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群学校里的校长与老师总想搞点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为了在教学大赛上拿奖,让学校排上名次),看人家那经济条件与教育意识和创新精神,再看看自己(这么多年还是唯成绩论和单一结构主义的) |
|
更像是一位有资源的孟母,提前为儿子打探好未来趋势,不过也跟着涨见识了。收获即是要学习人工智能但也要学习它们无法取代的内容。教育焦虑是全世界的。关注密涅瓦。 |
|
不知道国内的“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何时能有所改变 |
|
当科技来敲门,我们是敞开大门去拥抱还是大门紧闭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特别是教育环节,欣慰的是看到影片对同时代的各国对儿童教育所做的纵向观察和比较,十分难得。现在看来不会感觉到什么,未来十年,二十年,当这些孩子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之时。再回头看看,你会发现,成功与否的种子早已埋下。一个小花絮,之前有看过《创业美国》,挺有意思的。没想到,和《你好未来人类》的制作团队是一个。 |
|
解答了我关于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几个关键问题:(1)主动拥抱数字时代,不拒绝电子产品,ta们是电子时代的原住民,我们才是外来户;(2)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科学素养,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远转的;(3)提前开始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更早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4)家长的投入和陪伴十分重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
|
刚刚刷到的宝藏纪录片,看完后特意来豆瓣回评。感觉影片整体完成度很高,脉络清晰,内容也有深度。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有些家长为此非常忧虑,甚至试图想完全切断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但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两者互为一体影响着每个时代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工业时代的媒介载体是印刷品,而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载体是数码设备,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媒介,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我们已无法把电子产品从生活中剥离出去,所以这不是生存与毁灭的问题选择,而是人类的必然宿命。既然无法回避,我们只能选择接受,但是以何种方式接纳它们,我一直心存疑惑,现在终于有一部影片在认真探讨这个问题了。 |
|
如何给年幼的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跟着美丽的一佳走进英国森林学校、科技学校,体验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跟着智慧的一佳走近威尔士教育局局长、英国女男爵、课程设计教授……聆听英国教育家不一样的教育理念!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多元文化的碰撞,从观片中得到了许多启发!片子节奏紧凑、有观点、有态度,特别是采访对象都选的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音乐也很好听!可惜一集的时间太短,有些情节可以再展开一些。总体评价非常棒!期待后续上新! |
|
有没有给成人上的森林学校,我也好想上一个,羡慕英国的小孩们呢! |
|
1、中国的虎妈又是被歪曲中国劣质版故事,虎妈只是单一现象,以牺牲一个母亲为代价,不是所有中国妈妈都是虎妈,一旦是了虎妈,想改变也不可能。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中国一统的高考制度,能不能试点取消,让幼儿教育更加自由开放。以色列的教育太棒了 |
|
主创团队辛苦了 做纪录片不易 况且还是科技教育题材 需要具备基本科学知识 还要对未来的准确把握 这份大餐值得每位有思考的家长收下品味 |
|
一个外国人,拍了一堆的外国人,却用中文在中国的视频平台上播放,搞笑的一批。 |
|
手机平板不是简单的给或者不给的答案,给不是为了解放家长,不给也不是为了一味保护,如何使用和如何暂离都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心思,这集片子也提供了参考。 |
|
肯尼亚这集真是棒!看他国科技人员如何努力为当地孩子们创造学习环境。肯尼亚当地不仅是科技资源贫乏,甚至课本都昂贵,一条短信就可以让孩子获得电子课本,五分钟内得到学习解答。2g时代的科技手段,5g时代的人文关怀(速度)! |
|
看不下去,商业味太浓 |
|
英国,以色列,美国,肯尼亚,中国……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科技与教育结合,让他们这些数字化公民走的更远! |
|
看完真的发现国外的小朋友们个个都是神颜,内心已经默默安排好了几个标签,忧郁的贵家公子,沉思版马尔福,演讲力一级的反面小班长与肥嘟嘟的粉色小女孩! |
|
至少还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
|
以色列小孩的压力也是够大的 |
|
还有最后肯尼亚和中国两集待看,先做标记。看到以色列的部分大为震撼,这么少的人标注看过,感觉这个纪录片很用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顺便提一句,美国部分就是P-tech项目和密涅瓦大学的宣传片啊。中国部分让我想再玩一遍中国式家长,让自己第二个娃参加考个好大学。肯尼亚部分,让人看到了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一句,媒介的视野是有限的,深入生活本身,你才能看到更多。 |
|
整体强调科技教育,希望我们能改变应试教育。真正教育人成长,为自己以后找到谋生方向 |
|
这哪儿是给孩子和家长看的啊,这明明是给我看的,现在几岁的孩子,20年以后也都进入社会了,可20年后的我还在社会里不能退休呢,与其说现在的儿童教育要为其规划好20年后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不如说现在的我们一边努力生活,一边让自己20年后也不落伍。我觉得20年后的世界,要么就是那群特别高科技的,人工智能解决一切,要么就是特别传统的,手工艺人因为稀有而被推崇,反正想要活过时间,现在就练一门传统手艺吧。。。 |
