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橡皮头 Eraserhead (1977)

    最近更新: 2025-04-08 正片
    • 主演:杰克·南斯 / 夏洛特·斯图尔特 / 艾伦·约瑟夫 / 珍妮·贝茨 / 小哈尔·兰登
    • 导演: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 编剧:大卫·林奇$$$David Lynch
    • 分类:恐怖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77
    • 更新:04.08
    • TAG:恐怖,奇幻
    • 别名:擦纸胶头(港),怪头人
    • 片长/单集:89分钟
    • 豆瓣评分 7.9 (20799票)
    • IMDB评分 7.3 (137,083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7%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87
    • TMDB评分 7.50 (热度:13.8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橡皮头》的免费在线观看,《橡皮头》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恐怖,奇幻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9分,有2079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阴暗压抑的工业小镇,刺耳的机器轰鸣噪音。亨利•斯班瑟(杰克·南斯饰)初次拜访女友家,然而目睹到的却是一个怪异扭曲的家庭,霸道的母亲、无能的父亲、植物人似的祖母以及笨拙的女儿。而更令亨利感到无助的是,他被迫与女友结婚。一夜之间,亨利成为一个畸形儿的父亲。相貌丑陋恶心的婴儿让亨利异常恐惧焦虑,也让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婴儿的啼哭而半夜出逃。亨利再也忍受不了如此不堪的生活和夜夜噩梦,他最终亲手用剪刀肢解掉了这个畸形的早产儿。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阴暗压抑的工业小镇,刺耳的机器轰鸣噪音亨利•斯班瑟(杰克·南斯饰)初次拜访女友家,然而目睹到的却是一个怪异扭曲的家庭,霸道的母亲、无能的父亲、植物人似的祖母以及笨拙的女儿。而更令亨利感到无助的是,他被迫与女友结婚。一夜之间,亨利成为一个畸形儿的父亲。相貌丑陋恶心的婴儿让亨利异常恐惧焦虑,也让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婴儿的啼哭而半夜出逃。亨利再也忍受不了如此不堪的生活和夜夜噩梦,他最终亲手用剪刀肢解掉了这个畸形的早产儿。由美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大卫·林奇创作的长片处女作《橡皮头》,历时五年完成。一经公映,便以强烈的前卫诡异风格挑战了当时还相当传统和保守的电影界。在情绪化的摇晃镜头与随处可见的阴暗腐败中,大卫·林奇构筑出了一幅扭曲病态的家庭人物关系,赤裸裸地破开人性的阴暗面。这种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来剖析人类精神世界中焦灼郁闷的手法,加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让大卫·林奇在影坛独树一帜。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7.2 英语正片
      Videodrome
      1983
      科幻片
      加拿大

      录影带谋杀案

      Videodro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想法很有趣,不过说教味有些明显了。柯南伯格的电影有时有催吐效果,不是场面恶心,就是觉得拍的.....不对劲儿
      • 想法和观点是真的超前,核心观点就是影像传播大众娱乐操控人的意识和生死,但电影的特效和剧情走向太过猎奇以致于观念和故事割裂不成章法,后半段完全是自我放飞除了猎奇别无可言。如今大众传媒早已成为操控民意的工具,上到意识形态,下到广告代言,人类已经被驯化成4A广告公司和“权威辟谣”的奴隶,这可比皮鞭枪炮高效多了。
      • Videodrome涉及“一个庞大的技术世界对我们人类感官的印象;性和暴力的迷恋和恐怖;以及现实和意识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展演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以及今天人机接口、VR降临的现实,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因此,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任何内容对于观看者来说都是原始体验。因此,电视就是现实,而现实又比电视少。导演把性和暴力在视频中的传播视为一种在现实的人体上结出的瘤子,这时候,幻觉本身也成为生理性的,人所有丑恶的想法则变成光怪陆离的现实,这或许体现了他和麦克卢汉一样的天主教保守主义和作为加拿大人对美国文化的憎恨?它和大卫林奇的《蓝丝绒》,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近期网飞热播的《鱿鱼游戏》,似乎介入了类似的问题。但总体上,它的超现实主义和重口味的混乱让人感到冒犯,更多还是惊悚片的定位。
      • 最后一幕应该是血肉横飞出屏幕喷溅到我的脸上,所幸没有,因为我是用电脑看的,而不是电视,虚惊一场。
      • 【B】《灵婴》与《夺命凶灵》的设定对于观众来说仍然是和谐的,是直观易懂的。但《录影带谋杀案》的设定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现实与幻觉的交织让电影几乎完全失去了参考系,只能被动的跟随导演去批判电视媒介。媒体是如何杀人的?让性爱常规化,让杀戮娱乐化,让男性躯体的腹部长出女阴器官。「人」开始异化,而「物」却被赋予人格,柯南伯格将这层意象清晰点出,伴随着标志性的特效化妆/道具,将心理不适的感觉植入我们对电视媒体的印象之中。只可惜后半段的说教让电影再度落入俗套,本该理顺逻辑,却只是让电影本身愈发难懂。但结尾的设计真是妙绝,马克斯在屏幕的那头举枪自杀,而你,又在用什么样的屏幕去观看这部电影?
