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不属于写作的人,应该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
|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慢慢觉得自己年轻时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没有深刻理解,或者说觉得现在可以深刻理解一些东西了。其实十几年前这部电影公映的时候我就去看过,还记得那张海报很吸引人,另外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的脸型,他呆憨的笑容,悬崖边上的海,以及女主角的胸。那时对聂鲁达的诗一无所知,也分不出剧中对白哪些是意大利文,哪些是西班牙文。最要命的是我记忆里一直认为这个故事是个浪漫喜剧,直到今晚重新看一遍,才发现我的选择性记忆,让我生生忘掉了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 |
|
“即使它讲的是海,这首诗是献给你的。你若没进入我的生命,我也永远不会写这首诗” |
|
故事其实挺克制的,但看得我泪奔了。不要随便教别人认识美,因为那个人可能真的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美。 |
|
爱情→缪斯→诗歌→死亡。用真诚的情怀和诗意的暗喻重新解构生活。聂鲁达相关。又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你曾问我岛上最美的是什么,我为你录下海浪、风、父亲忧愁的渔网、教堂忧伤的钟声、星空和新生命的心跳。当你听到这些,会想起我。” |
|
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电影总是会哭了,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事儿~ |
|
去年南美洲讲学时参观过诗人聂鲁达的两个故居,印象深刻;今年讲课查资料又发现本片是IMDB网上80年代以来北美电影市场上最卖钱的非英语电影TOP100中的头10名,因此找出来重温一遍。 确实经典! |
|
用你给我的暗喻实践一生 |
|
在《天堂电影院》送胶片给托托的老头在本片中变成接受别人录音带礼物的诗人,奇妙的身份转换。另外片中的邮差扮演者拍摄完毕后随即去世,也许连正片都没看上,可惜。 |
|
感谢诗人与诗,赠与生命这些色彩与纯净。 |
|
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
|
我不仅为聂鲁达的情诗折服,也为他和马里奥的友情感动。他们在离别时刻的拥抱,令我落泪。那是彼此共度的时间,那些时间令残酷也变得柔和。 |
|
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聂鲁达的脑残粉。为了抄好他的诗,嫌自己字太丑,去练字,再去找各种版本的翻译,有些不通的地方发邮件问了很多译者,他们总告诉我「聂鲁达曾说,诗的被过度阐释总是通向乏味」,在片子里听到这句就像他亲口告诉了我一遍,我只在夜晚读,读得到星辰的时候,也嗅得到大海。 |
|
大师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展示出一点点温柔,却改变了其命运的方向。整个氛围和感觉让人不知该哀伤还是欣喜,到底什么算是诗怎样又算作诗人呢?“诗歌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 |
|
2007年11月10日上午,阳光从窗外洒进来,重看《邮差》。 |
|
邮差因为诗人爱上了诗歌,一首诗歌俘获芳心,成为另一个写诗的人,坚持着内心的热爱与追随,生命化作革命洪流中的一张纸片,也不曾后悔,录音机里的那片诗意痴诚,无法不叫人感动。诗人的身份在动荡的时代中总会显示出一派优雅的平稳,他们的笔尖多柔软,灵魂就多疯狂,他们的诗篇一泻千里,多少读者也不放在心上,你的短暂停留,又是谁的长久守候?被伟大的人所影响的普通人啊,如同纸上诗意的空行,润物细无声,便是文学的力量,理想主义永不消亡。 |
