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我们的后浪,他们选择多吗? |
|
“首都是哪?”“不知道。”“奥运会在哪开的?”“不知道。”唉,鸟巢扒两块草皮的钱,都够给这些孩子建个新学校了。 |
|
我的昨天,他们的今天。而最悲哀莫过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大多数人的未来会是怎样。#中国现实的一种# |
|
影片中有一个问孩子们的片段:梦想是打工挣钱,中国国家主席是毛泽东,不知道中国的首都,不知道天安门, 不知道北京奥运会, 日本人全是坏人,经常杀人。 |
|
看完片子回来的路上,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片中的小女孩蒋云洁。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心里是不是藏了很多很多的秘密。 |
|
面对如此粗砺而真实的影像作品,任何评论,都显得是一种轻浮的举动。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农民工问题,足以让人深刻反思效率优先原则下公平正义的严重被漠视。作者与其拍摄对象们同生活、共感受,虽然在“出得来”方面有一定欠缺,但这种知行合一地改善社会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
|
代课教师为转正而烦恼,村长为重建小学而烦恼,老人为小孩去镇上念书而烦恼,怎么说呢,说白了就是经济原因,贫穷落后,一代接着一代,死循环而无所改善。
可是,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真的不能改善更多吗。 |
|
导演很棒!小孩很棒!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里面好几件事情都做过,比如“厚葬”死掉的动物(她埋的是小鸟,我埋的是小狗),在田里和大人割水稻,凌晨5点起床走远路上学。后面湖南卫视和爱心组织的“介入”看得我快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苦难这堂课,我们是不是应该都再学习一下? |
|
去年在资料馆看的《矮婆》,还记得10来岁的蒋云洁老成多虑,像一个已经经历一生沧桑的老婆婆。现在看几年前的《村小》,原来矮婆小时候也曾那么稚气可爱童真清亮!没有能力的人就tmd不要生孩子了,没有能力或许不是你的错,但对于你生的孩子,你就是第一罪人。没有能力就是每次见孩子都是叮嘱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话、听奶奶话。 |
|
这个学校就在我外公家隔壁的镇上。甚至这些学生有些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听到熟悉的口音真是莫明的心酸。我又想起当年我一个人搭车回老家的事情,那里有好山好水好人情,就是没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外公从北京回乡之后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算改变了某些人的一辈子的命运,可是教育事业不应该让某一些人负责,谁甘愿一辈子做代课老师拿那点微薄的薪水呢?说白了,连养自己都不够。 |
|
五颗星。不是什么拍摄手法多高明,而是这样的电影太值得大家给予给予关注。盛产悲剧的China,遍地都是悲情的乡土,那里有2.5个亿的无奈和悲伤和0.58个亿的孤单和无助。芒果台煽情的节目里,电视观众活在一片自我感动里。 |
|
父母和孩子隔着电脑哭,后面一排大学生志愿者姐姐跟着陪着哭,可是到底因为什么,制造出这样多的眼泪?昧着良心的人太多了。 |
|
留守儿童问题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生态、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人的底色教育,除了强权就是眼泪,除了威胁就是煽情,鲜见冷静的理性和平和的感性:“你要是不听话就……”“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
|
现如今留守儿童依然是常态,寄生城市的父母与留存家中的孩子永远存在一道沟壑,给予的爱太少,肩上担子又太重,父母对于很多留守儿童或许只是一个称谓而已,甚至脑海里早已浮现不出样貌。渐疏远的感情与老人的蒙昧让教育听起来像一句笑话,偶有善解人意的小孩其实也都心事重重。扶贫援建的工程更像是玩笑,新教学楼潦草完工在满是建筑废料的操场前剪彩,所有人面带伪善的自欺欺人,只有未处理的残砖烂瓦最真实,还有那志愿帮扶的大学生,纵使都是韭菜,也总有人愿意帮助种子破土而出。 |
|