      • 有點晦澀,但是好像帶點預言性,是否將來我們的世界就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 诡异骇人的柯南伯格。1.对暴力影像的超前反思,后启[铁男][死亡论文]。2.冲击力极强的血腥特效,人体异化与视像肉体化:"手"枪+腹部阴户+颤抖娇喘的电视。3.难以拆分幻真虚实=大众传媒操控威力,想及麦克卢汉。4.詹姆斯伍兹的角色名"Max"同[美国往事]。5.涌动的性虐情欲,对东方异域的YY。(9.0/10)
      • 大卫一贯的风格,一定要先从视觉上恶心死你,其实他的一系列片子看下来,你会发现里面的特效化妆是有很大关联的,拟人拟物感很强,这片子没中文,试听上练了练不一定全能明白,邪恶詹先生当年真是美男一枚,大卫好像很喜欢玩这种影视,游戏对人的影响,放在1983年很大胆很骇人!
      • 1、制造影像,贩卖影像,最终变成影像的一部分。大卫·柯南伯格对于八十年代流行的录影带文化、以及媒介本身的暴力与欲望的极端思索。 2、性、暴力、SM、猎奇、快感、死亡,将影像对人的入侵表现得几乎像是邪教传教一般。“舔屏”、搏动的电视机、录影带——影像的诱惑;被幻想打开的肉体、“枪+人”的合体——影像的入侵。屏幕构成幻想,幻想即欲望,人沉溺欲望,然后成为欲望的一部分。(想到贞子何从电视中爬出,和这里影像将人拽进电视,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欲望。) 3、结尾的“自我凝视”象征着自我(肉体)的毁灭,最后成为影像本身。如同观看屏幕前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则未来预言,放到现在,可以把电视机换成任何被凝视被渴望的幻想。
      • 6.0/10 分。2018.08.18,第一次看,箭影英版原盘。脑洞大开的剧情,诡异荒诞的画面,看得人莫名其妙又毛骨悚然。。。普通观众放弃吧,还是留给专业人士看好了。。。我感觉有点像大卫·林奇的《双峰镇》那种风格。。。
      • 立意好,电视机充斥着色情与暴力内容,而电视又成为我们看世界的唯一方式,人对于低俗内容无法自制,逐渐被吸引和异化。但是因为导演的坏品味,把电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狂欢,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血腥场面,哲学就太浅薄,描绘人的疯狂不外乎就是被催眠和乱杀人,还要弄一个背后的阴谋财团,实在陈腐。
      • 《娱乐至死》+午夜凶铃+裸体午餐+苍蝇人=3.5,主要是前面行,后面俗了。
      • 不得不服!科技媒体阴谋论放在现在只有更合适不过!好玩的东西真多:东方情色猎奇、虐杀录像带、肉欲电视机、男子腹部开阴道、阴道内部有手雷,想都不敢!有些想法真的超前:电视吧和videodrome不就是二十一世纪网吧和暗网录像。柯南伯格对人类的悲观态度:原始难以根除的性欲、对暴力的崇尚和轻易被煽动被操纵的盲从都表现地极端又先锋。人说到底在娱乐致死的年代就像一滩血肉腌臢,迟早在电视机里玩完。
      • eXistenZ 的导演在1983年自编自导的电影,影片以虚拟暴力、媒体控制、情色商品等等为切入点上演了超现实主义。午夜凶铃的恐怖是钻出电视机,本片的恐怖是钻入电视机。看到影片中的电视吧我就震惊了,那个时代对电视的担忧等同于这个时代对电脑(网络)的担忧。挺cyberpunk。
      • 都是幻觉?有点像裸体午餐~
      • “珍爱生命 远离电视”CULT版公益宣传片。。。
      • "Long live the new flesh"。好適合文化研究者較(ㄏ)真(ㄌ)的一部片啊⋯
      • “男主是否比他在其他电影里都性感”是考察一部柯能堡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部电影里的许多事物随着年代推近已经越来越不像科幻了。奥布莱恩教授的原型是麦克卢汉
      • 柯南伯格的科幻作品一直这么诡异迷人难以归类,本片概念上的前卫让其足够变成一部伟大的关于媒体在将来异化的寓言。在不久的将来,电视节目将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暴力、色情,但是这才是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万恶始于人。一部和《裸体午餐》旗鼓相当的杰作!
