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孩童眼光见证两次大清洗(苏联30年代、1949年战后的匈牙利)所历之事和心路历程,同步艰辛获得自身成长的契机,基调忧郁沉缓,实属冷门佳作。
关于父母的记忆闪回以雾中风景般唯美而遥不可及的方式,仿佛是嵌入肉身与心灵不可治愈的伤口时时作痛,在脑海中砌成对眼前现实的抗拒墙体;她拥有与父母无法替代的共处时光,回忆送母生产、父亲告别的呆滞眼神令人心碎,再次遭遇失去犹如父亲般存在的贾诺什,才让她真正蜕变为独立的人,个体记忆记录着当代史。
难得的是,以电影中的电影折射女孩处境(从内参片到政宣片)和心态转变,以新闻片暗示彼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落脚点并无着力痕迹,处理巧妙。为庆祝斯大林70岁生日,苏联赠予的70路电车,正是布达佩斯第一辆无轨电车。 |
|
父亲死在古拉格(只有一处采访是这么写的,但不论怎么说确实遭清洗),母亲死于难产,回忆的蒙太奇多次出现。消失——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又讳莫如深(我的朋友也消失了!)。背景:1949年匈共领导人拉依克被判死刑,他的葬礼是56年十月事件的导火索。然而这一切都要到苏联解体以后才有说法,被禁是很显然的。一共是三部曲,这一部女主尤里也就是导演本人不上学、一天看三部电影,据说下一部就要去当导演了!拿下8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金棕榈是《德州巴黎》,评审团中有维迪·尤索夫和于佩尔,于佩尔80年就和玛塔有合作过(据说于主动要求参演,有因为看到卡里娜之前也演了玛塔的片)。几部片这几年都给修复了,蹲一个。 |
|
人间三大憾事——苏联诗电影已亡,可口可乐杀精,看电影无字幕 |
|
历史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质量,拥有真诚质朴的气质。特权阶级住着沙皇贵族的房子,看着“内参片”,孩子能上好学校,还总有聚会生活。在所有特权之中她只享用着看电影的权利,不停追问父母的去向,质疑所有的意识形态,做所有被反对的事,最终摆脱了玛格达。然而无论多叛逆,她爱的人还是一个接一个被带走,找不到原因,没有人愿意提起,在军人的面前除了接受和泪流,再无其他选择。 |
|
如同处女作《女孩》,影片也有浓厚的自传风格,玛尔塔将自身孤儿的遭遇,对电影的热爱等等均投射在主人公茱莉身上,审视了40中期到50年代初的匈牙利“苏据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也是匈牙利电影新浪潮之后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须去正视的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腥红而富丽的天幕。一次又一次搬上银幕也是对其本真祛魅的过程。玛尔塔对茱莉的人物刻画自然也显得游刃有余,随着叙境独白的展开,茱莉有关父母的追忆、梦境也浮现在观众眼前,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她的成长,从情窦初开到叛逆少女再到成熟稳重,睡梦中父母水乳交融的性场面似乎也暗示了茱莉性意识的膨胀。《父亲日记》式的适度而温和的历史资料片的拼贴(如领导人的宣讲)意在与影片半虚构的剧情融于一体;观众看片中角色的视线,片中角色在影院看电影的目光被整合于一起 |
|
是那种看解说才能明白好处的片子,电影本身说不上有什么特点。关于父母的梦境,大量引用匈牙利电影的片段。感觉养母这个角色应该很有深度,战争女英雄,大清洗时代的监狱长,可惜刻画并未深入,隔靴搔痒。怀疑原著可能就是女中学生视角,很多事情并没有说清楚。 |
|
被「离婚」单身抑或被资产阶级男权抛弃「清洗」的资产阶级女权并不满足于现状,她们要朝着有生产、驯服和操纵女/儿能力的「母权」方向靠拢。显然,小资群体的存在和到来为貌似勇敢、真诚和受苦受难的资产阶级女权转换身份提供了有利历史条件:在华丽而舒适的资产阶级「爬梯」现场扮演「女仆」角色的「小姑娘」尤莉是被资产阶级女权以「姑妈」名义——利用亲信关系进行道德绑架式《领养》调教和改造的对象:一边自觉地模仿文艺作品里树立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一边满足于资产阶级女权基于自身利己主义视角提出的苛刻需求、听从于资产阶级男权基于自身享乐主义视角发出的温柔指令,或者忍受着资产阶级父权基于自身霸权主义视角对其实施的暴力侵害。故而,这部《留给女儿的日记》既不能帮助反复横跳的女/儿逃不出资本主义牢笼,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建设。 |