|
4.5星。
到底什么是暗喻
诗人说是用一件事来类比另一件事
比如天空在流泪
那是下雨
笑像蝴蝶一样绽放
那是迷恋
我和你如同干瘪的海绵吸收海量的水分
那是师徒
我和你犹如星星一样互相照耀
那是爱情
身心像海浪一样起伏无常
那是人生
把所有情感像渔网一样撒向大海
那是诗
没有诗
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有了诗
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这一句不是暗喻
PS:我踏马也搞不懂什么是暗喻,可能每一句都不是,管他呢。 |
|
无知若是毒药,思想就是解药,思想若是毒药,无知就是圣水。一个无知的邮差碰上了思想澎湃的诗人,他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由此可知,指引一个人的一生的,是他的思想。马里奥接受了聂鲁达的思想也同时接受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此恰恰成为了他的灾难。最后聂鲁达走在曾经的美丽海滩,会是悔恨吗? |
|
片尾提到导演兼主演Massimo Troisi在拍完最后一个镜头的半天后便去世,成为他的遗作,不仅是一件很惋惜的事情,还间接地让这部片子充满了更多诗性的美,仿佛人的一生就只是为了飞蛾扑火,去追寻生而为人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小岛拍摄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丽的环境加上质朴的人情,才能够让人冷静下来,于生活中捕捉到些许思考的余地。比任何解释更好的,便是用情感去体验诗歌,所谓暗喻,说到底只是对于生活的另一种阐释方式。手持长镜头增添了全片的纪实感,借聂鲁达这一著名诗人来完成了一场对普通人的教化,挖掘出人天生的对美的体验。诗的高度取决于读者有无浪漫化想象的能力,而诗人之于社会的意义,在结尾的黑白段落中也大致呈现了一二,其催人进步性与革命性也是诗所相应带来的结果。 |
|
和[低俗小说][刺激1995][阿甘正传]艺术性相当。 |
|
就算我错过了Pippo和足球,我仍然不会错过意大利! |
|
“为什么他会记得我”
第一,卡拉迪索托的海浪声小声的;
第二,海浪声大声的;
第三,悬岩上的风;
第四,穿过灌木的风;
第五,我爸爸忧愁的渔网;
第六,圣母教堂的神父敲响悲伤的钟声;
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星空;
第八,巴布罗的心跳声。 |
|
#意大利展# @影城新一号厅(再一次悲愤那个放2.39画幅顶天立地浩然大气的旧一号厅已彻彻底底成为历史);又是随着年岁增长观感截然不同的电影,少年时看到的是关于诗歌、聂鲁达、美丽意大利小岛的浪漫感伤的超越阶层的友谊,如今重看才意识到背后的残酷乃至一定程度的敏感性,正如台词反复强调“隐喻”,片中诗歌与诗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指向的是历史上初衷正义良善广受拥戴的左翼意实形态,最后不被理解乃至背离,究竟何以至此的分析,买海鲜打折的场景就是典型(明明是不希望渔民被剥削却被渔民嫌弃滚开);结合聂鲁达真实人生与死于毒杀(电影则是追随诗人之人的死),展现的是革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裂隙以及他们那类人的根本的局限性的缩影;以前觉得诗人对底层人的从上而下的“教化”是影片的缺点,今日才意识到这正是展现主题的重要线索 |
|
#重看#3.5;诗歌是泅渡的扁舟,让他得以在望向大海之时同时望见世界、望见美的存在,诗歌的字眼开启了沉睡的想象,他努力向着语言的海洋游去——无需通晓隐喻的技巧,无需沉淀典故的由来,只要打通「网」与「忧愁」之间的联结,只要从笑容蹁跹到蝴蝶,诗歌就会降临,一颗纯洁稚拙的心灵与诗兴的无限贴近,并以行动践行了理想主义的辉光。
以邮差视角侧面叙述聂鲁达被流放至意大利的时期,诗人成为渔夫的开智者和引路人,也寓意着诗歌在政治运动和社会事件在葆有的独立意义;优美,不失幽默,猝不及防的结尾(重温竟然全然忘了是这样的收尾)。 |