      • 这厮的片原来风格都差不多啊,从录像带到裸体午餐再到感官游戏和魔蛛,我想我不必理解你的哲学逻辑和风格了
    • 豆瓣 8.8 IMDB 7.7 正片
      田園に死す
      1974
      剧情片
      日本

      死者田园祭

      田園に死す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以为自己能流出五彩的眼泪,却不知那只是寺山映画里空气的颜色。
      • 寺山修司有三宝,乱伦做梦和钟表
      • 每一场光怪陆离都是支离破碎的别样狂欢。 每一次生死离别都是如胶似漆的反向拉伸。 每一次迟暮伤逝都是青春激荡的南辕北辙。 每一次置之死地都是圆寂涅槃的晨钟暮鼓。
      • 流浪马戏团,隔壁美少妇。诡异少年梦,死在田园;墙上一座钟,地上一个洞。百年孤独史,再见箱舟。
      • 游走的虚幻与梦境,这一帧帧美的啊,我一不小心截了五十多张。求此片115已久,愣是没人传,好吧资源什么的得自给自足。【正片:t66517044a ,字幕:t69f80401c】
      • 凌乱不失美感,象征性很强,颜色很绚丽,虚幻和梦境交替,看这个片子有一种东方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感觉。同样那么虐心那么诡异和抽象的象征表现手法
      • 此时心情犹如十八岁的李安首次观看伯格曼《处女泉》。
      • 寺山的小剧场舞台剧画面有一种颠覆了学院审美的凄厉妖艳之美。若事情不似你想象:你萤火虫般的怒火并未烧掉苦闷的家;红衣女人淹死了被众人诅咒的私生女;相约私奔的邻家妇支走你与情人一同殉情;马戏团里洋娃娃般的天真女人最终被丈夫抛弃;你最终也没有能够摆脱掉被自己视为负担的母亲。臆想的童年啊
      • 原來新房紹之受寺山影響最深 堪稱二戰末期及戰後霓虹蛻變期民人社會心理寫照 此即日式傷痕文學電影的代表罷 極多典型徵符:無父的一代 破碎的抑或偏執的抑或作為異端的母親 殉情的共產主義異鄉男女 混合鄉國與外來者的夭折嬰兒 被迫現代化的女性 無法擺脫代表舊日歷史的母親 與受到現代文藝影響的兒子
      • 妖艳而奇诡的视觉饕餮,记忆与梦境的光影诗章。墓地捉迷藏,恐山风车,白面与乌鸦,赤血红月,榻榻米下旋转荒青-山门-灯泡-颠覆内外。虹彩滤镜马戏,充气女颓坐呻吟,红衣女狂舞嚼花。缝合残裂相片,恋母与弑母,晚8~9时,捆绑与葬钟。私奔与铁轨路标,跨时空对弈,神殿童贞劫夺,现实侵入。(9.5/10)
      • 不得不说视觉很出彩 但是难给高分。首先 全片构筑在性化女性符号的基础上 不管是少妇 妖女 未婚先孕的女孩 尽管作者想描绘众生皆苦 但是女性符号最终还是要满足他本人的性幻想;对存在和童年的讨论很浅薄 没头没尾 虽然结尾出彩 但是也难掩其瑕疵。总的来说就是有着强烈的中年男性意淫感。
      • 《死者田园祭》。就像打开了记忆仓库的大门,四处堆放着影像化的碎片,现实和梦混杂难分,而由此"曾经"成为可塑造的,完成体验者的偏爱,但理智最终又不得不在时钟“嘀嗒、嘀嗒”的催促声里将一切拉回现实。寺山修司的影像常常令我感到像梦一样虚无缥缈,不但诡异,还充满森然的鬼气,令人生畏。
      • 被惊艳到了。难言的美。光影,色彩,音效,氛围,服装,美工,绝了,大日本特有的颓废美学。让人想起费里尼,寺三的梦境更加黑暗和诡异,植根东方(日本)文化之中,与大卫林奇表现人内心的黑暗迷离不同,是纯体验式的。
      • 又是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装逼MV片,没有好剧本就别挑战超现实,散乱意识流只会造成视觉疲劳
      • 1.我们都在被童年的回忆强奸着,而且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痛并快乐着。遗忘不了、挣脱不了;2.看完影片情不自禁泛着泪水,因为影片的内容,也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么精彩、这么厉害还让我心有触动的电影了!
      • 令人恐惧的童年 一定要整理和回顾才能走出来。而且与童年记忆的无助不同,现在有更强大的我可以陪着记忆中的我一起面对,我很强大,我可以搞定。以及对于母亲,厌恶还是爱着,不可能真的下手,到了“儿寒乎?”“欲食乎?”的阶段,也就只剩哽咽了。
      • 寺山修司你个迷人的大鬼才!
