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有信仰的人,欲望是毒药,宗教是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宗教是毒药,欲望是解药。 |
|
电影对白的语速太凶残了,这是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最后的留白和警车被溅上的污泥又留给观众了。★★★★ |
|
发现标签也可以剧透呢汗。宗教信仰的压制下两个不同性格的年轻女孩,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以及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让人震惊又扼腕叹息。长镜头拍的好啊,不闷,有力道。就是其实可以完全让节奏推得更快一些(虽然导演这样也是完全尊重了文学原作),两个初登大荧幕的演员演得真是非常好。 |
|
这种青灰色调以及很冷清的环境真是适合这部影片,以外化的形式去展示他们禁欲的心。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正常人进入一群不正常的人里,那么那个正常人反而成了不正常,所以什么都是相对的。 |
|
她们在同一个孤儿院长大。成年之后,维克琪雅觉得修道院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于是便去做了一个修女; 而阿丽娜则去了德国。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桩意外而重新连结到了一起 |
|
宗教有时候就是冰冷的利器 |
|
快杀了我吧 |
|
听说中译剧本长达10万字!(以侯麦的语速碎碎念150分钟可不10万字么)。依然蒙吉调调的摄影和剪辑,这次可以看出达内之外,安哲杨索的影响。影片表述了一种两种话语体系的冲突——宗教与现代性(世俗)生活:医院、司法体制……节奏近于[无医可靠]。似可更简练一些。等重看。 |
|
没有人有罪,每个人都有罪。 |
|
一流的掌控力。1.两次转变:在一半篇幅的时候阿丽娜的转变和两个小时后维克琪雅的转变。2.自然光影、声效及手持镜带给观众的是在场感,越至后来,光影和环境音越发明亮。长镜头不借调度,依赖演员精彩的表演和缜密的台词来削弱时间的跨度。3.一个是外来闯入者,一个做内外的媒介。最赞尾镜:外面的世界 |
|
雨刷刷干净了车窗上的一滩污水,警察继续云淡风轻聊着耸人听闻的弑母案,医生照常在电话里叮嘱不要再给孩子送玩具了,公务员依旧兴奋地聊着某个同事的性向八卦,谁还在意那个曾在十字硬木板上挣扎将息的灵魂。一场一镜游离在画框外的故事力道千钧。祭坛里是神像还是空无一物,信仰究竟是幻觉还是救赎? |
|
一言难尽。封闭形式的构图一直是我所偏爱的,这导演处理得也还不错,但不知为啥就是令我生厌。宗教与极权的间隔有多少是一个问题。 |
|
不错的故事 |
|
比四月三周两天更大的格局,但是没有在宗教这样容易教条的题材之上扩大空洞,而是以平稳通俗的方式讨论着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种种冲突。无论信仰与否,它都不该是禁锢人类的枷锁,本片在此点给予正面的论证。而在此之上的力量一直在影片潺潺的叙事上铺面开来,一样戛然的结尾和无声的力道! |
|
去年戛纳,《山之外》我押最佳导演,得了最佳编剧、最佳女主(双)。不臣服于命运的艾琳娜像刚看的《万箭穿心》里李宝莉。三个细节很微妙,证明“出去回来已是另一个人”:维克琪雅去接艾莉娜,她叫艾别哭有人看;公交上艾痴情地看维,她侧朝一边;修道院里维为艾擦身体艾自行脱光,维说穿上吧。 |
|
用长镜头再现而不是创作 润物细无声 突兀也就不嫩么不合理了 |
|
