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伤的动物,受伤的女儿和受伤的国家。几处情绪的爆发点很有冲击力。特拉维夫入夜游行的喧闹和深夜游乐场的尖叫镜头穿插反复,也许是创伤社会的人们应对疯狂的呐喊,日夜不绝。 |
|
柏林电影节# 这是以色列中产阶级的困惑,以及两代人的“鸿沟”,像是那个让人无法靠近的“陷坑”。 |
|
啊我爱以色列电影)看起来很平淡,但深植于痛苦中的父女关系太戳我了,跨文化滴让我看到了自己和爸爸相处的状态,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拍出我熟悉的父女关系,感动 |
|
#Berlinale69Panorama,23min,匠气的没兴趣看下去。 |
|
很喜欢那些嘈杂的环境音,让人peace。 |
|
#69th Berlin#全景 冰冷又破碎 逝去与救赎 |
|
描述的还是挺细腻的,无需过多讨论对对错错,在容忍和爱当中成长。 |
|
7分。冰冷强硬的父女关系,最后处理的平淡而好。不知道游乐场摩天轮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柏林全景。01/17 |
|
这部片无法评分因为硬生生的把我给看睡着了 |
|
摇摇晃晃的棕榈树 |
|
类似题材和工整、明确的象征关系,有些三牙峰(Three Peaks, 2017)的味道,虽然也有医者不能自医的设计和信仰救人点睛的结尾,但医生/父亲在剧情中并没有像“杜立德”一样的沟通,实际失去了重得女儿认可的功能 |
|
人和人之间破碎的感情 受了伤害的 是没有办法修复的 自认为付出很多的父亲 自认为受到伤害的女儿 情感是双向性的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
|
父亲节看这个有点应景 |
|
过于含蓄与沉重,女儿为何自杀?到结尾也不明白。 |
|
节奏真的太慢了 父女俩的结最后五分钟算得到和解了吗?…… |
|
7分?高级版狗十三 但还是有蛮大的硬伤 |
|
爸爸噩梦醒来 生怕女儿不在了那段,看的心都碎了;从片头到配乐到办公室幽默,都很喜欢,以色列电影可以的。SIFF1.0 |
|
好多地方我都去过!女儿演技炸裂 |
|
节奏很慢 情感很深 |
|
6/16@UA梅龙镇 7。稳。梦。失怙疑云下少女心结的外部解法,部分失败,部分抵达。此层外的家国暴力阴云构成的二度焦虑及探讨,亦从更丰富层面叩问了死生奥义。 |
|
滚到野兽群中的皮球;独自走进无人禁区的女儿;笃信谚语却对宗教不置可否,几场对比尤其可见用心和考量。 |
|
镜头色调很舒服 运镜缓慢但特写都不错 父女的矛盾与相互不理解在外婆家得到缓冲 然而外婆家也不全然是一片祥和 年轻一代对国家对命运的迷惘 自我身份与国家身份的认知 加沙行动这种名词平时只能在新闻中知晓 对他们却是习以为常 身处中东世界的矛盾核心 也许就是这样的现状 |
|
这就是我爸啊!从头到尾都好共情,所以对最后的和解心有不满。用国家遭遇来解家庭关系的结,太狡猾了,不可以这样。很理解女孩心里想谅解父亲的心情,对我来说正因如此才不会轻易去原谅。电影拍得恰到好处,音乐、梦境、闯入的超现实,全都正正好没超过。坑、死去的战士,隐喻设置得非常实在,结尾让父亲打开窗户任声音涌进屋,想法很棒。从中产阶级主角的视角接入以色列大国情,处理得自然妥当。这两天来看到得最满意的一部。 |
|
以为这是一部讲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电影,但原来是将如何对待丧失的故事。
通过回到老家,和母亲正式的做了一次告别的仪式。
即使依然悲伤和痛苦,但却能松动,可以慢慢卸下来,这样父女之间的感情也能慢慢流动起来。
|
|
情绪处理的很真实。节奏看着像纪录片。 |
|
SIFF#父女彼此救赎。 |
|
很不错的题材,很不争气的瞌睡了一会儿。。。有机会再补吧 |
|
#SIFF |
|
沈默很有生活味道! |
|
感觉半个电影院都昏昏欲睡…… |
|
父亲节。叙事非常轻松,风景荒凉大气却赏心悦目,想去以色列。喜欢导演对父亲、女儿和祖母三个角色的刻画(祖母说的我当场泪崩)。夜晚是球迷的狂欢,是游乐场的躁动,是木雕燃烧的焰火,是枪弹,是独自开车到塌方区。开头结尾和不断闪回的摩天轮的设定太棒了,然而父女最终仍是若即若离……
总之,非常喜欢这个故事,非常喜欢结尾。评论的时候惊觉电影名叫《我走以后》,既有撕扯的疼痛,也有温柔的留恋,“我”死后会是怎样?和母亲一样变成一座白色的墓碑躺在绿茵里,被人留着眼泪微笑怀念;抑或是,无人知晓? |
|
我关心最后米饭实验是怎么样?