      • 8/10。《再见箱舟》试图打破时钟的牢笼,本片又通过梦境与记忆的交错使生命超越时间这一维度。演员悉数白脸,万花筒装置艺术,撕裂的照片加剧了死味,浸渍般多色块的晕染镜头,圣母像的宗教隐喻,费里戏式马戏团,胖成皮球的女人,吞食的玫瑰花,标枪插流血的学生服稻草人,挑衅视觉是寺山的看家魔术。 @2015-01-08 20:03:38
      • 很有书生匠气的一部片子。理解的门槛非常高,有大量关于符号学以及电影语言学之类的运用,如果对日本文化底蕴缺乏认知的话很难看得懂。三十多岁的“我”回到童年时代,试图在被粉饰完美的回忆当中捕捉些许残酷的真实。三十多岁已经太迟,而童年的“我”尚有机会找寻到未来所丢失的东西,只可惜的是青春期并没有清晰判断对错的能力,失去童贞的“我”也再不能回家。血脉相连的机能是家这个概念所带来的最沉重的桎梏,无论是三十岁的“我”还是童年的“我”,注定无法逃离这条生命线的束缚。片子里面还有一个关于“祖父悖论”的问题,如果母亲于自己的童年时代死去,三十年后的自己是否依旧存在。挂钟象征着家,手表象征着离开家的自由,当两边的时间同步转动,舞台从童年的乡村转移到后来居住的东京,也意味着“我”开始选择与母亲和解,走出阴影。
      • 【3.5】的确同《八部半》有相通之处,且如此庞杂的Meta结构和浩瀚符号仍然能处理自若,甚至呈现出反向的“剥除”姿态,最终迎面而来的是赤诚的自我。寺山修司的水平还是比之后诸如大林宣彦等人高超太多,他懂得节制的可贵。
    • 豆瓣 8.6 IMDB 7.5 圣血
      Santa sangre
      1989
      考驾照
      墨西哥/意大利

      圣血

      Santa sang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赤子无计逃心魔, 横刀冷夺千妇命。 忍看倩女成新鬼, 我以我血祭嫫母
      • 佐杜洛夫斯基如布努埃尔附体重新演绎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马戏与杂耍又隐现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的味道。弑父娶母的隐喻,动物与妓女的流离。cult/fantasy
      • 圣血的由来,源自于导演曾无意中与一个杀过17个女人的杀人犯一起喝过咖啡。这个杀人犯被判为精神病进入精神病院10年,后来好了,不仅当了律师,还娶妻生子,说自己“忘了以前所有的事情”。观点是:he is granted forgiven by God.他的四个儿子参与了演出,主角和其幼年,以及一个护士和跟胖女人跳舞的
      • 佐杜洛夫斯基真的拍起剧情片来也是有独特的韵味,虽然穿插着他那自我标记深厚的限制镜头,但这次并未夺人眼球,而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之中,使其成为具化的意喻所指,真正有了剧情层面的对照。从主题来看,整个电影其实是探讨童年生活中父母所刻烙印的深厚,父权崇拜带给了男主对于女性的首要欲望,而备受背叛的母亲,却因为父亲数次的出轨从而变得生性多疑,即对男性满怀敌意,又对女人深有怨恨,这两种作用加在男主身上制造了他的悲惨困境,也描写了母亲过于强加儿子自我欲望的癫狂,在这一点上,失去的手臂成为绝好的喻体,这一被父亲“阉割”掉的部分,成为母亲不忿的现实对照,而夺取儿子手臂成为了自我强加欲望的真实写照,最后的男主的自我掌控,对应控制权的回归,虽然明显,但好在操作手法夺目,电影内里的邪典气味赋予了这份喻体的迷人色彩。
      • = = 导演受什么刺激了
      • 8。硫酸毁偷屌,标刀飞双臂,孤儿作鸟人,弑母终重生
      • 貌似费里尼、布努埃尔、寺山修司合翻希胖的《惊魂记》
      • 拉丁血统的导演气质一直都很牛逼,本片也许启迪了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的《伤心小号曲》。
      • 总感觉Jodo是一个狂热的cinema enthusiast;疯狂发掘其源于拉丁美洲的经验式天赋,通过连绵不绝的想象生产重叠在影像上的装置。而由于影像本身在jodo这里是扁平的,导致鲜艳的装置们拱出地表并在其上搭建着怪诞的建筑。在《圣山》及《圣血》中搭建这一行为都是由jodo自己完成,而非装置们的自发行为;而后者的“构筑气息”明显较前者浓厚。cult源于耸立在轧平影像上的奇观式建筑。(或许可以称其为拉丁美洲巴洛克?)