|
诺奖级别的聂鲁达诗歌与恋爱教学大师班!令人唏嘘的是导演也是本片邮差的扮演者马西莫为了这部心爱的电影推迟心脏手术,却在杀青后的第12天就因为心脏疾病离世,未能看到影片上映,非常遗憾。
好喜欢这种又浪漫又纯粹又美好又哀伤的电影啊,片中有好几段内容都让我甘之如饴如痴如醉。很久没有读聂鲁达的诗歌了,回去好好翻一翻。
电影也唤起了我对诗歌很多美好的回忆,中学期间也是写了好多好多诗,虽然现在都已经完全不好意思重新打开阅读,但是很羡慕那个曾经大脑里充满隐喻的自己,如今只能写一些非常枯燥的说明文了。
邮差最后给岛上各种美好的声音录音的段落会想起坂本龙一去自然界“钓”声音的纪录片。邮差的生活很贫苦,但是他又如此让人羡慕。还有无论是《天堂电影院》还是《邮差》,片中的忘年交都令人感叹且神往。 |
|
意大利式的幽默与哀愁,即使是在暴乱的结尾也缀合着舒缓的音乐。这是一部能用"纯洁"形容的作品,即使嫌恶诗歌的自己也会在此寻找到情感的美妙,领略镜头的精致,是继《黄金三镖客》之后最让我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唯一的遗憾是,这位面容英俊而口音淳朴的男主角在拍摄结束的第十二小时因心脏病逝世。 |
|
这明明就是友情大于爱情、有故事的脚本,太适合拍成电影了。自备自行车的邮差只为一位市民送信,是流亡异乡的诗人读者的来信,两人成为良师益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男主的性格木讷,拘谨,却有着令人折服的追求爱情的奔放劲和才情,女主的姑姑也是位哲人,说出的话都好有哲理。 |
|
4K修复版@小西天。由隐喻进入对语言的理解,由修辞能力的增长表达出被忽视的激情、发现被遮蔽的世界。懂得了审美,也就懂得了审丑,能觉察社会不公之下压迫的存在,和反抗的意义。对聂鲁达与邮差友情的刻画,既传递了如上诗/艺术是世界解药的公式,也并不回避二人终究阶层不同地位并不对等的哀愁(男主拆开聂鲁达来信后自卑又自尊地喃喃为聂鲁达辩解一场真好!)。就如电影的内核,不止有“我喜欢你是寂静的”的爱情,更有“锻造你如一件武器”的政治。《邮差》如此自然地盛纳了这些冲突的面相,而拍得甜美、感伤,饱含乡愁。 |
|
那首曲子。 |
|
音乐,声音 |
|
85/100 #FIFF1# “他说我的微笑,像蝴蝶展翅掠过我的脸庞”,然后主旋律就出来了,配乐太美了,一度看到想流泪,路易斯·巴卡洛夫在这部的作曲完全不输莫里康内。不知以后还会不会被这类浪漫所感动,且这类电影都是传统的视听,而纷纷情欲、海滨小镇、愁绪、音乐、诗意、暖阳等杂糅在一起就有种很强的独属于意大利电影的魅力。某些情况下,政治是文学的对立面,当权者总是希望民众是保持愚昧的,文化开化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怀疑的过程。结尾和现实男主的情况一联系,还是无比伤感。 |
|
太美好的一部电影。开篇音乐一响起就已入戏,这段旋律每次出现,我便爱这部电影多一分。世外天堂般的小岛,单纯善良的人,简单又动人的友情,由诗打开的新世界,由诗人所改变的人生轨迹……通篇透着干净的电影,干净得仿佛能看见创作者热爱这个世界的初心。 |
|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第二部。
有被骗到,这哪里是爱情电影,而是在讲诗与政治,在讲理想主义者的生活。
还记得三四年前在微博说好希望可以有人能给我读聂鲁达的诗,那样我会毫不犹豫地爱上。可是到现在我都没遇到一个这样的人。
如果说诗歌是我的灵魂,那电影就是我的氧气,这两者构成了理想主义,构成了我。
我在拼命怀念那个对一切澄澈的自己,在充满想象力与创作力的过去我也曾写下一首首诗歌,只是现在却再也没有那样的动力了,我怀念那个脑海里充满隐喻的自己。
引用短评的话“不要随便教别人认识美,因为那个人可能真的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美。”
最喜欢的是聂鲁达说不要试图去解释一首诗,要去感受它,这也刚好是我对万事万物追求的守则。
还好这个世界有诗歌,还好这个世界有电影。
敬那个戏里戏外都理想主义的马西莫。 |