张华在某城市重点小学上学,李萍在某私立小学读书,我在村小。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
|
跟立人合作时候来我们学校放映的。虽然宣传效果不怎样,到场观看的大多是我们工作人员,但看完大家都被感动哭了。纪录片分了几年记录了湖南一个乡村小学里面的几个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么没有介入的记录,镜头和话语都真诚的打动人心。 |
|
“很多人一看到慈善、募捐就嗤之以鼻,却少有人身体力行去做慈善的活动”——导演如是说。 |
|
贵在真实,也很残忍。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有些重复有点多,而且时间线过的太快,没什么连续性,觉得没有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不过方式和切入点比较多样,湖南卫视那个校车旁白配的太恶心了 |
|
就像突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好心酸,穷带来的生活不便,认知匮乏。知识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但其实小时候不光是片子里面的艰辛,也有很多快乐幸福的时光,小时候跟村里的小孩一起上山爬树,下河抓蟹,还演戏来着,也是我时常想起来的情景。
|
|
在看到“6亿人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之后标记的这部影片,看完之后觉得全面小康离现在的中国还挺远的。生活在城市的大家感受到的富足和便利应该属于幸存者偏差。 |
|
我那一届的村小同学,好像没有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好像也就个把,我偶尔会觉得,我对他们负有某种责任。 |
|
这算是我暂时评分最高的一部作品,在湖南老家村里拍摄的,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教育主题。跟拍五年,虽制作粗糙和原生态,但还算有诚意。公益题材,欢迎传播推荐。 |
|
只是记录没有组织和表达,再拍一百部一千部,除了赚点眼泪你也达成不了什么 |
|
时间的跨度一直是个直观简易又深刻动人的命题,做容易坚持难,每次看这种题材都会谴责一下自己的伪善,但是曾为留守儿童,还是能感同身受的。几段芒果台的插播简直让人白眼翻出天际。 |
|
影片的社会意义大于文本价值,这个将近6000万的儿童群体非常需要关注。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先入为主和惯性提问,拍摄指向过于明确,不断重复一些话题,导致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的细节。 |
|
孩子们在情感上都太早熟了,让人心疼!年纪还小的弟弟不能体会,年纪稍大的哥哥边哭边说爱爸爸妈妈,在屏幕那边的父母也哭着说要他们好好学习,不要出来打工。过年回家也要再数落孩子做得不好。生活艰难,但一个孩子的肩膀能承受起多少呢?(小孩子才会执着分好坏人啊,不喜欢导演问的那个问题,也反感网友拿出来说事) |
|
中间插播的那段湖南卫视的片段——煽情的音乐、做作的诵读,极具讽刺意味! |
|
導演拍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的想法 可能只是單純地想要作一個記錄 導致紀錄片本身質量並不能算得上優秀 零碎鬆散 但是因為題材挺不錯的 在最後水到渠成 觀感意外地不錯 孩子們和大人們都很樸實可愛 |
|
当时看的就是这个片子,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关于户籍制度的,没能在片子里体现 |
|
如今那些摄影机前稚气未脱的孩子们都应该十七八岁了,不知道他们哪些走进了金色的象牙塔,哪些步入了工厂的铝合金大门。不知道那近六千万留守儿童的数字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不知道那些官员装腔作势的丑脸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是否依然呈现。不知道村小学教学楼的操场是否还是泥泞一片。 |
|
湖南邵阳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村小被撤掉,要去镇上上学,路途艰险。有一段十分讽刺的插曲,湖南卫视煽情地做了一期关于村小的节目,焦点却是对准了这里没有修路,越是严肃地讲这个问题,就越显得回避了真正的问题,而看过上下文内容的观众都能感到那种明显的荒诞。还有从头到尾渗透的官僚主义的细节,慈善的错位,代沟,都是很沉重的主题。 |
|
