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分片,同类题材,不及宋方。父亲那条线不少神来之笔(电影当然是,在奶奶面前撒娇更是);女儿/导演自己这条线基本是神经刀。不如[记忆望着我]那么舒服,恐怕还是用了名角儿的原因。另外片子里蒙古语略嫌多余,旁白也是,交代性的旁白写的就不如用作闪前的旁白好。 |
|
属于半自传,导演德格娜是赛夫和麦丽丝的女儿。电影世家背景对这部处女作(独立执导)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帮助,内蒙的老演员涂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还有扮演母亲的艾丽娅。电影还涉及到了老制片厂改制的话题,虽然只是一个背景,但是之前没见到的。PS:有多少人看海报会以为这是AWW出演的呢? |
|
内蒙年轻女导演自导自演的父女告别的感人电影,完全是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毕业作品十分沉稳,只是感觉女主和男朋友之间的故事略显多余 |
|
2015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当之无愧。“当我妈最后一次冲进病房,我爸脸上充满了一脸惊喜,就好像他们这么多年的恩怨从来没有发生一样,就像他们第一次相见…”第一次真切感受当代内蒙人家庭的细腻。逝去的文化不会退回,真挚的情感永恒存在。和父亲没有结束,借电影告别,无非是最好的方式… |
|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挑剔蒙语,我认识的蒙古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使用母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
|
恭喜《告别》摘得最佳影片大奖,虽然第二遍在大荧幕上重看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德格娜很好地把握住了一个支离破碎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难以流通但是确实存在的爱意,这种爱意让人疼痛并伤感,好在生命永远是一条奔流的河,再大的石头,溪流一点点推就过去了。 |
|
电影的最后,女儿也点起一支烟,父亲虽然叨叨不停,但在那一刻,有些东西延续了下去。 |
|
三星半,德格娜献给父亲塞夫的挽歌,比处女作《老哨卡》进步太多。前半部分有些拖,尤其女儿和男友的关系,直至中段起突出父女关系才渐入佳境。冷静克制,坠马成为父亲50岁之坎,笼中鸟比作病房中的父亲,只有自己才能看到死亡的距离。扮演父亲的涂们正是赛夫当年《悲情布鲁克》的男主角,表演不俗。 |
|
每次告别之前,我们都曾激烈。唯有告别之后,我们才会变得平和。 |
|
全片一直家长里短,导致全片确实蛮平。但是整体节奏感保持的很好,摄影也很棒,尤其到最后放鸟开始,整体就开始被撞击到内在。FIRST的惊人首作的片子,真的是一部比一部惊人。 |
|
他本该是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却被病疾困囿成了金丝笼中雀;她本应是树林里放生的飞鸟,却被情感放逐成了空中无根草。固定镜头一场一镜,人物关系颇具张力。一段私人影像,胎盘饺子70毫米胶片歪了的骏马图对应着观念的差异代际的分歧情感的疏离。立在末日的生死维度,我们只好这样告别,以泪水,以沉默。 |
|
把父女关系模式拍的这么没有新意也是不容易,看一部满片子里都找不到几个喜欢的角色更不容易。生活琐事被搞成了八点档电视剧的婆婆妈妈。演员世家出道的导演都这么矫情? |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涂们和艾丽娅演的超棒 细节处禁得起反复琢磨 丧子后母亲无声的收拾衣物 以及父亲那句谢谢你 都十分回味难忘 人说到底都要面对这些事情 |
|