      • 和圣山比起来故事性强一点,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分明。大概是一个关于从回忆中自我解脱的故事吧
      • 我的童年沒有鮮血、啞女和大象的死亡
      • 太绝了。Alejandro Jodorowsky是psychoanalysis的推崇者吧,这个童年巨大创伤对成年之后的长久影响真是一个完美个案。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合理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太合适了,cult片的画质凸显的荒诞感太贴切了。我真是好久没有遇到——思维方式和审美和我完美共振,这么让我毫不犹豫的的五星电影了。
      • 用一种粗糙狂野诡异又浪漫的方式演绎的光怪陆离,它满足了我所有幻想世界的渴望,让我重新审视艺术创造精神世界的最初幻想是什么。
      • 比《圣山》和《鼹鼠》更加克制与现实,血腥、暴力元素减了不少。但这种彻底符号化的手法依然是不疯魔、不成活的,且此部充满了可被解读的情感,给人更大的震撼。
      • 8分,其实还是《惊魂记》玩剩下的,不过这电影的配乐实在是太优秀。《伤心小号曲》的导演似乎借鉴了这部电影? 不同于《鼹鼠》的荒诞,这部电影的剧情还算偏向现实,用怪诞来形容更贴切。感觉佐杜洛夫斯基如果看三池崇史的电影,一定会很喜欢。
      • 1,男孩对男性暴权的抗拒—父亲的鹰与地面的公鸡;2,紧接着性的启示后是大象血腥残酷的死亡,成为男孩抗拒成长的梦靥;3,对母性的依赖成为迎接现实的阻力;4,幻象的消失象征着男孩终于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成为一个男人。哑女的存在真是温馨又美好。
      • 8/10。导演想表达恋母情结与青梅竹马谁胜谁负的问题,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使他长大后模仿暴力的投飞刀游戏,而童年阴影使他产生报复淫荡女人的罪恶面,烧掉少女雕像是暗示驱除自身罪恶面的成功。贫民蜂拥至悬崖打开大象的棺材分肉吃,裤裆活蟒和母子同体的钢琴二重奏都外化出心理的痛苦、混乱。 @2016-06-06 22:39:58
      • 魔幻版惊魂记 难得Jodorowsky讲一明白故事
      • 1992年左右看的内部片,在岳阳路,记得是10块钱包月,每周放映两次,每次放两部,看了一年多,印象比较深的有脏兮兮的死去的双生子,用男女交合缓解刺青痛苦的雪华葬刺,以及弹眼落睛的超级CULT片圣血
      • 斩断双臂真是好high,到后面墓地的戏也是很动人,但我始终不喜欢cult片强大的情感表达是靠演员用蛮力驱动的,虽然朴素但容易都指向一个趋势,妈妈前半段非常好,对宗教信仰的野蛮,但后半段就缺乏变化,正是这种类型演绎的弊端吧。
    • 豆瓣 7.5 IMDB 6.9 HD中字
      Naked Lunch
      1991
      剧情片
      加拿大

      裸体午餐

      Naked Lunc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对威廉·巴勒斯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有一定了解,这会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现实与幻想交叉,充斥着吸毒者的癔症;遍布隐晦的情色,同性与异性的,加上柯南伯格的恶心美学或者说虫子美学,无法不称之为经典。再不济也会是一部蒙太奇教材范本。