可以和剧情片《遥望南方的童年》参看,很有意义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题材。“你想去爸爸上班的地方上学吗?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不想,那样就奶奶一个人在家了,我在家可以帮奶奶做点事。”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疼,有一种早慧让人心疼。又近十年过去了,他们去了哪里? |
|
记录意义大于启发意义。
蒋云洁和范魏媛两个人可以说是影片中不多的那点色彩。我们可以从她们眼里看到光,从两人的行为中看到美好:魏媛读到了高三,不同于身边的人,穿着打扮干干净净;云洁看到雪说出真漂亮,露出幸福的表情,即使一个人也开心的地摘花草吃野果,用简陋的材料做好棺材,用洁白的雪埋葬逝去的鸟儿,并在雪上插满了野草。 |
|
真实,粗粝,很多的艰难,很多的心酸,一点点的希望。哎,真的希望会越来越好吧。 |
|
【蒋能杰】村小的孩子:www.bilibili.com/video/av15654198/ —— 1.-你想去你爸上班的地方上学吗? 去爸爸那上学,可以跟爸爸在一起。-蒋云洁(2011年,8岁):不想。(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奶奶就一个人在家了。我可以帮奶奶做事。2.-日本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女孩:坏人。他们很坏,经常杀人。-男孩:全是坏人。他们手上全沾有我们中国人的血。-那中国人呢?-女孩:好人。→ 所以他们是怎么得出如此一概而论的想法?3.湖南台节目旁白:…如果有校车,小云洁就不用再留级,她也可以去中心小学上她梦想中的英语课了。今夜天声一队再次爱心集结,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圆梦。→ 各种煽情,却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 2012年 秋 由于光安村公路太窄,出于安全考虑,校车不能开往光安村。蒋云洁也开始去往镇中心上三年级,孩子们继续一早起来走路上学。 |
|
看过 |
|
20140605广院东配楼,粗糙且真实的纪录。 |
|
这部纪录片最让我惊叹的一幕就是导演问孩子:首都在哪里?没人知道,奥运会在哪里举办?没人知道,问现在主席是谁?统一回答:毛泽东。这思想的落后太让人无奈了,唏嘘不已。 |
|
老人们不容易,孩子们不容易,纪录片团队不容易,在这个世界里好像就没有容易二字。希望可爱善良的云洁小妹妹一切都好 |
|
以拍摄时间线主序,虽然很流水帐,但也不是毫无是处。勉强及格。 |
|
第2299部,留守儿童其实常常是中国纪实文学集中体现的。但是蒋的视角并不仅限于对儿童的同理心,而看到了农村教育背后的荒谬。老师的视角非常独特。老师对县城教育管理的批判,可见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有限支持,让一切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雪上加霜。 |
|
1还是希望纪录片能好好运用配乐。2还是社会意义上的分数。 |
|
这些七八年前拍摄的影像,镜头下的孩子现在也应该快成年了,不知道如今怎样。 |
|
影片关注农民工群体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新颖的选题却反映着整个社会生态和经济结构的深刻问题。影片以拍摄时间线顺序讲述,没有刻意煽情和过多人为介入的真实记录,虽然影像粗糙却以真实打动人。然而影片本身质量上并不能算得上优秀,流水账似的讲述使得整体结构零碎而松散。 |
|
表面是留守儿童与教育问题,背后则是城乡分化、二代农民工的故事。真实与真诚在其中展现,讲好一个故事这件事已经很棒了。(湖南台什么垃圾煽情剪辑)
于汉口学院。 |
|
留守儿童三部曲第二部,可能因为第一部的原因,这部远超我的期待~时间跨度长达五年,每一个人物和经历,都变得更加具象,渐渐退出提问式的采访,回归纪录片的客观。无论还是宏观的角度分析还是微观的共情,都是深深的无奈,心酸。看完之后更是满满的悲观,因为“穷”这个社会癌症只是大多不幸的源头,更可拍的是多半会一直遗传下去…… |
|
割裂的时代 |
|
强 |
|
可想当时,这些都是我身边发生的事,感谢把我们家养的体面的父亲 |
|
不接受教育的话 这些孩子长大后也是出去打工 他们的孩子会成为下一批留守儿童 周而复始 西西弗斯推石头般的命运轮回 获得金牌的多少不能代表国家的强大 给每一个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 一个看的见的未来 才是真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