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真漂亮,进步上进得一点也不讨厌,那个巴掌打得漂亮!小弟弟不就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助攻手嘛,演得机灵,金焰也是长得挺鲜明的~那个时代的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呀! |
|
白杨的颜值巅峰,其实原本很有少女感,却总被舞台化的夸张演技耽误,导演也有些分不清少女和作的区别。全员演技硬伤,唯有小弟弟最灵。
剧情更多是平庸的套路,大姐极致嫌贫爱富,小妹就极致崇尚新知,人物脸谱化、扁平化。本意抨击社会风气,却单调到只剩下闹剧的框架,虽然偶有亮点,白杨回闪的一巴掌也有够突破,总体却很难找到更多的记忆点与情怀。尤其男女主剧情中设计的年纪相差甚远,又不免有些突破认知。 |
|
哈哈哈哈很萌啊!是傲娇逻辑猫小姐x笨蛋伯恩山记者www
剧本很坞,或者说好莱坞剧本的套路在这里竟一样不落……金焰的角色也很给人一种卡普拉电影里史都华和库珀的感觉。时装好看,把那时新兴小资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展现得也不错。除镜头语言较为呆板外——公园那场我倒很喜欢——说实话跟你坞四十年代主旋律爱情喜剧也没太大差别,喊口号的方式有些不同而已,间接地用情节让人领悟的确比直接通过台词喊出来要让人满意些。更喜欢战后的金焰,感觉这才是真长开了(?),拍的电影反而少了真是可惜。很喜欢影片活泼朝气的调调(Hello~~ 喂你Willie啊~~~啊我Mimi啊~~~~),bilibili上找到的较好的拷贝受损也略严重,画质不清楚、剪切不连贯,画幅跳来跳去,白杨wink特写的时候正正好好画幅被切了一半,气死我了。 |
|
6,批判讽刺力度一般,说是喜剧,但电影后半段的情节走向完全是情节剧式,流于说教,白杨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矫揉造作,跟一江春水向东流差距较大,电影里面老父亲哼唱义勇军进行曲,当时还没成为国歌。 |
|
张骏祥“战后三部曲”之二,在拍摄手法上也太像同时期的美国电影了,揭露社会问题的《君子协定》与讲家庭爱情纠纷的《欲海情魔》的混合版,片中女性穿着和琼·克劳馥一样的大垫肩西装,白杨女士还是一样的扭捏,中国银幕上的真正初代韩国鲜肉金焰也失去了他的胶原蛋白。结合片中左倾的剧情和张骏祥建国后一路官运亨通的情形来看,这大概是一部中电二厂拍的“潜伏电影”吧! |
|
很适合白杨的角色。剧情有点《一帘幽梦》 |
|
模仿好莱坞喜剧有点严重哈,白杨这时候得演技有点…演装严肃气冲冲的戴眼镜知识人完全不像,感觉随时都能笑场,剧情嘛,战后批判电影,讽刺官僚主义贪污行为和一些纸醉金迷不顾社会的年轻人,结局男女主一起跑杭州做报纸挺好的。 |
|
白杨的人设太二逼了,演技也永远是那么的做作,浮夸,流于表面,扭捏姿态,无论什么人设的角色,让她一演都是一股绿茶闷骚的劲儿,最正常的台词,她一以害羞状说出来,就一股浓浓的绿茶味。没有融入角色,所有的表演都流于表面的动作和语气的做作上,就跟小学一年级的少先队员在台上动情朗诵,唱方舱医院真神奇一样 |
|
1947年,金焰37岁,褪去了鲜亮的形象,成为一位有内容的演员。白杨的演技依然令人不敢恭维,幸好她年轻。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可惜的是背景像个空架子,爱情故事也俗俗濑濑的。 |
|
新年第一天看的这部电影,不知是什么预兆。白杨终于脱离了苦情角色,但是表演做作不自然,一副眼镜脱了又戴放嘴角总感觉没有少女气故意装嫩。整部电影喜剧气质浓厚,轻松搞笑又加讽刺意味。从当时现实中接收说起,让人们对战后的贪污腐败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想随波逐流甚至贪图这时的利益。打斗一段没有《还乡日记》中长,恰到好处。但因为残片有些情节的遗漏导致人物关系不是太顺畅。不过当代社会白杨这一对不见得比大姐一对过的好。 |
|
以战后上海对“重庆来人”的矛盾心态为戏眼,展开进步新闻人勇斗贪官奸商恶势力,摆脱小市民家庭奔向新生活的喜剧故事。一开头的《义勇军进行曲》,摊牌后三个女人各哭各的伤心事,二小姐还大小姐的一记耳光,司徒追文慧的倾斜构图和谐趣设计,车站送别的漫画和“完”,都不错。表演非常生活化,“好人不能独善其身,要联合起来跟坏人斗!”的时代精神激奋人心。可惜缺了几段胶片,岳父劝司徒妥协和情侣病房和好两段重头戏不知所踪。 |
|
