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劇場空間舞台燈光道具轉移場景巧妙得當。哈姆雷由Maxine Peake演出,遠看有年輕王子之姿特寫顯露魚尾紋老態一如愁容,頗有千面之姿是選角優點。表演形式刻意與同劇其餘演員較傳統莎劇演出方式作區別,有意思的選擇,惜在只演出表層歇斯底里而無內裡優柔寡斷。最後不同膚色擁抱的改編一如史匹柏電影。 |
|
剧作没有惊喜,舞台简洁得美轮美奂,情绪有宣泄过度之嫌。但!还是让我来赞美Maxine阿姨吧!此版哈姆雷特被稀释出了更多的少年狂躁,加上性转给历经世事带来的天生柔弱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从Maxine身上移不开眼。同年她在striker里残暴精灵的角色才是真。朋克,这个丹麦王子其实柔情的不行XDD |
|
没有中字也好,让人更容易注意到除了in a nutshell之外,mortal coil和infinite jest这些典故也是出自这里。不过手捧头骨的那段感慨怎么没了?忘词? |
|
因为在剧场没有爽到,在视频平台随便找了另一版英国剧团的《哈姆雷特》看,没想到是很特色的女版哈姆雷特(其他角色也很多元,有性转或种族变化)。表演和制作都非常精彩!道具上也有创新。但是,所有创新都基于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原著精神内核(一晚上连看了两场《哈姆雷特》 ) |
|
这个现代化改编也不是太好 舞美有亮点 Maxine Peake阿姨也是有亮点的 可是这个设定把她变成了一个少年小混混(也不是不可以 主要还是定位模糊)……哈姆雷特这个剧本的优势是主角行动力的犹疑和动机的暧昧 这些复杂演不出来的话故事其实就变得有些傻了 |
|
可能是这个故事本身,几乎每个版本的丹麦王子都多少让我觉得“要是(再)...点就好了”,DTT版是“要是古装就好了” |
|
目前Hamlet这个IP里叫《哈姆雷特》的最最最喜欢的戏剧版也可能是所有影像中最喜欢的(限定词这么多因为《R&G已死》是最爱)。吹爆它发掘了在其他各版里或多或少缺失的那股“少年感”或者说是“来自丹麦去德国的留学生”气质,拨开了庄严凝重过于成熟的外表。有趣的是,这必然和三大元素:反串/性转/现代融合密不可分:逆龄扮演的男役声嘶力竭而不过于歇斯底里,简简单单白衬衫充满性张力(和奥菲利娅的“姬”感aww);波洛涅斯变母亲后一切教诲别有一番韵味,“一组”的角色总有位是女性,合理也新鲜;现代化的不单是服化,家长-小孩部分往往会看到青年组叹气甚至白眼,大呼惊喜。小剧场舞美“螺丝壳里做道场”,想象的留白透露质朴。结构上,结尾省去了王权更替也显得更为凝练。唯一遗憾是非裔的雷欧提斯台词像是念剧本,瑕不掩瑜。 |
|
舞台异常简洁,想法总体不错,开场鬼魂的处理尤其喜欢~几个角色的性转总体也不错,尤其是大臣改成妹子的妈妈意外地有不同的喜剧感~但马克辛可能大部分精力用在装少年这件事上,开场挺好,中间怒吼部分感觉用力过度,最后则有些情绪空缺~总体不乏是有趣的尝试~ |
|
太喜欢这个女版哈姆雷特了! |
|
变性版。比起奥利威尔版的温情王子,变性版女主更像是伦敦东区的小混混。在现代的衣着下,上演背叛与复仇的故事。让一次一次高贵的优柔寡断变成了嘶哑的宣泄。有时候我们需要区分是原作的精彩纷呈,还是拙劣的表演为原剧增色。 |
|
性转版有意思!玛克辛·皮克这不是优柔寡断丹麦王子,明明是天真无邪B612小王子,白衬衣造型性张力绝了【本尼你看看人家!比较在意的一点是已然性转了,为什么不彻底一点转成“公主复仇记”,妹妹杀了姐姐继位女王,然后被外甥女反杀,这不可嘛?女扮男固然挺让人眼前一亮,可还是惦记着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划掉) |
|
弯成蚊香版哈姆雷特 |
|
小姐姐太帅了,已弯成蚊香 |
|
女Hamlet们的嘶吼画风好像(。喜欢这版王后,不喜欢国王。Ophelia的爹变妈意外还蛮有趣的。衣服代替花、骷髅、坟墓。布景简单不过光很好,开头鬼魂效果做得尤其漂亮。最后没人来通知"R&G are dead",只以Horatio悼念Hamlet结束 |
|
很麻雀的小剧,有一种不插电的亲切感。虽然没有精致舞美加持但依然十分精彩。波洛涅斯有点惊喜,女性演绎下的哈姆雷特拥有更多的脆弱癫狂和无助,回想卷福那太过张扬的雄性气息实在显得过于油腻。 |
|
演绎了哈姆雷特始终自我拷问的软弱、犹豫、焦虑和烦躁的反复不安,小舞台却五脏俱全的表演。 |
|
天啊 爱上马克辛 |
|
在拉萨的酒店看的,看困了(。 |
|
全程莫名其妙,可能我的境界还没高到能看懂莎士比亚吧。
这真的是电影吗,不知道别的版本是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个舞台剧,特效服化道具什么都没,场景基本没换过,黑暗处到底是观众还是别的演员的脸至今没懂。
