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 这拍得是啥…… 我想知道这个老男人是怎么轻易接近这么多年轻貌美的女孩子,这些女人是恋父还是要求太低?真是为难这些年轻演员了。hold不住年轻的老婆也是正常。然后不断穿插他写作、舞蹈工坊授课、AA讲述、意大利语私教课程、还有一些幻觉和梦境。最后危机中的男主把自己折腾的很不堪了。然后我就get不到这片子有什么观影的point。很平常。07/17/2019 |
|
跟他妻子的那部“Padre”互文 |
|
无甚意义的自我指涉 |
|
《西伯利亚》是最终提纯的影像,或者说,一部影评电影,而《托马索》则是它的生材料,叙述,故事板,如果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嵌套,费拉拉较其他元电影完整地呈现了焦虑是如何转变成电影的,那么就不难理解前者在风格上为何与费拉拉的惯常风格相差甚远。在《托马索》中,日常生活的不可忍受成为闯入其中的distrubing画面,或者《西》之中的严寒。创作焦虑弗洛伊德地等同于性层面的无能,他在构图中被疏离,被区分。
威廉·达福再一次扮演了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但他所匍匐的不是《坏中尉》中的基督,而是裸体女人的脚下。Nikki则是一个不可被其Male Gaze的对象,托马索的欲望在唯一一场亲密性爱的场景中被挑逗,嘲弄,镜头随着情感的深入却向后拉,情动成为了两具蠕动的身体,然后zoom in,又在关键时刻被孩子的叫喊声阉割。 |
|
豆瓣一群SB学生年纪轻轻就跟费拉拉达福一样更年期睾酮分泌失调了 |
|
1.5.从剥削、酷儿、黑色犯罪、当代政治、行为艺术,一个完全顺应潮流的独立导演,纯粹的当下之人,作者性就是下三路。他这种自嘲式的自负很真实,但烦死人了。 |
|
暴力爆发时镜头突然过曝,一种冲动下的灵性完全被费拉拉和达福掌控,在那迷你的摄像机面前更加绽放出来,它流动得近乎放肆,夸张又简洁地拍下那自我矛盾的爆裂和美丽,最重要的则是实诚,于是连梦境都变得不可辨认。很快我们发现,达福饰演的男导演(费拉拉)在片中创作的剧本,正是《西伯利亚》。 |
|
幻觉把最后一点残留下来死寂感给撕毁、重新装配,所以你能否意识到何时开始游走于虚实.-费拉拉用一种错误的投向(来自双重世界的诱导)逐步地引导我们走入这种闭塞的观看-剥夺从欲望索取中从梦境尚有意识的指认权力: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失控的痕迹(假想的灵动)用近乎扭曲的身体姿态撑开被困的原貌,再以无节制的流动印证那些浮动着没有形态的美感。 |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
“托马索”的困境寄托,是“西伯利亚”的迷局解答。两部电影互为补体,又以一个可追溯的人物轨迹构成一个闭合却无限的墨比乌斯。费拉拉一体两面的拷问循环,同时来自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同时来自被赋予和被掠夺。不断索取与不断扑空的交替消耗下,里外两层世界逐渐模糊、瓦解进而叠合,今生和来世的因果链被架空,构成对生命之痛的断舍离。两部作品可以尝试两种观看的先后顺序,如同日复一日的入睡与梦醒,我们该在哪个时空歇斯底里,又该在哪个时空心如止水。 |
|
可以和《西伯利亚》联系起来看,导演Tommaso在创作的作品中将自己精神流放,而在现实里走向极端(也许吧),中年危机题材拍出如何在意识中扭曲现实的拧巴感,挺厉害。 |
|
正在罗马学习《同义词》的《托马索》想要做什么?正如这位「导演」透露给我们的讯息:他想要把《甜蜜的生活》搬进美国。然而在意大利社会里他却一直说着英文,他的自我剖析也都在用自己的母语来叙述和记录——他的意大利语仅是用来表达愤怒。透过男主角的生活、工作和他的冥想,我们知道他正在面临着婚姻上、创作上与信仰上的危机——这是一个被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思想困在单一价值体系里的人。最终他效仿耶稣,试图以身体性来突破自己的困境,不过作为现代观众,眼前的「耶稣受难」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表演。 |
|
若是意识能混乱到这种程度是否也算是一种解脱?因为这在某程度上意味着你失去了自我。所以,我要问的是,失去自我是否也是一件好事?这是否算得上一种解脱?另外,如果我想有意识地去彻底迷失自我,进而丧失自我,我应该怎么做? |
|
