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难找到一个已经成名导演跟这部的奥斯特伦德有着相似风格,虽然不能说这样拒绝逻辑性叙事风格是好是坏,但从<游客>,<儿戏>,<身不由已>,到<吉他蒙古人>,你能发现他是在不断完善故事,但又没丢下思想,当这二者完美结合,可能就在下一部 |
|
鲁本·奥斯特伦德首部长片作品,果然一开始就玩固定机位长镜头。偏纪录片的影像方式将一组问题人群以片段方式展现,没有观点,就这么静静的记录着。电影里的雪花点、人脸糊化处理、片段拼贴都挺具实验性的。 |
|
病态社会别有用心的静观。高歌,疯闹,丧笑,一度重回《笑笑小电影》,但炸裂开的多是些冷漠与麻痹的情状。男人与小男孩互动的那段天真,大概是少有的温度。通篇看下来,特别特别心疼自行车。然后是路灯。(#桃花岛观影团#,夸不到字幕君,夸下校对@blood orange ) |
|
首先我要来纠个大错,这谁添加的条目,名字的翻译造成了好多人一脸懵逼。瑞典语mongo是唐氏综合征的俚语,不是泥马蒙古人啊!!!
鲁本一定是罗伊安德森的粉丝吧,这部处女座好多片段放到罗伊的片子里我都无法分辨!太爱这种傻逼劲儿了哈哈哈哈!喜欢罗伊安德松的一定不要错过!!! |
|
7/10 |
|
#桃花岛观影团#
这部跟阿邦的《正午显影》放在一起看真的太合适了,都是伪记录形式,区别从与被摄对象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呈现出来。一是逼近摇晃,不叫你看清全貌;一是拉远静默,尽量呈现真实物态。一是叙事创想的欣然交付,一是力求用碎片渲染出基调。一个完全松弛,一个缓缓收束。影像质量难辨高下,那就还是选个幽默的吧 |
|
又散淡,又伤感,很喜欢. |
|
一点不像北欧片 |
|
论各种难以解释的人类行为…鲁本奥斯特伦德在他的长片处女作中聚焦放大了人们很少暴露,但又普遍存在的“古怪”举止及其中的破坏倾向。坦诚质疑大多数人对于“正常”的定义,而对表现对象保持善意的幽默感,与片头飘扬的瑞典国旗相比,结尾的黑色气球恰似我们不愿承认的人性真相。 |
|
啊啊啊太可爱了,八十分钟根本不够看。原来早年Östlund完全就是北欧Korine |
|
简直无聊至极…根本无剧可透就别标剧情片了,也就只能当实验电影看…确认奥斯特伦德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大。北欧惯出来的反社会/非理性/无聊的人们,哥德堡。全靠结尾那个气球提气。 |
|
Ruben Östlund |
|
很明显是对罗伊安德森《二楼传来歌声》的临摹,但内容是属于奥斯特伦德的。然而在RA的电影中的,精致的布景、纵向有深度的构图、均一的没有生气的色彩,在本片中都是没有的;最大的相似或许就是固定镜头的使用。这里的固定镜头,不是RA那样的剧场观众视角的功用,而是为了实现一种记录感。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分析出二者的本质区别,RA不在乎人物关系,片段化带着荒谬感的剪辑就是反剧情反人物关系的,他更愿意像鸽子一样坐在树杈上,和观众探讨人的意义;而奥斯特伦德,正如我们在近几年的作品中看到的那样,他在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像是游牧一样的街头吉他小男孩坐在国营酒水店门口卖艺、不断地祥林嫂似的寻找自己被躁动的社会青年卡进路灯杆里的自行车,人物之间是连结但疏远的,小故事也都有完整的结局(就像他的几部短片一样) |
|
很有意思 |
|
(4.1/5.0)
很难说鲁本的创作是在做前进还是倒退.这部倒是没像日后作品,对空间有那么多的控制. |
|
#桃花岛观影团# 原来蒙古人是这个意思。 |
|
虚构长片处女作。每个人都有病。一些视角非常罗伊·安德森。结尾的黑色气球堪称年度最佳。 |
|
84.39 |
|
完全跟唐氏综合征没关系,连隐喻都算不上 |
|
大平光的运用范例 |
|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早期实验影像,大家显然都是对结尾的气球产生深刻印象。这种东西还是得看jamesbenning,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可以去看罗伊安德森学习一下。瑞典语mongo是唐氏综合征的俚语。所以是《弹吉他的唐氏人》,不是吉他蒙古人。 |
|
碎裂的影像。 |
|
卡在电线杆里的自行车,打了马赛克的人脸,让音乐无处不在的孩子,无人驾驶原地自转的私家车,飞在空中的一堆垃圾袋……与其说是剧情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实验电影。我仿佛化身为一个保安,在监控室百无聊赖地看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是,不同的线之间还有相交相融之处。但既然是看监控,总免不了会产生乏味之感。 |