谁又能轻松过生活。
尖叫并非害怕和恐惧,经历过游乐场的尖叫,我们能说那是在寻找生活的刺激和欢乐。 |
|
一星给父亲的梦境,一星给女儿爆发的哭戏,电影里演的部分场景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才反感父亲最后这种“你还要我怎样”的所谓“父爱”的表达方式,最后怎么就和好了,看得也很迷。p.s. 不要赖战争,战争是或许是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冷处理的借口。 |
|
#上影节观影打卡 007 《我走以后》
父女两人其实都没有从妻子(母亲)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父亲以为给女儿的爱就是不提伤痛,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以至于女儿离家出走3天才想起来报警,而在警局面对询问,才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生活一无所知;而女儿真正希望的是父亲能与她多沟通,关心她,真正倾听她的需求,从离家出走、自杀未遂到之后的偷开车去看塌陷坑都是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
最后,经历了家族聚会的激烈争吵,在离开外婆家时,父亲终于如出发前承诺的,让女儿来开车,同时在回到家后,女儿并没有选择窝在自己房间,而是坐到客厅打开电视开始看,父女之间的关系似乎开始慢慢变好。
影片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犹太教、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战争的细节,然而我对中东历史了解不多,所以理解有限 🤔🤔 |
|
2019-84 3.5星。作为审校片,这还真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片子了。很喜欢这样的视角来看家国,整体基调很平静,但感情却很波澜,所有的一切都是那种隐而不发的痛楚,很细很小,却无法忽视。 |
|
感情细腻 |
|
片头和结尾出现的摩天轮,要是父女俩能一起去玩就好了 |
|
上影节第五发。梦境那一段太棒了,推开窗子和闪回的摩天轮,想法很棒,达成和解其实很难,谁知道我走以后会是什么样? |
|
亲情题材 最后和解地有点快 |
|
平淡 不知道想传达更多的什么 |
|
产自《蜂蜜之地》的《我走以后》是「电影」终结以后才出现的那类「新型」电影。这类电影讲述的主题永远是,在蜜蜂《不留痕迹》地消失以后,那些《养蜂人》如何面对没有蜜蜂的世界。本片聚焦的核心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危机,丧失「身份」以及把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是让他们感到不爽的原因。作者把个体试图与社会建立亲密关系却受阻的境况移植到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当中。男主已经从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当中脱离出来,并与宗教和极端教徒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位「幸存者」的危机在于,丛林社会中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又与新一代《超神》失去了联系。总在与动物打交道的他最终因自己的「边缘人」身份而被当做危险动物来对待。幸运的是,就连那些不会说话但又充满灵性的动物都知道,它们必须在一个由共同语言构筑起来的「蜂房」里才能繁衍下去。 |
|
父女关系冲突 感觉剧情很平淡 |
|
当感觉不到身边的爱和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时候就会想放弃。不得不说以色列的青少年自杀干预做的真的非常非常好,如果在国内可能就定格了。大概在他们心里,孩子真的是希伯来之星。 |
|
@2019-06-19 10:0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