      • 太迷了,意识流,很明显一些卡夫卡相关的致敬,道具美术和镜头质感也很好。没看懂全部的隐喻,但很喜欢:大概捕捉到了一些信息,有关于性向的浮动、文学和毒品刺激的关系还有自我意识、社会制约等等,也感受到了背后更大的设定和野心。凭自己的学养还不敢随便地武断做出结论。
      • 理解不能。
      • 隐喻,隐喻,隐喻。让我们这些无比反感唧唧歪歪的人情何以堪
    • 豆瓣 8.1 IMDB 7.6 HD
      Lost Highway
      1997
      剧情片
      法国

      妖夜慌踪

      Lost Highwa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性、暴力、金钱,永恒的主题,比较起来还是昆汀拍得好。林奇兄就这点能耐,每部都差不多,故弄玄虚。
      • 包括双峰在内,林奇的大作基本上撸完。 发现,那些敢于剑走偏锋,在大众眼里小众,在小众眼中又没有太特立独行的导演其实都有自己叙事的三板斧。 原来总结了库斯图里卡和洪尚秀,这次可以明确林奇的“套路”了: 现实和梦境的抽象分离和亦趋亦同, 性爱和凶杀的二元交叉和原始兽性。 镜头和色彩的乖张暴戾和迷幻迷离。
      • 乱..片中的变态是我见过的长得最变态的变态
      • 看的脑袋疼,为自己的智商捉急
      • 云里雾里看完胃疼觉得自己也要神经分裂列了 其实没有必要搞的那么迷幻,不就是梦境分析+精神分裂吗! ps大卫林奇很喜欢那种奇怪的发型,从橡皮头到lost highway~再到他本人
      • 导演端上来一份干锅手撕鸡 然后对观众说:嗨,要拼回一只整鸡才好吃
      • 维修工因一手出色的修车技术深得黑社会老大器重,这时,他发现老大的女人竟然和他的妻子长得一摸一样,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老大的女人主动勾引了维修工,两人携款潜逃。当他们来到荒漠公路时,维修工与女子疯狂做爱,之后他又变回了乐手
      • 大卫林奇就跟大麻一样调戏智商玩,他是非常非常会用光的导演,音乐无敌了,除了他和蔡明亮,所有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导演都不喜欢,他们有他们方式,别较真,较真也较不明白
      • 不惊悚不悬疑不吸引。
      • 闭着眼睛一条路走到黑~ 成功秘诀:典型的野路子+不讲理+一黑到底~
      • 我的智商不够用啊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这是部神秘、极端的林奇主义式风格的黑色电影。
      • “你永远也得不到我”。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大银幕的大卫林奇,惊悚且神秘,荒诞又诡谲。你甚至还不知道狄克是谁,狄克却已经死了。林奇说,他想要的绝对不是混乱,而是神秘。
      • 我不是我,我是你,我是他;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我到底是谁?高级,高智商碾压;有些观众挑电影,有些电影挑观众,大卫.林奇就很挑,他就是能把观众变成“睁眼瞎”,看到了所有画面,却看不清故事,不知道虚实、真假的逻辑边界在哪里。其实,为什么非要纠结看不看懂呢,去感受,去感受难以言表的氛围不是很好吗。