|
#桃花岛观影团#碎片化的场景生活,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如意的活着。看下来感觉还不错,但我实际上不太喜欢这种不连贯的叙述方式,这可能是导演的内心独白,太私人化的编排。 |
|
监控镜头类别的短视频集锦? |
|
很实验也很没有意义。 |
|
片名翻译有误,电影就是十分记录式生活碎片,这么早就开始固定机位视角监视。 |
|
Ruben 这部有点儿融合了哈内克冰川三部曲时期的情绪温度与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素材画像。固定镜头观察视角,展示几组非正常哥德堡人,剪辑点设计有时候通过大远景,自然的闪电或是超过 3/4 画面占比的阴云来调剂,形成松弛感。最让我疑心的两组人物即唐氏吉他少年与强迫症独居妇女的相遇,且前后呼应了小混混们弄自行车的桥段,导演伸手干预的烙印太明显。结尾的黑气球讽刺一下显得无力软弱,前面的种种冲突和问题又把“记录”姿态抬高轻浮。 |
|
纪实手法,氦气球,路灯,酒瓶,吉他,自行车,一切白天与夜晚的无所事事。不同车厢的分隔与汇合,黑色巨型气垫入侵城市。只是复述,并无表达。 |
|
影片大部分的片段都可以称之为装置艺术;对自己的喜好更清晰了一点,对北欧这种形而下生活化的片段百看不厌,法国新浪潮那种形而上倒是觉得很聒噪,非常私人的喜好判定了 |
|
祝一直在进步的导演生日快乐。 |
|
停不下来的车那段笑死我了。 |
|
“罗伊·安德森” |
|
展现了这样的一群人,对吉他的喜爱是和正常人连接的一个点。很多安排不太懂,比如砸、扔自行车,是社会现象吗?或许他们也是所谓蒙古人,但是我真看不出哪些人是蒙古人。
#桃花岛观影团# |
|
《不要喂食猴子》 |
|
我找到了我的红色自行车,可是它套在路灯里了。 |
|
【2.5】 |
|
#桃花岛观影团#原来,蒙古人与唐氏综合症有关!涨姿势了!我觉得他们都活的蛮开心的[捂脸]至少拍出来蛮开心的,。买菜的大妈的恶作剧、小男孩和他的大朋友一起弹吉他时、几个年轻人合力把自行车套进路灯!看着就好欢乐!但,真的欢乐吗? |
|
奥斯特伦德的第一部长片,街边固定长镜和结尾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深,奠定了他客观记录社会的风格,但这部真的好无聊……片名应该翻译成吉他唐氏人,除了这个暴躁Erik之外片子里还有若干难以理解的角色,大概也能get到导演想表达什么,但这部真的好无聊……就真的好无聊…… |
|
鲁本处女作 固定长镜头风格以及黑色幽默气质已经初现 人物和所处的环境充满荒诞性 纪实主义的风格让人分不清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现实 最后终归于魔幻的氢气球飘过人们头顶 唯一存留的是群像边缘人带来的虚无、欢快和生命的消磨 |
|
3.5 |
|
太糙太乱太无聊 |
|
捕捉到一些荒诞的幽默,把自行车套在路灯杆子上真是过于大无语。 |
|
與開場瑞典電視節目歡愉景觀成強烈對比的Korine式社會觀察,放入類似Roy Andersson(幾乎)一景一鏡、固定鏡頭並遊走紀錄/劇情界線的敘事策略,企圖不差,執行也算到位,只是瑣碎到近乎沒有情節,角色缺乏吸引力且面貌模糊,最終恐怕無法挑戰觀眾的價值觀,僅存的效果只是無聊… |
|
瑞典崽子这么讨厌自行车? |
|
#桃花岛观影团# 从无聊的小孩长成无聊的大人的日常 我觉得有点有趣 |
|
不卷的社会环境中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的碎碎念的片。 |
|
結尾垃圾袋黑色氣球,越過上空,把自己的以為為其註解。沒有觀點下,就情節串連有些乏味,但人的冷漠因而體現而出。失控的車子,乞討彈琴的孩子,偷竊單車的青年,偽紀錄固定長鏡頭,反社會的觀察,金髮男孩,瑞典人代表。三男子的信任遊戲,馬賽克模糊人臉。 |
|
固定机位长镜头,伪纪实监视风格看多了也就没有之前的新奇感了,而且这部处女作完成的也只是一般,和后面两部作品的主题算得上是一脉相承但可以明显看得出差距。 |
|
#桃花岛观影团#混乱,聒噪,专注,又充满热情。这样一群人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理解,但是却展示出来不被约束的旺盛的生命力。脱离制度之外,在无序自我的世界里任意抛洒热情。不被理解,却认真的活着。借由摄像机,我们得以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