台词无比夸张,放在戏剧中还能理解,作为电影至少也要改的通俗点吧。矫饰感满满。男主为什么要用女演员啊…是某种特殊的艺术吗,完全不觉得她有多适合,疯倒是挺疯的。
就,全程都感觉很无语。不想拍可以不拍,这都什么东西啊。 |
|
这版是真的不好看,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好夸张 |
|
哈姆雷特可算合理地不是一个忧郁的胖子了😂 |
|
★★★★ |
|
反串还是比较有新意的,第一次看哈姆雷特,觉得也挺不错的,mp演的脆弱还是很好的,就是声音嘶哑了点,但说实话,下半场奥菲利亚脱衣服到底是干嘛。。。除了博眼球看不出别的,女人发疯就要靠脱衣服表现吗 |
|
好米 有种特别的味道 还是喜欢的 奥菲莉亚也很好 |
|
Creative |
|
带点复古味道的哈姆雷特,是在向某一版致敬吧~ |
|
哑嗓子听得难受... |
|
厉害了我的Maxine姨 |
|
Maxine 就是世间万物 |
|
舞台简单得令人心疼。亮点在于在这么小的舞台上也能够产生很多创意。
但是这一版确实不是太喜欢,少了细腻感和外化的哈姆雷特的某种复杂交织的情感,关于哈姆雷特的设定也挺奇特的,感觉像是街头小霸王一样。
看着演员扯着嗓子吼很心疼啊。 |
|
2018年Andrew版Hamlet没装疯,只是陷入无穷的/无法描述的悲伤,一直克制着,如果不克制着随时会碎掉,埋Ophelia的时候Andrew是彻彻底底地碎了,死的时候也没那么不甘心,太坚实的肉体终于化成了露水,死后的梦也并不吓人。Maxine版Hamlet从头到尾都没疯过,最伤心的是第一幕说不到两个月母亲就嫁给完全不如自己父亲的叔叔,除了误杀波格涅娅后感慨自己瞻前顾后耽误复仇,其他时候Maxine感觉一直很有脑子地在计划复仇。 |
|
电视猫上的资源是错的 上面明明写的是bc版的 |
|
决定用这版写论文了 |
|
为什么要把奥菲利亚的父亲性转???我更想看到奥菲利亚和母后性转啊,脆弱啊,你的名字是男人 |
|
女性版Hamlet,Maxine嘶哑的声音倒是别有些少年质感,几个性转的角色倒是都很有意思,像和奥菲利娅对手戏有了不同的体会。小格局舞台异常精简,但集中的情绪有些过于用力。 |
|
舞台剧,没有实景只能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
反串男主,虽然有点别扭,但总体还是帅的,疯批男主。
复仇这件事,谁都不是赢家
观感一般,有些赘述了 |
|
上学期看的/演技太好了 根本看不出女演员的真实年龄! |
|
王后好美啊
女演员也很棒 |
|
看了稽古,玛姨真的太有古典蕾丝的气质了喜欢她悲愤的大喊大叫想被她抱呜呜,谁能想到这是亨利四世里风情的酒馆女人呢? |
|
中规中矩 |
|
目前为止,这版表现得其实是最好的,但主角演得太抽抽了。哈姆雷特本来是个懦弱的角色,谁能想到竟然会有演员懦弱到担不起哈姆雷特呢?激烈的嘶喊处处显出小混混式的气短,但重大的犯罪不属于鸡鸣狗盗之徒。 |
|
只是由女演员来饰演哈姆雷特,但并没有根据演员的性别做太多改编。 |
|
哈姆雷特由女演员扮演,但人称代词还是“他”,所以我愿称这版为跨性别/非二元哈姆雷特。波洛涅斯从父亲改为母亲有点不对劲,这版给波洛涅斯设置的形象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女强人,让这样一个人去表演上了年纪的老父亲那种唠唠叨叨,还有各种偷听的戏份,实在是非常违和。波洛涅斯应该是一个虽然多管闲事但是很讨喜的喜剧人形象,这版的波洛涅斯却有点像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让人喜欢不起来。以及,我万万没想到,开头作为母亲的波洛涅斯禁止奥菲莉亚再见哈姆雷特,竟然用的是一种不可违抗的训诫态度,我还以为都改成母女了,是可以用谈心的方式处理的吧,这是我看过的所有舞台版本中,把这段处理得最没有人情味的一版了。这版的R&G是朋克风,还挺有意思的 |
|
這個場地座位沒記錯好像是環繞包圍形的…有的位置觀眾體驗會奇怪一點。反正女神真美就對了😭(前排座位最近的距離我女神10m不到是人生巔峰) |
|
2016.12 台湾 |
|
场面虽小,但换景装置有小惊喜。 |
|
为什么没有最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
|
舞台设置有点意思。表演情绪输出太猛。 |
|
选这版的重要原因是对得上原文和朱译。
很多只看台词不好体会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莎剧果然是要演的啊。 |
|
还是应该先看书再看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