真实经历再现,最有力度,每一次家人的争吵,每一次偷偷流泪,都是那么真实,这些光凭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的最后时光,他并没有积极配合治疗,而是努力过好一天算一天,抽烟喝酒样样来,死亡对父亲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2012不是人类的末日,而是父亲的末日,新生儿的诞生,故人留在回忆,而生活继续 |
|
雪落无声,正如这一场告别。女儿写给父亲的文章,外在看似安静,内在热烈。当父亲背对女儿说“谢谢”的时候,太泪点了。三星半 |
|
2015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值得拥有! |
|
周子阳看了《告别》,才找涂们演《老兽》的“混蛋”,《告别》里没亲手放生的鸟,在《老兽》洗浴中心的墙壁里叫他找到并放走了。涂们当然不是好友塞夫,但对马的那份挚爱依旧浓重。睡下了,又拖着病体起身,摸索着那个马的玩具,无声坐在灯光里,再一次,是在厂里看电影里的马自悬崖摔下去,镜头残忍地延绵过久。他终究还是跟老友巴音处得更合宜,与家里一众女人——除了母亲——那种或尖锐或不耐的对峙,终归让人心灰意冷,尤其是对女儿说出那句“天天穿得跟鸡似的”,特别伤。看到父女二人在黑暗里默默落泪,却不要让对方知道,唉。 |
|
想起医院实习那年,有个年轻女生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后,立马扑在插满管子的父亲身上痛哭,那女生很漂亮,看起来不像是会如此失控的人。而本片中父女关系令我感动的地方则是隔着一层距离,两个人都很“犟”,最后女儿守在父亲身边,父亲流泪轻轻说声谢谢,是对无法进入彼此但又牵挂着的亲情的注脚。 |
|
“当我妈最后一次冲进病房,我爸脸上充满了一脸惊喜,就好像他们这么多年的恩怨从来没有发生一样,就像他们第一次相见…” |
|
雪落无声,正如这一场告别。女儿拍给父亲的电影,看似安静,实则热烈。 2021.12.12一周前刚重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今早得知涂们老爷子去世的消息,愿他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
|
《告别》是厂长家的故事,《八月》是下岗职工家的故事,两个故事剪成一部电影,《告别八月》就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这头《老兽》的故事 |
|
沙漠草原悬崖野马,你们有牛仔,我们有骑士。家庭关系说到底还是难堪的,剥离了所有幻想成分的,才是生活。 |
|
看完爱上导演了。 |
|
十分的题材只拍出了五分的味道。从导演个体经验及年龄层次来讲,尚可;从题材的发挥与挖掘上说,太可惜。自传性过重,导致全片除了偶尔蜻蜓点水的细节令人眼前稍亮,其他均充满着一种自怜以及怀旧的情绪,反而忽略了对于生死的更深以及更广的思考与表达。 |
|
It's so personal that it belongs to everyone. 有些场景用自然光差限定出不同的空间,很美,也很适合这个故事,但整体看下来不像是导演有意想好的表达方式,没能在形式感上有完整的凸显。好在故事本身把握得还是很不错,林中大喊的一嗓子...感同身受什么的不敢深想。 |
|
2.5 写父亲有几个地方蛮有感情的,父亲演得也好,整体却显得很电视,女儿那条线更显弱,整体不自洽了。 |
|
情景表现手法单一地可怕,既没有辅助于角色间的互动,反倒让营造的疏离感阻碍了情绪释放,没有层次起伏情感不是克制而是苍白。导演之所以保留旁白不是为了解释,而是对人物关系重要的总结性戏份全部依赖旁白念出来,几个象征表现上刻意,电影不能只靠流于表面的父辈民族情怀和无谓争吵来填补内容空洞。 |
|
较真又敷衍,靠近又疏远,撕扯,磋磨;困在阳台的鸟,隔在鱼缸的鱼,荧幕里的马,却都是名为空气的无根草; |
|
极其沉稳,将父母的隔阂、女儿成长的困惑乃至生老病死等问题娓娓道来,导演是掌控情绪的好手,不激进不温吞。家长里短中也带出自由蒙古精神被束缚的更大格局。 |
|
前面的戏软绵绵的,也稚嫩也拖沓,且真的过于热爱门框遮挡构图。到树林放生那儿好起来。还是赞赏导演试图去写一个复杂角色的努力,这老头也是可恨之人多少有点可怜之处了。 |
|