      • 烧脑电影,我喜欢
      • 标题怎么翻译的
      • 看的脑仁疼…
      • 好看
      • 晦涩令人发狂,简单来说,可能是太高深,我看不懂,😂
      • 看个电影话费了好多脑细胞😂不过确实烧脑
    • 豆瓣 8.9 IMDB 8.0 HD
      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1920
      恐怖片
      德国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史经典,表现主义力作,恐怖长片鼻祖!今天看来或许是稚拙和粗糙的,但在1920年,在依靠白帆布大屏幕、长方形立柜式放映机、黑白、无声,而且电影仅仅被认为是没有叙事能力的所谓“流动摄影术”的时代,这种诡异风格、氛围,开创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心理学,这样天马行空的表现力无疑极具创造力,因而堪称伟大!不要轻易以今非古,要知道人类第一次行走有多难。9
      • 先锋派电影运动。狂飙社。表现主义,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用特殊手法反映现实世界。主观唯心、自我表现;重视表现形式和手法;不求形似,重视写意;悲观主义,宿命论。
      • 这部片的真正导演是三个表现派画家,即布景师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特·雷曼。当时表现主义运动盛行,最主要体现在绘画方面,赫尔曼·伐尔姆宣称“电影应当成为活的图画”,这句话就是这部影片的美学基础。
      • #重看#表现主义经典作,堪称后世之师;不规则的几何造型(包括字幕卡字体),倾斜角度的街道,涂鸦的墙壁,如梦魇般的蜘蛛小径,一切都像是噩梦重演;反转惊喜,呈圆形的叙事结构,规整的章节体;利用影子反映谋杀场景,教科书级手法;自下而上的打光赞,衬得分外邪恶恐惧。
      • 8/10。普遍认为博士象征暴君权威,病院内垂直线沿着地板延伸,高高在上的台阶和扭曲菱形窗表达了被绝对监管的独裁社会,凯撒代表被洗脑的无辜民众,唯有遇见睡美人简才唤起本善,脱离精神的控制,而简到小屋寻找父亲,被博士展现凯撒所躺的棺材所吓坏,也体现了父权和子女的关系(引诱控制),但这种权威的说法在官僚主义场景中被否定:官员的高凳和置之不理的态度让博士处于弱势者,博士的谋杀带有反政府倾向,蒂姆波顿的企鹅人正是借鉴博士的无政府主义形象(黑色礼服、礼帽、拐杖、烟熏装和白色乱发,走起来如同一堵活动的墙),新加的结尾则使以为发现真相的弗朗西斯陷入疯狂,博士从暴君变为善良的治疗者,颠覆了理性民主战胜非理性专政的编剧原意,但这种改编也以精神分裂的扭曲方式寓言了战后德国的疯狂,增加了影片复杂而生动的多义性叙事。
      • 德国表现主义开山之作,恐怖电影先驱。所有场景均为棚拍绘景与搭景,影片通过夸张怪异的图案和光影、扭曲的透视、棱角分明歪斜变形的屋房门窗、哥特式的字幕、遮盖镜头强制特写及颜色各异的胶片渲染了阴暗可怖的氛围,将精神分析式的心理与情绪外化。ps:克拉考尔说本片是对纳粹主义的预言。(9.0/10)
      • 风格、气氛、社会性、讽刺性、惊悚感,全都极其出色!简直不敢相信近100年前就有如此了不起的电影!