看这个电影真的像做了一场大梦,半生活流半意识流,真实与意识越来越难以区分,最后还两度(瞎tm)戏仿基督最后的诱惑,简直笑疯。personally还挺喜欢,但也不会推荐给别人看,哈哈 |
|
Floating sentiments in sunny Roma |
|
mediocre filmmaker/fake artist's narcissistic, male-chauvinist dirty fantasy. trivial, banal, cheesy, self-indulgent, egocentric, superficial, artificial, pretentious, condescending. women characters are exploited, eroticized, objectified, womanizers like to give excuses that they are "genius," using a phrase in the film: full of shit. bad taste. waste of time. |
|
生活中鄙视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电影里这种。最主要,你靠什么活着。 |
|
神神叨叨的中年危机,明显的自我映射,费拉拉算是把这样一个很cliche的题材拍的难得有些意思 |
|
亦真亦幻,生活流与意识流结合,多重危机(语言与文化融入、婚姻危机、过往成瘾、创作危机)逐渐渗入骨髓,令生活从波澜不惊退变为处处碰壁焦躁崩溃,心理互助分享会、瑜伽与冥想最终都成了隔靴搔痒。修台灯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无征兆的幻觉与臆想(车祸丧女、篝火掏心,以及多次性爱幻想)和不少反常规的调度都很有意思。最终的杀戮与十字架甚至让人无法分辨虚实,倒是能穿越到30年前同是威廉·达福主演的[基督最后的诱惑],而男主角在片中创作的分镜剧本正是[西伯利亚],同时影片本身明显根出于费拉拉的个人经历,从而构成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当然,还是那句话,并不一定需要去仔细读解与强行对应,跟随自如的影像之流体验即可。(8.5/10) |
|
后看到这部或许更有趣,除了拍摄地差异,导演的两部作品几乎同构。我们在Tommaso中已经看到许多关于慑人场景的构想,以及放逐的充分动因。但它同时却有着坚实的架构,因此各种迷乱的自我沉溺都有了附着物,不像Siberia一般漂浮。 |
|
【4.5】如果说《西伯利亚》连通了星辰宇宙,那么《托马索》则深深扎根于人之间,那个梦醒时分。二者是同构成组的,却又不尽相同,后者有了更加具体且实在的组织、一条路径,因而也更加有趣了。 |
|
他可以有那么多艳遇,可老夫少妻每天在一起生活,少妇就根本无法忍受。 |
|
7.7 中年危机与自救的失败:学习语言仍无法交流,停止酗酒后反而面临一场漫长的戒断,冥想中闯入嫉妒与暴力的邪恶幻想…… |
|
–
论影响性 |
|
断断续续看完,确实...很碎,碎到难以共情中年男主的亦真亦幻 |
|
纽约-罗马这条半个多世纪的裙带制片线,以及节展都一直纵容阿尔贝费拉拉这些故作高深又平庸无奇的自我表达。威廉达福在《时光之尘》中走出Cine Citta,也就对着自己这张坑洼脸,有了终极艺术自信,仿若只要将他搁在语义不详的本子里,一切就天然有了艺术高度那样。恕不能代入和理解戒酒戒毒后的主人公,依然永远年轻永远愤怒也永远自得其乐的所谓害人害己“天性”。 |
|
费拉拉现在是回意大利老家工作了啊仿佛看了个vlog,片片段段零零碎碎的不过居然是我冲着达福看的近年费拉拉里比较好看的了,一个戒酒中的艺术指导和俄罗斯老婆还有aa会等等日记式。男主没有意识到他的控制欲给身边女人带来了什么不知道导演意识到了么。至于他为啥如此有艳遇,come on达福这么好看why not,没想到他是瑜伽高手哦身体素质这么好。ps里面有好自我几个致敬last temptation的桥段。 |
|
3.5+ 这啥,西伯利亚making of? 福演得辛苦了>< 最后十几分钟又开始疯狂输出说教,我真的有点怕辽。(and do I think Dafoe is sexy, like, in a sexual way? yes I do) |
|
注解Siberia |
|