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它呈现了一段看似散乱无章的时光 去讲诉这样的两代人 一个面对未来迷茫的年轻女孩儿 从小就离开家被送到英国去念书 沉迷于网恋 把自己卷入充满伤害的恋情中无法自拔 一个面对死亡迷茫的中年父亲 年轻时离开家乡北漂在京 这两位极限情感的撞击也能产生很多火花 |
|
塞夫和麦丽丝的女儿德格娜。抛开非常清晰的自传色彩,这份怅然还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整体的处理和设计真实自然。 |
|
台词太硬,表演用劲,情感表达并不“隐晦”,明显很直接,可惜了摄影。不加旁白,不说话,大家都看得懂。可能还能加两星。 |
|
⒈看《告别》里涂们老爷子用中指和无名指夹烟的动作就想起他在《老兽》用手机打电话的样子,都挺有特色的;⒉长镜头就像是记录演员们整体出色的表演,让影像富有真实感;⒊看电影里的角色人物之间时常闹矛盾、言语跋扈地吵嘴什么的,但又能从中感受到爱情、亲情的存在…→不同人因为性格文化差异相处方式也有所不同吧?⒋你做好事什么的没收到多少称赞,犯了错误却被各种BB,虽然已有些习以为常,但还是没办法完全不去在意……⒌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个矛盾的人:满满正能量又挺多坏想法,认真又粗心……初中第一次英语考试99分差1分的遗憾一直记在脑里。 |
|
节奏感极佳,摄影不错,镜头设计很成熟,怀旧感拍出来了,家长里短的戏拍得很有味道。但从头到尾都是家长里短的话就有点太平了。 |
|
除了真诚和标准化制片工艺,乏善可陈。 |
|
女儿线略跳脱。 |
|
蒙古文化和生活的主体性渐渐显露。。。 |
|
照顾过癌症晚期老人的,大概没人顶着住那句“谢谢”。导演怀念父亲塞夫的心灵成长史,没有比涂们更适合这个角色的了。既有女性视角,又有民族视角,也关乎信仰和文化冲突,骏马依然驰骋,英雄已然迟暮,呈现出人物心理复杂的多面性。一家三口的日常对话都十分火爆呛辣,符合大众对蒙古族的性格想象。 |
|
原来是赛夫的女儿呀
那涂门演的父亲应该有很多赛夫的影子
另外,涂门这老头子好酷 |
|
7分。国内少数民族导演创作连连看之蒙古。这部太私人化了,家庭背景又是中产以上,跟蒙古已经关系不大了,蒙语对白只占了一小部分,只有一两个片段梦回骏马奔驰的大草原。这个家庭也挺极品的,三个人谁跟谁都不对付,完全没有沟通余地。活着时都说不出好听话剑拔弩张,要死了才终于开始表露感情还专门拍了部纪念电影。 |
|
7,FIRST青年电影展真是不错,好多好片子是从这个影展被发掘出来,包括这部告别,希望未来能成为中国的圣丹斯。这部电影和刚得金马的八月一样,都是献给曾经蒙古电影的挽歌 |
|
導演生了女兒之後回憶自己父親,可以感受那情感。太貼近真實生活,以至於完全投射了自己經歷而感動落淚;前半段有些蒼白,包括劇作和表演,後半段戲劇推進,人物更立體,劇情更豐厚,力量很大。我也拍過同類的劇,這部戲告訴我,人物要去到盡,不要避免爭吵和生活本身的猙獰;但如果是我,我不會用旁白 |
|
HKIFF最后一部,也是最被打动的。学院派年轻导演的水平虽然有点飘忽,比如自己那条线就太多自我抚慰,独白和象征也太多迫不及待、做作直白的败笔。但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故事,情感方面实在太充沛通润,好的地方全是神来之笔,影院悲情布鲁克那场感动到不能自已。 |
|
冷静、克制,’有几个场景光打得真好。亲密关系就是这样,不离开,只伤害。哪怕最基本的价值观度不一样,但是已经是亲情了,还能离咋地。我爸就是这样。 |
|
每场戏几乎都用固定机位长镜展现,这点非常聪明,本身凌弱的画面用分镜确实容易把情绪打散。其实某些段落,无论是自身还是与前后的关系都有些问题,不过好在优秀的表演转移掉了注意力。至于片厂情结,真的是比《八月》强太多。 |
|
其实我很害怕看离别的故事(20211212补,涂们老师去世了 |
|
大二电影协会,组织的一次小点映,与first青年电影的第一次接触。(重看) |
|
这种看似平淡的叙事其实很有力量,蒙语有点日语的感觉。 |
|
剧作的情真意切 难免跟小伟对比 胜几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