|
#11th BJIFF# 198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9分。杨索也参与了本片(署名是片头倒二!)。这个“GCD高官叛逆子一代”的故事,内里极为精确地描述了匈牙利乃至整个东欧阵营的SHZY是怎么样偏离自己的目标并走向反面的(甚至还给出了原因),从批判铁托到内耗式的“抓叛徒”,ZZ一点点地收紧,事情一点点地变坏,最精辟的莫过于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一共五次吧)从外国片一点点变成纯属政治宣传的新闻简报和SHZY现实主义电影。影片否定的是GCZY式的“超越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要续上的是血缘家庭和1919之前的左翼思想资源的血统,不得不说非常深刻。作为导演自传片,情绪饱满,闪回段落剪辑得非常精彩(也是匈牙利新浪潮的标志手段之一)。 |
|
再次说明一个问题,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看这种类型的片子,除了收获一头雾水以外,只有昏天黑地了…
不过在清醒的时候看到的片段,还是能隐约揣摩出女主角试图逃出养母,或者说铁拳的控制的 |
|
#FIFF#
女主角真的非常讨人厌,整天逃学去电影院、谈恋爱,姑妈对她那么好,还舍不得打她,她还天天当面说姑妈坏话、和姑妈顶嘴。我是她姑妈早就气死了。
由于女主角的角色形象实在设计得过于“熊孩子”,所以整部电影也就无法让我共情,对xx主义的批判也就显得较为无力。 |
|
不要总说祖国母亲,祖国不是你的母亲。 |
|
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这里有一个女孩的回忆,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这里有死亡,悲伤和冲突,这里也有奇迹,希望,还有寂静迷人的秋日花园。 |
|
一个女孩视角下的两次大清洗。女孩一直抗争的是自由和不忘记历史和真相,关于历史和真相她从外公那获得了他的手记,但外公一直害怕强权,那份历史不一定是真相。关于自由,她终于从养母那逃出来了,但其实依然没有自由。#BJIFF2021# |
|
情场失意的女强人本就极可怕,再加上一个政治狂热,就像流氓会武术 |
|
Cinefan Márta Mészáros: embracing the independent spirit DCP restored TS |
|
BJIFF2021 16. 喜欢这个年轻女孩视角下的特殊时期的残酷故事…每个家庭都是支离破碎,每个人物都在沉浮挣扎..导演又放了很多坚硬又放了很多柔情在主人公上…看的时候无数次的会想到这样的故事线与人物,这样的情绪和时间表达,对于我们的上一辈和祖辈经历的无比类似的情景,也许我们没有福气看到亲历者和后辈带着谦卑之心的创作了吧…很多细节真的很震撼。 |
|
让我想到了最近屡次获奖的《罗马》,这几部电影都是用黑白的影像质感还原了导演们年轻时代或更早的他们父母一代的记忆,尤其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和中欧地区,曾经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的影响。影片中有一些重要的表意元素,比如斯大林和当地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合唱这种社会主义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民间采风或正统化的民间文化,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家庭这种亲情维度传统价值的破坏性影响。当然具体到这部影片,她综合了自传性的因素和纪录片的因素,我们很难区分哪些东西是作者本人的回忆,哪些部分是更加客观的描述性的东西。整体上接近散文式的回忆录。影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反映了当时一个被寄养到姑姑家中的女孩对于自己父母突然“失踪”的好奇和调查。它凸显了一个青春期女孩视角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通人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暴力和分 |