|
“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人生做准备,教育就是整个人生。
培养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
|
印象最深刻的是家进,启发最大的是英国社会和教育者对待科技产品的态度和实践,最感到惊讶的是美国高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知道高,但没想到这么高)。立即行动的改变是让娃娃们开始每天15分钟自学编程(控制时长+家长陪伴)。 |
|
“我觉得当市长挺好的,因为你不用管那么大……”开口就是世界、未来,在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小孩眼里,市长和上门服务的家政一样平易亲民、触手可及。 |
|
人才均匀分布,但机会不是… |
|
作为曾经书店从业者,很担心纸媒被取代的那一天,但似乎这一天势不可挡的已经来临了,看完此片,像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未来人类从降生起就被科技产品环抱,如何与之相伴终老是未来人类生命中必修课题。书籍凝聚了人类历史的精华,科技产品又让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两者并不冲突,非常推荐此片 |
|
要学会放手 美国高中就可以去对接实习了 体育生可以加分 |
|
坚持终身学习每个人都是未来人类。小孩子才要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年人我都要! |
|
英国的教育比中国强的不是一点两点
比起国内的科技巨头 就知道生产垃圾 |
|
If we teach today as we taught yesterday, we rob our children of tomorrow. |
|
对于未来奶爸来说 还是有一定启发性的; 教育 任重而道远 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观点 更多这样的思考 更多这样的视角 |
|
科技时代,加剧了人的内卷。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机器取代或者占有了大量原本属于人的工作,留给个人所能选择的工作机会和多样性其实只会越来越有限,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意义就越来越大,不是传统的教育,而是创新型的教育,启发式的教育,现在80、90后父母确实也太惨了,对他们的要求确实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卷起来吧,都拼命卷起来吧。 |
|
你好,有钱人家的小孩 and 你好,肯尼亚的小孩。 |
|
挺好看的,推荐一下 |
|
很局部,很表面。 |
|
最后一集一个大爆笑,升华了全套的意韵,非常点题!以色列的模式感觉是最正常的。 |
|
这个强推,家长们都应该好好学学,怎么认真做家长!!从《创业美国》、《区块链之新》一路跟过来,内容品质太高太喜欢。《你好未来人类》刚看就震惊了!咱们天天综艺的时候,人家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互联网社交了,已经开始怎么保护隐私和防止网络暴力的教育了!!想到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太心塞!!! |
|
其实不管是用不用电子产品,家长的陪伴和指引都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时间和智慧决定了你孩子童年的质量! |
|
“以昨日之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将使他们失去明天。” |
|
其实我们从小就耳闻,中国的应试教育落后于很多西方大国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但十多年过去了,教育的方式尤其是观念依旧没有大变,在很多城市甚至完全没变,可能落后的教育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教育的问题学术的问题层出不穷,《你好,未来人类》能够走访各国,去了解,去探索,跟别国的学校和学生建立沟通,作为一个观众我能直观的看到,感受到不一样的教育观念带给人的改变,我觉得国内的家长,老师都应该看一看。为了,孩子的未来。 |
|
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Minerva这种模式真的很好,只有接触才能真正的理解,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然后全世界都在“鸡”娃 |
|
难道没有人觉得Amy 很好看吗。哈哈哈哈,我擦,走错片场了 |
|
走马观花 没有深度 了解一下不错 |
|
看过他乡的童年之后再看这部,就觉得无甚惊喜了。相比而言,陈一佳自己的教育观相对还不够成熟,加上剪辑有些松散,许多问题蜻蜓点水,总觉得不够味。 |
|
good. 数字时代的童年对于我这种闯入者来说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当我们的文学审美都还停留在自然和真实世界的时候,波兹曼提出的童年的消逝是必然的,只是从未切身体验过的我们凭什么认为数字时代的孩子就没有童年可言,凭什么以旧时代的自然世界中的童年模型为优势而对虚拟的数字时代的童年大加指责贬斥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自然真实与数字虚拟当然应该得到很好的结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从来没有直面过科技带来冲突或者改变的事实,扔躲在旧时代的生活方式中对这些孩子进行漠不关心的批判。说实话,管教育的在乎吗? |
|
很有启发 |
|
母系语境下的中国精英教育观 |
|
中国篇有点老生常谈,然后泰博斯和一土的植入钱味有点浓啊…… |
|
平板、手机,这些科技终究和这个社会分不开。完全不让孩子看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但我会让它发生的晚一点。
没想到以色列是个发达国家,4岁的小朋友就开始接触物理,有些肯尼亚的孩子竟然也会唱中文歌,中国的妈妈还是很刻板的提前替孩子规划好了路线… |
|
深度不足 但是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我之前也觉得防止孩子电子产品上瘾很重要 但下一代的世界怎么可能没有电子产品呢 还是要想办法引导 还要帮助孩子掌握信息时代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