚看了个复刻版的新浪潮 最佩服的是居然1960s的古巴没有禁这个。。。不得不说这个也是橘生淮南/淮北了 |
|
All third-world personal history is bound to be national allegory. |
|
不妨视作古巴版《八部半》,也是乡愁的一种。 |
|
影片后半段有一场政治研讨会的段落,这个段落里发言者与提问者就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等等意识形态问题展开讨论与“洗脑”,塞尔吉奥依旧“置身事外”,但政治无处不在,包括塞尔吉奥自身也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