|
2022-02-15重看。GCZY时期被安排被束缚被压制,崇尚自由的尤莉行为被判定为“违规、放肆和反动”,只因为自己的姑妈持有特权,尚可免除刑法般的教训。用了姑妈和Janos进行了正反对比。同为革命出身,却进化出两种不同的思想。祖母对尤莉说你离开是正确的。 |
|
很好地解释了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 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事情都和政治有关 历史不断重复 过去就是现在 小姑娘的意识和行为上的抵抗是父母留给她最大的礼物 |
|
本次北影节第一部看了犯恶心的电影。被北影节女权主义云云的吹捧给骗进了电影院。故事讲的太差,每个人都脸谱化,女主就是个矫情鬼。要控诉专治、个人崇拜的时代摧残人,不是这种水平的片子就能做到的。所以怀疑这是一部冷战时期被西方国家当枪使的电影。很遗憾在我这里起到了反效果。又及,看了影评简介,是女导演自传体电影,难怪让我想到我在伊朗长大那部片子,一样让我恶心。跟导演性别无关,只是巧合。呼唤优秀的女性出来拍电影! |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516737/ |
|
养母对女儿说:不要害怕,电影里的生死都是假的。可历史里的生死,都是真的,他们不会在下一次出场时重生。每个人身处斯大林时代都有失踪或是死亡的亲戚,不断的凝视,不断的离散。意识形态不容许质疑,政权铁血不容许眼泪。 |
|
#BJIFF 2021#Juli追问大人们在害怕什么,得到的反应却不同,有人逃避,有人大怒,Janos告诉她“我不害怕,只是在耐心等待” |
|
4.0。11th BJIFF 百老汇电影中心。1.用孩子的眼光来呈现两次大清洗,政治给童年埋下的阴影永远不会被忘记。2.每一次歌唱、每一次赞美、每一次的慷慨激昂,都是真心的谎言,姑妈玛格达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即使“山川异域”,也依然“风月同天”。3.结尾处隔着监狱的拦网相见,“耐心等着吧,总有一天光明会到来”。 |
|
多处有历史影像和电影场景结合,例如时装秀。频繁的人物特写,回忆与梦境时而交错,例如我们先看到小Juli观察父亲刻雕塑,然后又看到长大后的女孩亲吻(已逝去的)男人。Magda与Janos认识快三十年,曾一起入狱,逃离后前者去了苏联,后者去了(更自由、平等的)巴黎。回到匈牙利后的两人依然是同志,无奈思想上的分歧让他们渐行渐远。Juli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其中不乏可以理解的部分(话说每天看三部电影肯定很开心吧),但有时她的反抗过于粗暴和无理,被立场毒害更多的似乎是她本人而非Magda。摄像是导演和(当时已离婚的)杨索的儿子。成人男女主都是波兰人。Magda由波兰戏剧女王饰演,男主后来成为导演的老公。期待梅萨罗什修复合集。 |
|
☆:4+
尽管在一个特定时代政治背景下描绘coming-of-age story并不罕见,但梅萨罗什的这部影片仍然精准地把握了社会及个体这两个大小世界之间的平衡,并以记忆的闪回与梦中的祈盼营造一种失落的哀思;而本片最令人惊惧的部分大概在于一种冷酷无情的政治话语对于个体世界的侵犯,从物理到心理,从家庭空间到逃课去看的那些电影-尤其是电影,于是从银幕内到银幕外,亵渎圣洁的冰冷始终是一场噩梦。 |
|
“人应当自由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
|
3++ 开看梅萨罗什半自传体日记三部曲,一:留给孩子的日记。开场紧张音乐定调,再近结尾处重奏。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身世和青春期,在无尽追寻和清脆反叛中迷惘回转,最后也成为早起早睡好好地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闪回与多处化用影中影都值得称道。看完不禁可惜,华语一时竟想不起可与之对标的作品——即便政治生态如此相似。在短暂美丽的第四代,伤痕派也总是左支右绌含混其辞或干脆高喊口号喜大普奔——几乎成为某种基因缺陷(不是外宾也没有用)。 |
|
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一部半自传体的影片。十足完美的人物特写,让人无法不喜爱的眼眸。 |
|
7。杨索之前妻,拍片也隐喻,毕竟是女导,没那么犀利 |
|