|
我不要解药,我就要这么病着。这个病是爱情是诗歌是同志是斗争。这个病是生命。 |
|
爱情、共产主义和身份,都用诗歌做了很好的联结,诗是最有力有效的语言,既能在影像中加具各种力量与情感,又能做衔接一切区别的桥梁,这个故事无论怎么拍都成立,在于它透露出了诗歌以及供人去感受的本质。 |
|
岛上最美丽的是什么?是微波,是浪涌,是悬崖上的风,是姑娘瀑布般的黑发,是缀满星星的夜空,是他们都因为你的出现而被我看见。是我记得,你记得,山、海、风都记得,有一个诗人和一个邮差曾经相识。枪口结束了我的生命,而我其实并不懂得共产主义,我只是爱着诗和无用又美丽的一切。生命本身并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是我们度过人生的方式。 |
|
谢谢送给我这部片子的无赖。邮差在海边为聂努达录的声音,真是。。 |
|
美的大门通向死亡,可是谁能说傻乐着过一生更好…… |
|
at影城。三星半,连着《天堂电影院》看像是西西里姐妹篇,俗套、煽情的90年代剧情片下,藏着小镇与世界深重的张力,海洋深深深几许,就在聂鲁达走后的状态,可称之为文学燃起的包含政治的浪漫创伤,如果没有这种错位,影片就会沦为观光和美文的双重剥削。意大利(南部)演员和港片演员有点像,在于日常情境中的强戏剧性表达(如姑妈的“我会开枪”),这种风貌也很容易被外来者当作风情奇观。 |
|
1. 又是1994,那一年真太神奇了,这些作品那么各自不同,却又达到了那么高的水准。2. 诗歌可以给乏味的生活带来惊喜,添些神采。 |
|
就是那一年谬斯遇见了我
我不晓得它从何而来
来自冬季?源自河流?
何时何地?
不是声音,不托文字,更非沉寂,
而是来自我走过的街道,
来自漫漫长夜,来自旁人的启发,
在烈火中,或归途上,
她没有内容,但触动 |
|
wow,我爱这个国家的一切 |
|
在电影末尾妻子对聂鲁达的叙述里,观众们在震惊中得知了男主角的意外离世,更加沉重的是在现实世界中,身兼该电影联合导演、编剧、主演的演员Massimo Troisi在拍完电影后的第十二天因心脏病离世——他真正用生命完成了这一部绝唱。那是一个平等和自由仍然存在可能的年代,那是一个诗歌的意义和力量不会受到嘲笑和贬低的年代,那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邮差能和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灵魂对话的年代。影片结尾部分,Mario为Neruda录下的海浪、风、忧伤的渔网、教堂的钟声、星空、生命的心跳以及他诚挚的独白,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以蒙太奇的方式逐渐呈现在观者的面前,那一刻实在是温情而忧伤到无以复加了。 |
|
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影片,但仍然敬佩本片的导演也是本片的男主角马西莫——为了顺利拍摄这部影片,他不顾自己心脏疾病,将早已安排的心脏移植手术推迟。影片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镜头的拍摄,在最后一个镜头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Massimo心脏病发作,1994年6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1岁。这短短一个月来经历了太多的告别,那些年轻而炽热的生命,愿你们已安宁,并常驻于光影。 |
|
她的笑容像蝴蝶飞,她的乳房像两团燃烧的火——偷诗、求爱、得逞。 |
|
诗歌,友情与爱情。疾病与意外,随时夺去生命。 |
|
用聂鲁达的诗,感觉怪怪的,体现不出那种韵味。宁愿简单的讲一个故事 |
|
4.5/5 马西莫·特罗西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配乐甚佳;诗不属于写它的人 属于需要它的人 |
|
好,懂得把故事如何清晰地讲述出来 |
|
青天碧海,真挚朴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