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呐喊和诉说都是假的,滩涂上搁浅的鲸才是自己,绝对低落,无尽孤独,连散发香气的百合花芯都要拔掉。 |
|
夏洛特·兰普林为你展示每一道皱纹都会演戏。 |
|
#Venice2017# 主竞赛最后一部让影后又有了悬念。兰普林的演技无懈可击,近乎独角戏,细节完美(几乎可以顶到四星了)。影片有个堪称五星的开场,摄影非常棒而且视听很成体系,但导演太热衷于藏情节以至于藏到最后自己都不太找得回来了😂 |
|
汉娜掐掉花芯,毁灭生活的欢愉;独自洗澡,凝视镜中的衰老。望着公交车外明灭的灯火放空,看着地铁里热闹的情侣发呆。去演独角戏却卡在一半,去投诉漏水的天花板却失言,去找疏离的儿子却被阻隔。不知一切为何,就像不知时间。她去游泳,去按摩,去探监。一个女人有一千种方式排遣寂寞,可她还是寂寞。 |
|
70岁的家政老妪,丈夫入狱,儿子不肯相认,工作之余参加了一个表演训练班,偶尔还去游泳,家里养了只狗。95分钟的片子,就几句对话,就几个跟她有只言片语对话的人,没有任何情感相连。刘晓庆、陈冲、巩俐、潘虹,都比法国女演员夏洛特年纪小,而且也都各种保养,鲜见皱纹、白发、松弛的肉体,可她们早就没有戏可演了。谁会关心中国女人呢,在她们丧失了生育价值,人生早在绝经之前10多年,就被宣告结束了吧!这个汉娜虽然人生没有亮色,可她还是独立的一个女性,不是谁的恶婆婆、老妈子。 |
|
无互文下的情绪白描极致,关于「不被需要者」的逐步消散。百合去掉花芯会延长花期,但仍可随时被丢弃。送走的人,狗,漏水的隔层,未成功的排演,注销的会员卡,死亡的鲸鱼,生活不可控的一种版本。 |
|
昨晚《爱情万岁》最后也是镜头跟着杨贵媚走了长长的路,然后她坐下哭了好久;今天镜头又跟着兰普林走了长长的路,然后她上了地铁……说实话,我一直害怕她会卧轨。#如果不是兰普林,我无法坚持看完# |
|
想象一个常见的陌生人的生活,并不需要让拼图完整。 |
|
孤独就写成孤独,直白无回味,虽有真空缺氧的压迫与无力,却同时因为人物在周遭环境缺乏有力的叙事和情绪支点,激不起更深刻的共鸣,只够一部短片的体量。后一半几乎成了单纯展现兰普林炉火纯青演技的一场行为艺术。 |
|
我一个人读书写字到处走,以为走得足够快,我的孤独就追不上我,然而我老了,我再也走不动了,剩下的日子里,只能被孤独追上,淹没。 |
|
这是干啥?这又是干啥?到底在干啥? |
|
即便《汉娜》努力让她如鲸向海的孤独保持死一般沉默,我们依然能从兰普林那张被时间雕塑过的脸上读取出千言万语来。在波澜不惊几乎不见主题并随时可能失控的叙事中,恐怕导演和观众一样都在等待着女主角情绪上的释放或爆发,所幸她以无懈可击的表演轻松完成了任务。So,这部作品看下来一点惊喜也没有。 |
|
奶奶的大型独角戏。除了不能抱孙子和没老伴暖床,其实挺爽的? |
|
3.5 也许编导的意图在于让观众不要聚焦故事和情节本身,而是能以更为抽离的心绪去体会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可是由于过于隐晦曲折,观影过程中让人忍不住一路想问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反而影响了观众更深入去体悟她的境遇,主旨好表达方面有阻滞感;街头橱窗望出去凄美飞舞的雪花都是人工的,遗忘诗行的搁浅自杀的鲸鱼又一次出现仿佛一再佐证现代人心里巨大的空洞 |
|
人生哪,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孤独。女演员哪,这份演技真是完美无瑕!你看Andrea Pallaoro的美狄亚全是哑忍,再看Joachim Lafosse想着阿姨的美狄亚给她量身定做的“私有财产”?不同的导演和不同的演员有着不同的诠释,而她们都是最上乘的自己的演绎。电影的魅力该是建立在这样扎实的基本功之上,而不是投机取巧盲打误撞。 |