享受看老片的感觉:)喜欢片中出乎意料的一些小桥段,妹妹反手那一巴掌太酷了。 |
|
看标题和海报,还以为是彻头彻尾的喜剧片,看后才发现虽然加入了喜剧因素,但重心更多地落在情感戏、家庭戏上,再掺杂了对战后社会现实的讽刺。看的版本,将一些桥段剪切掉了,情节上有不太连贯的地方。小男孩儿演得最好,学校里小不点们在秋千上起哄《结婚进行曲》也很带感。 |
|
路珊真是丑出了水准 |
|
准姐夫没有在重庆发财,立即遭到了母亲和大姐的厌弃,她们已经开始找下家了!但是在相处中,书呆子二妹和准姐夫渐生情愫,情投意合,怎么感觉二妹好茶,二妹翘了大姐的墙角?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二妹和准姐夫去杭州结婚办报!藉由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旨在批评当时的不正之风,导演张骏祥是站对了队!小弟这位演员是在是演得太好,太灵动了,调皮机灵,又鞭辟入里的。白杨咋说呢,脖子以下不会演戏,走路也太忸怩了,太小资了。男主好友也是一个很逗趣的角色,调和气氛。韩国第一入华务工人员金焰脸上没有了胶原蛋白以后,就有些苦相了,唉。 |
|
中电二厂。编导袁俊(张笔名)。战后上海和重庆两地的相互身份指认,大后方返沪接收大员,上海上层的金钱价值观,返沪“五子登科”要求等。这些通过爱情正剧逐一瓦解,破除对战时大后方“躲避”和战后接收的观点,白杨一角注入用好坏善恶区分而非地域的思想,代表积极向上意识前进一方,共同揭露社会之腐败。全片情节紧凑,完成不同阶级不同观点的表达,不强调对立但轻松地渗透正确。弟弟演的真好,润滑爱情关系的关键角色。 |
|
弟弟小龙真有灵气,看了老爷子幼年演的好几部作品了😂整体比较欢乐,偏日常,说教味略浓,本周任务已经达标✅ |
|
平淡无奇,满满的话剧腔,都四十年代了,这时候李萍倩拍出了《母与子》沈浮拍出了《万家灯火》应云卫拍出了《塞上风云》,而张骏祥这位话剧导演,在拍片之前能不能研究一下什么是电影,不要把话剧台词搬到电影上好吗?再说剧情也实在不出彩,即是喜剧,毫无喜感,全程在拍流水账,剧情也真的狗血。 |
|
原来是张俊祥拍的。一般。而且似乎被截了一段。喜欢金焱,但有点受不了白杨,幸好当初没让她演马路天使 |
|
今年在小西天资料馆的最后一部电影。电影针砭时弊那个充满了浮躁、变动却又生机勃勃的时代。从早期默片时的风流倜傥公子哥到有声片年代的各种不同角色,12月真是我的金焰圈粉月。这部电影告诉世人,我们上海人从30年代就有英文名啦!女主角看着演熟,查了演员表原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女主角白杨。弟弟小龙貌似是阮玲玉名作《神女》中的儿子,真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小童星。 |
|
小姨子心疼姐夫的戏码真不错,白杨茶言茶语的,招人喜欢,真爱抵过一切,真爱批判一切 |
|
3.5(2022-12-07) |
|
白杨一人出演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 |
|
的确教第意味浓厚,人物脸谱化,但也挡不住金焰的帅气!哈哈 |
|
做作,虚假,说教。但故事节奏竟能符合好莱坞规则。女主和家里吵架,说:“我这是为了真理,为了正义”真想抽丫的。结尾又瞒着父母离家私奔,这片价值观让人生厌。 |
|
好夸张的表演和台词,还在简单的分好人坏人,天真得让人觉得好笑 |
|
故事很套路,但整体观感还不错。
文惠=10%勇敢+30%绿茶+60%拧巴做精
司徒=犹犹豫豫追妻火葬场
小孩子学二姐讲话好可爱kkk |
|
金焰长得好像小沈阳 |
|
今年在资料馆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收获意外之喜。从立意到表现都是完美,尽管现存片源缺失好多段情节,在我看来比《太太万岁》要好,不亚于《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夜店》,可以位列四十年代最佳的水准。
所有的演员都处于最佳状态,双马尾眼镜娘的白杨更是颜值巅峰。幽默又不浮夸,有主张又不教条,总体状态收放自如。
以从重庆返沪的假「劫收」物资起,到结尾的真「劫收」爱情止,剧本呈现一种对称呼应的结构,整体节奏也很欢快紧凑。爱情喜剧为主线,报社舆论战为辅线,一起一落之间互相联系。
PS.开场时邮递员吹的口哨旋律是义勇军进行曲,这可是建国前;PS2:里面的青年人基本都有英文名,生日歌也是唱英文版,真洋气。 |
|
噱头很重要‼️ |
|