可以想象不同政见、不同人生观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是多么令人难受。 |
|
我观影之前应该先看看简介的,我以为讲的是母亲留给女儿的日记之类的… |
|
看的不认真,看过留爪印~ |
|
天若有情天亦老,念错了地设天造,这多不好,撑大的合唱是香精也是麻药,红细胞把乱动的生命引爆,历史的脚趾甲穿透网袜而又是那套,相似的美分腿走通了密道,冲顶浪潮,屋内长毛,往事只能回味却不再提高,物理降温就去骚扰,就去罚跑,含苞欲放往后一靠,有您至少。 |
|
历史记忆是东欧文艺作品的灵魂啊。 Tamas Toth as Andras |
|
微观视角下社会主义匈牙利的上层生活,无法和之前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 |
|
9.4;讳莫如深的压迫感 |
|
在恍惚中看完~
从飞机俯瞰、落地到最后的大合唱,历史穿梭,空间起降、开合,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历史遭际,在这90多分钟里缓慢而快速的演进,犹如亲历。
从少女到女性,从电影中的电影到虚幻中的现实,所有的所谓成长,都以活着为前提——否则,只是殇,是夭,是长不大的梦,是盼不来的新生。
政治的历史及隐喻,是群体之“意志”,也是集体之“疯狂”,我们造神,也被神所噬,当个体有所觉醒,又被巨大的恐惧与孤独拉扯。
|
|
#BJIFF2021##资料馆留影#修复版,四星半,女性导演半自传体作品,1984戛纳评委会大奖。在剧情中夹杂了纪录片段,可视做珍贵史料看待,亦是一段私人(家族)心灵史。主创深谙“冰山理论”,多处刻意留白,叙事节奏平缓克制,寡淡如水的镜头,情感线却暗流汹涌。始于寄人篱下的压抑生活,叛逆青春期遭逢白色恐怖,少女尤莉心中日夜不停怀想逝去的家人,她只有在梦中才能与父母团圆,最艰难的时候依然心存希望,所幸还有电影书籍爱情相伴,还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公,及临时充当父亲角色的“灵魂导师”贾诺什……蒙太奇画面构图唯美,故事内核却冰冷残酷。用梦境凝视历史深渊,这是“大清洗”时期的无声挽歌,匈牙利民族不为人知的禁忌历史,人人自危的迷乱时代里只愿你有家可回。 |
|
女主角就因为不喜欢姑母而荒废人生,这不是聪明而是误了自己。起码吃穿用度都是姑母,哪怕知道女主角讨厌自己也没有严厉。电影故事叙述琐碎,靠回忆和无序讲故事这真的好吗?况且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后面两部不期待了。 |
|
不一定懂得政治内涵,但能感受到年轻正面的力量。相当不容易看进去的片子。 |
|
政治压制和意识形态的斗争造成多少悲欢离合。。苏联清洗、匈牙利清洗,以茱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迁延为记忆载体,折射匈牙利阶段性历史变迁。 |
|
2021北影展最大惊喜。说get不到历史背景的,在此时此刻的当下,真的get不到??
不忘记,就是最后的力量。 |
|
25号看了《红色赞美诗》,今天临时加看的本片,匈牙利在用电影记录着自己的历史,果然多瑙河畔的国度永远不会匮乏艺术,这搞得我现在好像了解社会主义匈牙利的那段历史。这部也算是大银幕首观黑白片。
北影节资料馆场留念 |
|
昨天资料馆下午场。它确实很美,用青春片的方式去呈现两次历史的浪潮,小女孩的叛逆倔强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色彩,充满真实、反思、温情,布尔什维克与小布尔什维克间的互认很动人,非常先锋。 |
|
政治永遠只是一個背景。對比度帶來的是生活真實的層次感。影調要不要這麼美。 |
|
记录政治下的时代,似乎萨博<父亲日记>的相对版 |
|
- And what was your mom like?
- Red...Green-eyed, tall, sad, happy, unfortunate...And very pleasant. She drew, sang, and spoke four languages. |
|
敢在八十年代初的匈牙利拍這樣的電影真是勇氣可嘉。最喜歡主角看電影的那幾幕,只不過短短幾年間,電影院就只剩樣板戲了。希望這是歷史而不是預言。 |
|
没办法,黑白片,听不懂的匈牙利语,再加上午场本来的昏昏欲睡,这片子太不容易进去了。一觉醒来,两旁的妹纸也不玩手机了,原来也都睡着了。@资料馆BJIFF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