|
為了展示演員的牛演技而強行編出來的獨角戲 |
|
《讓娜.迪爾曼》的陰影。 |
|
极简的人物写照,导演没有做什么多余的解释,只是让人跟着汉娜慢慢融入她的情绪和生活。这也就理所当然的展现了兰普林的过人之处,无论镜头如何变化,她从动作到表情,哪怕是讲为数不多的台词时候的语气,都充满感染力。 |
|
电影一般,但影后真的是影后,表演都是世界级的。 |
|
被兰普林奶奶的表演牢牢抓住,沉浸在汉娜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剧情上极简留白,台词也不多,反而突出了女主浓烈的感情。摄影也很棒。 |
|
孤独的状态 |
|
需要体面地死去。 |
|
—— 困鯨對照記「很抱歉, 我可以重頭再來嗎? 對不起, 我需要出去透口氣.」 |
|
Jeanne Dielman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却无奈更加消极和孤独,搁浅的鲸,是走投无路的自我毁灭,是生与死之间的绝望挣扎,本片颇为准确的捕捉到了当代社会的消亡情绪:一切尽失后,只得任生命在随波逐流中形单影只的耗尽。 |
|
68/100 @武汉卢米埃意大利影展 |
|
全片每一场戏都有兰普林,放弃交代其它故事情节,用不入画的环境配合表现脸上表情的变化透露她的处境,镜头感极佳。漫天飘散的飞絮从街头电影片场也虚幻的落向自己,而真实的是去亲眼目睹只能听到新闻的小孩不能看到的海滩上的鲸鱼,业余训练班的表演不下去可以退场,而生活呢只能一步步的继续,资料馆。 |
|
碎片化处理人物关系,也并未将老人入狱、儿子不见亲人的缘由告知。地铁上情侣的愤怒心声、沙滩上搁浅的鲸鱼,都是现代社会情感破灭的证据。 |
|
孤独中年女人的生活断片,兰普林演技一级棒,视听风格也是紧密围绕这一点而打造,用留白压叙事的手法做到了曲终韵味不散的效果 |
|
D+/ 宠物、地铁、表演班、社会新闻、动物隐喻,辅以固定镜头长镜头balabalabala……这种方法拍现代疾病早就是不成类型的类型了,而导演恐怕没有显露出更多的创造力或是更深的洞察力。观感尚可,但说难听点完全就是套路踩点的精致学生作业。可是看着兰普林奶奶就完全给不了差评啊??? |
|
真的是最佳女主 是不是看不起欧容 |
|
兰普林独角戏,透过事无巨细的生活展示诉尽一个女人的哀怨命运,如同那被搁浅的鲸,影片对何以至此的原因做了留白处理,只是在训练班,地铁,家,上班地点几个场景不断切换,通过一种机械的重复来达到个体的压抑,兰普林也完全能撑起来这个角色,被皱纹爬过的皮肤就像是无言的倾诉。 |
|
【5】好表演拯救烂剧情的又一个典范。兰普林奶奶真的成精了,当她儿子说“你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的时候跑厕所哭那场戏真的太细腻与厉害了。电影本身在讲孤独寂寞的单身女子的孤独形态,但很遗憾的事整个电影无法融入这座城市,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幻灭,人情冷暖,却看不到剧本的闪光之处。电影能成立是兰普林奶奶,但她的优雅,电影的落实并无实际参考价值。 |
|
3.5。Charlotte Rampling獨挑大樑,完全展現內斂細膩的演技。女主角的生活就像那隻在海灘擱淺的鯨魚。被孤獨孤立的空氣包圍,活著,但慢慢的窒息。象徵能懂,劇情線索也能GET到。不過導演真的拍得太枯燥了... |
|
可以改名成《与夏洛特兰普林同行》,兰普林奶奶从头到脚每块肌肤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好大的纠结、迷失而彷徨无措的法国老妇形象。看海边搁浅的鲸鱼这么浪漫又无限伤感的事真的已经是给每个欧洲“垂死挣扎”的老年人都来了一发。画面的冷酷美感,沉默的镜头语言,全靠张弛有力的表演,继续冲刺大满贯吧。 |