La frustration hystérique d’une soi-disant lesbienne rebelle entêtée nous cloître dans un réalisme ascétique mystificateur. Voilà à la fois un malheur et un châtiment de 2h30 à endurer… |
|
还行 |
|
准五星,非常好。叙事冷峻,鞭辟入里。她是擅自来到乌托邦的闯入者,还是撕开祭坛假象的清醒者。是撒旦附身,还是被逼无奈。一片祥和抑或一团漆黑。这里有这里的封建,彼处有彼处的封建。修女的眼泪是真相,想要帮助她变好也是真相,但捆绑致死更是真相。 |
|
出乎意料的结局 |
|
Mungiu的对白还是有力量的,只是在长度上是不是稍微再控制一下。中间有至少3次,画面外的人突然喊一声:她又干这个啦!然后一群人跑出去。这个情节稍微突兀了点。 |
|
蒙吉的片子总是悲惨而凌厉,却也没有把自己的是非观强加于人,两种观念的强烈冲突,选择与改变的勇气,没有绝对的善恶,安逸的愚昧与无力的清醒或许同样都能害死一个生灵。 |
|
拍的太好了。
如果不是因为哈内克的《爱》实在是太好了。
这部就是2012金棕榈。 |
|
不言不语 |
|
北京电影节补课。以神的旨意执行的丑陋人性,英国版比如09年的cracks。这是阴暗冷峻、克制无情的蒙吉,日趋工稳而缺乏惊喜,但结尾护士、警察的闲谈,往车窗泼脏水,从押送车内小全景切为双人中景的一些处理都显示出毕竟高人一等。 |
|
罗马尼亚东正教版本的《盲山》,有入无出。克里丝蒂安·蒙吉,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拍后脑勺的导演。 |
|
最終的結局雖直接於神父修女好心做壞事,集體的"好意"成了致命的壓迫,但那些週遭的人又豈有資格站在制高點大聲批判,在女孩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只有冷漠推諉。都是"別人"的事。Mungiu帶出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劇本紮實,氛圍相當壓抑,兩個女主角表演精采,尤其是演Voichita的Cosmina Stratan |
|
是好电影,但是个人口味向来不喜欢看关于宗教的片子,主要是不懂宗教,相比起来会喜欢四月三天两夜多点 |
|
车上观完 |
|
影片本身有种无力感 |
|
长镜始终冷静记录悲剧始末,剧本依旧稳扎稳打,情感推进层次分明,人物关系主结构也仍盘桓于两个女孩之间;存天理灭人欲,斩断世俗因缘,信仰的力量的确惊人。 |
|
跟432结构很像,两女一男,多层社会问题,讲蒙昧无知。驱魔致死,固定镜头里的惊恐群像,独不拍阿的脸,蒙吉说讨厌cheap emotional tricks。面对面坐着,背景肯定有戏,世俗在外。修道院内外是搭景,两个女主都新人(阿偏男性),都拿了戛纳影后,真了不起。沥青裂了,溅起一滩脏水。比《爱》喜欢多了 |
|
太闷了,还是四月三周两天更合胃口。有时候,拯救和扼杀只在一瞬间。 |
|
小爱与大爱间的无解冲突&肉与灵、还俗与出家间的不断流转+两难困境,克里斯蒂安·蒙吉一如既往地冷静克制,叙事人尽最大可能隐藏起来,不露立场,不动声色地观望着这出宗教与世俗的缠斗,至于孰是孰非出路何在,就全部交由观众评判了,一如精简的信息、多处留白与戛然而止的开放性收尾。无论如何评价片中悲剧事件,有一点可以确定:善与恶、罪与义都处在持续的交叠、错杂、往复转化的无尽运动之中,恰似两位女主表面立场的多次变易和内心矛盾的角力。色彩以清郁的蓝、冷涩的黑白灰与乡村大地的土黄为主,偏世俗、孤独叛逆而神经质的阿琳娜所穿衣服多为鲜艳明亮的色彩,与周边人的灰黑冷色形成鲜明反差。冬日大雪、被捆锁在平躺十字架上的阿琳娜,以及精妙收尾(缓缓前推的车内双人长镜&停下的车与突然飞溅到车窗上的污泥)都颇有象征意味。(8.5/10) |
|