操,即使放在2019的片单上都是最顶尖的,远超一众戛纳流水线上戴着明星帽子故作姿态,缚手缚脚的电影节产品们。一部讲述子宫的电影,在其中随处可见一部更原始,更庞大的作品挣扎着呼之欲出的冰山一角。而在这座影像的子宫里孕育的又何止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从意志到骨骼都将焕然一新的身体,一个人类裸露出深处的自我的同时不正是在应恶灵之请,造一个全新的生命吗?而耶稣死后在地狱延宕的三天,和重新获得的生命不也是对此的隐喻?费拉拉拍的正是男性身上某种自我受精的“母性”,他们隐约的孕痛,焦虑,悔改,恐惧,唯一的区别在于从他们狭长的产道向内,产出将是一个陌生的自己,那片荒芜的土地名叫,西伯利亚。 |
|
费拉拉的电影总是难以归类,不论是早期的美国黑帮题材,还是转到欧洲后的意识流叙事。这部与《西伯利亚》有彼此相通的关系,在生活、婚姻和创作上的危机逐渐爆裂,化作罗马街道上的漫游,与裸女缠绵的画面,以及惊悚的暴力枪杀。真实与幻想的场景变得难以辨认,却也给这部伪自传式的家庭记录片留下莫衷一是的注脚,就像男主角威廉·达福最后重现《基督最后的诱惑》时面对镜头留下一丝诡异的笑容。 |
|
威廉.达福自从在《反基督者》里jj被撸出血后就逐渐开始了接演抽象角色的职业道路.......不知道他是不是受伤太深...... |
|
一种心灵自传,充满了艺术家对自己小心翼翼的反省和提点,但还是难以掩饰对未来的悲观预言。 |
|
倒立灵修,正立受难。“够了”,够了,这对眼睛已看得太多。 |
|
8.7 费拉拉的片子多少都有些故作深沉,本片也不例外,但影像本身的张力实在太强,各种流动的、弯曲的画面极其灵动,一下就把人拉进了主角的精神世界。 |
|
虚实两者的表意和呈现都比西伯利亚完整且有力道 焦虑的实架化和结尾的简笔态度有些不满足 p.s. anna 是不是 Ferrara 的孙女啊 2333 |
|
#BD 1080p(8.4/10)已经足够迷人,始终由外部视角审视逐渐迷失的内部,不断向内探索与抽象。待补西伯利亚 |
|
4.0 非常disturbing, 假作真時真亦假,費拉拉把真實與虛幻用幾乎相同的方式去處理,使得達福扮演的角色無論做什麼都彷彿一直行走在無人之境。攝影是挺強的 |
|
他的矛盾来源之一的家庭生活被狡猾地抽象、符号化了,妻子的角色像个只起回应作用的表象道具,这使他在强力塑造下依然有种真空般的缺失。但摄影是真的好,高对比令人在第二天可以产生它是部黑白片的强烈错觉。 |
|
于无声处听惊雷,无法判断费拉拉的自编自导是否走了类拟态影像的道路,但可确定这仍是新黑色电影,大概像是洪常秀拍了一个邪恶和矛盾拉满的命题,人物状态和场景不断闪回《最末日》,角色意识和意象对等《帕索里尼》,两个小时中叙事过于清晰,以至于前半段太正常,后半段的"反转"就变得猝不及防,结尾处的力量突然上升,宛如新千年的《坏中尉》,人终究还是太依靠自己,禅修求无欲,却近女色,基督共助会求赦免,却自己想成为基督,游走在黑色故事中的艺术家,便是费拉拉最不想深挖的概念,却又以影像探索不止,影像的形而上学,让人深受感染。待看《西伯利亚》 |
|
不明觉厉的样子,Willem Dafoe演绎的艺术家日常生活矛盾看起来似乎也更加有趣和难以预料,甚至还融合了创作灵感和思路。但换个角度想想这对观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无非又是另一次“影人的自我感动”罢了。 |
|
#Kino Xenix
多重精神危机下主角失控,创作者放飞,而我看得莫名其妙地辣到眼睛泪流满面,最后一知半解 |
|
《托马索》的近亲是《基督最后的诱惑》,但托马索不是天选之子,他冥想和灵修不是为了接近神,而是获得一种自我的解脱。托马索学习语言,而语言的隔阂恰是由神创造的。托马索的精神漩涡来自他的分裂,一方面充满欲念,一方面被困于此。最终托马索陷入到了《西伯利亚》的潜意识流动之中。 |
|
够了 |
|
你们看,This is all I have. 中年男人在异国的婚后戒酒生活拍出花,此生无意义的再度探寻。威廉达福去西伯利亚前看剧本的心路历程。只是这些光线都收得太美了。 |
|
待习得。乱记:某些局部似乎是好莱坞电影的某种进化。文本分析是我的缺陷,最好要从声画关系去理解。 |
|
说白了就是精神危机,也是一种迈不过翻不过去的永恒困境。导演神神叨叨的叙事风格还蛮加分。 |
|
【YVR-Vancity】一星半。表演很用力,其余一团浆糊,不明所以。费拉拉也不是第一次拍电影了,但这次已经不是另类不另类导演了,完全是到处“显摆”么:你看,我会这么多技巧,我有这么多元素,我多意识流呀,看我这对焦虚化,我这大奶子,我这小妹子… 已经不是没有把元素有机联系了,根本是胡拼乱凑,令人昏昏欲睡的灾难。 |
|
重看+★。如4:44一般将议题植入至观众与角色共同面对的现实语境中,随后关注的则是现实感的消散&角色受困境影响的不断异化。 |
|
无结构,语义大粘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