因为历史久远的原因,画质糊到了一个高度。不过还是要称赞当时演员的台词功力,开1.5倍速不看字幕也听的很清楚。剧情没有什么很大的亮点,现实的讽刺意义很直接。再感叹一下当时的社会小资气息居然那么浓厚了。白杨演的女主和男主在公园散步时那段慷慨激昂的宣誓性的对白对群众很有号召力,但在艺术上看就相当笨拙不讨喜了。中国老电影中的女性扑床掩面式瞬间哭泣真的是一大特色,大概是哭不出眼泪所以掩面,哭腔也是刺耳,整个看起来很做作。不过应该算是当时的一个特色。总体来说剧情结构相对完善,结局也交代得很好。 |
|
匆匆一看,感觉好久没见到金焰的电影了~相比赵丹一直佳作频出,当年的电影皇帝金焰落后不少啊~ |
|
补.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1.在B站看的,画质有点差,期待未来可以修复一下;
2.剧情不错,看着比较轻松,反映当时抗日胜利的年代背景;
3.37岁的金焰已经不是当年跟阮玲玉合作的那个鲜肉帅哥,步入中年了;
4.白杨演的角色跟之前的反差比较大;
5.这部电影的配乐风格很特别,有点像卓别林电影。 |
|
可看可不看,当年的商业+宣传片。姐姐代表小资产阶级,妹妹是进步知识女性,金焰在里面也没什么出彩之处。唯独我在想,如果司徒一直没机会说破自己不是什么“接收大员”,妹妹也没有为他倾心,然后围绕着这个误会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当然这政治极度不正确了,危险危险,不过这样可以非常有趣,结束的时候还是可以大骂腐败,和进步女青年共赴杭州去办报啊。目前基本没有情节,几条线在内部也搭不上,感觉看着人物在屏幕上晃荡一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
|
除了开场的义勇军进行曲好像就没什么亮点了,不过当时的上海确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姐的演员倒是真像吴珊卓 |
|
文蕙的段数最高。片里唱了姚莉的《白兰香》《跟你开玩笑》。 |
|
金焰的演技可惜了,白杨还是一如既往夸张,官办拍得果然很洋气,但没意思 |
|
当年的太太小姐们都好时髦的~ |
|
这世界上还有比白杨更革命更红色的女明星吗??? |
|
居然这么低分,一样是以小家喻国家,可说把现实批判和好莱坞式娱乐性与大团圆很好地结合了,既没有完全娱乐,也不是政论式的悲天悯人,最早的作品就这么厉害/里面白杨的装扮并不突兀,是很好的性格演员,打分低是因为他的说教味太重了吗?一面固然是战前左翼女角的继续,但哀乐中年的朱嘉琛说教味何尝不重,只不过一个说的是政治和社会,一个说的是家庭伦理罢了,这样的“说教”也是对彼时城市进步青年状态的一种实写,更何况片中更多地展现了白杨“人”的一面,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不是一个政治观念或道德理想/本片在金焰那条线上亦可以看作一种哀乐中年,“养成系”的恋爱,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呢?老夫配少妻,久经风尘之后返璞归真的趋向和玉洁冰清的理想化身,背后是人文派和社会派对于现实的普遍不满,茫茫的历史;他们的理想最终能寄托何处? |
|
金焰少了年轻时的英气,白杨矫揉造作。风格很好莱坞,可惜角色不讨喜,剧情一般 |
|
81.06 |
|
战后劫收问题。白杨很可爱。 |
|
201126资料馆。“你也配是重庆人”,膝盖疼。接收哏真可乐。白杨短打比旗袍好看,戴眼镜也好看多了。 |
|
没意思 |
|
一点没印象 |
|
最喜欢的白杨的一部戏。去年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白杨展区还见到了这部里的剧照,扎着两个麻花圆辫、穿着印花西式毛衣,时尚靓丽又进步的上海革命青年形象。2014.01/2022.08.17 |
|
最震撼的是文惠打回她姐的那一巴掌,结尾吹哨整队那里也好。
文惠说,“这个国家有太多的恶势力”,“不应该分重庆人和上海人~”,“没有一个人问到他的事业,他的健康,一个一个的,就关心他有多少钱,能够接收到几部汽车,这不是疯了!不是叫钱给逼疯了!”
司徒说,“我接收了一颗美丽的心”
人小鬼大的小龙,“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啊,二姐爱你,你还不知道”
老爹不容易,尤其三个女人一起哭的时候,我的头都要炸。
大姐一直是旗袍和大衣,文惠独爱七分裤,分不清季节了。
|
|
很不少有意思的小细节 |