      • 表现主义代表作,NB布景,NB布光,剧作也很赞,尤其第六幕对文本的消解。有两版配乐还都挺有意思。现在看来唯一不太能忍的就是表演上“以慢为美”,这是舞台剧传统所致,而夸张的表演倒没有什么问题。另外镜头的连续性做得不是太好,切近景时候经常不接。
      • 愉悦又震撼,扭曲又疯狂 —“我和她的经历,比你这辈子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奇怪……” —“我应该找到治疗他的办法了!”
      • (1920-1924)表现主义开山作及最佳代表作。果然欧洲是个有美学底蕴的地方,三位美工师都是大价钱请来的狂飙社名家。编剧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尔梅育,一个人开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德国20年代美学流派。听说想让弗里茨朗做导演被拒绝了,也许,如果真的是有个性的朗,就不会出现如此天作了吧
      • 三个美工师才是主角
      • 解謎到一半,原以為是本格的詭計,如何破譯夢遊者的不在場證明。沒想到後來的反轉,是敘述性詭計。相比佈景和美術,劇本的局中局的設置反而更為精妙,改變畫幅的嘗試也很驚人,這才是20年代......
      • 11/30 从形式到内容的无懈可击:异想世界布景、表现主义演技、环形开放结构、完美无缝配乐。昏黄靛蓝残红萌葱染色加分,倾斜构图插白飞字特效绳缚赞美。哥特罪案气氛与超现实揭秘向环环相因,悬疑节奏一流。可能是最早的心理分析路线佳作。时势造英雄,类型片典范。 (1920的德国...... 此处省略1万字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开山之作,先锋电影代表作。字幕光怪陆离,大量遮盖镜头,全部场景棚拍完成,绘制奇异光影效果,造型风格化,剧情怪诞离奇,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权威的恐惧心理与难以掌控命运的悲观情绪。
      • 德国第一部表现主义。原剧本并非此结局,是被影片公司出于商业化而修改了的,但效果依然还在。离奇又荒诞的情节,怪异奇特的装束和布景,再加上配乐,已经足以让人屏息凝神。
      • 资料馆2014.11.15.8pm 4k修复版现场配乐。银幕以各种方式变形以强调画面元素,左下角圈出的同时右上圈入。模仿犯、道具替身,通过日记重构情景、源自历史的案例、束身衣两次使用的颠覆。如果和希特勒联系,也许可以把剧情解释为卡里加里利用梦游症者谋杀,而苏醒者在变形的世界中已失去正常的可能。
      • 精彩。扭曲变形的布景,怪异夸张的人物表演,黑与白的纯粹对比,梦游与催眠的设计,真想不到1920年就有人去这样表现。赞!
      • 凶险的布景,幽灵般的演出。
      • 非常具有舞台感,应该是受德国室内剧影响吧。生硬的线条和演员僵硬的动作正好撑起整个黑色的气氛。
      • 1.关于表现主义布景与人物表演:如果装饰被构想为与那种控制人物心智的东西具有同样的精神状态,演员就会在那种装饰中找到对构成和活化他的角色的有价值的帮助。他会把自己融入眼前所呈现的环境中,而且这两者都会按照同样的节奏活动。2.悬疑恐怖片影迷追求的反转剧情,早在1920年就被玩出高度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