或可說,蒙吉的用意并不在展現這一驅魔事件所反映的一種現代語境下宗教與社會的內在性矛盾,以及在此事件下對於隱秘人性的拷問,因為如果只如此的話,影片在阿麗娜死去、維克琪雅返回修道院的那個長鏡后即可結束,但最後的被拘及弑母和潑出的髒水則將這種審視放置到了整個羅馬尼亞社會,到處都是罪惡。 |
|
三星半。救赎是什么,救赎谁?此片没进外语片最终名单着实可惜,即使amour基本锁定奖项。 |
|
《罗生门》版高难度《一次别离》从2012年秋开始下载资源。由于过于冷门,下载了好几个月。比一次别离闷好多难好多,只是这样的片子还是不多说了。良知必定还是要输给社会。无论社会是大是小,无论信仰是明是暗。嘶吼也难以解脱欲望。 |
|
中肯的三星 原因是自己实在没看完 或者应该说女二实在长得不讨喜 片子色调也实在不讨喜 只有剧本是讨喜的剧本 |
|
肃静。 |
|
蒙吉还是以往的现实批判主义态度,但看得出这次导演的野心不小,电影的格局也比前作大了许多。导演通过克制而犀利的笔触剖析着宗教的愚昧和社会的冷漠。影片结尾小修女终于脱下宗教的束缚,因为她看得到,拯救自己并不是上帝或他人,而是她自己和她的爱人。 |
|
人人可恶又人人可恕,最后是不知该如何安放的同情和沮丧。看的第三部蒙吉,顺序是毕业会考、四三二、山之外,喜欢程度匀速上升。与前两部灰扑扑相比,本片画面超美。大雪中遗世独立的修道院,能量悄然聚积,凛冽的美。不喜极自我又极乏力的女二,但假设了一下自己突然掉进毛粉群,就完全理解了。 |
|
翻译处子作 |
|
我爱她,而她却爱上帝。 |
|
通过一个教会对女孩的肉体驱魔,不断贯穿世俗社会(出入境管理局、医院、居民、警察)对于宗教神权一次次激烈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两种语境的背道而驰。剧本据说达到十万字之巨,最赞叹的还是蒙吉的场面调度。 |
|
只能说相对的吧,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 |
|
4.5//何尝不是一种关于“女巫”的叙事 在极端严格的框架之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异类或叛徒 而所谓神也不过只是人心欲望的幻化//我都快忘记当初432里蒙吉镜头里那种藏不住的冷 出门被上海冬天的冷风一吹 什么都想起来了 罗马尼亚寒冬时候的雪大概真是要冻死人了 那么厚那么冷 怎么还喘得上气//生活中人的麻木和漠视 换个视角来说也是自我保护 事情确实还没落到自己头上 真要落上了只好说 别的没有 贱命一条//腾讯的片源 打了两个毫无意义的码 |
|
我身边儿坐了一特好闻的香水味儿!久久不能忘怀! |
|
对于信奉无神论的我而言就当故事片来看吧,实在太拖沓了 |
|
蒙吉真的是高手,以後有什麼更高成就都不意外的。會寫故事就代表有無限的可能。這部沒墮胎那部「好看」,顯得有點悶,因為墮胎是一路往下,特別單純,某種意義上的輕快。山之外的敘事任務比較重,為了撕去修道院的假面,需要阿麗娜一再反覆無常,讓我們也接受了阿麗娜是個神經病,然後才能走向「驅魔」,然後再讓維琪塔受不了了,去救阿麗娜,這樣圖窮匕首見,講的就是「愛大於上帝」。阿麗娜突然活過來,鏡頭沒超過五秒鐘,然後維琪塔出去,阿麗娜就馬上死去,真是藝高人膽大。一種事後回想才能感受的恐怖,阿麗娜先前的微笑都被加諸了新的意義,最後這一次,則更像是神的顯靈:我來親自告訴你,不要和這幫蠢蛋一起愚昧地信神了,你應該愛你所愛的人,因為上帝就在那愛裡。 |
|
1.正如电影开头指明的:信仰与信念,天主教堂,闲人勿入。 2.他人即地狱。雅明娜的朋友即是雅明娜的地狱,雅明娜也是修女和神父的地狱,修女神父和雅明娜的朋友一起出现时构成了雅明娜的地狱。雅明娜的状态完全取决于他人,因此并非5瓶肾上腺素要了雅明娜的性命,实际上当她决定捐出所有金钱时就已经死了,失去了生活的中心,失去了底线。明明不信教,却为宗教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