|
过于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没有完整的故事线,就是靠夏洛特撑着,不过她什么都不用说脸上就刻着故事,结尾好怕她一头栽下去 |
|
兰普林的表演加一星,真的是每一条皱纹都会演戏,一个眼神就能表现情绪,太神了。电影本身极度白描,没什么bgm台词和情节,重点都在演员。慢慢的与社会切断一切联系,极度孤独,极度无助,就像搁浅的鲸 |
|
视听上很稳。虽然无论拍法还是题材都并没太多惊喜,可到最后还是被打动。论一部平庸片有一位顶级演员加持的重要性,兰普林赋予了影片所有的意义,所以不必去勘探那些前因与后果,就像枯萎的花会被扔掉,日复一日回家都需要搭地铁。与孤独相处,直至世界尽头。(最近真是看一部哭一部,西湖的水我的泪)。 |
|
夏洛特·兰普林的独角戏,近乎零叙事而只关切主角心理发展的拍摄手法和一场场极少对白的漫步戏,实在像是中国的地下电影。或许对能进入情景的人,这是一部能感同身受的戏,对其他人来说,还是非常催眠。 |
|
夏洛特·兰普林演出了一个如海豚搁浅般的女人的孤独。用碎片削弱叙事并不算太成功。 |
|
没有惊喜只有碎片,欧洲艺术品的既定套路:不如意的边缘人物苦苦挣扎却越来越糟,从边缘人直至变成孤岛。
同类题材更有惊喜更有独特视角的导演太多了,片子实在不出色,夏奶奶的演技其实根本没发挥出来。 |
|
住在我心底孤独的孤独的海怪,痛苦之王#每次看法语片如临大敌,来我们做个dictée吧 |
|
兰普林独角戏,有望冲最佳女主角。导演有一些很好的概念,但是完成度有问题。导演不说法语但是非常聪明,会贴兰普林和大导演。 |
|
一人一狗一段枯萎的生命,一个入狱的丈夫,一个不肯相认的儿子,一段踽踽独行的旅程……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吗?孤独落寞就是她的标签,71岁的夏洛特·兰普林艳压威尼斯电影节,继续着自己的传奇,“我所做的并不是表演,我只是简单地诠释我自己。” |
|
气质与历练写在脸上等于完美,看完兰普林内敛的低气压表演后大家都应该出去透透气。[B] |
|
2020.12.31跨年夜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兰普林演得真好。又沉默又寂寥。一个人去看狱中的丈夫,告诉他,她发现了那些背叛的照片。
一个人做饭,吃饭,买花,插花,给狗狗洗澡,再吹干。一个人在台上表演。一个人观看在地铁车厢里舞蹈的人。一个人走很长时间甬道去乘地铁,脚步的回声似乎空气都冷到凝固。
在奶奶的葬礼后,一个人看寂寞到近乎冗长的独角戏,很符合我的心情。 |
|
兰普林阿姨的独角戏,其他电影元素都隐藏在其后了。但细细品味却足以撑得住。得益于导演由内心至影像上的细腻。#2018BJIFF# |
|
Rampling的个人戏,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手提蛋糕和礼物探望儿子被拒,从波澜不惊的优雅体面到洗手间里的崩溃大哭。结尾一度以为会安排卧轨之类的桥段,没想到只是踹不过气的生活的又一次努力呼吸。 |
|
等我老了不知道会不会过得比她好些…… |
|
8.5,BIFF。失焦的情感,无以宣泄。颇具实验性,太爱这种隐忍克制的性冷淡镜头,大量的独角戏,节制的叙事,极具仪式感的长镜头,始终流露着深深的内在孤独,直至结束。对这种冷峻的压抑感实在难以抗拒,提前预订年度十佳,想死在这部电影里。 |
|
这届威尼斯里最喜欢的一部,孤独到无力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